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重点-上_第1页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重点-上_第2页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重点-上_第3页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重点-上_第4页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重点-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影诊1、1895年德国伦琴发现X线2、部分容积效应(P5)3、颅壁正常压迹(P19)4、蝶鞍、内耳道数值(P19)5、颅内非病理性钙化(P19)6、颅压增高原因及基本X线表现(P29)7、颅内病理性钙化(P29)8、脑质异常MRI信号(P31)9、椎管内占位病变表现(P33)10、脑膜瘤起源、发生部位、影像学表现(P4445)11、脑膜尾征(P45)12、垂体大腺瘤生长方式(P48)13、束腰征(P49)14、肿瘤脑转移频率、各自特点(P53)15、听神经瘤的鉴别(P53)16、硬膜外红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P6062)17、脑梗死CT表现、部位(P6364)18、高血压性脑出血不同时期CT、MRI表现(P7071)19、脑脓肿影像学表现(P81)20、白靶征、黑靶征(P86)21、直角脱髓鞘征(P100)22、胆脂瘤好发部位、发展路径、影像表现(P139141)23、鼻咽癌好发部位、影像学表现(P151154)24、喉癌分型及影像表现(P162163)25、肋骨常见先天性变异(P175)26、胸廓正常软组织结构(P176)27、纵膈的划分(P178)28、阻塞性肺气肿两类各自影像表现(P183)29、阻塞性肺不张影像表现(P184)30、空气支气管征(P184)31、肺部异常肿块、空洞、钙化细看(P185)32、渗液曲线(P186)33、纵膈摆动(P187)34、肺部结节与肿块(P189)35、横膈附近胸腹水鉴别(P190)36、支扩分型及影像表现(P195196)37、轨道征、印戒征(P196)38、大叶性肺炎分期及X线表现(P200)39、支气管肺炎典型表现(P202)40、肺脓肿X、CT表现(P208)41、肺结核分型(P212)42、原发综合征(P212)43、肺结核分型及其X线表现44、晕轮征、曲菌球(P219)45、柯氏B线、肺上沟瘤、反“S”征46、中央型肺癌X线表现47、周围型肺癌X线表现48、间质性肺水肿、肺泡性肺水肿影像表现49、蝶翼征(P233)50、WESTERMARK征(P234)51、肺栓塞影像表现(P235)52、胸膜斑(P237)53、胸腺瘤、畸胎瘤、淋巴瘤位置及影像表现54、EISENMENGER综合征、LUTEMBACHERSYNDROME综合征(P283)55、漏斗征(P285)56、法四组成、影像表现57、循环系统重点是X线正常及异常表现、四种先天性心脏病58、视网膜母细胞瘤影像表现(P619)59、呼吸系统第一节正常影像学表现和第二节异常影像学表现必须好好看,非常重点以上是课堂内容的总结,只适合课本空白同学的复习及考试检测,以上内容不对考试负责。影诊第一章1、1895年德国伦琴发现X线2、影像诊断的基本原则是熟悉正常、辨认异常、分析归纳、综合诊断3、为使CT图像上欲观察的组织结构和病变达到最佳显示,需使用窗技术,其包括窗位和窗宽提高窗位,荧光屏上所显示的图像变黑;降低窗位则图像变白。增大窗宽,图像上的层次增多,组织间对比度下降;缩小窗宽,图像上的层次减少,组织间对比度增加4、MRI图像上的灰度反映的是弛豫时间长短组织间以及组织与病变间弛豫时间的差别,是磁共振成像诊断基础5、脑脊液T1为低信号,T2为高信号通过此来分清脑部是T1、T2加权脂肪组织T1高信号,T2为中高信号6、人体正常组织和病理组织的信号强度组织T1W1T2W1脑白质中高中低脑灰质中低中高脑脊液低高脂肪高中高骨皮质低低水肿低高含水囊肿低高亚急性血肿高高瘤结节中低中高钙化低低7、MRA即磁共振血管造影,基于流空现象,不使用对比剂,即可使血管和血管病变成像的方法。MRA不但可显示血管的稳态学表现,也可反映血流的方向和血流速度。8、辨认异常影像表现阅片时做到有序、全面、系统,养成良好的阅片习惯。例如阅胸片的顺序由外向内依次观察胸壁、肺、肺门、纵膈、心脏。观察肺部时,亦自肺尖至肺底,自肺门至肺周。9、异常表现的分析归纳分析时注意要点病变的位置和分布例颅内肿瘤脑膜瘤多位置表浅,位于脑外;转移瘤易发于脑内皮、髓交界区;胶质瘤位于脑内较深位置。病变的数目例肺内单发结节可能为肿瘤或结核球,而多发结节则常见于转移瘤。病变的形状反映病变的大体表现例在胃肠道,良恶肿瘤均可产生充盈缺损,良性者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而恶性者多为不规则形。