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产业与港城一体化讲座原创PPT模板.ppt_第1页
临港产业与港城一体化讲座原创PPT模板.ppt_第2页
临港产业与港城一体化讲座原创PPT模板.ppt_第3页
临港产业与港城一体化讲座原创PPT模板.ppt_第4页
临港产业与港城一体化讲座原创PPT模板.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港产业与港城一体化,以厦门为例,目录CONTENTS,国内外发展经验与启示,港口与产业、城市一体化的关系,航运中心,临港产业与港城互动发展路径思考,厦门港产城一体化实践,新加坡鹿特丹上海,关系演变内在关联性,港口分类航运中心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航运中心发展模式国际航运中心核心模式中国航运中心世界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健全港城整合机制规划衔接临港产业发展物流化营运短板梳理与项目带动,港口特点产业特点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分析港产城一体化的主要问题港口产业城市协同发展的SWOT分析,港口分类航运中心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航运中心发展模式国际航运中心核心模式中国航运中心,航运中心,1.1港口分类,4,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对港口发展历程的界定,19世纪-20世纪60年代:散件杂货装卸、运输。60-80年代:港口地区形成独立的工业区,散货比重增加。80-90年代:各种运输方式的联运中心,集装箱运输成为重点。21世纪后:拓展综合物流服务功能。,1.2航运中心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航运中心是指具有稠密航线的集装箱枢纽港、深水航道、集疏运网络等硬件设施,为航运业服务的金融、贸易、物流、信息等软件功能的港口城市。国际航运中心的运作,不仅在于航运业本身的发展,而在于航运业带动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乘数效应。(1)拥有发达的航运市场。(2)强大的腹地经济。(3)巨大的集装箱物流。(4)国家或区域性进出口贸易的航运枢纽。(5)良好的港口条件和一流设施的港口群。(6)完善的集疏运系统。(7)积极的扶植政策和良好的法律环境。,模式1以市场交易和提供航运服务为主,代表港口:伦敦,模式2以中转为主,代表港口:香港和新加坡,模式3以为腹地货物集散服务为主,代表港口:鹿特丹和纽约,航运中转型,为适应国际贸易飞速增长的需求,在世界范围内转运、储存、发货是其主要使命。,将集约开发“国际航运生产力”放在诸多功能的首位,是资源配置型国际航运中心最本质的标志。,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能动地开发港口产业,努力实现在途与存储货物的加工增值,配之以集装箱化运输程度的提高及自由港税收的优惠等。,是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的一种崭新模式。“低碳智网型”国际航运中心立足和依托所在城市及其核心地域载体,但同时代表所在国家与经济体参与全球“制海权”与海空经济竞争。谁建成并拥有能级可观、影响巨大、功能创新的“低碳智网型”国际航运中心,谁就能在21世纪全球海洋与航空经济,乃至全球经济政治格局中握有更强的主动权。,01,03,02,04,1.4国际航运中心核心模式(主导功能由低级向高级推进),加工增值型,资源配置型,低碳智网型,1.5中国航运中心,(国发200919号)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33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二十八):加快推动以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为核心的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函201151号)国务院关于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方案的批复;(国函2011157号)国务院关于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三、(五):支持厦门加快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创新航运物流服务,大力发展航运金融、保险、租赁、信息咨询、口岸通关、航运代理、海运结算、航运人才培养与后勤补给、海事支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航运物流服务体系;2015年4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支持广州形成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服务体系融合发展格局。包括出台20152017年航运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启动航运物流集聚区规划建设、建设南沙邮轮母港、南沙港铁路、试点“启运港”退税、推动成立广州航运交易有限公司、组建专业化地方法人航运保险机构、设立南沙航运产业基金及船舶产业基金。,2009-2015年全球二十大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单位:万标箱,2016-2020年全球二十大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及排名预测,单位:万标箱,港口与产业、城市一体化的关系,港口城市即以港口为窗口、以一定的腹地为依托、以比较发达的港口经济为主导、连接陆地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城市。港口城市是城市的一种特定形式,是港口和城市的有机结合,对各资源要素产生强大吸引力和集散功能,产生乘数效应,成为区域的经济中心。