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的文言虚词这种意义和用法与另一种意义和用法差别细微,较难辨别,如果不仔细推敲,就会出现判断失误。下面举例说明。,高考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一)以(因为)介词?连词?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分析: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辨析方法】以+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作介词以+分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作连词,【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不赂者以赂者丧。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答案: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二)动以动修饰?目的?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垣墙周庭,以当南日。作师说以贻之。分析:句“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作状语,两个动作同时发生,表修饰;句“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的。,【辨析方法】1、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2、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前者是次,后者是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否则表目的。3、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时可译成“来”或“用来”。,【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各各竦立以听。敛赀财以送其行。举匏樽以相属。答案:句中“以”连词,表修饰;句中“以”作连词,表目的。,(三)与(和)介词?连词?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怀王与诸将约曰。吾今与汝无言矣。分析:四句中的“与”都解释为“和”,句“与”前后两项合起来作一个成分,作连词;句“与”前后是两项不能同作一个成分,作介词。,【辨析方法】1、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并列起来共作一个成分,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2、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对调,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3、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同全句的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如果前者是动作发出者,后者是动作涉及对象,则是介词。4、看“与”前后的词或短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在表达中是否有主次之分,有则是介词,无则是连词。5、看“与”前是否有能愿动词或其它状语,有则是介词,无则是可能是连词。,(四)动而动修饰?承接?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简能而任之。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余扃牖而居。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分析:句中的“而”作连词,表承接;句中的“而”作连词,表修饰。,【辨析方法】1、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的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有先后关系则表承接。2、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意义上有否主次关系,如果前一个动作表示后一动作的方式,即有主次之分,表修饰。如果只两个连贯的动作,则表承接。,【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扣舷而歌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答案:句中的“而”作连词,表承接;句中的“而”作连词,表修饰。,(五)则(就)假设?承接?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分析:四句中的“则”都译为“就”,句中的“则”作连词,表假设;句中的“而”作连词,表承接。,【辨析方法】1、看句意。“则”前的短语或分句表示虚拟的情况,表假设;“则”前的短语或分句表示一种事实,表承接。2、看呼应。有时候,表假设时,前一分句有与“则”相呼应的连词“若”;表承接时,前面一定没有相呼应的连词。3、看翻译。表假设时,“则”可译成“就”,也可译成“那么就”,表承接只能译成“就”。,【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若弗与,则请除之。答案:四句中的“则”都译为“就”,句中的“则”作连词,表假设;句中的“则”作连词,表承接。,(六)乃(才)顺承?限制?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分析:三句中的“乃”都译为“才”,句中的“乃”作副词,表顺承;句中的“乃”作副词,表范围限制。,【辨析方法】1、看作用。表顺承时,“乃”实际上连接了两个分句,前一分往往表示具备的条件,后一分句表示结果。表范围限制时,不连接分句,只限制后面的动词。2、看翻译。表顺承时,“乃”只能译成“才(这才)”;表限制时,可译成“才”,也可译成“只”。3、看呼应。表范围限制时,“乃”后面往往有表示数量的短语;而表顺承时没有。,乃连词?副词?,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乃作连词,表承接)2、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乃作连词,表承接)作副词例:1、良乃入,具告沛公。(乃作状语是副词)2、陈王乃自立为王,号为张楚。(乃作状语是副词)乃作副词,连词都可以当“于是”、“就”讲。,一般地说,用在句首连接句子或短语的是连词;在句里做状语的是副词,【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良久,乃许之。计其征调之费,终岁乃有七缣。答案:三句中的“乃”都译为“才”,句中的“乃”作副词,表顺承;句中的“乃”作副词,表范围限制。,(七)何(疑问)副词?代词?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何可胜道也哉!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姜氏何厌之有?大王来何操?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分析:句中的“何”作副词,在句中作状语;句中的“何”作代词,在句中作定语、宾语或主语。,【辨析方法】1、从语法上辨别。“何”作副词时,在句中作状语;作代词时,在句中作定语、主语,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这是最主要的辨别方法。2、从意义上辨别。“何”作副词时,译成“为什么”“怎么”“何必”等;作代词时,译成“哪里”“什么”等。3、从相邻词上辨别。如果“何”后有“能”“可”之类的能愿动词,这个“何”肯定是副词。,【迁移练习】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杀一老卒,何甲也?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君何患焉?而又何羡乎?何至自沈溺缧绁之辱哉?答案:为什么,副词为什么,副词什么,作定语,代词什么,作宾语,代词什么,作宾语,代词怎么,副词,(八)动词焉代词?兼词?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有青麻头伏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分析:四句中的“焉”都用在句末,且都用在动词后,但用法不同:句中的“焉”充当宾语,译为“它”作代词;句中的“焉”充当补语,指出动词所涉及的处所,相当于“于此”,是兼词。,【辨析方法】1、看置换:首先要把“焉”字按兼词来理解,即用“于何”(在哪里)或“于此”(在这里,在那里)来置换,置换得通则是兼词;置换不通,则是代词,2、看作用:看“焉”字作宾语还是作补语,作宾语的是代词,作补语的是兼词。3、看倒装:能提到动词前面作状语的是兼词,不能倒装的只有作代词。,【迁移练习】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犹且从师而问焉。盖当蓼洲之周公之被逮,急于义而死焉者也。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答案:作代词作代词作代词作兼词作兼词,十八个必考文言虚词用法索引,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虚词高效学习方法表解法示例,一、而,吾尝跂而望矣弃甲曳兵而走(寡人)项王按剑而跽曰,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谓语,译为“着、地”或不译。,1.作连词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惑而不从师,表转折关系。然而、可是、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剑阁峥嵘而崔嵬。蟹六跪而二螯。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表示并列关系。“而且”、“又”、“和”或不译。,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示承接关系。“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更。,表示因果关系。因而、因此。,2.作代词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某所,而母立于兹。,你,你的。,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3.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音虚词。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如是而已。