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艺术概论2_第1页
插画艺术概论2_第2页
插画艺术概论2_第3页
插画艺术概论2_第4页
插画艺术概论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插花艺术发展简史,2,第一节插花艺术的起源,目前,关于插花艺术起源的论述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插花艺术的原始形式来说,另一方面是从插花艺术的起源地来说。,3,第一节插花艺术的起源,一、插花艺术的原始形式这方面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源自佛教供花,另一种认为源自民间风俗。,4,第一节插花艺术的起源,一、插花艺术的原始形式(一)源自佛教供花1、日本插花界观点日本的插花艺术是从佛前供花发展而来,经过供花宫廷插花民间插花这一历程发展成今日的插花。随着日本插花艺术的发展,许多人士都前往日本学习插花,因此把日本插花的起源推而广之,流传着插花源于佛教供花的起源论说。2、从史书和佛经引证目前许多书籍都引用南史中关于盘花的段节,认为是最早的记载。这段莲花供佛的记载,被认为是插花源于佛教的文证。另外,佛经中也确有供花的条文。佛经和魏书中都有“花供养”的记载。花供养是佛教六种供养(鲜花、涂香、水、烧香、饭具、灯明)中的第一位,可见佛教供花的确是非常注重的。佛教供花主要有三种形式:皿花、拈花、散花。,5,第一节插花艺术的起源,一、插花艺术的原始形式(二)源自民间风俗这是从广义范畴理解插花。认为插花的原始形式是从不使用器皿的手持花和佩戴花。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物,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很早就与花为伴,花使人产生信赖、安慰的感受,能互相沟通,人们把花(叶)作为护身符,戴在身上可驱魔祛邪,得以平安。后逐渐发展为一种装饰,表现自己的美丽迷人,互相赠送以示爱慕和思念。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虽然其中渗有一些迷信色彩,但并非因某一种宗教而起,只是人们对冥冥宇宙的不解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在中国,远在佛教传入之前,民间就有用花祭祀和赠花的风俗。,6,第一节插花艺术的起源,二、插花艺术的发源地目前较普遍的观点是二源论,即源自古埃及和中国。(一)源自古埃及其根据是在古埃及法老墓中发现有插花图案的壁画,文物的证据是无可否认的。,贝尼哈桑墓壁的睡莲壁画,埃及第十九王朝的墓壁画,7,第一节插花艺术的起源,二、插花艺术的发源地(二)源自中国如前所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花祭祖和互赠花枝(束)的风俗,而且玩赏花木的风气甚浓。据考古发现,河北望都东汉墓道壁画中有一方几上盛有六枝红花的圆盆,过去人们对插花意识淡薄,曾认为是盆景,但现在看来,甚似插花。西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放荡江湖,寄情花草,与山水花草为友,他们不仅赏花,还有探花、采花的逍遥游。此外,中国人很早就研究延长切花花材寿命的方法,对花枝插置的布局,与花器和周围环境的配合等等都早有研究,使插花成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专学。高濂的瓶花三说,张谦德的瓶花谱,还有罗虬的花九锡以及明代袁宏道的瓶史都可说是最早的插花专著。所以说,中国是东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8,第二节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中国插花艺术从先秦的原始阶段到汉魏南北朝渐趋成熟,隋唐开始昌盛,宋元代转入精雅,明朝达到高峰,清代开始渐微,至今日再度复苏,大致可分为七个阶段。,9,第二节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一、先秦的原始阶段公元前10000公元前220年,中国民间早已有用花祭扫、借花传情和插花装饰仪容的习俗。当时形式较简单,并没有技艺的加工。形式有手拿的秉花、插于头上或襟前的佩花以及放置在神座前成束集把的花束等,男女互赠花朵(束)和折取花枝赠友以表思念已成人们的雅举风尚。这些在诗经、楚辞等书中都有记载。,10,第二节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二、汉魏南北朝的初级阶段公元前220公元581年期间,中国插花步入初级阶段,渐趋成熟。汉代园艺事业开始兴旺,人们玩赏花木之风甚盛。形式除了秉花、佩花和花束外,还有用盘盛果和花的形式,到了魏晋南北朝,更有用器皿盛水养花,以保持不萎的记载,花枝的插置也略有安排,渐趋成熟了。所插的花材也很广泛,梅花、杏花、石榴花、莲花及各色百花都有。,11,第二节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三、隋唐五代的昌盛期隋唐时代(公元581-907年),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政局动荡,文人雅士多避乱隐居。民间插花风格有很大转变。归纳起来,隋唐五代的插花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1、讲究花器与道具;2、花材择配审慎;3、对花材的保养已有研究;4、赏花方式独特。