国际上第一个提出港口产业集群并将这一理论引入港口产业分析的专家,是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HaezendonckE教授,并将港口产业集群定义为:一系列从事与港口服务相关的相互独立的企业,聚集在同一港口区域,并采用几乎相同的竞争战略,易获得相对于集群外部的联合的竞争优势。但这一概念备受争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未涉及行业组织、教育机构等。,港口与产业、城市一体化的关系,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机制,第一个将集群理论引入港口产业分析的安特卫普大学的HaezendonckE教授。她将港口产业集群定义为:一系列从事于港口相关服务的相互独立企业,聚集在同一港口区域,并且采用几乎相同的竞争战略,以获得相对于集群外部的联合的竞争优势。中国有学者对港口产业集群进行定义:是产业集群的一种,是在港口区域内提供一系列港口工业产业链增值及相关港口服务的企业的集合,认为港口产业集群具有港口指向、规模经济、区域依托、阶段发展、国际导向等经济特征。,城市对港口发展的推动机制,港口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联机制,港口与产业、城市一体化的关系,港城一体化的目标是整合区域要素和资源重组,协调各利益集团关系,提供一个和谐的人居环境和产业发展空间。港城一体化作为一个复杂的地域系统,必须以区域科学理论作为研究立论基础,以指导获得区域最佳的整体效益和个体(地区)效益的劳动地域分工作为基础理论。港城一体化研究肇始于1934年高兹(E.A.Kautz)的海港区位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1960年代,主要为海港区位的研究。第二阶段,1960年代末期1980年代初期,主要为港口区域工业化的研究。第三阶段,198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为港口和城市的协同发展研究。,2.关系演变,()初始联系(运输中心)港口装卸、仓储和运输三大业务,城市依赖港口。()相互关联(运输中心服务中心)以关联产业作为纽带,港城与临港产业之间相互融合,城市和临港产业开始一体化的进程,进入港口工业型经济发展阶段。本阶段以临港工业产业的形成作为标志,港城从服务于港口变成了积极地利用,港口城市和临港产业共同发展。()聚集扩散效应(国际物流中心)港口功能和周围产业多样化发展,港口从装卸发展成客运、物流、工业、旅游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港口,并在港口城市进行集聚,临港产业链延伸不断吸引相关产业在城市集聚,形成临港产业群,对周边区域进行辐射和扩散,带动大片区域的经济发展,港城的产业辐射能力超出了城市本身的范围,形成区域经济的发展龙头。()自增长效应发展(港产城一体化)港口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多元化产业形成与发展,城市的继续发展将以自身的循环和积累为主要依靠。在进入经济多元化的发展阶段之后,港口城市就成功完成了经济的转型,得以可持续性的发展。,2.关系演变,2.内在关联性,()港口对城市经济的贡献港口及临港产业本身对城市经济所作的直接贡献;港口及临港产业对城市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工业化进程的间接贡献。()城市经济对港口的支撑作用港口物流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又为港口物流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特点协调性、时空性、可控性、相对稳定性和绝对动态性、阶段性。,2.内在关联性,港产城共存共荣:“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育港、港产城一体化发展”。这是港口城市实现繁荣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这种趋势仍在强化之中。港口、产业、城市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港口、产业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要素,共处于城市这个综合体之中。现代港口物流体系是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推动因素,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是构建现代港口物流体系的基本目标,二者均以港口为核心战略资源和依托。谁掌握了供应链,谁就掌握了核心竞争力。,新加坡鹿特丹上海,国内外发展经验与启示,3.1新加坡,港口产业形成期:19世纪中后期,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新加坡成为连接东南亚和欧洲的重要经停地,凭借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日益频繁的东西方贸易迅速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港口。港口、产业、城市互动发展期:二战后,抓住世界工业大转移的历史机遇,开展一系列工业发展政策和外向型经济政策,有计划地财政拨款扩建码头,配备最先进的装卸搬运机械,配套建设相应的物流基础设施,实现了吞吐量的不断攀升。港口、产业、城市一体化成熟期: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集装箱运输兴起,拨款兴建集装箱码头,加之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港成为全球集装箱运输网络中具有高度影响力的交通枢纽,吸引了众多实体企业、航运公司、航运服务机构落户。港口、产业、城市一体化转型期:进入新时期,利用国际中转船舶大量进出港的机遇,大力发展船舶修造服务、船舶后勤供应服务、集装箱管理租赁服务以及邮轮经济。近年新加波港提出了LondonPlus战略,旨在保持自身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航运金融等高端航运服务业。