病变的边缘一般而言,良性肿瘤、慢性炎症或病变愈合期边缘锐利;恶性肿瘤,急性炎症或病变进展期阶段,边缘常模糊不清。病变的密度、回声和信号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变的组织类型。例钙化灶在X线平片和CT上呈高密度,超声上为后伴声影的高回声灶,而MRI上T1,T2均为低信号。含液的囊性病变,CT上常为水样低密度,超声上为无回声暗区,T1低,T2高。邻近器官和组织改变例周围肺野内有肿块,若同时发现肺门和/或纵膈淋巴结增大,常提示肿块为肺癌并已有淋巴结转移。CT检查,肺内低密度灶呈环状强化,合并有右侧胸腔积液,应考虑肝脓肿。器官功能的改变例胸膜炎早期,可能只出现患侧膈运动受限。10、影像诊断报告书的基本内容一般资料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影像学检查表现印象或诊断书写医师或复核医师签字11、诊断报告中“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发现异常,应在“印象”或诊断中指明病变的部位,范围和性质。例肝右叶肿块型细胞癌并周围多发子灶及门静脉右支瘤栓发现异常,但确定病变性质有困难。描述病变部位、大小,指明病变性质待定或列出几种可能,并按可能性大小排序,还要提出进一步检查手段当“表现”中描述有几种不同疾病异常表现时,应依这些病变临床意义进行排序。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临床与病理缺血、水肿、坏死、病灶修复囊腔形成;突然发病,进行性加重,根据不同部位而异,运动或感觉障碍。常休息睡眠时发病。CT超急性期动脉致密征、岛带征急性期低密度区的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相一致同时累及皮髓质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分类共计33种。颅内肿瘤神经上皮肿瘤脑膜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松果体瘤听神经瘤脑转移瘤颅脑损伤脑挫裂伤弥漫性脑损伤颅内血肿硬膜下积液脑外伤后遗症脑血管疾病脑梗死颅内出血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颅内感染性疾病颅内化脓性感染颅内结核颅内寄生虫病颅脑先天畸形及发育异常头颅先天性畸形脑先天性发育异常神经皮肤综合征新生儿脑疾病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脑变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脱髓鞘疾病先天性髓鞘形成缺陷获得性髓鞘脱失脊髓和椎管内疾病椎管内肿瘤脊髓外伤椎管内血管畸形正常影像学表现一、正常X线表现头颅平片P21颅骨骨质、密度与结构成人颅骨分为颅内板、外板和板障结构。内外板为密质。X线片上为线状致密影,板障位于两者之间,内含骨小梁和板障静脉,显示为细颗粒状低密度影。老年女性的额骨可呈现对称或不对称结节状或弥漫性额骨内板增生。顶骨有时可见到顶骨孔,内有导静脉通过,无临床意义。闭合后的颅缝边缘硬化,为正常表现,而在儿童颅缝周围出现硬化,多为提前闭合征象。在后囟门附近和人字缝之间,有时可见到缝间骨(WORM骨),多无病理意义,在脑积水,成骨不全和颅骨锁骨发育不全等疾病中常见到颅壁压迹脑回压迹脑膜中动脉压迹其压迫颅内板,显示为条状透亮影蛛网膜颗粒压迹蛛网膜颗粒压迫颅内板显示为边缘锐利且不规则的密度减低区,对称地分布于额顶骨矢状窦的两旁、距中线23CM的范围内,压迹有时较深,可累及板障和颅外板,形成薄的骨性突起或骨质缺损,大的压迹需与颅骨破坏相鉴别。板障静脉压迹为颅骨板障内的营养静脉,压迹呈粗细不均树枝状或网状排列多见于颅顶骨,在10岁以前很少出现,年龄越大,出现的机会增多。导静脉压迹导静脉贯穿于颅骨,沟通颅内外血流,常见的导静脉在乳突后方导入乙状窦,侧位片上表现为短小弯曲的管状低密度影。蝶鞍位于颅底中央,前为鞍结节,后以鞍背为界,侧位可将其充分显示,正常蝶鞍前后径的最大距离716MM,平均117MM,深径最大值为714MM,平均95MM,正位片上鞍底呈平台状,宽度820MM,平均15MM,其形状有椭圆形、扁平形和圆形。老年性骨质疏松可引起鞍背的密度减低,轮廓模糊。内耳道呈管状,壶腹状或喇叭状,最大宽径10MM,平均55MM。颅内非病理性钙化松果体钙化左侧位片上位于鞍背后上方约3CM处,后前位片居于中线,呈斑点状,大小不一,平均直径约5MM,可根据其转移的方向判断颅内血肿或肿瘤的大体位置。大脑镰钙化后前位片位于中线,呈带状或三角形致密影,出现率10。床突间韧带钙化侧位片明显,为蝶鞍前后床突间的韧带钙化,呈带状高密度影,使蝶鞍呈“桥形”,出现率4。侧脑室脉络丛钙化为脉络丛血管壁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退变后钙盐沉积所致,多在侧脑室三角区对称出现。