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_货币供求与货币政策_第1页
第9章_货币供求与货币政策_第2页
第9章_货币供求与货币政策_第3页
第9章_货币供求与货币政策_第4页
第9章_货币供求与货币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章货币供求与货币政策,【教学目的】研究货币供求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来看,只有在货币供求理论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研究货币对产出、价格和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的影响,从而建立起完整的货币经济理论体系。从实践来看,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货币供求的均衡,从而达到宏观经济总供求的均衡,并力求实现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因此,对货币供求进行研究,有利于指导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与实施。本章重点介绍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以及货币政策。【教学内容】第一节货币需求第二节货币供给第三节货币均衡第四节货币政策【教学时间】4课时,.,第一节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通货形式持有的货币数量。货币需求不是经济主体对得到货币的主观愿望,而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理论的基础,数百年来经济学家从货币的不同功能或不同角度出发研究货币需求,产生了诸多货币需求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货币信用关系的发达,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化。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二、古典货币数量论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五、中国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六、货币需求分析的角度,.,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流通规律/货币必要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必要量的规律。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包括: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一)金属货币流通规律金属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决定于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货币流通规律的数学表达式:M=PQ/VM代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P代表商品价格水平,Q代表流通中的商品数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规律的含义1.货币需要量与商品数量、价格水平及二者的乘积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2.货币需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二)纸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就是确定流通中应投入多少数量的纸币才能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相适应的规律。纸币流通规律表达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流通中金属货币量价值/流通中纸币总量纸币流通规律与金属货币流通规律的不同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由商品价格总额决定的;而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商品价格水平会随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二、古典货币数量论,法国重商主义者让鲍丁(JeanBodin,1530-1596)创立货币数量论洛克(JohnLocke,1632-1704)、休谟(DavidHume,1711-1776)、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穆勒(JohnStuartMill,1806-1873)等接受和发展了货币数量论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和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42-1924)、庇古(ArthurCecilPigou,1877-1959)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分别提出了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并建立了货币需求理论的基本模型。,.,货币数量论学者,鲍丁、洛克、休谟、李嘉图、穆勒,.,(一)现金交易说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TM与其他三个经济变量间的关系M表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一般物价水平,T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P=MV/T物价水平理论/货币数量理论,T、V短期内常数货币数量的变动,必将完全作用于一般物价水平,从而导致物价水平作同方向、等比例的变动。M=PT/V货币需求理论,决定一定时期货币需求数量的因素,主要是这一时期全社会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同期的货币流通速度。从形式上对比马克思的M=PQ/V,IrvingFisher(1867-1947),.,(二)现金余额说剑桥方程式,首先由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提出,并用文字加以表述,其弟子庇古、凯恩斯等人加以发挥并使之公式化,后来又经罗伯逊(DennisH.Robertson,18901963)加以改进而成为著名的剑桥方程式。方程式为:M=kPYM为货币数量,K为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即所谓的现金余额,P为一般物价水平,Y为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产出,实际上PY就是名义总收入。剑桥学派对货币需求的研究更多地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经济社会中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何种方式持有自己的资产。微观主体的财富水平、利率变动以及持有货币所拥有的便利等诸多因素,均会影响持币需求。