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ppt_第1页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ppt_第2页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ppt_第3页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ppt_第4页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防治原则与治法,素问“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防患于未然”的原则。,目录,第一节防治原则第二节治法,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汗、吐、下、和、温、清、补、消,返回目录,第一节防治原则,预防为主,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病治异同,三因制宜,返回目录,一、养生与预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养生又称为“摄生”。,“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颇有现实意义,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疾病发生。调养身体,提高人体抗邪能力。防止病邪的侵害:,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养生与预防,(一)未病先防,养生保健,未病先防,注重调养正气,防止邪气侵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养生与预防,1.调养身体,提高人体抗邪能力。,正气:是人体生命机能及其抗病能力的总称。与邪气相对而言。素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是正邪斗争、正虚邪盛的结果;增强机体正气,是防止疾病发生的关键。具体方法有:不良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1).调摄精神:素问:“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锻炼身体:“生命在于运动”。人体通过运动,可使气机调畅,气血流通,增强体质。(3).生活起居应有规律:A.适应自然规律:B.饮食有节:C.起居有常:(4).药物预防:(5).人工免疫:,2.防止病邪的侵害:,邪气: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防止邪气侵袭的方法有:搞好卫生、防止环境、水源、食物污染,隔离传染病患者,防范六淫、疫疠、外伤、虫兽伤等。,(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既病防变,早期诊治,先安未受邪之地,注重疾病传变规律,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会得受肝之邪。,难经七十七难,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养生与预防,既病防变,卫,“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气,血,营,例:肝木乘脾土,(表里、轻重),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养生与预防,二、治病求本,治则:是治疗疾病总的原则,是指导治法的纲要。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治法从属于一定的治疗原则。,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内经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具有相对的特性。如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其它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1.正治,正治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本质相一致时,采取逆其病势的方法,即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治疗法则。又称逆治法。,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治病求本,热(火),热(火)易耗气伤津:火属阳邪,一则热迫津外泄或耗伤津液口干、尿少、大便干结;二则热邪消灼煎熬阴津。当热迫津外泄的同时,气随津泄,故又易导致津伤气耗体倦、乏力。,热(火),热(火)易生风动血:1火热之邪燔灼肝经,劫灼阴液,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震颤、抽搐。2热入营血,火热之邪可迫血妄行,甚则灼伤脉络,而致各种出血证。,热(火),火热易致肿疡:火热之邪侵犯人体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疮疡痈肿。,赤:主热证,满面通红(实热证),两颧红赤(虚热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红舌:主热证,舌红苔黄(实热证)舌红少苔(虚热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脉象: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特点是脉搏次数多。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数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是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阴寒邪气偏盛,阳气受损,而呈现出阳气衰退的寒证。,寒邪,寒性凝滞,主痛:阴寒偏盛,阳气受损,会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见各种疼痛证。凝气血凝结包块、疼痛滞经脉阻滞,青紫舌:主气血不畅,阴寒内盛舌色淡紫带青,嫩滑湿润热毒炽盛舌紫红、紫绛而干枯少津舌青紫或紫黯外伤瘀血阻滞局部紫色斑点,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脉象:一息脉来不足四至。特点是脉搏次数少。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迟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脉象: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深沉。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沉脉,浮,中,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问大便,便秘久病、老人、孕妇或产后便秘多属虚证。新病便秘、腹胀、发热多见于实热证。泄泻大便清稀如水或兼有恶寒发热者,为外感寒湿。大便黄褐、热臭、肛门灼热为湿热。大便酸臭为食滞。久泻不止,腹胀纳呆,面色萎黄为脾虚。黎明前腹泻为肾阳虚。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为肝郁犯脾。大便脓血,里急后重为痢疾。,返回目录,返回本节,问二便,1.反治,反治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时,采取顺其证候的方法,即顺其症状假象而治的治疗法则。又称从治法。,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真实假虚本质为邪气实,由于实邪结聚于内,阻滞经络,致使气血不能畅达于外,出现正虚假象“大实有羸状”。,虚实真假,1.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虽外见寒象,但热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2.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反治,二、治病求本,3.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血枯经闭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4.