其他基底核区,小脑齿状核,颈内动脉虹吸段,小脑幕,岩床韧带及硬脑膜的局限性钙化。动脉血管造影动脉期颈动脉系统颈总动脉约在第四颈椎水平分为颈内、外动脉。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在颅内有数个弯曲总称虹吸部。分五段岩骨段、海绵窦段、前膝段、床突上段和终段。侧位片上颈内动脉,呈“C”形虹吸弯曲,前后位片上,终段与前、中动脉之间形成“T”形关系。颈外动脉与头颅相关的主要有脑膜中动脉、颞浅动脉及枕动脉三大分支。脊柱平片腰椎正侧位片正常表现P25本章归纳总结1、异常脑CT分析CT平扫密度改变高密度病灶见于血肿,钙化和富血管性肿瘤等等密度病灶见于某些血肿、钙化和血管性病变低密度病变见于炎症、囊肿、脓肿等混合密度病变上述各种密度病灶混合存在。增强扫描特征均匀性强化见于脑膜瘤、转移瘤、神经鞘瘤、脑动脉瘤、肉芽肿等。非均匀强化见于胶质瘤、血管畸形。环形强化见于脑脓肿、结核瘤、胶质瘤、转移瘤等。无强化见于脑炎、囊肿、水肿、坏死。脑室系统变化占位效应局部脑室受压变窄或闭塞,中线结构向外侧移位。脑萎缩脑皮质萎缩显示脑沟和脑裂增宽,脑髓质萎缩显示脑室扩大,范围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脑室系统普遍扩大,脑池增宽。梗阻性脑积水,梗阻近侧脑室扩大,脑池无增宽。颅骨骨质改变颅骨病变如骨折、炎症和肿瘤。颅内病变如蝶鞍、内耳道和颈静脉孔扩大等。协助颅内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2、常见颅脑先天畸形的CT表现脑小畸形,表现为脑实质缩小,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以及颅腔和颅板的变化。脑大畸形,又称巨脑征,表现为颅脑较大,脑室正常或轻度扩大。一侧性大脑半球发育不全,可见病侧侧脑室扩大,透明隔和第三脑室等中线结构向病侧移位,颅腔狭小,颅板增厚,脑组织量减少。透明隔发育畸形,包括第五、流脑室形成。影像诊断学总结1、部分容积效应当一个扫描层内同时含有两种或两周以上密度不同且走行和层面平行组织时,其所显示的密度并非代表任何一种组织,所测得的CT值为它们的平均值,这种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或部分容积现象。2、蝶鞍正常蝶鞍前后径的最大距离716MM,平均117MM,深径最大值为714MM,平均95MM,正位片上鞍底呈平台状,宽度820MM,平均15MM。3、非病理性钙化三脑室后部松果体和缰联合钙化。侧脑室脉络丛钙化。大脑镰钙化。基底核钙化在高龄人群中易出现,若年轻人出现,要考虑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可能性。齿状核钙化4、脑皮质和髓质的X线吸收系数相差07,皮质的CT值为3240HU,髓质的CT值为2832HU,两者平均相差0713HU。正常脑实质轻度强化,脑皮质较髓质稍明显,主要是因为正常的脑实质有血脑屏障,能阻止大分子从血管进入脑实质。5、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及其基本X线征象原因肿瘤、血肿、脓肿和脑积水。基本X线征象颅缝增宽脑回压迹增多蝶鞍改变,可表现为蝶鞍的吸收、增大和变形。后床突和鞍背最早发生骨吸收,晚期蝶鞍增大呈气球状。脉管压迹增多6、蝶鞍变性颅咽管瘤常使蝶鞍变扁,鞍背缩短,视交叉胶质瘤使蝶鞍呈葫芦型。垂体大腺瘤向鞍上生长,冠状位呈葫芦状,是因蝶鞍旁肿瘤使鞍底出现“双边”征。鞍区脑膜瘤或骨纤维异常增殖,可使蝶鞍变形。7、病理性钙化常见于哪些肿瘤性钙化颅咽管瘤最好发生钙化,在蝶鞍内外呈点状、弧线状或片状钙化。少突胶质瘤多在大脑半球发生交错带状钙化。星形细胞瘤呈堆状钙化。脑膜瘤呈高密度团状钙化。松果体瘤为非病理性钙化,只经常1CM。炎性钙化脑膜结核的钙化多位于蝶鞍附近。寄生虫钙化包囊虫病棘球蚴囊壁可出现大的圆形钙化环,其内可有子囊钙化。脑血管疾病钙化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钙化呈梭形。8、椎管内占位病变脊髓造影表现髓内占位、髓外硬膜下、硬膜外。髓内占位梗阻端呈大杯口状充盈缺损。髓外硬膜下占位梗阻端呈偏心、小杯口状充盈缺损、病变侧蛛网膜下腔增宽。硬膜外占位梗阻端呈毛刷状,蛛网膜下腔受压移位。9、CT脑质密度改变高密度灶钙化,急性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脑出血及某些转移瘤。等密度灶亚急性出血、脑肿瘤、脑梗死的某一阶段。低密度灶部分脑肿瘤和脂肪瘤、胆脂瘤、囊肿、脑梗死、慢性出血、脑水肿或脑积水。混杂密度灶颅咽管瘤、恶性胶质瘤、畸胎瘤。10、CT强化的机理病变组织血循环丰富,异常增生的病理性血管导致血流量增加。病变周围组织充血和过度灌注。病灶血脑屏障形成不良或遭到破坏,使对比剂外漏。第四节颅内肿瘤一、神经上皮TUMOR1、婴儿及儿童期以幕下肿瘤常见。