,.,ArthurCecilPigou阿瑟塞西尔庇古1877-1959,AlfredMarshall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DennisH.Robertson丹尼斯霍尔姆罗伯逊18901963,.,现金交易说费雪方程式和现金余额说剑桥方程式的比较,费雪方程式M=PT/V剑桥方程式M=kPY二者的区别:一是(剑桥方程式中)以产出Y代替了(费雪方程式中的)交易量T;二是(剑桥方程式中)以个人持有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比率k代替了(费雪方程式中的)货币流通速度V。这样的变化是自然的。因为以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其影响因素当然是名义收入(PY),而不是商品和劳务价格总额(PT),相应的也就必然有一个新的货币需求系数k来代替货币流通速度V。,.,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沿着剑桥学派的思路,归纳出人们持有货币的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并创立了著名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可持有没有收益但可灵活周转的货币的心理倾向。因此,流动性偏好就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一)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必然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交易动机又可分为所得动机和业务动机。(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凯恩斯对预防动机的解释是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都是收入的递增函数。,.,(三)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最具创新性的部分。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持有闲置的货币余额,以便在利率变动中进行债券投机并获取利润的需求。【分析】假设市场只有两种资产:货币(非生息资产)与债券(生息资产,要素包括面值、票面利率、期限)。当投资者预期未来市场利率上升时,存钱(即持有货币)会更获利,因此债券价格将下降;而未来市场利率将下降时,投资债券更获利,因此债券价格将上升。市场利率与债券价格呈反比。因此,当(市场)利率高时,人们预期(市场)利率在未来会下降,即预期债券价格将上升,会抛出货币购进债券,即人们的投机性货币需求减少;当(市场)利率低时,人们预期(市场)利率在未来会上升,会抛出债券获得货币,即人们的投机性货币需求增加。【结论】投机性货币需求主要受(市场)利率影响,是利率的递减函数。,.,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人们对货币的总需求是由三大动机共同促成的。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都是收入的递增函数,而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则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函数式如以M表示货币总需求,M1表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M2表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Y表示收入,r表示利率,L1表示M1与Y的函数关系,L2表示M2与r的函数关系,则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可用函数式来表示:M=M1+M2=L1(Y)+L2(r),.,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一)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一方面采纳了剑桥学派和凯恩斯把货币看作是一种资产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承袭了古典货币数量说的结论,即货币量的变动反映于物价的变动上。MdPf(y,w;rm,rb,re,1/PdP/dt;u)式中:Md为名义货币需求;P为一般物价水平;MdP为实际货币需求;y为恒久收入;w为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例;rm为货币的预期收益率;rb为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re为非固定收益的股票收益率;1/PdP/dt为预期物价变动率;u为货币的效用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弗里德曼与货币主义学派,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年7月31日2006年11月16日)是美国经济学家、货币主义大师,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1976年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扬他“在消费分析、货币供应理论及历史和稳定政策复杂性等范畴的贡献”。米尔顿弗里德曼三次对中国的访问用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力来衡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可以说是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经济学家。这位学术界的大人物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与其夫人罗斯合著的自传两个幸运的人中,除了美国之外,另一个占据篇幅最大的国家就是中国。1980年、1988年、1993年,弗里德曼三次来华访问。他在自传中写道:“对中国的三次访问是我们一生中最神奇的经历之一”1980年的访问是唯一一次由官方正式邀请的访问。邀请者是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邀请者希望弗里德曼就世界经济、通货膨胀、计划经济社会中市场的运用等问题发表演讲。这时的中国,改革的进程刚刚开始,人们对于未来要走的道路几乎一无所知。他们只是知道过去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弗里德曼没有听到一个人说过文革的好话。但他也发现,人们往往对经济问题知之甚少,对市场体制运作的方式基本上一无所知。比如,在一次座谈中,一位将要前往美国考察的副部长的问题是:“在美国谁负责物资分配?”弗里德曼的反应是“吓了一跳”。他建议这位副部长去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看看,了解一下没有中央分配者的经济体制是怎样运转的。弗里德曼这时对中国的判断是改革刚刚开始。并且不能排除出现反复的可能。1988年,主要是在张五常的安排下,弗里德曼第二次访华。这次访华是三次中最重要的一次,这不仅仅是由于弗里德曼见到了当时中国的主要中央领导人,而且由于访问的范围更大,弗里德曼得以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观察和了解。同时,弗里德曼的自由经济观点,在当时中国改革持续深入情况下得以更清晰地传递给了中国的决策者和学术界。在这次访问中,弗里德曼在各地走访了许多正在蓬勃发展的商品市场。在这些市场中,客人真实感受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也看到了中国进一步改革面对的核心问题,那就是政府是否愿意为了经济发展而放弃自己的某些特权。1993年,弗里德曼第三次访华。这时的中国改革,在经历了反复以后,重新开始快速发展。客人在中国已经可以享受到不亚于其他国家的服务。