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俄而百千人大呼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示时间短暂。译为“不久、一会儿”,【而已】在句末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后】才,方才;然后。,索引,1.疑问代词大王来何操?却看妻子愁何在。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黄州快哉亭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其间旦暮闻何物?然则何时而乐耶?,作宾语,什么,哪里,作谓语,用于询问原因,后常有“哉、也”等疑问语气词,译为“为什么”。,作定语,什么、为什么,二、何(未考),2.副词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徐公何能及君也?若为佣耕,何富贵也?3.固定结构哙曰:今日之事何如?无何,宰以卓异闻。何以战?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程度副词,多么。,【何如】怎么样,怎样,疑问副词,怎么,哪里。,【何以】拿什么、凭什么,【无何】不久,没多久。,索引,1.助词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不先破关,公岂敢入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其皆出于此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表疑问语气。吗、呢。,表示反问语气。吗、呢。,表推测或商量语气。吧。,三、乎(未考),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表感叹或祈使语气。啊、呀。,(6)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的样子、地。,危乎高哉!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滕王阁,2.用作介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相当于“于”。译为“在”、“比”、“对”、“对于”等。,索引,1.作副词乃取一葫芦置于地。连词?乃入见。陈涉乃立为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今君乃亡赵走燕,表承接,译为“于是、就”。,表限止,译为“才、这才、然后才”、“仅”等。,表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却、竟然,居然”。,四、乃,乃连词?副词?,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乃作连词,表承接)2、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乃作连词,表承接)作副词例:1、良乃入,具告沛公。(乃作状语是副词)2、陈王乃自立为王,号为张楚。(乃作状语是副词)乃作副词,连词都可以当“于是”、“就”讲。,一般地说,用在句首连接句子或短语的是连词;在句里做状语的是副词,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2.作代词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家祭无忘告乃翁。备乃器械,持乃糗粮,呼应风从。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在判断句中,表判断或确认。译为:是,就是,只是、本来是、原来是。,你,你的。,他们的,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索引,1.作代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它(们)”,“他(们)的、它(们)的”。,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译为“我的、我(自己)”或“你、你的”。,五、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则或咎其欲出者。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指示代词,多表示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表近指时译为“这(些)”),指示代词,其中(的)。,2.作副词。,汝其勿悲。与妻书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还是”、“一定(要)”。,其皆出于此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其孰能讥之乎?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其若是,孰能御之?4.作助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3.作连词,索引,1.作连词。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公语之故,且告之悔。,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等。,六、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表让步关系或让步递进(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译为:尚且,况且,还。,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转折关系,然而,但是,2.作副词不出,火且尽。若属皆且为所虏。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卿但暂回家,吾今且报府。,将,将要,将近。,暂且,姑且。,3.固定结构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译为“况且、再说”。,索引,1.作代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2.作副词关山度若飞。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若望仆不相师,作第二人称代词或物主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你(们)的”。,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样)/如此”。,用在动词前,表不肯定,译为:好像、似乎,七、若(未考),3.作连词若弗与,则请除之。郑伯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诸将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史记高祖本纪4.作助词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繁盛的样子),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的、地”。,5.固定结构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至若】【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起话题。相当于“要说那、像那、如果说到”之意。,索引,八、所,1.作助词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杳不知其所之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事、物,译为:的(人、事、地方、情况),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是吾剑之所从坠。(所顺着掉下去的地方),与介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方法或工具、条件、原因等。译为:地方、的原因、(用来)的方法。,从弟子女十人所。(跟从的女徒弟十个左右),用于数词后,表示约数。译为“上下、左右”,2.固定结构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所以1】表动作行为的方法、凭借或依据等,相当于“用来的(方法、东西)”。,【所以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所谓】所说的。,【所在】1.到处。2.所在之处,处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索引,1.副词(表判断,译为“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2.作介词(wi)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虎丘记),表被动,可跟“所”构成“为所”、“为所”的被动结构,译为“被”。,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作“因为/由于”。,九、为,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公为我献之。为君翻作琵琶行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为着。,表示动作行为的受益者(表示替代)。可译为“替”、“给”等。,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跟、同”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3.作语气助词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或趋向。可译为“当、到”等。,读wi,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么”、“吗”。,索引,1.作兼词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的作用,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于是”。译为:在其中、从这里、在这里、在那里、从那里,2.作代词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作第三人称,用在动词后作宾语,相当于“之”,译作“他”或“它”。,十、焉(未考),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天下做父辈的归依了他(文王),他们的子辈会往哪儿去呢?,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译为“哪里”“什么”等。,3.作副词则将焉用彼相矣?