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成人70肿瘤位于幕上,中年最常见为神经上皮组织肿瘤和脑膜瘤。老年人以脑膜瘤和转移性肿瘤常见。2、神经上皮肿瘤起源于神经上皮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为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3、级星形胶质细胞瘤的CT表现密度呈均匀一致的低密度病灶。边界较清楚或部分清楚。钙化约1/4病变有。瘤周水肿90瘤周不出现水肿。占位效应轻微。强化扫描未或轻微强化。4、级星形胶质细胞瘤的CT表现密度呈混合密度,以低或等密度为主,合并出血时,则会有高密度区。边界不清,外形不规则。钙化少见。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强化扫描多呈不均匀性明显强化,亦呈花环状或不规则环状强化。5、小脑的星形胶质细胞瘤多见于小脑半球,少数位于蚓部,可囊变,表现为“瘤中有囊”或“囊中有瘤”。6、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好发部位及其CT表现好发部位额叶,其次为顶叶、颞叶及枕叶,小脑罕见。CT表现普通平扫呈类圆形,边界不清,可为混杂密度、低密度、等密度和高密度。弯曲条带状或壳状钙化。(为特征性表现)肿瘤周围无或轻度水肿。占位效应轻微。临近颅骨骨板吸收变薄,产见于临近大脑半球表面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强化扫描病灶无或轻度强化。7、室管膜瘤发病高峰年龄15岁,以第四脑室多见,第三脑室后部、侧脑室视间孔处,小儿及青少年脑实质内的肿瘤易发生答的囊变和钙化。8、髓母细胞瘤,多发于20岁以下,呈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多发发生在小脑蚓部,生长迅速,易发生脑脊液转移,并有脑室系统阻塞征。诊断要点儿童后颅窝中线区实体性肿块,增强扫描有明显均一强化,多为髓母细胞瘤。二、脑膜瘤(重点)1、脑膜瘤的好发部位与蛛网膜粒的分布部位一致,典型的部位按发生频率依次为矢状窦旁、大脑镰、脑凸面、溴沟、鞍结节、蝶骨嵴、海绵窦、小脑幕、小脑桥脑角、斜坡和颅颈连接处。2、肿瘤生长慢、血供丰富,来自脑膜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的脑膜支。3、脑膜瘤典型CT表现肿瘤以宽基底靠近颅骨或者硬脑膜,可有颅骨的增厚、破坏或变薄等脑外肿瘤的征象。平扫多为略高密度,少数为等密度,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很少。多数肿瘤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大部分肿瘤有瘤周水肿,占位效应明显。瘤内钙化占1020,出血、坏死和囊变少见。增强扫描常为均匀一致的强化、密度升高明显且边缘锐利。4、脑膜瘤MRI表现肿瘤在T1W1上多为等或低信号。在T2W1上为高、等或低信号。其内部信号不均匀,呈颗粒状、斑点状,有时呈轮辐状。肿瘤(周围水肿)T1W1呈低信号,在T2W1上为高信号,其水肿有无及程度,与肿瘤大小及组织学结构无相关性。(钙化)在MRI上无信号。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有时可见脑膜尾征。5、脑膜尾征脑膜瘤MRI增强扫描时,肿瘤出现明显强化,其中60肿瘤临近脑膜发生鼠尾状强化,称为硬膜尾征或脑膜尾征。三、垂体腺瘤1、垂体瘤向上可突破鞍隔侵入鞍上池及第三脑室,向鞍旁可侵及海绵窦,向下可侵入蝶窦内。2、垂体微腺瘤的CT表现垂体高度异常超过垂体正常高度(男7MM,女9MM)垂体内密度改变快速注射对比剂后迅速扫描肿瘤为低密度,延迟扫描为等密度或高密度垂体上缘膨隆冠状扫描,膨隆可以居中,偏侧更有意义垂体柄偏移冠状面可以观察垂体柄左右偏移鞍底骨质改变鞍底骨质变薄,凹陷或侵蚀血管丛征动态增强CT扫描,垂体腺瘤使垂体内毛细血管床受压移位称血管丛征治疗效果溴隐停治疗后25PRL腺瘤可缩小,CT值可上升。四、颅咽管瘤(最易发生钙化)1、颅咽管瘤可沿鼻咽后壁、蝶窦、鞍内、鞍上至第三脑室前部发生,但以鞍上多见。2、松果体区最多见肿瘤为生殖细胞瘤,其次为畸胎瘤。异位松果体瘤多在视交叉及中脑处。临床症状颅内高压,内分泌紊乱(性早熟及四叠体压迫征),上丘受压引起双眼上视困难,下丘受压则双耳听力丧失。3、听神经近侧段由桥延沟至内耳门,长约1CM。听神经远侧段,内耳道内,长约1CM。听神经瘤近侧段发病率1/4,远侧段3/4,常伴有内耳道扩大。4、肿瘤发生脑转移的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肺癌、乳腺癌、胃癌、结肠癌、肾癌、甲状腺癌。