除了北京和上海以外,弗里德曼还访问了成都和重庆等地。私营企业、民间商业的发展给弗里德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时的中国政府的改革方向似乎与1988年有所不同。政府开始强调日本韩国式的对经济的控制,认为这是未来的方向。弗里德曼显然无法同意这一点。但这时的中国,已经不再像改革初期那样尽量地吸收外界知识了。但另一方面,弗里德曼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观点这时倒更符合中国的现实问题。中国到底是走向自由市场制度,还是尝试一条“第三条道路”?这个已被弗里德曼解决的问题将继续困扰中国多年。在三次访华中,弗里德曼近距离地观察了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的变迁过程,他尽力向中国人介绍了他关于自由市场制度的知识,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念。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他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深入影响了一大批中国人其中不乏能够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中国发展道路的人。可以说,在这十几年中,弗里德曼原有的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扩充到了中国,而中国也因此受益良多。,.,(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1、总财富及财富构成比例(y,w)。总财富(包括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y是制约人们货币需求量的规模变量。但是,由于总财富无法用货币来加以直接地测量,因而它以恒久性收入为代表而成为货币需求函数中的一个变量。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w一般地说,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则货币需求就相对越多。,.,2、货币及其他资产的收益率,(rm,rb,re,1/PdP/dt)货币的预期收益率rm其他资产的收益是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所以,其他资产的收益率越高,货币需求就越少;其他资产收益率越低,则货币需求就越多。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rb非固定收益的股票收益率re预期物价变动率1/PdP/dt预期物价变动率实际是实物资产的收益率。当预期物价水平上升时,实物财产的价值将上升。因此,物价上涨越快,持币的机会成本就越高,货币需求就越少。,.,3.货币的效用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u),货币的效用主要指货币的流动性效用,即个人或企业持有货币可以用于日常交易的支付,又可以应付紧急不测之需,还可以用于投机获利(凯恩斯理论的全部浓缩)。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对货币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人口因素、制度因素、支付习惯、持币兴趣和心理因素等。,.,五、中国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一)“1:8”公式的产生及应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与流通中货币(现金)之比为8:1时,社会的商品供求关系处于稳定和基本均衡的状态,物价上涨压力较小,货币流通状况正常。改革开放之前,“1:8”已成为马克思货币需要量原理在中国的具体化。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商品价格的逐步放开,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流通渠道增加,媒介商品交易的已不限于现金,大宗交易采用转账结算,存款货币同样发挥着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因此,“1:8”这一经验数字已不能成为衡量货币流通是否正常尺度。(二)M=Y+P公式的含义及运用M为货币供应量年度增长率,Y为经济增长率,P为预期的物价上涨率。M=Y+P公式比“1:8”公式更接近于中国经济改革后的现实。实际上,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就是按此公式制定货币供应量年度增长计划,并于事后进行分析检验。,.,六、货币需求分析的角度,(一)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公式、费雪的交易方程式、我国改革以来提出并应用的M=Y+P公式都是宏观模型。这些模型的共同特点是,不顾及微观经济主体的心理、预期及持币行为等因素,不考虑各种机会成本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主要是从商品和劳务交易总量、产出水平、物价水平及货币流通速度等变量的变化来考察。分析的目的是说明一国经济运行需要供应多少货币量,才能满足经济增长和市场流通需要,有哪些主要因素会影响货币需求总量发生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变化会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发生哪些影响。,.,六、货币需求分析的角度,(二)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主要是分析影响微观经济主体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一般用函数式来表达,如剑桥方程式、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都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有三类因素决定着微观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第一类为规模变量,如收入因素、财富因素等;第二类为机会成本变量,如存款利率的高低、有价证券收益率的高低、实物资产收益率的高低等;第三类为其他变量,如持有货币的效用、支付方式、制度因素、持币兴趣等。(以“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为例)将机会成本变量引入货币需求模型或函数,是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总量典型表现。,.,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结合,实际运用中,需要把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结合起来。对货币需求进行宏观分析,主要是根据一国经济的总量、物价水平、货币流通速度等因素,来估算一国在一定时期总体上需要多少货币供应量,并为货币供给提供决策依据。对货币需求进行微观分析,主要是从持币主体的行为变化来剖析货币需求变化的原因,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变迁,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微观经济主体的持币行为,从而为宏观货币供应提供微观分析基础。,.,第二节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体系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货币供给的两层含义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即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动态)过程。