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前教育史2014年版主讲:黄芬,一、学前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中国和外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学前教育的实施、幼儿教育家的教育实践、教育理论、教育思潮及一些中外学前教育名著的介绍等。,二、学习学前教育史的意义1、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历史规律.“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2、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充分利用历史资源,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教育事业服务.3、激励我们发展中国的学前教育事业。了解中国学前教育的历史传统,把握学前教育发展的国情所在。4.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个人素质。,“读史使人明智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英国哲学家培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名臣魏征,三、学习方法教学为主,自学为辅。1、同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联系起来评价2、史论并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3、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的联系4、比较研究法的运用,主要内容上编中国学前教育史下编外国学前教育史横向:中国学前教育史和外国学前教育史。纵向:(按历史发展阶段分为三大部分)古代学前教育史(原始氏族公社-清朝中叶)近代学前教育史(1840年-1919年五四运动)现代学前教育史(1919年-新中国成立),主要内容上编中国学前教育史下编外国学前教育史(按研究对象分为两部分)教育制度史教育思想史,上编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第四章明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学前教育,下编外国学前教育史第七章古代东方国家及古希腊、古罗马学前教育第八章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第十章近现代欧美学前教育思想,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第二节古代胎教第三节古代的家庭教育第四节古代的蒙养教育,第一节古代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一、古代实施儿童教育的历史发展,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内容经科学测定我国一百多万年前的元谋人、五六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都处于原始人群时期。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以“社会公育”为其特征,即不“独亲其亲,独子其子”。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内容儿童教育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方面:(一)生产劳动教育。长辈将简单劳动工具的制造、取火的技术、渔猎的经验、采集和农作物栽培的经验,以及原始手工业如捻麻线以制衣,造土、调土以制陶器等技术传授给后代,使他们从小就爱劳动、会劳动。(二)生活习俗教育。(三)原始的宗教教育。(四)原始的艺术教育。(五)是体格和军事训练。,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主要特征第一,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形式实行儿童公育。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虽然简单,但却多样。第三,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第四,儿童教育的手段是言传身教.,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从公育变为家事,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复杂,开始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封建社会,幼儿教育发展到封建社会阶级性越来越明显,并且形成了从选择配偶、胎幼儿教育发展到封建社会阶级性越来越明显,并且形成了从选择配偶、教、慈幼到家庭教育的整个教育体系,形成以封建制家庭教育为特征的幼儿教育形式。清末教育改革政策: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叫癸卯学制,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幼儿教育纳入教育体制,提出家教、蒙养合一的问题,并产生了幼儿教育机构。