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初步研究_第1页
脑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初步研究_第2页
脑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初步研究_第3页
脑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初步研究_第4页
脑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初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脑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初步研究,研究背景,脑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lowerurinarytractdysfunction,LUTD)已得到国外医生的广泛重视LUTD引发感染、损伤上尿路功能等病理生理学改变,甚至危及患者生命LUTD直接影响患者本人日常生活,从而可能导致抑郁及自我尊重度的下降LUTD是影响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生存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加重医疗负担,下尿路的神经生理学机制,中枢控制骶髓排尿中枢桥脑中枢M区(排尿中枢)L区(储尿中枢)脑干上中枢,周围神经控制,植物神经和躯体神经双重控制,研究目的,观察脑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发现相关因素及预测因素探讨尿流动力学检查在脑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中的应用及相关发现,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2007年9月2008年5月入住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科的脑卒中患者均经头部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或脑出血,入选标准,脑血管病首次发作或虽既往有脑血管病但未留有下尿路功能障碍者既往虽检查示前列腺增生,但临床未表现下尿路功能障碍者患者或其陪护能准确描述此次发病后的排尿情况者,排除标准,不能准确描述排尿情况者既往因多种原因有排尿障碍者泌尿系感染及肾脏功能障碍未治愈者合并其它可引起排尿障碍疾病的患者正在服用利尿剂、乙酰胆碱酯酶制剂等影响排尿情况的患者,资料收集,经培训的专业护理人员询问患者、家属、陪护人员或阅读病历记录,结合记录24小时排尿日志进行有关排尿情况的资料收集。包括此次发病前、后及入院当时排尿情况及既往病史汇总后由具有神经泌尿专业知识人员跟据国际尿控协会2002年标准判断并分组。,下尿路功能障碍诊断标准,储尿期症状:日间尿频:日间排尿次数增多(我国成人白天尿次约46次,正常饮水情况下平均日间排尿次数超过8次且每次尿量少于200ml者视为异常)夜尿:晚间起床排尿多于1次(我国成人夜尿次约02次,正常饮水情况下平均夜间排尿次数超过2次者视为异常)尿急:突发强烈的排尿感尿失禁:尿液不自主漏出,排尿期症状:排尿等待:启动排尿困难,当准备排尿开始时排尿动作延迟排尿困难:排尿时需肌肉用力以启动、维持或改善尿流尿潴留:尿液不能排出而积存于膀胱内,尿流动力学检查,采用Laborie尿动力学检查仪和Toshiba放射检查床记录膀胱压力(Pves)、直肠压力(Pabd)、逼尿肌压力(Pdet)和肌电图等参数,结合X线点拍摄,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性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对下尿路功能障碍的预测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脑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发生率,下尿路功能障碍与病灶部位的关系,经X2检验病灶发生于皮层与基底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有病灶位于桥脑的患者共12人,因病例数较少而未能进行统计学分析,但可以发现其下尿路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二组患者。,下尿路功能障碍与MMSE的关系,每位患者经MMSE量表进行评价,以17分为界分为两组,与有无下尿路功能障碍进行统计经PearsonX2检验结果P=0.0000.05,有显著意义。认为脑卒中后高级脑机能障碍与下尿路功能障碍有相关性。,下尿路功能障碍与改良巴氏指数(BI)的关系,所有入选患者均用改良B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以20分为界分为两组,与有无排尿障碍进行统计经PearsonX2检验结果P=0.0000.05,有显著意义。认为脑卒中后日常生活能力与下尿路功能障碍二者之间明显相关,下尿路功能障碍的预测研究,将发病年龄(每10岁分段)、曾经有无意识障碍、留置导尿时间(每7天分段)、病灶单/多发、单/双侧病灶5个因素对于卒中后恢复期排尿障碍与否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后退法,依据偏拟然比检验结果剔除变量),发现其预测价值。,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病灶单/多发和留置导尿时间是对发生脑卒中后恢复期排尿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因素是连续变量,每增加10岁,脑卒中后发生下尿路功能障碍的风险增加139.4%(2.3941)多发病灶的患者是单发病灶患者发生下尿路功能障碍的3.844倍留置导尿时间亦为连续变量,每增加7天,脑卒中患者发生下尿路功能障碍的风险增加25.4(1.2541),尿流动力学结果,尿流与病灶部位的关系,讨论,脑卒中后排尿障碍发生情况,尿频、尿急、夜尿及尿失禁发生率较高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以往研究,与入选患者病程有关,急性期较高的发生率可能与肢体运动障碍、不能表达排尿意愿及意识障碍等因素相关排尿困难、尿潴留发生率较低,与病程相对较长、休克期结束相关,并且此研究尽量排除前列腺增生导致排尿障碍情况,下尿路功能障碍与神经系统检查结果的关系,MMSE量表主要反应高级皮层功能,即额颞顶叶的功能排尿控制的高级中枢邻近认知功能区域认知障碍则破坏了膀胱功能的代偿而导致排尿障碍,改良巴氏指数与病情轻重直接相关,下尿路功能障碍与病灶部位的关系,只将病灶位于皮层和基底节的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前额叶皮质可以决定是否排尿及何时何地排尿,额叶存在逼尿肌和外括约肌的高级中枢皮层影响认知、语言等功能基底节邻近内囊区域,内囊为排尿高级皮层中枢的下传通路;基底节可以抑制排尿反射理论上桥脑被盖部与基底部的破坏均会造成排尿障碍,脑卒中后恢复期下尿路功能障碍的预测因素,年龄膀胱及尿道的平滑肌、横纹肌功能均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有生理性下降高龄患者更易发生多发性病灶、认知及肢体运动功能相对更差,是排尿障碍的发生因素,留置导尿时间卒中病情重、有意识障碍及尿失禁或尿潴留的患者在急性期多予以留置导尿留置导尿本身刺激膀胱及尿道发生储尿期低频的不稳定收缩,长期收缩会引起神经肌肉结构的改变而导致功能不良增加感染机会,下尿路感染可改变膀胱尿道粘膜及平滑肌结构和功能建议积极拔除尿管,及早进行自主排尿的训练,多发病灶难以产生代偿机制排尿控制通路多处的破坏使得排尿障碍的发生率大大提高,尿流动力学分析,尿潴留,2人逼尿肌无反射,处于“休克期”1人逼尿肌功能正常,但膀胱初感容量、初排尿感升高,考虑为糖尿病膀胱感觉减退而致1人逼尿肌功能正常,患者年龄较大且有精神症状而不能表达排尿意愿1人逼尿肌过度活动,残余尿量超过100ml,为逼尿肌过度活动伴收缩无力,逼尿肌过度活动,19人次中15人逼尿肌过度活动,发生率较高,与卒中病程相关15人逼尿肌过度活动中12人尿失禁,即急迫性尿失禁早期膀胱排空障碍、不恰当的急性期膀胱处理会加重逼尿肌过度活动建议急性期发生尿潴留时留置导尿定期夹闭、开放或行间歇导尿以等待膀胱尿道功能自行恢复,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未能发现明确有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的患者,膀胱漏尿点压40cmH2o的患者占47.4,但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膀胱输尿管返流及肾功能损伤与脊髓损伤所致排尿障碍不同,结论,脑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在恢复期仍较为常见,以储尿期症状为多主脑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与高级脑机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相关年龄、病灶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