其次在一定时点上会形成一定的(静态)货币数量,称为货币供应量。货币供给理论重点研究货币供应量由哪些因素决定,以及一国中央银行如何根据货币需求和货币政策目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本节内容一、货币供给与货币层次的划分二、存款货币创造三、基础货币供应,.,一、货币层次的划分,(一)货币的定义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凡是同时具备这两个职能的东西就是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同时具备上述两种职能的东西很多,有的直接具备,有的间接具备。前者如现金,不需任何手续和中间环节,即可履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后者如定期存款,要履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则要通过一定的手续和环节,甚至还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货币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1、狭义货币,所谓狭义货币,通常是指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狭义货币代数式M1=C+DM1表示狭义货币,C表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D表示银行活期存款狭义货币最明显的特征是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直接、现实的购买能力】。货币区别于其他东西的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货币能充当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媒介,而其他东西则不能。货币作为一种交易媒介,在交易中具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特征。,.,2、广义货币,广义货币是指狭义货币M1加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总和。由于各种定期存款一般可以提前支取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把它算作货币,可以更全面地反映社会需求总量。但对什么是广义货币,目前有不同观点:货币学派特别强调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如弗里德曼称货币为“购买力的暂栖所”。他们认为,除了M1外,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也应包括在货币的范围之内,这一货币定义通常以M2来表示。如以T表示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则【弗里德曼的】广义货币代数式M2=M1+T,.,对广义货币的不同观点,格利、肖和托宾等经济学家认为,除了M1和M2以外,货币还应包括一些同样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其他金融资产。例如,在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经济中,不但存在着商业银行的负债,而且还存在着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所发行的负债,且这两种负债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替代性。这种货币如用M3表示,而以Dn表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负债,则M3=M2+Dn。1959年,以英国拉德克利夫(Radcliffe)勋爵为首的货币系统运行研究委员会,在其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更广范围的货币定义。该报告认为,除了M3之外,货币还应包括那些非金融机构(如政府和企业)发行的、流动性也很强的短期负债,如国库券、企业债券、商业票据等。如果用L代表金融机构以外的的所有短期流动资产,则L与M3构成了更广义的货币M4,即M4=M3+L。各种广义货币定义的提出,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货币与其他流动性金融资产的关系,但有的广义货币的定义太宽泛,在一定程度上漠视了货币所独有的交易媒介职能。目前狭义货币定义是为大家所接受的,而其他流动性资产一般称为准货币或近似货币。,.,格利(JohnG.Gurley)、肖(EdwardSShaw,1908-1994)和托宾(JamesTobin,19182002,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二)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货币层次划分所依据的标准:即货币的流动性,或称不同金融工具发挥货币职能的效率。流动性是其他货币形态转化为现实流通和支付手段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和成本的大小。显然,现金与活期存款是流动性最强的货币,银行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流动性次之,而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短期融资工具比上述各种货币的变现能力更弱。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层次的划分在199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手册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货币划分为四个层次,即M0、M1、M2和M3。其中:M0为现金,即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包括居民手中的现金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不包括商业银行的业务库存现金。M1为M0+可转让本币存款和在国内可直接支付的外币存款,M1是狭义货币的范畴,它是现实的购买力。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是M1的主要构成部分。M2为狭义货币和准货币,即M1+一定期限内的(3个月到一年之间)单位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外汇存款+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准货币本身并非现实的购买力和支付手段,但只要经过一定的手续就可以变为现实的货币。M3为广义货币,即M2外汇定期存款+商业票据+互助金存款+旅行支票。M3是更广义的货币范围,它的确定对研究现实和潜在的购买力总量,以及预测未来货币流通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2.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我国从1984年开始对货币进行层次划分,1994年第三季度起定期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指标,目前每个月向社会公布一次。