,近代在幼儿教育史上出现了探索幼儿教育中国化、科学化的代表人物,如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等一批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他们的幼儿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指引了当时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中国的幼儿教育进行发展和改革,使中国的幼儿教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国古代教育四个主题思想,慈幼即爱护幼儿。先秦的民本思想、儒家的仁德忠孝思想以及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中国古代慈幼制度发展演变的思想基础。慈幼观念与礼仪是中国古代幼儿教育的一个特定的组成部分。“民本”即以民众为根本,早在先秦前我国奴隶制社会就有了这种思想。当时的统治者在总结前人执政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意识到广大民众对政权的巩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积极关心民众的疾苦,赈济贫困阶层,爱护老年人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先秦的民本思想一直影响着秦以后的各朝统治者。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德”,它贯穿于儒家思想的各个层面。孔子毕生致力于仁义学说的宣讲,他大力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相互尊重,大人爱护小孩,年轻人尊重老年人。墨子提出“兼爱无差”,他要求人人相爱,不分贵贱、贫富、等级,不加区别地去爱身边的人,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身边的人,关心身边的事。兼爱虽然没有等级之分,但首先要从自己的亲人开始,这样也不会违背孝道。,二、慈幼观念的演变1、原始社会-罐葬(厚葬儿童的礼仪)2、先秦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萌芽期私有制社会:实施政治保护周礼中“慈幼”的论述,既是夏、商、周三个朝代致力于保护弱势幼儿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保护弱势幼儿的最早理论。大司徒保息六政的首务就是慈幼保息六政: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关爱儿童、老有所养、救济穷困、抚恤贫苦、优待残疾、安抚富人,这些正是现代慈善概念中的具体内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极为重视慈幼工作,制定了很多幼儿保护和救助方面的政令据国语记载,越王勾践就曾制定条规,大力推行慈幼之政,百姓生二子者由国家赏赐财物,百姓生三男者为之雇请乳母,以期达到慈幼的目的。,管仲的“九惠之教”可能是有关救助和保护幼儿的最早记载。所谓九惠之教,“一日老老;二日慈幼;三日恤孤;四日养疾;五日合独;六日问病;七日通穷;八日振困;九日接绝”。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有三幼者元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由此可知,为了“慈幼”,国家在国、都设置了专门负责“掌幼”的机构,对“士民”幼子多而无力抚养的家庭,给予救济,包括:如果有3个小孩,母亲免除赋役;如果有4个小孩,全家免除赋役;如果有5个小孩,国家为其配备一个保姆,并提供两个人的口粮,直到小孩能够生活自理为止。,3、秦汉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发展期到秦代,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幼儿进行保护。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善杀养子者法当弃市”,且明确规定若子女发育不全或子女太多,父母不愿抚养而弃之,将受到法律的惩治。秦代法律还规定,老师若过度役使学生或鞭打学生,将受到一甲或二甲的处罚。两汉时期,慈幼观念深入人心。文帝、景帝都有“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之举,通过赐粟、给帛等措施让“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4、魏晋南北朝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继承期南北朝期间,对儿童犯罪从轻处罚,对孕妇犯罪采取缓刑。萧梁始在建康设立赡老恤孤的孤独园。“孤独园的设立,在中国弱势儿童救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直接下启了唐宋的悲田养病坊、福田院。,5、隋唐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兴盛时期在隋唐时期,由寺院主持的福田院和悲田养病坊是当时最重要的社会救助机构。唐代的悲田养病坊是古代第一个比较完备的专门矜孤恤贫、敬老养病的慈善机构,从武周时期开始,在长安、洛阳及地方各道、州的佛寺中广为设置。,6、两宋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鼎盛期宋政府亦设立了专门的收养机构举子仓、慈幼局和婴儿局等慈幼局、慈幼庄,“为贫而弃子者设”,是各地所设的幼童救助保护机构,雇请乳媪鞠育举子仓虽由民间朱熹创设,但其经费也得到官府的资助,因而带有半官半民间的色彩,职能与慈幼局略同。