5、转移瘤(脑)的特征很小的肿瘤有广泛水肿大部分由血行转移而来,肺癌多为环形增强(男),乳腺瘤多为结节状增强(女)好发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灰白质交界区第五节颅脑损伤一、脑挫裂伤1、CT表现急性期显示脑内低密度灶(脑水肿)散在点片状高密度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大脑纵裂,脑池,脑沟密度增高占位及萎缩表现早期有占位征象,后期有萎缩征象。广泛性脑萎缩表现为患侧半球体积变小,中线结构移向患侧;局限性脑萎缩表现为相邻脑沟,脑池和脑室扩大,脑回变窄,蛛网膜下腔增宽。2、脑挫伤是外伤引起的皮质和深层的散发小出血灶,脑水肿和脑肿胀。脑裂伤脑及软脑膜血管的断裂。二、弥漫性脑损伤1、弥漫性脑损伤包括弥漫性脑水肿、弥漫性脑肿胀和弥漫性脑白质损伤2、头皮与脑膜各层结构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帽状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骨外膜以上为头皮的五层结构。颅骨外板、板障、内板,最后是脑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3、弥漫性脑白质损伤是因旋转力作用导致脑白质、闹灰白质交界处和中线结构等部位的撕裂。脑转移瘤易发生于脑灰白质交界。三、颅内血肿1、颅内血肿颅脑损伤后引起颅内继发性出血,血液积聚在路腔内达到一定体积(通常幕上出血20ML,幕下出血10ML),形成局限性占位性病变。产生脑受压及颅内高压征象,称颅内血肿。2、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颅骨内板下双凸形高密度区密度多均匀,边界锐利血肿范围一般不超过颅缝可有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侧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血肿压迫临近脑血管,可出现脑水肿或脑梗死可伴有骨折(骨窗观察)四、硬膜下积液1、由于外伤后引起小的蛛网膜破损或撕裂,形成活瓣,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不能回流而形成,也可能是硬膜下血肿吸收后形成。2、脑穿通畸形囊肿系指由于脑内血肿或脑挫裂伤后脑组织坏死,吸收而形成的软化灶并与侧脑室相通。第六节脑血管疾病一、脑梗死(缺血水肿)1、脑梗死分为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2、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以大脑中动脉最多见,其次为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小脑的主要动脉闭塞。3、动脉致密征在脑梗死CT图像上,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等较大动脉某一段,由于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密度增高。4、岛带征脑梗死CT图像上岛带区(脑岛,最外囊和屏状核)灰白质界面丧失。5、模糊效应脑梗死23周时,因为脑水肿消失而吞噬细胞浸润,使组织密度增加,CT平扫显示为等密度。6、脑梗死的CT表现脑组织内的低密度区梗死24H内,CT可不被发现,或仅显示模糊的低密度,部分早期可见动脉致密征、岛带征。24H后,可显示清楚的低密度区,其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相一致,同时累及皮质和髓质。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呈三角形;大脑前动脉闭塞在大脑镰旁呈长条状;大脑后动脉闭塞在大脑镰的后部呈半圆形。脑梗死23周,CT平扫可见模糊效应。脑梗后215天为脑水肿高峰期,可有占位效应。梗死一个月以后可出现脑萎缩,梗死相邻部位的脑室、脑池和脑沟扩大,患侧半球变小,中线移向患侧。脑梗死后,增强扫描,可出现不均匀强化(脑回状、条状、环状或结节状)。7、腔隙性脑梗死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坏死,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好发部位是基底核区和丘脑区,也可发生于脑干,小脑等部位。8、腔隙灶直径515MM,大于10MM者称为巨腔隙灶,最大径可达2035MM,为2支以上穿动脉闭塞所致。CT平扫基底核区或丘脑区类圆形低密度灶。二、颅内出血1、高血压性脑出血部位常见于壳核、外囊、内囊、桥脑、大脑半球白质内。