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口径,我国按照货币流动性的标准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四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1994年以来,根据金融发展实际,中国人民银行对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进行了两次大的调整:200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计入M2。2002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到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每月公布的货币供应量只到M2这一层次,.,表9-1我国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按货币供给口径统计的货币供应量单位:亿元,.,二、存款货币创造,货币供应量一国的货币供应量大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现金,一部分是存款货币。现金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存款货币则是由存款货币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吸收存款,另一方面又要把这些存款贷出去,放出去的贷款经过市场活动又成为另一家银行的存款,这些存款又会被这家银行贷出,等等。资金这样反复进出银行体系,使银行存款不断扩张。这就是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存款货币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吸收存款或从外部借入资金,资金运用则主要是贷款和投资。,.,(一)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客户在银行存入一定款项后,不一定再将所存款项全部取出,或者即使有人取出,又有新的客户存入。从银行取得贷款的客户通常也不要求银行全额提供现金,而是要求把贷给的款项记入自己的存款账户。当他们的存款账户上有款项时,既可以在需要时提取现金,又可以开出支票履行付款义务。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银行发现,现金需求与银行存款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即银行持有的准备金比例只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可满足客户提取现金的需要,其余存款则可用于贷款。正是存款货币银行可以拿出一部分存款用于放贷,新的存款才被创造出来。,.,(一)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原始存款原始存款是指存款货币银行吸收的现金或从外部借入资金所形成的存款。原始存款能够增加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准备金是银行贷款的资金来源。准备金一般以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方式存在。派生存款派生存款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存款货币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通过贷款等资产业务活动创造的超过原始存款的存款。派生存款是存款货币银行向社会提供的存款货币,是以非现金形式增加的社会货币供应量。,.,(二)派生存款的创造过程,派生存款必须以一定数量的原始存款为基础,而不能凭空创造。存款货币银行创造派生存款须具备三个条件:部分现金提取部分贷款收回部分准备制度存款的创造是整个银行系统的整体行为结果,不是由某一家银行创造的下面利用简化的银行资产负债表,即T式账户来分析派生存款的创造过程。T式账户把银行其他经营项目都加以省略,仅列示特例条件下所要考察的项目。为了分析方便起见,先做如下假定:(1)银行只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取准备金,不保留备付金;(2)银行客户将所得收入全部存入自己的开户银行;(3)银行客户取得贷款后,暂不支取现金,只以转账方式对外支付。,.,存款货币创造的简单模型,假设: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为20%;银行将超额准备金全部用于贷款;借款人不提取现金,即没有贷款以现金形式流出银行系统;没有从活期存款向定期存款或储蓄存款这种非交易性存款的转化。,.,存款货币创造的简单模型,假如某居民把自己的10万元现金存入A银行,从而使A银行的负债增加10万元,在A银行把存款贷出前,A银行的准备金也增加10万元。用T形账户表示就是:A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准备金:+10存款:+10,.,孙先生,存10万现金,上交法定存款准备金,留部分现金,发放贷款或进行证券投资,贷款8万,长城公司,支付8万,非现金结算,配件公司,。,8万存款,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存款货币创造的简单模型,法定准备金率为20%的情形:A银行的10万元存款只要保留2万元准备金即可,所以有8万元是可以贷出的。假设8万元贷给了甲企业,甲企业以支票的方式把这8万元支付给了乙企业,乙企业以支票存款的方式存入B银行。A、B两家银行的T形账户变为:A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准备金:+2存款:+10贷款:+8B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准备金:+8支票存款:+8,.,二、存款货币创造,同样,根据2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要求,B银行可以保留1.6万元的法定准备金,其余6.4万元用于贷款。假设贷给了丙企业,丙企业以支票的方式支付给了丁企业,丁企业把支票存款存入C银行。B、C两家银行的T形账户为:B银行资产负债准备金:+1.6支票存款:+8贷款:+6.4C银行资产负债准备金:+6.4支票存款:+6.4,.,二、存款货币创造,C银行存款增加6.4万元,按20%的规定比例提取准备金1.28万元,其余5.12万元可用于发放贷款。C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下:C银行资产负债准备金:+1.28支票存款:+6.4贷款:+5.12,.,表9-4多家存款货币银行派生存款的创造过程单位:万元,.,存款货币创造的简单模型,对整个银行系统来说,各银行的活期存款增加额构成一个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根据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计算存款增加总额:1010(120%)10(120%)210(120%)3101/1-(1-20%)101/20%50(万元),.,存款货币创造的简单模型,可以看到存款总额等于银行初始准备金增加额乘以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倒数。A银行原始存款增加10万元,在20%的存款准备金率的约束条件下,不断派生出新的存款,多家存款货币银行存款总额达到50万元。若以D代表存款总额,A代表原始存款,r代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过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D=A1/r把上例数字代入公式,则为:存款总额=10万元1/20%=50万元派生存款=D-A=50万元-10万元=40万元通常把存款总额相对于原始存款的扩张倍数称为派生倍数,又叫存款货币乘数。