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一单元 编制:吴喜华 班级: 时间:2011年11月 日桥边的老人导学案【目标展示】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过程与方法: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人称和无限视角中第三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尊重生命和渴望和平的题旨。【重难确认】重点: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并有所应用。 难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知识链接记一记】导入:一个以保卫西班牙共和国为己任的战士,一个跟随一支秘密队伍走遍法兰西各地的战地记者,一个老渔夫、一个漂亮的拳击家、一个能打飞鸟的优秀射手、一个惟一活着阅读过自己的讣文的人。他是谁?1、作者简介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塑造圣地亚哥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的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2、文学常识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冰山理论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但能为读者所感受到,从而使作品内容给人以充实、含蓄和耐人寻味之感。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3、写作背景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4、作品概述写战争的小说举不胜举:战争与和平九三年双城记就连海明威自己也有许多长篇佳作如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等,相比之下,桥边的老人实在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然而,这个短篇小说格局虽小,意蕴却深。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那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小片段,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5、词语积累:蹒跚 轮辐 嘎嘎 脚踝 踯蹰 稀稀落落 眺望 神秘莫测 瞅着【导读感知读一读】1、学法指引以“话题”引领“阅读”,以“阅读”感悟“话题”,以“思考与实践”加深“阅读”。 多用归纳法,少用演绎法;多感性领悟,少理性概括;多学后评析,少学前提示;多书面训练,少浅表问答。2、话题解读叙述视角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一叙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3、整体感知(1)你在小说中看到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确:“我”在侦察敌情的时候在桥边偶遇一位老人,并与之攀谈。(2)这个故事是由谁来讲述的?他可能是什么身份?明确:这篇短小的小说是由“我”来讲述的。由课文的语句推测:我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3)这种讲述故事的方式各有哪些好处和缺点?明确: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但是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总结: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常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4)小说还有一种视角就是全知视角。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段: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什么?明确:全知视角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的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和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一部分内容隐藏起来了。作者海明威正是用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隐藏了一些内容,使得叙述简洁。而相比之下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则繁复得多。如果说伍尔芙偏爱叙述的“加法”的话,海明威则更爱“减法”。(5)鲁迅先生的祝福属于哪一种视角?他喜欢用哪一种?明确:有限视角,还有他的狂人日记一件小事等。(6)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按提示填空。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主体部分是“我”与老人的对话,作者借以展示人性光辉和作品主旨,可归结为“四问”。这四问可概括为:一问家乡,二问动物,三问家,四问政治。(7)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明确:文中刻画了一个 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 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4、质疑问难:在自读过程中有什么疑惑不妨写在下面。【研读探究议一议】一、研读第一段:了解叙述语言的特点1、老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场的?明确:战争来临前的紧张、慌乱。2、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3、逃难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单单这位老人能引起“我”的注意,并与之攀谈起来呢?明确:人们都竞相逃命,可这位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4、老人的形象特点是怎样的?为何“不动”,为何作者要设置人物形象为“戴钢丝边眼镜”?明确:戴钢丝边眼镜,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5、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明确: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6、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冰山原则)过渡:细读文章的主体部分,看看“冰山”下还隐藏了什么?二、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理解小说主旨导入: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看看作者哪些地方是叙述的“减法”,在“减法”中作者隐藏了什么。主体部分是“我”与老人的对话,可归结为“四问”。一问家乡1、在谈到家乡时,老人的反应怎样? 明确:“露出笑容”“便高兴起来,微笑了”。2、老人为什么“微笑”?透过老人的“微笑”,你能读出什么?明确: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微笑”就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从“微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家乡的爱恋。同时也表现出老人被迫逃离的苦涩和悲哀。3、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最后一个离开”也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因为战争,不得不离开,最后才离开是因为实在不舍,但是让自己心爱的动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残又是多么无奈、被迫和悲哀。