,3.1新加坡,港口产业形成期:19世纪中后期,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新加坡成为连接东南亚和欧洲的重要经停地,凭借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日益频繁的东西方贸易迅速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港口。港口、产业、城市互动发展期:二战后,抓住世界工业大转移的历史机遇,开展一系列工业发展政策和外向型经济政策,有计划地财政拨款扩建码头,配备最先进的装卸搬运机械,配套建设相应的物流基础设施,实现了吞吐量的不断攀升。港口、产业、城市一体化成熟期: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集装箱运输兴起,拨款兴建集装箱码头,加之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港成为全球集装箱运输网络中具有高度影响力的交通枢纽,吸引了众多实体企业、航运公司、航运服务机构落户。港口、产业、城市一体化转型期:进入新时期,利用国际中转船舶大量进出港的机遇,大力发展船舶修造服务、船舶后勤供应服务、集装箱管理租赁服务以及邮轮经济。近年新加波港提出了LondonPlus战略,旨在保持自身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航运金融等高端航运服务业。,经验与模式:(1)政府支持“一条龙”发展物流1997年7月,新加坡物流倡导委员会制定发展纲领,同年贸易发展局联合13个政府机构展开“1997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先后推出了“1999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以及“2001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成功地将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整合成一条龙服务。(2)港口经济以转口贸易为主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新缺乏直接经济腹地,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贸易货物成服务。(3)物流与高科技的结合物流企业基本实现了整个运作过程的自动化,政府启动贸易网络系统,实现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在线信息交换,物流企业都先后斥资建成了技术平台,实现节约型发展。(4)专业性强,服务周全物流企业专业化、社会化程度高,可以为某一行业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也可以为各行业的客户提供某一环节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由物流企业和客户共同研究选择出一种或几种最理想的服务方式,最终找出能最大限度为客户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3.2鹿特丹,鹿特丹位于菜茵河支流新、老马斯河交汇入海口处,是一个典型的港城一体化素有“欧洲门户”之称,兼有海港和河港的特点,是一个典型的综合性国际大港。二战后,随着欧洲经济复兴和共同市场的建立,鹿特丹港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到迅速发展,1961年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超过纽约港(1.8亿t),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并保持了40余年来。2000年,港口、临港产业对鹿特丹GDP贡献率达到34%,对社会就业贡献率达到21%。2003年新加坡港货物吞吐量首次超过鹿特丹港,2004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又超过鹿特丹港。,3.2鹿特丹,港口产业形成期:19世纪中后期,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新加坡成为连接东南亚和欧洲的重要经停地,凭借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日益频繁的东西方贸易迅速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港口。港口、产业、城市互动发展期:二战后,抓住世界工业大转移的历史机遇,开展一系列工业发展政策和外向型经济政策,有计划地财政拨款扩建码头,配备最先进的装卸搬运机械,配套建设相应的物流基础设施,实现了吞吐量的不断攀升。港口、产业、城市一体化成熟期: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集装箱运输兴起,拨款兴建集装箱码头,加之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港成为全球集装箱运输网络中具有高度影响力的交通枢纽,吸引了众多实体企业、航运公司、航运服务机构落户。港口、产业、城市一体化转型期:进入新时期,利用国际中转船舶大量进出港的机遇,大力发展船舶修造服务、船舶后勤供应服务、集装箱管理租赁服务以及邮轮经济。近年新加波港提出了LondonPlus战略,旨在保持自身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航运金融等高端航运服务业。,经验与模式:(1)依托内河航运促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凭借莱茵河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建立港口物流园区和国际航运中心,成为鹿特丹保持其在欧洲的主要港口地位、扩展城市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战略方针之一。(2)注重以法制规范港口与航道资源。