它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若以K表示存款货币乘数,则:K=D/A=1/r上例中存款的扩张倍数是5,即1/20%,若r降为10%,则存款可扩张10倍;若r提高为25%,则存款只能扩张4倍。可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存款扩张倍数越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低,存款扩张倍数越大。,.,(三)派生存款的制约因素分析,派生存款的制约因素也是影响货币乘数大小的因素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2、现金漏损率(c);3、超额准备金率(e);4、定期存款准备金率(rtt)。综合以上因素对存款派生倍数的影响,对存款货币乘数公式加以修正:K=1/(r+c+e+rtt),.,三、基础货币供应,(一)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基础货币可用公式表示为:B=C+RB表示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C,以及银行体系的准备金R。基础货币实际上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负债总额,包括对现金持有者的负债和对银行体系的负债。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为:M=mBM表示货币供应量,m表示货币乘数,它是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总额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二)货币供应量的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基本上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因素。货币乘数m不变时,基础货币B的变动会直接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而且二者具有同向变动关系。货币供应量:“流”,基础货币:“源”。基础货币中现金和准备金对货币供应量扩张作用,如下图所示:,.,(二)货币供应量的决定,中央银行的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一是直接增加现金发行量;二是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三是对存款货币银行增加再贴现或再贷款;四是中央银行收购黄金和外汇;五是中央银行增加其他资产的运用。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操作的双向结果:中央银行的这些操作,其结果必然是流通中现金的增加或银行体系准备金的增加。如果中央银行回笼基础货币,则进行反向操作。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力一般认为,基础货币在相当程度上能为中央银行所控制。在货币乘数不变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控制整个货币供应量。,.,(三)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在研究货币供应量问题时,需要说明货币供给到底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从而进一步阐明中央银行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所谓内生变量,又称非政策变量,它是指在经济机制内部由纯粹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这些因素如投资、消费、收入、储蓄等。如果认为货币供应量是内生变量,那就意味着这一变量不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而是纯粹由经济机制内部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所谓外生变量,又称政策变量,是指在经济运行中,由经济机制外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如果认为货币供应量是外生变量,那就意味着这一变量的变化不是由客观经济因素决定的,而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所决定的。在分析决定货币供应量的两个因素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过程中了解到,货币供应量首先是一个外生变量。在影响基础货币的大部分因素中,以及影响货币乘数的部分因素中,中央银行均可以有所作为,即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变动施加影响。从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当今世界各国绝大多数都建立起了独享货币发行权的中央银行体制。中央银行既是信用货币的发行者,又是货币供应量的调节者。中央银行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按照保持币值稳定并支持经济增长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信用活动扩张和收缩的调节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因此,货币供应量无论在总量方面,还是在结构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左右。在此意义上,我们说货币供应量具有外生性。,.,(三)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但同时又要看到,货币供应量又不完全是由中央银行可以操纵的外生变量。例如,影响基础货币的超额准备金的数量,影响货币乘数的现金比率、超额准备金率等,主要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和公众的行为,而银行和公众的行为又取决于经济机制内部的许多变量。就是说,除了中央银行的政策行为和外部调节外,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决策行为、经济主体的收入水平、社会公众对金融资产的选择偏好以及对物价和经济景气的预期等,也对货币供应量起着决定的作用。在此意义上,我们说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机制诸多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内生变量。因此,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由此可见,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既受制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同时又受制于客观经济过程,即受存款货币银行和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因此货币供应量既是一个外生变量,同时又是一个内生变量。货币供应量既具内生性又具外生性的政策含义在于,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使中央银行在调节货币供应量方面可以有所作为,中央银行可以根据货币政策目标,主动灵活运用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表明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并不是绝对的和万能的,货币供应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存款货币银行和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第三节货币均衡,货币供求均衡,是指货币供应量与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需要的货币量大体保持一致。