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强盛的唐朝(二)PPT课件_第1页
第二讲--强盛的唐朝(二)PPT课件_第2页
第二讲--强盛的唐朝(二)PPT课件_第3页
第二讲--强盛的唐朝(二)PPT课件_第4页
第二讲--强盛的唐朝(二)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讲强盛的唐朝(二),承上启下的唐代制度一、政治制度及其变迁二、军事制度及其变迁三、财政制度及其变迁四、法律制度及其变迁,-,2,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陈寅恪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3,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4,唐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示意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御史台,内侍省,殿中省,工部,刑部,兵部,吏部,户部,礼部,都水监,秘书省,将作监,少府监,军器监,国子监,大理寺,卫尉寺,太仆寺,宗正寺,司农寺,太府寺,太常寺,鸿胪寺,光禄寺,六部每部直辖四司共二十四司,北省,南省,都省,中书门下,草拟诏令,审核颁布,议政,执行,政事堂,注:六部与九寺五监及秘书省之间的箭头只表示政令承受关系,不表示上下级统属关系。,-,5,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1、加强了中央集权,牵制了丞相的权利,巩固了皇权;2、提高了行政效率;,-,6,-,7,-,8,-,9,-,10,-,11,三省六部制度是在隋唐时期定下来的,随后的一千多年的历史,三省有不少的变化,但是六部变化不大,基本保留到了清代。这六部就是:吏部、礼部、户部、工部、刑部、兵部。,-,12,唐武德贞观已来,尤重其职。吏兵部为前行,最为要剧。自后行改入,皆为美选。考功员外专掌试贡举人,员外郎之最望者。司门、都官、屯田、虞水、膳部、主客,皆在后行,闲简无事。时人语曰:司门、水部,入省不数。角觝之戏,有假作吏部令史与虞部令史相逢,忽然俱倒,良久起云:冷热相激,遂成此疾。太平广记卷二五尚书郎户富,吏贵,礼贫,工贱,刑威,兵武。户部管民生经济,当然是肥缺;吏部管人事任免,属贵;刑与兵分别管刑狱与军事,不威武不行;工部管国家建筑,也是肥缺,不过中国自古就有贱工的传统,所谓“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因此还是为人所轻视;与工部相对的应该是礼部,礼部掌管宗教教育等,应该算是清水衙门,不过由于自古以来国人重视文明礼教,因此礼部虽贫,却是享有很高的清誉。由此可知,实利丰厚的,道德上轻之;清水寡利的,道德上抬高之。或者在这个一轻一高之间,道德与经济利益就达到了某种平衡。,-,13,-,14,其选授之法,亦同循前代。凡诸王及职事正三品以上,若文武散官二品以上及都督、都护、上州刺史之在京师者,册授。五品以上皆制授。六品以下、守五品以上及视五品以上,皆敕授。凡制、敕授及册拜,皆宰司进拟。自六品以下旨授。其视品及流外官,皆判补之。凡旨授官,悉由于尚书,文官属吏部,武官属兵部,谓之铨选。通典卷一五选举三,政治制度及其变迁,-,15,-,16,-,17,-,18,-,19,唐宋的官、职、差遣分离体制为一大特色,宋代任官制度有官、职、差遣三个体系。官,源于唐三省六部制的职事官系统。至宋,官称与实际职务渐脱离,官名用于表示官位、俸禄高低,故又称寄禄官。唐末、五代以来,因事而设,事后即撤,称使职差遣。,至宋使职差遣固定为职事官系统,即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简称职。职又分馆职和贴职。馆职指官员在三馆秘阁中所任职务。他官兼馆职,称贴职。贴职或称职名,一般为文官荣誉头衔。元丰改制后,原寄禄官恢复职事。使名实相符,差遣取消,另高阶官表示官位、俸禄。文官带贴职制度,中经废复,延续至宋亡。,-,20,一,-,21,隋唐政治制度及其变迁,唐因袭隋但比隋完备发展之处:1、政事堂会议的出现:政事堂是宰相共同议事的地方,不仅宰相可以参加,而且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均可参加。三品以下的官员只要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也可以参加政事堂会议了。政事堂会议的权力很大,在三省之上。到高宗时,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也要加“同中书门下”名号才能参加政事堂会议,否则不在是宰相。这就削弱了尚书省的权力。2、设立了完备的监察机构御史台:是唐朝中央的最高监察机关。长官称御史大夫,副长官为御史中丞,其下所辖三院为:台院侍御史,督察白官,审查官员犯罪案件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中仪卫及京城的纠察察院监察御史,掌监察郡县可见,三院分工负责中央内外监察工作,共同监察又各有侧重。被称为“人君耳目”但是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御史纠察正确与否,要受到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的审查。这样御史台与尚书省相互制约,正是唐代监察机构完备成熟的表现,它有效地防止了权臣专权的弊病。3、唐代还有九寺、五监,分管各种政务,进一步完善了中央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22,唐代中央政权组织的特点,1、中央集权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1)在中央明确了立法、行政、监察的职权范围(2)加强了三省的分工(3)宰相的权力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明确的具体(4)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皇帝从中加强掌握和控制,因而大大提高了中央集权制度的职能2、政权组织严谨,分工明确:秦汉三公、九卿含义比较模糊,宰相职权比较笼统,唐代全部机构不仅周密严谨,而且每一机构的确立、每一官员的安置,职权清晰,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3、官员一律听命于中央,只对中央政府负责:南北朝以前,官吏多根据宗法关系选授,封建的“地望”、“资望”是选官的重要标准,“私辟”官员成为社会通常现象。