欧洲交通委员会从全局对欧洲的内河航运发展进行规划,制定可以用来协调欧盟各成员国有关法规的欧盟地区统一的引水法、货物运输法和码头装卸法、港口进出口法、港口服务市场法等。(3)重视莱茵河内河航运信息化建设。荷兰受欧盟的委托,开发了三大信息系统:3.1IVC90信息跟踪系统。掌握航行船舶的信息,特别是对危险品船或有污染的船舶实施全程监控追踪。3.2VOIR信息编辑系统。为船舶航行提供安全、有力的航行信息,有效控制航运事故的发生,或快速解决航运事故。3.3IRAS航运信息综合特种分析系统。对基础设施的大量原始数据进行分析,为政府及时做出船闸、码头或航道整治的依据。,3.2鹿特丹,港口产业形成期:19世纪中后期,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新加坡成为连接东南亚和欧洲的重要经停地,凭借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日益频繁的东西方贸易迅速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港口。港口、产业、城市互动发展期:二战后,抓住世界工业大转移的历史机遇,开展一系列工业发展政策和外向型经济政策,有计划地财政拨款扩建码头,配备最先进的装卸搬运机械,配套建设相应的物流基础设施,实现了吞吐量的不断攀升。港口、产业、城市一体化成熟期: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集装箱运输兴起,拨款兴建集装箱码头,加之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港成为全球集装箱运输网络中具有高度影响力的交通枢纽,吸引了众多实体企业、航运公司、航运服务机构落户。港口、产业、城市一体化转型期:进入新时期,利用国际中转船舶大量进出港的机遇,大力发展船舶修造服务、船舶后勤供应服务、集装箱管理租赁服务以及邮轮经济。近年新加波港提出了LondonPlus战略,旨在保持自身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航运金融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建立与莱茵河内河航运多式联运体系。依托莱茵河沿岸完善的多式联运系统,兴建港口物流园区,带动了荷兰及欧洲整体经济的发展。现代园区Msasvlakte2:铁路服务中心、驳船服务中心、立体交通、三角洲集装箱堆场、专用码头、近海和铁路支线服务、备用发展区以及内地公路发运点等9个不同功能部分组成,服务于整个欧盟国家。()大力发展临港工业。贯彻“城以港兴、港为城用”的思想,运用了临港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造船、石油加工、机械制造、制糖和食品工业。包括为食品工业服务的庞大冷藏和冷冻设施。,3.3上海,从2005年起,上海港口吞吐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并在航运一些重要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航运服务业集群方面,已经发展相对较为成熟的集群包括:上海黄埔区、陆家嘴金融服务区、航运服务业聚集的虹口北外滩地区、物流企业集聚的外高桥保税区,也有刚起步欲寻求跨越式发展的直接配套洋山港的临港新城。,3.3上海,港口产业形成期:19世纪中后期,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新加坡成为连接东南亚和欧洲的重要经停地,凭借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日益频繁的东西方贸易迅速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港口。港口、产业、城市互动发展期:二战后,抓住世界工业大转移的历史机遇,开展一系列工业发展政策和外向型经济政策,有计划地财政拨款扩建码头,配备最先进的装卸搬运机械,配套建设相应的物流基础设施,实现了吞吐量的不断攀升。港口、产业、城市一体化成熟期: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集装箱运输兴起,拨款兴建集装箱码头,加之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港成为全球集装箱运输网络中具有高度影响力的交通枢纽,吸引了众多实体企业、航运公司、航运服务机构落户。港口、产业、城市一体化转型期:进入新时期,利用国际中转船舶大量进出港的机遇,大力发展船舶修造服务、船舶后勤供应服务、集装箱管理租赁服务以及邮轮经济。近年新加波港提出了LondonPlus战略,旨在保持自身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航运金融等高端航运服务业。,(1)黄浦区:船运企业大多集中注册地,金融与现代服务业集聚带。(2)陆家嘴金融服务区:在航运金融、航运物流、海事研究咨询和船舶服务等方面已实现初步的集聚效应。(3)虹口北外滩地区:航运服务业发展迅速,集聚在虹口的航运服务类企业达2000家,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被列入上海首批启动的9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一。(4)外高桥保税区:集国际贸易、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及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种经济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保税区。(5)配套洋山港的临港新城:其产业发展目标为:建设以现代装备产业为主体的国家级现代制造业基地、以物流产业为核心的国际生产服务业枢纽和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城市生活服务业集聚区,形成集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研发服务、出口加工、教育培训和城市生活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体系。