本节主要内容一、货币供求均衡及其实现二、货币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对策三、货币供给的经济效应分析,.,一、货币供求均衡及其实现,(一)货币供求均衡的含义货币供求均衡是用来说明货币供给Ms与货币需求Md之间对比关系的一个概念。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有三种对比状况:Ms=Md;MsMd;MsMd。一般把Ms=Md的状况称为货币供求均衡,而把其他两种状况称为货币非均衡或货币失衡。在理解货币供求均衡总问题时需要注意,第一,Ms=Md中的“=”并非纯数学概念第二,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均衡,不是指某一时点上的静态均衡,而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的动态均衡。第三,货币供求均衡既包括总量均衡,也包括结构均衡。第四,货币非均衡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一)货币供求均衡的含义,货币供求的总量均衡可从货币供求的存量均衡和流量均衡两方面来理解。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量是分别从静态方面和动态方面对货币供应量的两种不同解释。货币存量是指在某一时点上的货币供应量M;货币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期内的货币周转额MV。货币流量与货币存量之间的关系是,货币流量等于货币存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因此,货币供求的存量均衡是一种静态均衡,流量均衡则是一种动态均衡。,.,(二)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均衡实现,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供求公式为MV=PT,MV为货币供给,PT为货币需求。如果把T和V看成是常数,即在短期不发生大的变化的条件下,当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需求量时,使货币供求由旧的均衡向新的均衡过渡的力量,就只能是价格水平P。或者说,价格水平P与货币量M互为决定:当期价格水平决定货币需要量Md,货币供应量Ms决定新的价格水平。现假定货币供应量Ms超过货币需求量Md一倍,MVPT是一个恒等式,V和T是常数,因此当Ms的数量由1Ms增至2Ms时,只有通过价格由1P增加到2P来达到均衡,即求得等式的成立。而当P由1P增加到2P后,货币需求量Md由原来的1Md增至2Md,与2Ms相等,货币供求达到新的均衡点。反之,如果货币供给的数量由1Ms减少到1/2Ms时,则通过1P降至1/2P来达到均衡。在传统货币数量论看来,在MV=PT这个恒等式中,只要把V和T看成是常数,M与P必然呈正比例变化,而且任何数量的货币都可以适应任何规模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货币数量只影响价格水平,不影响产出。,.,(三)信用货币供求均衡的自动实现,1、通过价格上涨实现货币供求均衡。如果信用货币投入过多,在物价放开的条件下,过多的货币去追逐较少的商品和劳务,必然造成商品和劳务价格上涨,物价上涨后,货币需求量也增加。这样,过多的货币量被吸纳,转化为必要的货币量,货币供求均衡会在一个新的均衡点得以实现。【有不利影响】2、通过物价管制手段实现货币供求均衡。如果政府对物价实行管制,则过多的货币发行主要是通过货币流通速度的强制减慢而使货币需求量增大,从而实现货币供求的均衡。其原因在于:当国家通过最高限价和最低保护价,以及价格制定后多年不变的方式管理物价时,货币的过多发行会导致社会公众手持货币量增加,但由于过多的货币在流通中没有相对应的商品和劳务,并且不能通过价格的上涨来予以吸纳,于是只能按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以及既定的价格水平支出,多增加的货币收入被迫保留在手中,从而减慢了货币流通速度。在价格P和商品及劳务量T不变的条件下,货币流通速度V的减慢,使增加的货币一部分沉淀下来,从而实现货币供求的均衡。3、通过动员闲置资源实现货币供求均衡。如果社会存在着较大的生产潜力,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会增加社会有效供给。这样,由于可供交易商品和劳务量的增加,又引起货币需求量的增加,于是,同样会将过多的货币量转化为必要的货币量,从而实现货币供求的均衡。【需前提条件】,.,二、货币供求失衡原因及对策,(一)货币供求失衡的原因分析货币供求失衡,或称货币非均衡是指货币供给超过或者满足不了货币需求:MsMd货币供求出现失衡,可能来自多方面的原因,但从大的方面来看,一是可能来自商品流通方面,二是可能来自货币流通方面。,.,1、从商品流通方面分析货币供求失衡的原因,从商品流通方面看。假定前期货币供求是均衡的,即MV=PT。现期货币流通量(MV)不变,由于商品流通量(PT)发生了变化,会使货币供应量显得过多或不足。PT的变化可能来自价格水平的变化,也可能来自商品数量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商品的绝对量总是不断增加的,即使价格不变,商品价格总额也是增长的。但商品价格总额的增长幅度可以大于或小于商品数量的增长幅度,这是因为价格水平的变化影响所致。如果仅从理论上分析,会得出商品价格水平将随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而下降。但实践观察表明,大多情况下往往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商品价格水平也不断上升。如果货币供应量保持稳定或仅按商品数量的增长来确定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就有可能难以满足商品流量的需要,使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需求量,出现货币供求失衡。,.,2、从货币流通方面分析货币供求失衡的原因,从货币流通方面看。货币流通量(MV)决定于货币存量(M)和货币流通速度(V)两个因素。在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中央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货币存量(M),但中央银行不能决定货币流通速度(V),从而不能决定货币流量(MV)。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V)看作是常数,但统计资料表明,各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并不稳定,因而也是一个变量。货币供应量(MV)除了决定于中央银行的政策取向外,还决定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运用行为、企业的投资行为和居民的金融资产选择意愿。加之货币流通速度又是一个内生变量,中央银行无法左右。因此,中央银行要使货币供应量等于实际货币需要量,是不易做到的。因此,货币供求的失衡原因来自货币流通方面也就不可避免。,.,(二)货币供求与总供求的均衡,实现货币均衡的意义在于,通过调控货币供求关系并使之趋于均衡,最终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意味着商品和劳务处于供求紧张状态,物价上涨并会引起社会不稳定;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意味着市场处于疲软状态,企业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和经济萧条。