2、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在不同时期的CT表现急性期吸收期囊变期发病时间1周2周2个月2个月血肿密度及形态均匀高密度CT值6080HU,肾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血肿向心性缩小,边缘模糊,第四周血肿变为等或低密度影较小的血肿由胶质或胶原纤维愈合,大的则残余囊腔,基底核的腔多呈条带状或新月形周围水肿有逐渐减轻无占位效应有逐渐减轻无增强扫描一般不做环形强化无强化3、蛛网膜下腔出血CT值直接征象,脑沟、脑池密度增高,出血大时呈铸型。慢性期在T2像上出现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的低信号影。4、动静脉畸形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脑皮质(85幕上),在MRI上特征性表现为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5、海绵状血管瘤,常伴钙化,可全部钙化形成脑石”(CT);MRI上由于周围有含铁血黄素环,病灶呈“爆米花状”,而错构瘤在CT上呈爆米花状6、颅内动脉瘤约90起自颈内动脉系统。7、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病变,又称BINSWANGER病,临床以进行性痴呆为特征。CT脑室周围及中央半卵圆区呈对称性低密度,以前角周围明显。第7节颅内感染性疾病1、颅内化脓性感染1、脑脓肿CT表现急性脑炎期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区,有占位表现,无强化。化脓期和包膜形成期平扫脓肿壁为等密度,脓腔密度与脑组织相等或略低,壁可以完整也可不完整,厚56MM,有些脓腔内可见气液平面,水肿逐渐减退。增强扫描脓肿认为低密度,化脓期包膜轻度强化,包膜形成期包膜显示不完整,光滑,均匀,薄壁之特点,而且强化明显。脓肿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占位表现明显。小脓肿可为结节状强化,多房脓肿表现为多个相连的强化环,多发脓肿表现为脑内多发的环状或结节状强化灶。2、化脓性脑膜炎是软脑膜和蛛网膜受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性病变,常合并蛛网膜下腔积脓,并可同时累及室管膜而发生室管膜炎。3、结核性脑膜炎平扫蛛网膜下腔密度增高,以鞍上池、外侧裂尤为明显;增强扫描上述区域可见形状不规则的明显强化。2、颅内寄生虫病1、脑囊虫病是最常见的闹寄生虫病,由猪肉绦虫幼虫寄生脑部所致,虫子有头节、活虫无水肿,无强化。2、脑包虫病是因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于颅内而发病。常见于颞叶及枕叶,为牧区常见疾病之一,畜牧区的狗为其终宿主。其X线上可有水上浮莲征或百合征。CT脑包虫为脑内边界清楚锐利的类圆形巨大囊性病灶,密度与脑脊液相似或略高,无水肿,有明显占位表现,无囊壁强化。MRI可显示子囊和头节,在T1W1上表现为高信号。第8节颅脑先天畸形及发育异常1、舟状头矢状缝与顶颞缝提早闭合。短头冠状缝或伴人字缝提早闭合。尖头(塔头)冠状缝与矢状缝提早闭合。2、颅底陷入是枕骨大孔周围骨,包括骨基底部、髁部和鳞部上升向颅腔陷入3、椎管内肿瘤最常见的是室管膜瘤,第二位是脊膜瘤。4、脊膜瘤最常发生于胸段、颈段次之。第4章呼吸系统1、正常X线表现1、第6肋骨的前端相当于第10肋骨后端的水平2、肋骨前段间隙作为肺部病变的定位,肋骨后段用作胸腔积液的定为标志。3、肋骨先天变异颈肋叉状肋肋骨联合(常见于5、6肋间)4、乳头有时在第五前肋间5、气管起于喉部环状软骨下缘(相当于第67颈椎平面),并在第56胸椎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6、肺野的划分横向划分分别在第二、四肋骨前端下缘划一水平线,将肺部分为上、中、下界。纵向划分分别将两侧肺野纵行分为三等份。7、肺尖区第一肋骨外缘以内的部分。锁骨下区锁骨以下至第二肋骨外缘以内的部分。8、肺门影是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组织的总和投影,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大分支为主要组成部分,尤以肺动脉为主。9、左侧肺门高于右侧12CM。正常成人右下肺动脉干宽度不超过15MM。10、肺纹理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肺纹理由肺动脉、肺静脉组成,其中主要是肺动脉分支、支气管、淋巴管及少量间质组织。11、纵膈的分区一般将纵膈纵向划分为前中后三部分,横向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前纵膈系位于胸骨之后,心脏、升主动脉和气管之前的斜长三角形区域。中纵膈相当于心脏、主动脉、气管和肺门所占据的区域。