,7、明清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承前启后期明清时期慈幼恤孤事业是随着弃婴问题日益严峻而兴起的。晚明以后,极贫之家因添人丁而致抚养维艰,不得不抛弃自己的亲骨肉,由此溺女之风渐炽。清代溺婴也相沿成习,一些有识官绅为正人心、端风俗,先后建起婴孩救助组织,以遏止溺婴之风。,三、慈幼与学校的起源“庠”读作xing,是兼施养老与教育的机构,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学校。庠的出现具备三个条件1、农业、畜牧业较发达,有了一定剩余产品2、氏族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儿童公育3、实行比较严格的族外婚制,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2、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3、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6、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7、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8、国子监(jia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9、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慈幼机构的建立,慈幼机构的建立,东汉邓太后创办的邸舍,宋开始慈幼制度化与普及,慈幼局、举子仓,清育婴堂,收养、认领弃儿条例;雍正8年,顺天府察核款项;允许私人设办(有养无教)唐鉴创办的及幼堂,历史上第一个保育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慈幼机构,四、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邸舍,中国最早专门的慈幼机构,东汉邓太后创办的邸舍,“邸”原是指堆放货物的货栈,被太后用作教学经书,教导宫女及子孙的校舍。,五、慈幼礼俗,(一)出生礼1.催生礼“分痛”、“催生礼”、“催生符”、“催生歌”和孕妇生产时的必备用品。2.诞生礼:仪式流程:男弄璋、女弄瓦:诗经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男悬弓、女悬帨礼记内则:“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名子孩子出生后,大人为其取名,称为“名子”。命名后,将男孩的名字生辰写在红纸上贴到祖祠壁上,向祖公报丁,生女不必。报喜一般由孩子父亲赴亲友家,主要是岳父母家报喜。所持喜物有红鸡蛋等。,婴儿出生后设三母,3三朝礼:孩子出生三日后举行的礼仪,主要风俗有:射天地四方。“故男子生,桑弧蓬矢,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礼记射义)女孩子不行此礼。接子。古时,婴儿出生三天后可抱出来,俗称“接子”。俗规,接子要选择三天内的吉日,天子的太子要太牢行礼,大夫的长子用少牢,庶人长子用一猪。,“洗三”婴儿出生后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式,会集亲友为婴儿祝吉,谓“洗三”,又称“三朝洗儿”。“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祸;二是祈祥求福,图个吉利。洗三的做法:用艾熬水,给小孩洗澡。亲友拿银钱、喜果搁洗澡盆里,叫“添盆”。洗完后,用葱在孩子身上拍打三下,取聪明伶俐之意。洗三的源流:宋人叶箕爱日斋丛抄云:“今俗以三朝洗儿,殆古意也。”唐代此俗十分流行,皇家也大为重视。宋代更极为世人崇奉。叶箕引苏轼言,称闽人三日洗儿,家人宾客都要戴葱和钱,葱使婴儿聪明,钱使婴儿富裕。苏拭贺子由生孙诗曾云:“昨闻万里孙,已振三日浴。”宋人还有洗儿图。明清之际,洗三是诞生礼中最重要的仪俗。明人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一记明代北京诞生礼俗云:“将临蓐,妇家先期以果羹馈其女,日催生。生三日后,日洗三。”,4满月礼:婴儿满月又称“弥月”、“足月”。满月礼:我国大多地区有为孩子过满月的习俗。这天亲朋、乡邻携礼品前来祝贺,称为“满月礼”。婴儿家长收礼后进行答谢,答谢以相应礼物,如洗儿钱果。满月洗儿会:满月洗儿,又叫洗儿会。最早由唐人段公路北户录的记载,说岭南风俗洗三、足月洗儿及百晬(即百日)吃团油饭。后满月洗儿风俗北渐,北方亦流行起来。洗儿会的习俗程序: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载北宋都城汴京风俗:至满月则生色及绷绣线,贵富家金银犀玉为之,并果子,大展洗儿会。亲宾盛集,煎香汤于盆中,下果子彩钱葱蒜等,用数丈彩绕之,名曰:“围盆”。以钗子搅水,谓之“搅盆”。观者各撒钱于水中,谓之“添盆”。盆中枣子直立者,妇人争取食之,以为生男之征。浴儿毕,落胎发,遍谢坐客,抛开儿入他人房,谓之“彬案”。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育子记载南宋都城临安的洗儿会仪式,与前相同。满月洗儿习俗在民间流传至今,俗称“洗瘟气”。理发。是象征性的,请理发师傅或婆娘们操办。仪式是用全株青葱伴剃头刀作剃头状,剃毕要把青葱再种入菜园里。产妇和婴儿出产房。,5百日礼:长命百岁的祝福。百日礼也叫百晬,宋代东京梦华录云:“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又称“百岁”,明沈榜宛署杂记云“一百日,曰婴儿百岁”。礼俗:亲朋好友送以衣服、食品、百家锁等示贺。穿百岁衣。又称“百家衣”,由婴儿祖母在孩子出生后到左邻右舍索取布头,做成衣服穿在婴儿身上,俗谓穿百家衣,象征消灾纳祥。