,12,第二节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四、宋元的精雅期公元960-1368年。宋元代插花艺术成就颇多,归纳有以下几方面。1、花器研究有新进展。2、以花拟人,特重花德,宋代中期“理念花”盛行。3、民间好尚,插花进入社交礼仪活动。4、插花渐成专学。5、佛教瓶供亦极盛行。,13,第二节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五、明代的完善期公元13681644年。明代插花在宋代精雅缛丽的基础上,更加成熟,插花的理论更系统完善。这时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瓶花成为主流。2、构图严谨,注重比例,讲求美学法则。3、花枝布局也讲求章法。4、艺术品味升华,更专注于插花本身的风韵纯真。5、插花著作多,论述全面,为历代之冠。,14,第二节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六、清代的衰微期公元1644-1911年,清代插花有以下特点:1、花市兴盛,并具有现代商业形式的“花券”流行。2、对花品评既有理智的判断,也有神格化的癖求。3、插花技艺大有提高,开现代插花之先河。4、写景花和谐音造型花流行。,15,16,第二节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七、20世纪80年代的复苏和发展中国插花艺术经历了清末的萧条,又沉寂了几十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园艺事业的发展,才得以复苏并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北京、上海、广州先后成立插花艺术研究会。1987年第一届全国花卉博览会,专辟插花馆。1989年第二届全国花卉博览会,进行第一次插花评奖。1990年5月在北京中国插花花艺协会成立,同时举办首届全国插花花艺展览。1990年9月在上海举办第二届全国插花展览。1992年11月在广州举办第三届全国插花展览。1993年4月北京,第三届全国花卉博览会,有插花展览与评奖。1994年9月云南,第四届全国插花艺术展览。1997年4月上海,第四届全国花卉博览会,每单位参赛插花作品6件。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专设插花大赛,中外4国,600多件作品参赛。,17,第二节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七、20世纪80年代的复苏和发展2002年国庆期间,天津,首届全国插花花艺大赛。2002年9月29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插花员国家职业标准,插花第一次成为国家承认的工种。2004年8月全国插花花艺培训中心举办首届插花员教师资格培训班。2004年9月,深圳,第五届中国国际园艺花卉博览会,展出插花作品300余件。地方性插花展览更是频繁。天津,三届大赛。上海,每两年一届“花之韵”插花大赛。云南2004年11月举办首届大学生插花艺术大赛。插花论著颇丰。各种插花艺术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国外交流也日益频繁。2005年3月,中国插花花艺杂志创刊出版。在专家和群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下,不久必有新的突破,中国插花艺术必将重领风骚。,18,第三节日本插花艺术发展简史,一、萌芽期(公元世纪)主要是僧侣中流传的佛前供花。二、发展期(公元14-16世纪)供花的形式渐变为观赏的形式。三、黄金时代(公元16-19世纪初)四、萧条期(公元19世纪中、末期)五、第二次插花高潮(20世纪初40年代)六、二次大战后,日本插花走向世界,19,20,21,第四节西方插花艺术发展简史,一、古埃及古希腊时代:萌芽阶段二、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以后)插花艺术主题丰富,类型繁多,有瓶花、篮花、花束等,出现了金字塔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对称插花作品。三、1617世纪(巴洛克时期)出现不对称插花。四、17-18世纪(洛可可时期)大量园艺书籍出版,促进了园艺与插花知识的传播。顺应服装装饰需要,胸花应运而生。S形线条为C形线条代替,作品精细。五、19世纪至今西方插花逐渐系统化、理论化。使花艺设计受到世界的重视。,22,第四节西方插花艺术发展简史,23,第四节西方插花艺术发展简史,24,第五节插花艺术现状,一、插花的形式与风格随着东西文化的交流,现在插花的形式和风格早已打破各自的传统界线,很难明确区分出东方式或西方式。现代插花更显得自由、豪放、活泼、多姿。二、插花的应用范围更广现代插花不仅用于室内摆设和人体服饰上,连商店橱窗、广告宣传中也到处可见。插花更是现代人最时尚的送礼佳品,各种节假纪念日、探亲访友,送上一篮(盆)插花,既得体大方又能表达心意,很受欢迎。,25,26,27,第五节插花艺术现状,三、插花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插花都是专业的。日本、台湾、香港等地都有固定的专门的插花教室,教授插花课程。授课教师都是受过专门训练,取得教授资格证书的。美国和日本都有颁证机构。此外,现在全国许多大学内都开设了“插花艺术”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28,第五节插花艺术现状,四、国际插花交流活动现代插花已成为各国文化、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