食管为中后纵膈的分界线,食管及以后和胸椎旁的区域为后纵膈上纵膈自胸骨柄、体之交点,到第四胸椎下缘连一横线,横线以上为上纵膈横线以下到肺门下缘水平线之间为纵膈中部肺门下缘水平线以下至横隔为下纵膈12、斜裂的大体位置右斜裂约起自第五后肋端水平,左斜裂约起自34后肋端水平,斜裂只能在左侧位片上显示,横裂在正、侧位上都可显示。横裂约平第四前肋或第四前肋间。13、一般右膈顶在第五肋前端至第六前肋间水平,相当于第9或10后肋骨平面,通常右膈比左膈高12CM,横隔顶内高外低,前高后低。14、局限性膈膨出在膈穹窿上缘局部呈一半圆形凸起,称局限性膈膨出,为正常表现。波浪膈有时在深吸气状态下横膈呈波浪状,称波浪膈,系因膈肌附着于不同的肋骨前端,在吸气时受肋骨的牵引所致。15、肺小叶由小叶核心、小叶实质和小叶间隔组成。小叶核心主要是小叶肺动脉和细支气管。小叶实质主要为含气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16、CT上的支气管血管束由支气管、血管及周围的结缔组织所组成,相当于X线片上的肺纹理。2、正常CT表现1、纵膈淋巴结正常10MM(1CM)。多少前纵膈较多见气管旁较少心包旁最少。大小隆突下最大下部气管右旁次之上部气管旁最小。2、纵膈间隙胸骨后间隙血管前间隙气管前间隙隆突下间隙膈脚后间隙。在描述时从间隙的前后两侧及内容物来描述。胸骨后间隙前二胸骨,后与血管前间隙延续,其内为脂肪和结缔组织,两侧为纵膈胸膜。血管前间隙前方(与胸骨后间隙延续,两侧二肺组织),后方为(上腔静脉、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和肺动脉),内容物(脂肪、头壁静脉、胸腺及淋巴)气管前间隙前纵膈大血管、上至胸廓入口,下达气管隆突,其内为脂肪,是淋巴结肿大的好发部位隆突下间隙上(气管隆突),两侧(左、右主支气管),前(右肺动脉和左上肺静脉),后(胸椎),下(左心房),内(食管、奇静脉)膈脚后间隙由两侧膈脚、降主动脉和胸椎组成。降主动脉右侧有胸导管、奇静脉,左侧有半奇静脉。3、主肺动脉窗居于主动脉弓与左肺动脉之间,其内侧为气管,外侧为左肺,内有脂肪、动脉导管、喉返神经和淋巴结4、斜裂在常规10MM层厚扫描呈带状无纹理区,水平裂反表现为类圆无肺纹理或少肺纹理区3、肺部异常X线表现1、阻塞性肺气肿肺气肿系指肺组织被气体过度膨胀的一种状态,可分为慢性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和局限性阻塞性肺气肿2、阻塞性肺气肿指气管不完全阻塞时,由于支气管活瓣性作用,吸气时,官腔略有扩张,空气可通过狭窄支气管进入肺泡,而呼气时官腔略有缩窄,肺泡内气体通过狭窄支气管排出比较困难,因而气体的吸入量多于排出量。其X线表现(慢性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两肺末端的细支气管炎症或(和)痉挛。桶状胸,胸廓前后径增宽,肋骨走行变平,肋间隙增宽,横膈低平,活动度减弱,附着于肋骨的肌肉带呈弧形影。两肺野透明度增加,呼气及吸气肺野透明度改变不大,肺野内可见薄壁,大小不一单发或多发肺大泡,肺纹理系数、变细,中、外带纹理消失,肺门区增粗,伴间质纤维化时,可呈网状或蜂窝状。心影狭长呈垂位心型3、阻塞性肺不张肺不张指部分肺组织完全无气不能膨胀而导致的肺体积缩小,阻塞性肺不张是支气管完全阻塞的后果4、一侧肺不张X线表现肺野呈均匀一致的密度增高影,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纵膈向患侧移位,横膈升高,心缘及横膈影均不清,健侧肺呈代偿性肺气肿表现。5、空气支气管征又称支气管像,实变的密度增高影中有含气的支气管影6、钙化病变X线特点斑点状(单发或多发)肺结核或淋巴结结核爆米花样错构瘤点状或斑片状周围型肺癌两肺散在多发结节状或环状钙化矽肺淋巴结钙化蛋壳状两肺散在结节状骨肉瘤多发粟粒状或结节状肺泡微石症7、空洞为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并吸入气体后形成。虫蚀样空洞干酪样肺炎薄壁空洞肺结核、肺脓肿、肺转移等后壁空洞肺结核、肺脓肿、周围型肺癌,空洞的洞壁可为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纤维组织或肿瘤组织。8、空腔是肺内生理腔隙的病理性扩大。构成空腔的壁薄而均匀。如肺大泡、肺囊肿及肺气囊9、肺门增大可见于肺气管改变、淋巴结增大及支气管腔内、外肿瘤。一侧肺门增大常为淋巴结肿大(结核、肺转移癌)双侧均增大,多见于结节病、淋巴瘤,双侧肺动脉瘤、肺动脉高压。10、胸腔积液液体250ML左右时,立位,后前位检查仅见肋膈脚变钝。积液上缘在第四肋前端平面以上,第二肋前端平面以下。大量积液积液上缘在第二肋前端以上。11、胸腔积液典型X线表现为外高内低的边缘模糊的弧线状即渗液曲线。其形成原因胸腔负压、液体的重力、肺组织弹力及液体表面张力。12、包裹性积液胸膜炎时,脏、壁层胸膜发生粘连可使积液局限于胸膜腔的某一部位,称包裹性积液。多见于侧后胸壁,下部上部。叶间积液积液局限于水平裂或斜裂内者,侧位片和叶间裂的梭形影。肺下积液积液位于肺底与横膈之间胸膜腔者。X线上与膈升高影相似,但其高点为外1/3,肋膈角深而锐利。