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PPT课件_第1页
朱自清《荷塘月色》PPT课件_第2页
朱自清《荷塘月色》PPT课件_第3页
朱自清《荷塘月色》PPT课件_第4页
朱自清《荷塘月色》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荷塘月色,朱自清,-,2,走近朱自清,-,3,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4,朱自清,原名朱自华。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按照正常学历,他需要读2年预科,升入本科后还要读4年,由于家境的渐近窘迫,他已经不能按部就班地学满这漫长的6年时光、便在上预科的第二年跳级报考本科,并且被录取。自清这个名是1917年改的,这次改名,乃为了策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5,-,6,-,7,-,8,散文集:踪迹诗文合集欧洲杂记论雅俗共赏背影伦敦杂记标准与尺度你我语文拾零,值得你珍藏的朱自清所著的书籍,朱自清是新文学家中的佼佼者,他用自己的文章破除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9,-,10,整体感知,-,1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根据课文题目,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的线索是什么?,-,12,时代背景,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前进的方向。,作者如是说:“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退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安心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走,-,13,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14,研读课文,-,15,研读第13小节,1、作者去荷塘的缘由是什么?2、为何谈到小路幽僻,树影看去阴森森的?3、作者烦恼的什么?希求的是什么?引申提问作者为何选取荷塘为写作对象?为何选取月下之景?,-,16,研读第46小节,作者如何写荷塘中的景物?顺序:荷叶荷花荷香清风涟漪有主次,有动静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通感,-,17,“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本句将荷叶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写荷叶的高颀挺拔,舞女的裙因旋转而展开,用来表荷叶的浑圆和舒展,造型非常美,使人联想到月光下翩翩起舞的舞女,裙摆随舞姿飘荡洒脱,轻灵而欢快,高雅而美丽。,-,18,“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原本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的样子。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柔美绽放姿态,令人感到亲切可爱,产生丰富的联想。羞涩:原本用来形容人难为情的样子。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含苞待放的美好姿态,令人感到亲切可爱,产生丰富的联想。,-,19,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把含苞欲放的荷花喻为“明珠、星星”,形象的绘出了这一类荷花的特点:明亮、晶莹剔透、闪烁不定。把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表现出荷花开放时姿态的优美,色泽的光滑洁净;,“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20,“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修辞手法:通感,-,21,修辞手法:通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指感觉的转化、迁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联)觉。(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2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是由嗅觉转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23,讨论: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但是并没有明写月光,甚至没有提到“月光”二字,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景物暗示月光的存在的?,-,24,虽然没有“月光”二字,但我们却能感到月光无所不在地笼罩着整个荷塘,因为荷塘里的所有美好景色都是在月光照耀下显现的。正因为这月光,我们才能鸟瞰荷塘的全景,才能看到延伸到远方的满塘的“田田”的荷叶;正因为这月光,那“出水很高”的荷叶才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那样自然舒展的轻盈动人的姿态;那些“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的”白花,才“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有圆润晶莹的光彩和隐约闪烁的光华,这些光彩和光华是反射的月光。而“缕缕”的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通感,只有在这宁静的月夜,沐浴着月光,心无杂尘时才能产生。“凝碧的波痕”是月光在荷叶波动时留下的印记。,-,25,这两个字写出了月光的什么特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泻,浮,研读第五小节,-,26,以流水比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点评“泻”字,点评“浮”字,“浮”字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显出雾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开的特点。青青的荷叶可以透过“薄薄”的雾气看出来,似乎雾也被染青,故称“青雾”。这样的雾才像“轻纱”。,-,27,“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表现出月光的朦胧淡雅,引人入胜。,-,28,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在这里打了比方,那么“酣眠”在文中指什么?“小睡”又是指什么?.,本句用“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写出了月色的轻淡朦胧柔和,这很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贴切的比喻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29,点评“画”字,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说成“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的,与“倩影”搭配很好,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30,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转为听觉,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31,引申提问,作者为何强调月光的淡雅朦胧?作者已经获得了极致的审美体验,为何还是不能纾解情绪?,-,32,第六段最后一句两个“热闹”的意思是否相同?为何用“他们”而不用“它们”?两个“热闹”不一样,前一个指“蝉声、蛙声”,后一个是双关,它还指其他人多欢腾的情况。“他们”包括了那些追求热闹的人,“它们”单指物。,研读第六小节,-,33,研读710段,1、作者在文章中写到采莲赋和西洲曲,有何用意?2、为何最后,作者要交代妻子睡熟?,-,34,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英俊少年美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绊,船头微动萍分散。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回头笑。春末夏初好季节,叶儿正嫩花初俏。撩水逗乐笑已痴,却恐水珠沾衣湿。忽而又觉船倾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