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一)_第1页
课外古诗词(一)_第2页
课外古诗词(一)_第3页
课外古诗词(一)_第4页
课外古诗词(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庭中有奇树,文学常识介绍,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注释: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滋:当“繁”解释。“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致:送达。贵:珍贵。一作“贡”。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但一般都认为是东汉末年一些失意文人所作。它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不安,形式皆为五言体,是早期的五言诗代表作。,庭中有奇树选自文选。为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古诗十九首每首都没有题目,后人就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为题。,译文:庭院中有一棵珍奇的树木,绿叶间正绽放着繁盛的花,攀低枝条折下它的花,准备把花赠送给所思念的人。花的芳香充满胸怀、衣袖,可是路途遥远无法送达。这花有什么值得珍贵的呢?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表达怀念之情罢了。,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开头四句从奇树开满繁花引出折花的人,并且由折花的动作,写到作者的心理。这样一路写来,显得平顺有序。五、六句写花香充满胸怀、衣袖,却因路远而无法送达。这个冲突点是诗中的高潮,也是本诗感情的基础。,诗人用盈字将人和花作密切的融合,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执花在手痴痴久立,任它香满胸怀、衣袖而无可奈何的景象,它把作者折花之后的忧愁传达得出神入化。,作者以精简的文字,选择庭树花开、攀条折荣等生活细节,极为深刻的将心情表现出来,可谓纸短情长,自然生动。,借着庭院中珍奇的树木开花,抒发对远方亲友的怀念之情。,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Xi),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方式是“折其荣”,目的是“遗所思”,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否与前面相矛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不矛盾。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贡”,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龟虽寿,曹操,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人。二十岁举孝廉,在镇压黄巾起义和反对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他的一生大半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因而他的作品也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思想积极,风格慷慨悲壮。他具有政治远见,注意抑制豪强,兴修水利,大兴屯田,恢复、发展了农业生产。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曹操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他的诗仅存二十余首,都是采用的乐府古题,明显的表现了对汉代乐府的继承关系。,作者简介,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本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最后一章即第四章。其他三章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写作背景: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hun),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竟:终结,这里指死亡。螣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腾云驾雾。螣音同“腾”骥(j):良马,千里马。枥(l):马槽。已:停止。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暮年:晚年。盈缩:原指人的寿星的长短变化,现指人寿命的长短。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但:仅,只。养怡:保养身心健康。永:长久。永年:长寿,活得长。幸甚至哉:两句是合乐时加的,跟正文没关系,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词语释义,译文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我非常高兴,要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他首先点出要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表现出诗人积极进取的旷达胸襟,是全诗的核心。诗人写此诗时已53岁,故以“老骥”自况,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他的“志”是要统一全国。他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生。紧接上句既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那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的。如果擅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神龟腾蛇,寿命有限,老骥暮年,继续奋斗,性命在天,延年益寿,为喻,自况,否定,呼应,千里之志,建筑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上,龟虽寿,赏析: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实在是庆幸极了,能用诗歌表达我的理想。这两句为合乐时所加,每章后面都有,与正文内容无关。寥寥数语,解开了自古以来盘踞在人们心灵中的不死情结。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生命体,每一个生命都会有自己的生存消亡过程,人,也难逃这一自然规律。既然生命如此脆弱而短暂,为何不去珍惜它的存在呢?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存机会,去做一些应当做且值得做的事,这才是对待生命生存的正确方式。永恒只有存在于不断的运动当中了。,龟虽寿从哲学角度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他否定了方士们关于神仙的种种妄谈,也否定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那种消极颓废和及时行乐的做法,表达了自己的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诗中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的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功立业。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赠从弟(其二),刘桢,刘桢(?217年),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著名文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少与王粲友善,后同应玚一起被曹操征召,为城乡掾属。行文才思敏捷,于曹植齐名。所著诗大多散佚(y)。今存诗十五首,多为赠答之作。明人辑有刘公斡集。刘桢的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风格遒劲,语言质朴,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而刘桢创作的弱点是辞藻不够丰富,锺嵘在诗品中说他“气过其文,雕润恨少”。,作者简介,建安七子,是指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y)、应玚(yng)、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作品简介,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从(cng)弟,堂弟。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赠从弟(其二)刘祯,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注释,亭亭:高耸挺拔的样子。,瑟瑟:形容寒风声。,一何:多么。,罹(l)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凝寒,严寒。,劲:强,强有力。,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赠从弟刘楨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木性。,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译文,作者在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一个立寒风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的强者形象。,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说明人要有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名句赏析,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熊剑挺拔。,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里用“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诗中描写“风声”“冰霜”有什么作用?,环境描写渲染了风之凛冽和冬之严寒,烘托了松柏的坚韧不拔。,整体赏析,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霜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赠从弟(其一),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拓展延伸,赠从弟(其三),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梁甫行,曹植,作者简介,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qio)(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词语释义,八方:东、西、南、北与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合称八方。异气:气候不同。剧:艰苦。行止:行动止息,这里泛指生活。林阻:山林险阻之地。柴门:用柴草编成的门,形容房屋极其简陋。翔:这里指自由自在地窜来窜去。我:代“海边民”自称。行止:行动的踪迹。林阻:山林险阻之地。草野:野,通“墅”;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妻子孩儿象禽兽一样生活,奔走止息在山林险境。简陋的柴门内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