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语文》第七周_第1页
《成考语文》第七周_第2页
《成考语文》第七周_第3页
《成考语文》第七周_第4页
《成考语文》第七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句式,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四类。,一、判断句,常见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式。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也”式。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者,”式。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也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柳敬亭传),4、“,”式。“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字。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5、“为”式。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谓语于”式。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2、“见谓语”式。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如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则使用“见谓语于”的形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3、“受谓语”式。,“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没有引出。如需引出主动者,就构成“受谓语于”的形式。如:“受制于人。”,4、“为动词”式。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它可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6、“被动词”式。这种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三、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我们分别陈述:,动词宾语提前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动词宾语提前之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动词宾语提前之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并不多见。如:宋何罪之有?,(二)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介词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介词的宾语一般要放在介词之后,在以下情况放在介词之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如:微斯人,吾谁与归?,(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前,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如:项王、项伯东向坐,1、省主语。,如:,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今日之事,2、省谓语动词,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鼓,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如:,竖子不足与谋。,之,欲呼张良与俱去。,之,4、省介词。(较常见的是省“于”“以”。,如:,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于,于,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如:,状语后置,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者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回答说:“我的老师是仲尼。”齐景公问:“仲尼有才干吗?”子贡回答说:“有才干。”齐景公问;“他的才干怎样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齐景公说;“你知道他有才干,却不知道才干怎么样,这行吗?”子贡回答说:“现在说天很高,无论老人小孩愚昧聪明的都知道天很高。天有多高呢?都说不知道。因此知道仲尼有才干却不知道他的才干怎样。”,文言翻译,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一要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二要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翻译时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可记住口诀: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达”的要求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这一点是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无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语句翻译完成后,再回头查一遍,看看有无漏译,语句是否通顺。,文言文翻译的方法,(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具体解说,(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例如:“审视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促织)“顿”是“立刻”、“马上”的意思,在翻译时,应补出“感到”、“觉得”。,(3)删。删去不译的词。例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夫”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积贮疏)“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应删去。,(4)换。在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例如:“岁征民间”中“岁”应换成“年”。,(5)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例如:“蚓无爪牙之利”可调成“蚓无利爪牙”的形式。,(6)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七条:a.回头看;b看;c探问;d拜访;e.顾惜、顾念;f考虑;g.但、只是;h.反而、却。在这个句子中用g项最恰当。,(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例如:“无乃与?”译为“恐怕吧”。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也不敢占有。,翻译下列的句子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千古江山,英堆无觅孙仲谋处。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答案公子能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这种品德)表现在哪里呢?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历史悠久的千古江山,再也找不到英雄孙仲谋的地方了。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呢?悲痛的心情平静下来后,再回想起遭受痛苦的情景,该是多么痛苫的啊!(或“一个人遭受痛苦后,再回想当时的痛苦,更加痛苦),解析设该题的目的在于在翻译文言文时一定要注意句式特点。如句为宾语前置句,“安在在哪儿,疑问代词安作动词在。的前置宾语,然后安在倒置句首;句被动句,见欺于王中的见于表被动,。见:是助动词表被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王;负,对不起;句的语序应调为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中的孰与可解释为与相比,谁更怎么样,据句义,可解释成厉害。其他例子,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要求补出古代简练说法。,分析理解,一、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这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关键是注意以下四点:1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从文章整体及具体语境两个方面弄懂实词、虚词的意义,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2弄懂复句中分句之间的语意关系。,3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中心句,弄懂蕴含丰富语句的表层与深层含义。4注意句子的比较分析,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其意义上的差别。,二、找准分析文章内容的角度1根据不同文体,理清基本要素。a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b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c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2划出层次结构,逐层归纳分析。逐步对段落或层次进行分析,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3综合分析,扩展视野,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综合时注意充分利用文章题目、文中或文后注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