显然,无论哪种情况出现,都不为人们所期望。国家宏观调控部门采取各种手段调节经济运行的目的,就是促使经济在总供求均衡的基础上运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总供求均衡状态与货币的供求状况之间,始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总需求、总供给、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四者联系,市场经济中,所有商品与劳务供给的目的均为取得等值的货币,以做进一步的购买,并进行连续的生产与消费过程,表现为商品与劳务的供给和货币需求的联系。而货币的供给直接构成社会购买力,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货币需求Md、货币供给Ms与总供给AS与总需求AD的联系表现为:ASMdMsAD,.,总需求、总供给、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四者联系,总需求制约着总供给的变化【总需求决定总供给】货币供给则要从根本上满足或受制于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总供求与货币供求的关系ASMdADMs,.,货币供求失衡的后果,MsMd:货币供给过多,社会总需求AD过大,会出现商品供应紧张和物价上涨。货币失衡的最终结果,或是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或是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无论哪种情况,对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是不利的。,.,(三)中央银行对货币供求的调控,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共同提供和创造的,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存款货币银行接受中央银行的政策调控。因而,货币供求均衡的调控主要由中央银行来执行。中央银行在调控货币供求的过程中,首先,应控制好基础货币的供应,即应在准确预测货币需求量的基础上,合理供应基础货币。如果这一关能把好,在货币乘数可测和基本稳定的条件下,货币供求失衡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其次,灵活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如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了新情况,使货币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的货币需求量与中央银行的既定货币供应量之间出现差距,中央银行应站在货币供给的角度,通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求实施调控,实现货币供求的基本一致。,.,三、货币供给的经济效应分析,(一)对货币作用的不同认识货币供给的变化能否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对这一问题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货币中性论:货币“面纱论”货币经济论:魏克塞尔的货币非中性论马克思的货币推动论凯恩斯的货币经济论弗里德曼的货币经济论,.,1.货币“面纱论”,货币中性论认为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不发生影响。典型理论是早期的“面纱论”。“面纱论”认为,货币对于实际经济过程来说,就好像罩在人脸上的面纱,它的变动除了对价格发生影响外,并不会引起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等实际经济变量的变动。在一定条件下,货币供给在短期内具有增加产出的效应,但从长期来看,货币供给增长只能增加名义产出量,而不能提高实际产出水平。代表人物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魁奈(FranoisQuesnay,1694-1774,法国经济学家,重农主义的领袖、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先驱)、斯密(AdamSmith,1723-1790)、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Say,1767-1832)、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英国政治经济学家)、约翰穆勒(JohnStuartMill,1806-1873)、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vCassel,1866-1945,瑞典经济学家)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魁奈、斯密、萨伊、李嘉图、穆勒、卡塞尔,.,2.魏克塞尔的货币非中性论,魏克塞尔(KnutWicksell,1851-1926,瑞典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利息与价格(InterestandPrices,1898;质疑萨伊等人的货币“面纱论”)货币并不是覆盖在经济上的一层面纱,货币供给对经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因为货币对经济运行发挥着影响作用,才使得经济常常发生波动,失去均衡。,.,3.马克思的货币推动论,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任何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都要把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要使二者结合起来,就必须预付相应的货币资本。所以,一定数量的货币就成了生产经营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把货币的这种作用称为生产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不仅如此,社会生产又总是以扩大再生产的方式进行的。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不仅原来已经投入到生产过程的货币不能抽出,还必须有不断追加的货币投入。马克思把货币的这种作用称为生产发展的“持续推动力”。可见,马克思对货币的产出效应持积极态度。,.,4.凯恩斯的货币经济论,凯恩斯认为,货币对经济运行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他指出,繁荣和萧条是经济运行所特有的现象,在经济周期波动中,货币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重要的启动或抑制经济增长的作用。凯恩斯认为,货币参与调整经济主体的投资动机和决策,从而刺激或抑制生产活动,影响产出水平的提高或降低。但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货币对产出的作用并不是直接的,而是要通过利率、投资等中间环节,即货币变动影响利率变动,利率变动影响投资变动,投资变动后再影响产出变动。,.,5.弗里德曼的货币经济论,弗里德曼认为,当货币供应量增加之后,会出现利率下降和支出增加,刺激经济增长并影响价格上涨。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冲击效应”不会一直持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