二问动物4、文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请你找出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 明确:“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恩,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5、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明确: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状况,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读出老人的生活现状,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 6、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老人为什么不自己逃命,而只担心那些动物们呢?明确:老人太累了,体力不支,疲惫不堪,走不动了。老人对故园的留恋,对家乡爱恋,对动物不舍。老人无亲无故,动物是他的伴侣,他的亲人,表现了老人的孤独和善良;而且此处爱的温暖与正发生着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家没了,他不知该去何方,老人对未来的生活茫然,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三问家7、你从“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句中读出了什么?明确:“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四问政治8、“政治跟我不相干”中隐藏了作者什么观点?明确:挑起战争的是政治家,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挑起战争的政治家。9、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哪些? 明确:“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10“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我简直不敢想。”这里是叙述的“减法”还是“加法”?明确:小说全篇简洁,惜墨如金,这里却反复提及另外几只动物的危险,好像用了“加法”,其实依然是“减法”。因为在这简单的疑问背后深深隐藏着老人对动物的同情、担忧,老人“没家”,也就意味着没有亲人,那些动物是与他相依相伴的。但是,战争来了,人们自顾自的逃离,动物是最无助的,被人们抛弃在战火中。11、“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1)为什么不对我讲了?明确:或许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或许他不再期待别人来分担他的忧虑;或许表明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明确: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冤)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怨)“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12、“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明确:如“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13、为什么会产生“答非所问”的对话?明确: 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14、为什么说本文基本上是“显示”的,你能从课文中人物的对话中体会到这一点吗?明确:这篇小说采用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 “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如老人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叙述故事是一种局限,但对读者却是一种丰富,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充分发挥想像,挖掘每个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小说中的“我”带有冷静的旁观者色彩,更多的是在“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没有过多的主观感受与心理描写,只有对眼前事物的再现和直接转述式的对话,一切景物象征意义,一切情节的内涵全都蕴藏在客观的叙述中。可以说是海明威的语言风格与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叙事艺术。15、试用第一或第三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明确:运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描写。比如:“他想到那两只可怜的小山羊,在炮火中无处藏身,不是葬身炮火,就是葬身人腹,心中涌起了无限悲苦。望着即将成为废墟的家园,他”也可运用第一人称试着写意识流。可让学生用老人内心独白的形式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比如:“我的小山羊,它们可乖巧了,整天陪着我在山上转”或者“我真是憎恨这战争!我才不管是谁输谁赢呢,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打仗,我只想过平平静静的日子”三、讨论结尾: 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2、渲染气氛,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四、归纳主旨:1、通过阅读这篇小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确:本文通过叙述“我”在桥边与一位逃难老人的交谈,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悲悯情怀。同时,我们也通过阅读这篇小说,真正从心底里认识到战争的罪恶,也真正能够唤起大家对生命的怜爱,让我们共同呼唤爱与和平。2、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何关系?明确: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3、总结小说的艺术特色。明确:叙述语言的简约是小说的特色。作者善于用简明的语句展现形象与情节,叙述客观真实,少用华丽或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尽量摒弃对环境的渲染和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这种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专升本物理大学物理专项训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学期专项训练试卷
- 网红种草合作合同范本
- 酒店入住协议价合同书
- 购销合同三方合同范本
- 监控产品销售合同范本
- 福建墓碑购买协议合同
- 社区广告物料合同范本
- 翻新养护工程合同范本
- 进口电梯维保合同范本
- 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 输变电工程建设现行主要质量管理制度、施工与验收质量标准目录-2026年2月版-
- 露酒酿造工作业指导书
- 部队搏击教学课件
- 电网公司保密管理办法
- 二次供水管理人员卫生知识培训试题(附答案)
- 2025至2030钻井液用膨润土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高纯电子气体行业市场现状及未来增长潜力报告
- 2025-2030中国商用制冷设备市场行情监测及销售前景预测报告
- 官兵心理健康课件
- 大众人群艾滋病宣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