旧俗男孩过百岁时,父母请剃头师傅把孩子头发剃掉,只在后脑勺的下部留下一撮毛,称为留百岁毛,其中寓含着祝福长命百岁之意。,6周岁礼:试晬(抓周)。周岁礼最普遍的风俗就是试晬,俗称“抓周”,又叫“试儿”。“罗列盘盏于地,里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研等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此小儿之盛礼也。”(东京梦华录)渊源:抓周仪俗最晚出现于南北朝时期。颜氏家训风操记述了当时的情形:“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直到当代,此俗余韵犹在。,第二节古代的胎教,一、胎教的作用二、胎教的内容,什么是胎教?指通过对孕妇实施外界影响,或通过孕妇自我调节达到作用于体内胎儿,使其能良好地发育、生长的教育过程。书本定义见32“中国是世界胎教学说的策源地”,(一)胎教,1.列女传记载,早在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西周时期,周文王的母亲就对周文王实行了胎教,因而周文王聪慧明圣。,2.孔子立下“胎教”的规矩:人都是由胎胞生下来的,在胎里出了毛病,生下来也就无法教育,因而胎教是第一重要的。,3.黄帝内经素问指出父母酗酒,不但对自己的身心有害,而且对后代也不利。,重视胎教,1.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其所著千金方中列养胎专篇,2.明代医学家万全在广嗣纪要养胎中说:“妇人受胎之后,最宜调饮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纯和平之气以养其胎元完固,生子无疾”。,3.古人要求孕妇“勿登高,勿临险,勿独处暗室。为了实行胎教,妇妊子者,戒过饱,戒多睡,戒暴怒,现在依然很有意义。,重视养胎,胎教的作用,1、胎教被看做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圣明的君主的必要条件“目不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烈女传,西周文王之母善以胎教。中国最早实施胎教的记载。,胎教的作用,2、胎教被看做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条件“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諠,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胎教的作用,3、胎教被看做是儿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妊娠三月名始胞,当此之时,未有定象,见物而化。欲生男者,操弓矣;欲生女者,弄珠玑。欲子美好,数视璧玉;欲子贤良,端坐清虚,是谓外向而内感者也。”孙思邈,胎教的内容,注意孕妇的精神因素的影响,古代胎教学说认为,孕妇的良好精神状态本身就是最好的也是最重要的胎教。广嗣纪要养胎:“子在腹中,随母听闻。自妊娠之后,就要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诵读诗书,陈说礼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观恶事”,这样则生男女福寿双全,忠孝贤明。,注意饮食卫生,注意孕妇的饮食,以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饥饱适中,过饥过饱“皆能令子受患”。过饱,会增加胃的负担,还会压迫胎儿。过饥,会使胎儿营养不足。孕妇要“不食邪味”,还要注意孕妇用药,胎盘有通透性,一些药物可由母体胎盘而进入胎体。“节嗜欲”,节制各种嗜好,如烟酒,注意环境影响,一、居处简居二、行坐端严三、避暑寒,母子一体,“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得热俱热,得寒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感其善则善,感其恶则恶。因此要“常处静室,多听美言”。,四、劳逸以节,妇女在妊娠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劳,即“不为力事”,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但适当的轻度劳动、活动及运动仍是必要的,可使其血流通畅,有利于胎儿的健康成长。,第三节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一、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二、学前家庭教育的规划三、家庭学前教育的内容四、家庭学前教育的原则,一、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家庭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最终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功能:1、培养幼儿成才2、培养完善道德品格3、具备道德礼仪次序4、光宗耀祖,在活动中教育,以身示教,因人而异,多方诱导,顺应儿童特点进行教育,教育方法,二、家庭学前教育的规则35,礼记.内则,1.六岁以前,2.六岁,3.七岁,5.九岁,4.八岁,6.十岁,三、家庭学前教育的内容,1、道德教育,伦理纲常教育,孝悌:古代道德的根本。,立志教育“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俭朴、正直、廉洁,以清白遗子孙。