唐代发展了隋代以来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各级政府中的官员都必须依据统治者的意志和国家法律,按章办事。,-,23,州、县与诸道制在地方上,唐朝仍实行州、县二级制(唐玄宗时一度改州为郡)。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唐太宗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至唐玄宗时,又重新分全国为十五道。道是监察机构,皇帝经常派巡察使、按察使等官员到各道、州、县检查工作,进行监督。开元以后,道开始具有行政区的性质。唐县以下的地方组织有乡,乡下有里。里是最基层的政权单位。城市中的基层组织则是坊。,唐全国十道图古代地图,贞观十道图,-,24,一,-,25,-,26,唐太宗时期的科举制,唐太宗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唐太宗时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还增加了考试的人数。例如,进士科考试,每年应试的人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的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由于就举的人多,而录取的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是很年轻的了,仍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人居多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正因如此,进士及弟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登龙门”。一旦考中就飞黄腾达,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27,-,28,-,29,隋唐科举制度的诞生、演变,-,30,-,31,府兵制的基本组织,中央领导机构:十二卫(十二卫是皇宫禁军(卫兵),只管禁军及关中府兵,不管各地府兵。没固定人员,从各府抽调。守卫京师称“番上”,戍边叫“番”。)地方基本单位:设在各地的折冲府,也叫兵府或军府折冲府长官: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全国设置的折冲府最多时达634个(每府800-1200人),下设团200人,旅100人,队20人,火10人,各设“长”统之。最多时全国68万兵,40%在关中。府兵的来源:府内三卫:是宿卫宫内的三卫,均为品官子弟,限于三品到五品的官员子弟;外府府兵:从有一定资产的均田农民和六品以下的官吏子弟中征点。原则是:“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者先取多丁”。(见唐律十六)府兵三年征选一次,民21岁入军,60岁免役。每年轮番服役,一番一个月,五百里内五番(即五个月轮值一个月),五百里外七番,一千里八番,二千里十番,二千里外一番。费用自理(由邻近几家凑集),出征者本人免租庸调,以均田制为基础。,-,32,折冲府,-,33,唐代府兵制特点:,第一,“寓兵于农”,兵农合一。从均田农民中点兵,兵源较为保证;除轮番外不负担税役,不脱离生产。资粮甲杖自备,把部分军需品转嫁于民,减少了封建国家的开支。第二,中央十二卫督率各府,军府又相对集中在关中地区,京城地区拥兵二十六万,占全部兵力的3倍,形成朝廷“居重驭轻”之势。第三,兵政分离,地方官不管府兵,驻军的称“军府州”,专有军将统帅。兵将分离,调兵权归中央,战时从各地抽兵,临时命将,战争结束“兵散于府,将归于朝”,以防止兵将反叛,但不列于协调作战。战士平时有训练,保证了战斗力。有事“命将以出”,事毕“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将帅难以吏兵跋扈。这些特点表明:府兵制有强化中央集权的性质。,-,34,二、,-,35,凡国有大事则出纳符节,辨其左右之异,藏其左而颁其右,以合中外之契焉。一曰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守长。两京留守,若诸州、诸军、折冲府、诸处捉兵镇守之所及宫总监,皆给铜鱼符。唐六典卷八门下省,唐发兵鱼符,-,36,-,37,府兵制破坏的原因,1、均田制破坏,府兵制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2、吏治败坏,影响了府兵制政令的贯彻执行,将领虐待士兵。3、军事部门的违法乱纪和赏罚不公,使府兵制的有关规章制度破坏,士兵待遇下降,本来参加府兵者可以获得勋级,死亡者家属可以受抚恤。但高宗以后,府兵的优厚待遇取消了,府兵成为苦差。4、府兵制本身存在的问题:“轮流番上”耽误农民生产,道远又多不便,甲粮自备,负担过重。,-,38,在募兵制下,发生了一些影响全局的变化:,-,39,-,40,三、财政制度及其变迁,-,41,-,42,三、财政制度及其变迁,-,43,-,44,-,45,三、财政制度及其变迁,-,46,三、财政制度及其变迁,-,47,-,48,三、财政制度及其变迁,-,49,-,50,-,51,唐律,唐代律令比近现代广泛,且不规范:一是分四类:律刑法条文,令规章制度,格皇帝补充律的诏令,式行政法规。唐律是其中之一,令、式存留一部分,格已佚。二是与前后各代一样,具有礼法合一,刑法民法合一的特征。唐律在高租时开始修订,依据开皇律,贞观十一年修成。共12篇5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