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血瘀崩漏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治疗可分别用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方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反治,二、治病求本,征象本质治法,高热大汗口干脉数舌红苔黄(热象),实热壅盛,正治(逆治),四肢厥冷,脉沉,但壮热心烦,渴喜冷饮,小便赤(假寒象),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治(从治),寒凉药,寒凉药,热则寒之,寒因寒用,返回目录,返回本节,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反治法,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证候而治,表面上是与正治法相反,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选择了针对疾病的内在本质而治疗的方法,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小结:,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二)标本缓急,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治病求本,三、调整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以,阴阳并不专门代表个别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是代表相关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意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阴阳的基本特征,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调整阴阳,中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造成阴阳偏盛与偏衰的结果。阴阳偏盛与偏衰,可产生虚、实、寒、热的不同病理变化。因此,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病的根本法则之一。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三、调整阴阳,损其偏盛,实证,补其偏衰,虚证,阴阳相对平衡破坏,疾病发生,阴阳偏盛,阴阳偏衰,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损其偏盛,损其偏盛,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治法。,(二)补其偏衰,补其偏衰,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补其不足”的治法。,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故阴阳偏衰亦可互损。为此,在治疗此证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三、调整阴阳,三、调整阴阳,1.损其偏盛:损其有余阴盛则寒,阳盛则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2.补其偏衰:补其不足阴虚则热,阳虚则寒,虚者补之,1.概念:(1).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2).祛邪:驱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使邪去正安。2.具体应用:(1).扶正:适用于正虚为主要矛盾的虚性病证,即“虚则补之”。补虚方法: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2).祛邪:适用于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即“实则泻之”。泻实方法:汗法、吐法、下法、清法等。(3).先祛邪后扶正:即先攻后补。(4).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5).扶正与祛邪并用:即攻补兼施。,四、扶正祛邪,四、扶正祛邪,疾病发生,正气虚,邪气实,扶正,祛邪,阴阳偏衰,阴阳偏盛,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气功,身体锻炼,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祛邪,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法,由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其治法亦不一样。,返回目录,返回本节,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单纯扶正法,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又不盛的虚性病证。单纯祛邪法,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扶正与祛邪兼用,适应于正虚邪实病证,扶正而不留邪,祛邪又不伤正。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正气尚能耐攻者;先扶正后祛邪,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扶正与祛邪,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四、扶正祛邪,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返回目录,返回本节,感冒,发散风寒疏散风热清热解暑补气解表,久泄脱肛崩漏出血子宫脱垂胃下垂,补中益气,疾病,病因病机,治疗,风寒束肺风热袭肺暑热郁表气虚邪侵,中气下陷,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根据气候季节特点考虑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因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因人: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应用,1.因时制宜春夏阳气升发,腠理开泄,即使外感风寒,也应慎用辛温发散,以免过伤气阴。秋冬阴寒过盛,腠理致密,阳气内闭,即使病患热证,也应慎用寒凉,以免苦寒伤阳。2.因地制宜我国西北地势高而寒冷,其病多燥寒,治宜辛润;东南地势低而温热,病多湿热,治宜清化。3.因人制宜老人与婴儿,妇女经、孕、产、乳;素体阴虚或阳虚等。,六淫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六淫邪气侵犯人体,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故称“外感六淫”,所致疾病,称为“外感病”。入侵途径:由口鼻或肌表传变方向:由外而内,六淫的共同特点:,(2)季节性:六淫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故习称为“时令病”。例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六淫的共同特点:,(3)地域性:例如西北高原多寒、燥病,东南沿海多湿病,久居潮湿环境多风湿。,(4)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外邪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邪或两邪以上相合侵袭人体而致病。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湿热黄疸,风寒湿痹等,,六淫的共同特点:,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其性主动。,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六淫,外感致病因素,寒邪伤寒寒邪伤及肌表中寒寒邪直中于里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痛;寒主收引;寒性清澈。,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六淫,外感致病因素,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暑多挟湿。,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六淫,外感致病因素,湿邪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六淫,外感致病因素,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六淫,外感致病因素,(二)疠气,1.