姜氏欲之,焉辟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用在动词前,表询问或反问,和“安”相当。可译为“哪里”、“怎么”、“怎”。,4.作助词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或师焉,或否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作句末语气词,表陈述、疑问或反诘语气,可译为“了、啊、呢”等。,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不译。,作形容词、副词、名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或不译。,索引,1.句末语气词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谁得而族灭也?不足为外人道也。,2.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不译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表判断,表陈述或解释,表感叹,表疑问或反诘,表祈使、命令,十一、也(未考),索引,1.作介词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吾今以此书与汝别矣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以勇气闻于诸侯。,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译为:“拿”、“用”、“把”。,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表示凭借)。译为:凭,靠。凭着、凭借。,十二、以,(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奉宣室以何年?(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可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促织富。而吾以捕蛇独存。仆以口语遭此横祸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在单句中,与名词或代词等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表示原因。译为:因,因为,由于。,表示论事的标准或行为的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用(凭)的身份、按(以)(论),“以”与方位名词“上、下、前、后、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或数量等,用法及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2.作连词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报任安作师说以贻之,表示并列。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或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而”“来”“用来”等。,樊哙侧其盾以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各各竦立以听。(促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地”、“着”,或不译。,表示因果关系,放在复句中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以啮人,无御之者。骥一日千里,车轻也;以重载,则不能数里。(吕氏春秋)生以辱,不如死以荣。(曾子制言)戎众以无义。(公羊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译为“以致、从而”。,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复句前一分句开头。可译为“如果”“假如”。,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可是”等。,4.固定结构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是以肠一日而九廻。报任安书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以为】认为是,把当作(看作)。,【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3.作副词(相当于“已”,译为“已经、已”)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索引,1.作介词我欲因之梦吴越。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廉颇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史记伍子胥列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译为:依照、根据、依靠;凭借、趁着。,表示途径、手段或条件。译为:通过,经由,表原因。因为,由于。,十三、因,2.作连词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用于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中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表示承接上文,后面说的是情况导致的结果。可译为:于是、就、便、因而。,索引,1.作介词日削月割,以趋于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而耻学于师。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表动作行为的趋向、所自,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或结果。译为:向、给、到、从、自。,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在。,十四、于,业精于勤、荒于嬉(由于进学解)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良曰:“长于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表示补充说明。译为:向,对,对于,由于,或不译。,表示被动。译为:被。,表示比较。译为“比”;,2.固定结构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于是余有叹焉。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作连词,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的“于是”相同。,作介宾短语,放在句首或句末,相当于“于+此”。视语境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在这、从这、在上、在方面。,在这时。口技),在这职业上。,因此,从此,索引,1.作介词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微斯人,吾谁与归?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引进共同活动的人。译为:和,跟,同。,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给,替,为。,引进比较的对象。和,跟,和比较。,十五、与,2.作连词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与人刃我,宁自刃。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与其饿死道路毋宁毙于虞人(猎人)。,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跟,同。,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与其孰若(宁、毋宁、岂若)”句式,表选择。可译为:“与其宁可(哪如、宁肯)”。,3.作语气助词,通“欤”。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无乃尔是过与?(季氏),索引,1.作连词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并力向西,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表承接。用于复句中表前后两项在时间上先后相承或情理上紧密联系。译为“就”“于是”等。,表假设。引出假设情况时译为“假使”“如果”;引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时译为“那么、那就、就”等。,十六、则,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入则孝,出则弟(悌)。(论语学而)小则获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营销员证考试题目及答案
- 英语连词考试题库及答案
- 劳动合同签订法律风险
- 劳动合同解除补偿金支付争议
- 英语会考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幼儿园安全合同样式
- 2025介入放射学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大全
- 2025年安全应急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共50题)
- 2025年心理健康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
- 初级经济法2025年模拟试题(含答案)
- 《建设法规》教案+第1次课+法律体系
- 幼儿园获奖公开课:大班语言绘本《现在我很棒》课件
- 患者的卧位课件
- 日历表2026年日历中文版纵向排版周日开始带周数带节假日调休安排
- 中药香囊与车载香氛结合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学生会综合事务部述职报告
- 人教版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手册教案一年级
- 小狗钱钱全本(完整版)
- Unit 1 Making friends Section A How do we greet friends 第一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英语测试与评价》教学大纲
- 《宠物美容与护理》课件-耳道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