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研究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十四篇小石潭记课件.ppt_第1页
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研究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十四篇小石潭记课件.ppt_第2页
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研究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十四篇小石潭记课件.ppt_第3页
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研究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十四篇小石潭记课件.ppt_第4页
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研究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十四篇小石潭记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十四篇小石潭记,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一、重点词语积累1.古今异义崔氏二小生古义:_今义:戏曲的一种角色,年轻人,知识梳理,2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从小丘西F行百二十步原意为西边,在文中意思为_,向西,下F见小潭原意为下面,在文中意思为_斗折蛇行原意为北斗星,在文中意思为_原意为蛇,在文中意思为_,向下,像北斗星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原意为狗的牙齿,在文中意思为_,像蛇那样蜿蜒,像狗的牙齿那样,(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神寒骨原意为凄凉,在文中意思为_原意为寒冷,在文中意思为_,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3)形容词作动词似与游者相乐F原意为快乐,在文中意思为_(4)形容词作状语皆若空游无所依原意为空中,在文中意思为_,嬉戏,逗乐,在空中,3.一词多义从F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隶而从F者_水尤清洌_以其境过清_,(1)从,(2)清,沿着,跟从,清澈,凄清,潭中鱼可百许头_不可F久居_皆若空游无所依_同游F者_,(3)可,(4)游,大约,可以,能够,游泳,游动,游玩,4.重点实词(1)水尤清冽尤:_冽:_(2)卷石底以出卷:_2016B(3)潭中鱼可百许头许:_(4)佁然不动佁然:_2016B(5)俶尔远逝俶尔:_(6)往来翕忽翕忽:_(7)犬牙差互差互:_2016B,凉,弯曲,格外,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呆呆的样子,忽然,轻快敏捷的样子,参差不齐,(8)悄怆幽邃悄怆:_邃EJ:_(9)不可久居F居:_(10)乃记之而去F去:_2016B,深,停留,忧伤的样子,离开,二、内容探究1.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凄苦孤寂的感情。(2016鄂州)2.全文两次写到“乐”,这与文章忧伤凄苦的感情基调矛盾吗?为什么?(2011乌鲁木齐)答:不矛盾。作者被贬,心中自然忧伤凄苦,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忧伤的心情;但这种从自然景物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苦的心情就会流露出来。,3.阅读本文,请概括作者游览小石潭的感受。(2016淮安)答:乐其景(或者:因景色优美而快乐、愉快);忧其境(或者:因环境凄清而忧伤、悲凉)。,三、拓展延伸1.小石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以其境过清”,作者“乃记之而去”。这种以实景抒凄情的写法和陶渊明借桃花源抒发自己政治理想的写法谁更能打动你?说说你的看法。答:示例:陶渊明借桃花源抒发自己政治理想的写法更能打动我,他借桃花源表现了心中的美好世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批判。而柳宗元只是抒己之情而已。,2.作者在描写小石潭的特征时融入了自己什么样的感受?你如何看待作者这样的感受?(2014贺州)答:作者在描写小石潭的特征时融入了自己复杂的感受,一方面是乐,一方面是凄清。我能够理解作者这种特殊的感受。看到美丽的景色,自然让人心情愉悦;然而生活中遭遇挫折,加上环境的凄清,难免又产生悲凉之感。(或者:我不认同作者这种感受。我们青少年应该乐观向上,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努力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金题演练,(2016重庆B)阅读小石潭记,完成14题。(15分)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1)卷石底以出()(2)佁然不动()(3)其岸势犬牙差互()(4)乃记之而去(),弯曲(或翻卷),呆呆的样子,像狗的牙齿一样,离开,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或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D.第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解析】C项中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从表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鱼在水底游动,作者却能看到这么多,其实间接描写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故选C。,【答案】(3分)C,4.第段画线句“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4分)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2分)。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一是他因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2分)。【解析】分析题干可知,此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把握,然后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写作背景来分析。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后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