概念疠气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邪2.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重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3.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因素气候因素;环境与饮食因素;预防因素;社会因素。,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外感致病因素,第二节治法,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也叫基本治法,它概括了许多具体治法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个性的,各具自已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返回目录,一、汗法,1.概念: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解表表证;透疹疹毒透发不畅;祛湿风湿痹证;消肿水肿兼表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治法,一、汗法,3.临床应用:根据外感表证的表寒、表热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辛温解表外感风寒辛凉解表外感风热,4.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汗法的应用,宜汗出邪去为度。(2)对于表邪已解,热病后期津亏者,均不宜用。(3)上述诸证必须用汗法时,需配伍加用滋阴、养血等药物。(4)凡用发汗剂时,服药后应避风寒,忌食厚味及辛辣食物。,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治法,二、吐法,1.概念: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2.适应证: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3.临床应用: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热药吐法,适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病证;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迫的病证;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4.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最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2)临床中凡见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幼儿、孕妇或产后气血虚弱者,均不得用吐法。(3)吐法,一般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4)凡给予催吐剂时,吐后宜进稀粥以自养,并加强护理。,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治法,三、下法,1.概念: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以及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寒下实热里积证;温下寒湿里积证;润下燥积证;逐水水饮内停证;攻瘀瘀热内结于下焦,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治法,三、下法,3.临床应用: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之痢疾等病证;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胃肠冷积、寒实结胸及大便不通之病证;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润下,适用于肠道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证;还有通瘀、攻痰、驱虫等。,4.应用下法的注意事项:(1)峻下逐水剂,极易损伤人体正气,故应用时务须注意。(2)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以邪去为度,应中病即止。(3)高龄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脾胃虚弱者以及新产后营血不足而便秘者,皆不宜用下法;妇人经期、妊娠期,均应慎用下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治法,四、和法,1.概念: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以及内伤病中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和解少阳半表半里证调和肝脾肝脾失调调理胃肠胃肠失调,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治法,四、和法,4.应用和法的注意事项:凡病邪在表,尚未入少阳者,慎用和法。(2)邪气入里、阳明热盛之实证者,不宜用和法。(3)症见三阴寒证者,均不宜使用和法。,3.临床应用:和而兼汗,适用于病偏表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下,适用于病偏里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温,适用于病偏寒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清,适用于病偏热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消,适用于内有积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补,适用于正气偏虚而又需和解者。,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治法,五、温法,1.概念: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温中祛寒里寒证;温经散寒寒邪凝滞经脉;回阳救逆亡阳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治法,五、温法,3.临床应用:温中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中寒证;温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的寒痹证;回阳救逆,适用于亡阳虚脱,阴寒内盛的危候。另外,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温肺化饮、温化寒痰、温肾利水、温经暖肝、温胃理气等治法,亦都属于温法的范围。,4.应用温法的注意事项:(1)凡素体阴虚、血虚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禁用温法。(2)内热火炽、挟热下痢、神昏液欲绝脱者,禁用温法。(3)孕、产妇,均应慎用或禁用。,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治法,六、清法,1.概念:清法,也叫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清热泻火热在气分;清热凉血热入营血;清热解毒热毒诸证;清脏腑热脏腑热证;清虚热虚热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治法,六、清法,4.应用清法的注意事项:(1)清热法,易损伤脾胃阳气,故一般不宜久用.(2)凡体质素虚、脾胃虚寒,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因气虚或血虚引致虚热证,皆不宜用清法。,3.临床应用: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属于实热的证候;清热解毒,适用于时疫温病、热毒疮溃等证;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血的证候。清泻脏腑,适用于邪热入于脏腑,分别有泻肺清热、清心降火、清肝泻火、清泻胃火等不同治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治法,七、补法,1.概念:补法,也叫补益法。是运用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