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设备的无线充电技术-讲解_第1页
移动设备的无线充电技术-讲解_第2页
移动设备的无线充电技术-讲解_第3页
移动设备的无线充电技术-讲解_第4页
移动设备的无线充电技术-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线充电技术简介,诸奎2013年11月18日,目录,无线充电技术概述,无线充电技术原理,无线充电技术发展历史,有线充电技术与无线充电技术的比较,无线充电技术发展现状,无线充电技术概述,无线充电技术(Wirelesschargingtechnology;Wirelesschargetechnology)。无线充电技术,源于无线电力输送技术。无线充电,又称作感应充电、非接触式感应充电,是利用进场感应,也就是电感耦合,由供电设备(充电器)将能量传送至用电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对电池充电,并同时供其本身运作之用。由于充电器与用电装置之间以电感耦合传送能量,两者之间不用电线连接,因此充电器及用电的装置都可以做到无导电接点外露。,无线充电技术发展历史,1.19世纪30年代,迈克尔法拉第就发现,周围磁场的变化将在电线中产生电流。,无线充电技术发展历史,2.特斯拉1891年证实了无线能量传输注:发明交流电X射线研究无线能量人造闪电尼亚加拉水电站无线电的发展诺贝尔物理学奖自创立开始的三十年里,尼古拉特斯拉一个人就被评选出九次,与爱迪生一起二次,而他把这十一次的诺贝尔奖全部让贤。,特斯拉死光与无限远距离传输1亿伏电装置,无线充电技术发展历史,3.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学系许树源教授在早几年曾成功研制出“无线电池充电平台”,可将数个电子产品放在一个充电平台上,不需外接电线,透过低频电磁场自动充电,充电时间与传统充电器无异。但这一技术仍需要产品与充电器接触,它主要利用的是近场电磁耦合原理。,无线充电技术发展历史,4.200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马林索尔贾希克(MarinSoljacic)等人在无线传输电力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他们用两米外的一个电源,“隔地”点亮了一盏60瓦的灯泡。,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历史,5.最近,有几家公司已经生产出无线充电的手机、mp3、便携式电脑。,无线充电的原理,无线充电主要有三种技术,电磁感应方式,原理: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充电的设备,类似于变压器。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各有一个线圈,发送端线圈连接有线电源产生电磁信号,接收端线圈感应发送端的电磁信号从而产生电流给用电设备。,电磁感应方式,2.磁共振方式,磁共振方式的原理与声音的共振原理相同。排列好振动频率相同的音叉,一个发声的话,其他的也会共振发声。同样,排列在磁场中的相同振动频率的线圈,也可从一个向另一个供电。磁共振方式的基本原理与电磁感应原理相同,只是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使用相同的频率或者在一个固定频率上共振。相比电磁感应方式,利用共振可延长传输距离。磁共振方式不同于电磁感应方式,无需使线圈间的位置完全吻合。,电磁感应与磁共振方式的比较,无线充电技术发展现状,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PowerConsortium,简称“WPC”)成立于2008年12月17日,其使命是为了促进市场广泛采用国际无线充电标准Qi。2010年9月1日WPC把Qi无线充电国际标准率先引入我国。,随着WPC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加入这个行业来!现在联盟成员企业包括着Atmel、劲量(Energizer)、美国国家半导体、诺基亚、奥林巴斯等等,许多知名大企业都加入了。共同的来开发新技术产品。,Qi标准,Qi标准是目前全球首个无线充电标准,可广泛用于手机、MP3、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中。Qi标准可以让我们抛弃拖着长线的充电器,在无线的状态下为手机充电。Qi标准主要利用电磁感应技术,在发射器将电流转化为电磁,手机通过内置芯片接收器将电磁转化为电流为手机充电。目前,Qi充电效率达到了70%以上,Qi充电站的待机耗电量则已经降低到微瓦水平。,其他标准,PowerMattersAlliance标准由DuracellPowermat公司发起的,现在已经有AT&T、Google和星巴克三家公司加盟了PMA联盟(PowerMattersAlliance缩写)。PMA联盟致力于为符合IEEE协会标准的手机和电子设备,打造无线供电标准,在无线充电领域中具有领导地位。A4WP标准AllianceforWirelessPower标准的简称,由美国高通公司、韩国三星公司以及前面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