存在问题:(1)功能定位不清晰,各区域竞合机制不健全;(2)高附加值航运服务业发展滞后;(3)航运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尚未完全形成(高效的口岸服务环境、完善的自由港政策、自由的货币政策以及优惠的船舶登记政策等),港口特点产业特点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分析港产城一体化的主要问题港口产业城市协同发展的SWOT分析,厦门港产城一体化实践经验与教训,4.1港口特点,早在1684年,厦门港就正式设立口岸发展对外贸易,1842年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880年厦门港建成第一座趸船浮码头,其后相继建成石堤驳岸、太古趸船码头(现和平码头)、东亚码头、亚细亚码头、厦门岛鹭江沿岸1#9#小轮码头等。厦门港有东渡、海沧、刘五店、石码、招银、后石、古雷、东山、云霄、诏安十个港区。拥有生产性泊位15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71个,10万吨级以上16个,最大靠泊能力20万吨),综合通过能力1.66亿吨/年,其中:专业化集装箱泊位28个,集装箱通过能力1033万标箱/年。2013年10月,全球最大型的1.8万标箱马士基3E级船舶。2014年,全球首个第四代全自动化码头远海集装箱码头投入试运营。,4.1港口特点,发展特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不放松,由厦门湾向外拓展;货物吞吐量长期快速增长,货类构成调整较大;集装箱吞吐量持续增长,远洋直航能力明显增强;对台运输不断创新,增长平稳;内支线发展迅速,腹地拓展逐步显效果;港口融资渠道拓宽,资源整合力度显著增强。,4.2产业特点,三次产业结构年的.到年的0.743.855.5。支柱产业:从机械、电子、化工到电子、机械、航运物流、旅游会展、金融与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再到2014年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发展目标提出构建“5+3+10”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门类图,4.3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分析,港口与城市产业布局的关系港口与城市重要物资运输的关系港口与厦门市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关系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状况港口与自由贸易区的互动发展关系,4.4港产城一体化的主要问题,老港区港城发展矛盾显著:港口与城市在岸线和土地利用方面的关系日趋紧张;港口装卸仓储功能与城市生产生活功能在景观、环境等方面不协调:疏港交通,特别是集卡运输与城市交通相混杂,易造成交通拥堵和带来安全隐患。船型大型化与港口基础设施结构性矛盾凸显:漳州、招银成片规模化开发的困难。新港区的临港工业和物流园区没有充分发展、空间严重不足。港口腹地产业发展空间不足。,4.5港口产业城市协同发展的SWOT分析,机遇:区域政策支持;区域产业再布局的机遇(港区转移);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带来的机遇;岛内外一体化与区域一体化;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机遇;自贸区和一带一路产业、消费转型升级;城市国际化.,优势:区位港口条件交通基础设施能力商贸人文与行政服务政策,厦门在福建省地位:面积1.27%,人口10.05%,GDP13.34%,财政总收入24.17%,地方财政收入23.83%,进出口49.18%。(2015),劣势:岛内港口与城市间矛盾显现;环厦门湾港口岸线与产业发展资源紧张;港口基础设施结构性矛盾显现;港口企业转型滞后;临港交易平台较少;城市创新环境待改善。,挑战:面临国际、国内多方位的竞争;港口航运功能尚不完善;港航物流服务仍有差距;面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迫切要求。,健全港城整合机制规划衔接临港产业发展物流化营运短板梳理与项目带动,临港产业与港城互动发展路径思考,港产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重点集中在临港产业发展、物流化营运和健全港城整合机制三个方面。发展临港产业是“港城联动”的核心。物流化运营是实现港城一体化的基本路径。港城发展模式:城市包围港口发展-鹿特丹港、安特卫普港、汉堡港城市与港区平行发展-纽约港、圣路易斯港、横滨港港口远离城市的发展三种港城发展模式比较:城市包围港口发展模式容易占用亲水空间,同时疏港交通穿越城区,易造成对城市的分隔及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城市与港区平行发展模式使得城市空间与港区资源相互占用,影响城市对亲水空间的需求;港区远离城市发展模式相对来说较为合理,但港区与城市之间的缓冲空间难以控制。,临港产业与港城互动发展路径思考,临港产业与港城互动发展路径思考,5.1健全港城整合机制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管理体制、机制5.2规划衔接建立港口、产业、城市相关规划体系: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共同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要求:强化目标任务、空间布局、政策衔接,把控制开发强度,以及“生产、生态、生活”三类类空间比例等约束性指标作为规划衔接的重要任务,实现总体目标一致、空间配置协调、时序安排统一,提高规划管理和实施成效。(四个一体化-港口与城市战略目标、港口与其他交通方式、港口与相关城市空间布局、港口与相关城区项目建设)。5.3临港产业发展临港产业是港口和城市共同的需要,是港城一体化最容易切入的结合点和着力点。重点发展离岸服务、国际航运服务、大宗商品交易、转口贸易、高端制造等现代临港产业,增强金融、法律服务、航运交易、贸易经纪代理等服务功能,促进高端产业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