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六上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张家港市新塍小学 王喜娅教学目标:1. 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能有滋有味的诵读古诗。2.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3. 学会借景喻理这一种写法,体会诗歌丰富内涵,领会其蕴含的深刻哲理。4. 初步掌握体会宋代“说理诗”的表现方法。教学过程:一、引,了解作者资料课前谈话:同学们平时看书吗?最近都看了些什么书?你读书后有什么感受?1. 出示: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活到老,学到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百尺竿头,再进一步。读读这些句子,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很亲切?课件再出示朱熹名字,看,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指导我们读书学习的至理名言都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朱熹。(板书:朱熹)2. 关于朱熹,你还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出示: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PPT红色显示最后一句,齐读。 二、 读,体味古诗韵律1. 过渡:公元1196年,已经年近古稀的朱熹,为了躲避朝廷的纷争,来到了一个小山村。(出示图片)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这天,风和日丽,朱熹又和往日一样,捧着心爱的书,漫步来到村边的一个小池塘边,看着眼前美景,他不觉吟出了一首小诗。板书课题,什么叫“观书”?连起来呢?朱子的读书感受与我们的有什么不同呢?2. 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读通顺。3. 指名读古诗。生评价。4.正音,学习生字词:“鉴”“徘徊” 指“为”,谁听出来了,刚才这个字,他怎么读的?这是个多音字,为什么在这里读“wi”? 小结,古诗词中的多音字,要根据意思来读。 鉴,是本课的生字。(PPT出示解释),王老师课前查了查,鉴在字典里有4个意思,在这里解释为?指名生回答。你怎么一眼就选中了“镜子”?小结: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借助字典并结合诗句意思来理解。出示图片,这就是鉴,古代用青铜制成的镜子,所以鉴的底下是个“金”字,青铜容易生锈,不用的时候一般会用薄布盖着。“一鉴开”的意思就是?5. 指导朗读(1)疏通了字词,我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这一次不光要读得准确,最好能读出点古诗的味道来。指名读,生评价。(2)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仔细听。生评价。(3)我国的古典诗词音韵铿锵,诵读的时候,特别讲究节奏和韵律。读出节奏像这样的七言绝句,我们一般按照二二三的节奏诵读,要读准韵脚,这首诗中哪几个字是韵脚?(显示:开,徊,来)韵脚适当重读。读出韵律 读的时候,我们按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为“平仄的规律”。(板书:平仄) 什么是“平仄的规律”呢?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手势)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这四种声调,我们把它分成两类,第一类,我们称它为“平声”。也就是普通话里面的第一和第二声,我们用这个符号“”表示。如果遇到平声的时候,我们尽量把这个字拖长(板书:长),声音尽量延长。来,读一读这个“开”。指名读,来,方塘、徘徊,加上手一起来试试,尽量延长。平声会读了,那么仄声呢?仄声,我们用一条竖线来表示,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马上就收掉,我们称为仄短(板书),如:半亩。声断气不断,指名读。再如“为有”,指名读。 在这首诗里面,还有几个字比较特别“一”“得”“活”,在古时候,这种音我们称之为“入声”,入声归在仄声里,也读短促的仄声。“哪得”“活水”古诗吟诵的学问可大着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研究研究。 标上平仄,它就是这样的一首诗,出示课件。加上手势,自己试着连起来读一读,指名读。 无论五言还是七言,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读,古诗词的韵味就能体现得更浓。三、 品,感受方塘景美1.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道在这首诗里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书:方塘)5. 这是一个怎样的方塘?生自由交流 大:“半亩方塘”:半亩,333平方米,相当于五六个教室那么大。 清:“一鉴开”:如镜子一般,那该有多清呀。 “天光云影”:什么叫“徘徊”?诗中指什么?多么富有情趣的一方水塘啊。 “清如许”:如许清,这样的清。 活:“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且常流动的水)。板书:源头活水6. 总结板书。听出来了,这块方塘最大的特点就是“清”(板书)。方塘清澈见底,蓝天白云倒映其中,好一幅清新旖旎的风光图片啊。一起再来读一读。四、 疑,品味“源头活水”1.如果有人说这是一首纯粹写景的诗,你会同意吗?为什么?同学们可以结合题目想一想。2. 岂不是文不对题了?我们再来看看朱熹,出示人物简介,他是一代大儒,是南宋时期盛名盖世的理学泰斗,他的诗一定不会这么简单。3. 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一美丽的画卷,去发现,去感悟这美景和读书之间的联系。出示风景图片,灿烂的阳光洒满大地,朱熹惬意的坐在方塘边,他读读书,赏赏景。出示了(说话练习)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我们轻轻读读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生交流。出示: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方塘变得 ;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使人 。 板书:心智 明 (心智开豁) 读书汲取4.不愧是大理学家大教育家啊,表面上云淡风轻的写一处风景,背后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这种诗在宋代特别流行,后人称这类诗为“说理诗”。说理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借景喻理。看似写景,实则说理。(板书:景 理)一景一理,巧妙融合,回味悠长。五、拓,品析借景喻理。1.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宋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另一高峰,不光朱熹,还有很多诗人也都喜欢创作这类说理诗。老师为大家找来了几首,我们一起来读一读。2. 出示自学提示:以题西林壁为例,学习:(1) 标上平仄,运用“平长仄短”的规律诵读古诗;(2) 仔细品读,诗人在诗中写了什么景?喻了什么理?3.交流:(1)谁先来给我们读一读,指名读。(2)诗人写了什么景?(诗人看到了什么?)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3)从这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群山,苏轼悟出了什么道理呢?总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机动:如果想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办?如果想要清楚的了解一件事或一个人呢?(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4)板书强调,这首题西林壁也是说理诗的代表,典型的写景喻理。 4. 说理诗常常是诗人触景生情的产物,也是诗人对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爆物品从业安全培训课件
- 出纳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白描花卉写生考试题及答案
- 新质生产力企业市值排名分析
- 校本教研工作方案
- 新质生产力新发展格局
- 三班级上学期班主任方案
- 新质生产力的调研路径
- 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期中考试总结
- 2025年泌尿科常见疾病诊疗能力评估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医院防控试题及答案
- 禁毒办案知识培训课件
- 物业收费知识培训
- 2025江苏苏州昆山国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第二期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2026学年浙教版(2024)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2026学年译林版(三起)(2024)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2030中国综合能源服务行业发展状况与竞争格局分析报告
- 二+宁夏闽宁镇:昔日干沙滩今日金沙滩(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二语文上(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
- 【艾青诗选】批注
- 江西美术出版社(赣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 MOOC 研究生学术规范与学术诚信-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