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国古代家庭基本教育内容:礼仪、生活能力、文化教育,(2)礼仪、生活能力、文化教育,礼仪常规(幼仪或童子礼),卫生习惯,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童子)对人谦让,行止有方立必正方,不倾听,文化知识教育包括:,识字教育,幼儿诗歌,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秦李斯仓颉篇宋史游急就篇王应麟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儿故事,宋胡继宗书言故事,歌舞游戏,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羮,四、家庭学前教育的原则,家庭教育的原则是指:家庭教育必训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1、以身示教的原则2、因材施教的原则3、重视环境的熏陶的原则4、爱与教相结合的原则5、趣味性的原则6、“知子”与“爱子”的原则,1.以身示教的原则,以父母的身体力行来感化教育幼儿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2.因材施教的原则朱熹大学活问38王夫之,3.环境熏陶陶冶的原则,环境陶冶原则注重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古人所谓环境分两种:一是事物的环境,二是人的环境。父母应把婴幼儿置于好人好事的环境之中,避开邪恶的人和庸劣之事的影响,使其受到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幼童可塑性大,易于潜移默化。颜氏家训指出,“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熏陶的功能38:“化”“渐”,4.爱与教相结合的原则父母爱儿女要有原则,既要给与孩子无私的爱,又要严格要求孩子,不要溺爱,否则,娇生惯养,会使之走上歧途,5.注意趣味性的原则,我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通过趣味性以调动受教育者地积极性,使之“乐学”。孔子就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王阳明认为,儿童的性情,一般来说喜欢玩耍而不喜欢拘束,这好比草木开始发芽时那样,自由自在地就会长得茁壮,使它折断弯曲就长得萎靡不正。北宋学者扬亿在家训一书中明确指出:“童稚之学,不止记诵”,而是要“养其良知良能”。,6.量资循序原则,崔学古是清初著名的蒙学教育专家,他在幼训一书中提出“量资循序”原则,认为应当根据弟子的资禀高低和学问生熟,循序渐进,“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毫不放空,亦不逼迫,优而游之,使自得之,自然慧性日开,生机日活”。蒙养教育不能“欲速以求成”,“性急于一时”,“而在操功于悠久”。,7.鼓舞的原则,鼓舞,指教育幼儿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并根据不同对象而有所不同。对于比较迟钝的儿童,应当“举其长以扬之”,他就会不敢自退;对于比较懒散的儿童,“加以礼貌”,则不鄙;对于比较聪明而洋洋自得的儿童,“摘其短以抑之,则不骄”。,第四节古代的蒙养教育,蒙养教育,是中国古代连接于小学与学前幼童之间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相当于普通小学教育的初级阶段,也就是中国古代的基础教育。蒙养教育涵盖小学(低年级)教育,也包含家庭和社会教育中那一部分经过一定的组织过程、利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所进行的启蒙教育,介于家庭、学校、社会之间蒙养教育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一、蒙养教育的任务与方法二、蒙养教育的内容与教材三、幼儿的游戏启蒙活动,一、蒙养教育的任务与方法,蒙养教育早在殷、周时期便有记载;最早记载蒙养情况的是周代的周易“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告,再三读,渎则不告”39目的是“蒙以养正”,即端正品德方法是“以果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式版)DB15∕T 3280-2023 《披碱草属植物栽培技术规程》
- 公司年度预算编制模板财务规划与资源配置
- (正式版)DB15∕T 3252-2023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示范点评价规范》
- IT项目计划管理模板进度风险控制版
- 道德伦理考试题及答案
- 大象爬树考试题及答案
- 给日本地震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550字15篇
- 语文写作指导课:《写作的基本技巧与方法》
- 技术研发流程规范化管理工具
- 团队项目计划与执行进度跟踪模板
- 《燃煤火力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
- (高清版)TDT 1013-2013 土地整治项目验收规程
- 作文提纲课件
- 智慧养殖物联网解决方案
- 个人借款协议书范文:免修版模板范本
- 孙燕姿所有歌曲歌词大全(11张专辑)
- 竹简与毛笔背景的国学主题PPT
- 《欧姆定律》 单元作业设计
- 新高考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套课件
- 带秋字的古诗飞花令
- 体育原理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