13、脏层胸膜破裂造成的自发性气胸严重肺气肿、肺大泡、肺结核和肺脓肿壁层外伤或大手术14、纵膈摆动一侧主支气管内异物引起不完全阻塞时,两侧胸腔压力失去平衡,呼气时患侧胸腔内压升高,纵膈向健侧移位,呼气时,纵膈恢复原位,称为纵膈摆动。15、一侧肺气肿时,过度膨胀的肺连同纵膈向健侧移位,称纵膈疝16、肿瘤、外伤或炎症等引起的膈麻痹,呼吸时患侧膈运动与健侧相反,即患侧吸气时,膈升高,呼气时下降,称矛盾运动。17、瘤体内有时可见直径13MM的气体样低密度影,称为空泡征,多见于肺癌。18、CT上空洞壁1MM,空腔壁1MM。空洞内有气液平面见于急性肺脓肿空洞内有球状物,见于曲菌球,曲菌球与洞壁之间形成半月形空气影,称空气半月征肺曲菌病多发空洞见于肺结核、转移瘤、血源性肺脓肿、韦氏肉芽肿和肺吸虫病。19、横膈附近胸腔积液与腹水的鉴别横膈征腹水或胸腹水存在时,横膈有时可显示为弧形线状影,该线状影内侧的液体为腹水,外侧的液体为胸腔积液。膈脚移位征胸腔积液积聚于膈脚与脊柱间,可使膈脚向前外侧移位。而腹水积聚在膈脚的前外侧,可将膈脚推向后内侧,常以对侧作比较界面征腹水直接贴着肝、腹水与肝的交界面清楚,而胸腔积液和肝之间有横膈,因此胸腔积液与肝的交界面模糊。裸区征肝的后部直接附着后腹壁,而没有腹膜覆盖,属于裸区。该区阻断腹腔致腹水不能达到脊柱侧,因此腹水不能贴近脊柱,胸腔积液则可聚集于脊柱侧。20、胸膜增厚达2CM及纵膈胸膜增厚均提示为恶性。21、胸膜肿块的鉴别胸膜下肺肿块病变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密度不甚均匀或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边缘模糊或有毛刺,与胸壁夹角成锐角。胸膜本身肿块病变形态多规则,可成梭形或半圆形,密度均匀,内侧缘光滑清楚,外侧缘多不能分辨,与胸壁夹角呈钝角,有时可见肿块周边与胸膜相延续。胸壁来源肿块病变多同时向胸壁和肺内生长,多呈梭形,内侧缘光滑清楚,与胸壁夹角呈钝角,局部胸壁膨隆,肌间脂肪影及筋膜层界线消失,可有肋骨破坏。22、脂肪病变纵膈脂肪沉着好发于纵膈,膈角及脊柱旁。脂肪瘤以右心膈角多见,大网膜组织常食管裂孔或后胸骨旁疝。23、纵膈内实性病变常见部位前纵膈胸内甲状腺肿、胸腺瘤与畸胎瘤;中纵膈恶性淋巴瘤、转移瘤;后纵膈神经源性肿瘤。第五节(一)先天性支气管囊肿1、肺/支气管囊肿的病理支气管是由索状组织演变成中空的管状结构,由于胚胎发育的停滞,不能使索状结构成为贯通的管状结构,其远侧分泌的粘液不能排出,即逐渐积聚膨胀,形成囊肿。囊肿壁菲薄,内无尘埃,易与后天性鉴别2、含液囊肿呈圆形,椭圆形成分叶状,边缘锐利,有时囊肿壁可见弧形钙化,呼、吸气时大小可变,其壁薄(约1MM)唤醒透亮影(囊肿越大壁越薄)。(2)气管、支气管异物1、纵膈摆动支气管异物时,若异物可随呼吸上下运动,异物在吸气时向下运动,阻塞支气管,气体难于进入或进入较少,纵膈向患侧移位;而吸气时,气流推动异物上移,气体呼出,纵膈又恢复原位,成为纵膈摆动。2、气管异物若为片状或扁形时,最大径位于气管矢状面,最小径位于冠状面,而食管异物则与其相反。(3)支气管扩张1、支扩三个主要症状咳嗽、咳痰、咳血2、支扩病理基础及原因先天由于支气管壁弹力纤维不足或软骨发育不全,因受呼吸运动影响,形成扩张。后天支气管分泌物淤积长期咳嗽,引起支气管内压增高,肺不张或纤维化对支气管产生的外在性牵引。3、支扩形态分类柱状支扩囊状支扩静脉曲张型支扩4、轨道征支扩CT检查时,当扩张的支气管走行和CT或X线检查层面平行时,表现为轨道状,称为轨道征。5、印戒征支扩CT检查时,当扩张的支气管走行和检查平面垂直时,则表现为厚壁的圆形透亮影,此时扩张的支气管与伴行的肺动脉,表现为印戒状,称为印戒征。(4)气管肿瘤1、良性肿痛骨软骨瘤、乳头状腺瘤、纤维瘤、血管瘤、腺瘤及错构瘤。恶性肿痛以鳞癌常见,多位于气管的下1/3。2、气管肿痛定性诊断标准基底宽窄良性肿瘤最大径,恶性最大径。夹角大小良性与气管壁呈锐角,恶性为钝角。是否带蒂良性与管壁间多呈蒂状,恶性多无蒂。密度与边缘灶内有钙化多为良性,边缘凸凹不平为恶性。临近侵犯良性多无侵犯,恶性可使管壁僵直增厚。肿大淋巴结良性不伴纵膈淋巴肿大,恶性可有。第六节(1)肺发育异常1、肺发育异常包括肺发育不全、肺不发育。肺不发育是指没有肺组织,只有残缺不全的支气管。肺发育不全指肺泡、小支气管及其他肺组织成分形成不足或结构不良。2、一侧肺不发育与肺发育不全和肺不张的鉴别前者因患侧胸腔早期即被移位的纵膈和健侧疝入的肺组织所充填,因此患侧胸廓不塌陷,这与肺不张时患侧胸廓缩小,肋间隙变窄致两侧胸廓不对称不同。(2)肺隔离症1、肺隔离症又称为支气管肺隔离症,为胚胎早期一部分肺组织和正常肺分离而单独发育,与正常支气管树不相通,而且其血供来自体循环的异常分支,引流静脉可经肺静脉,下腔静脉或奇静脉回流2、可分为肺叶内型和肺叶外型肺叶内型与正常肺合用脏层胸膜。病灶内有大小不等囊样结构,部分为实性,易感染,感染后与正常支气管相通,供血动脉为降主动脉、少数腹主动脉、静脉回流肺静脉。肺叶外型单独脏层胸膜为实性,不易感染,供血动脉腹主动脉。静脉回流下腔静脉、门静脉、奇静脉、副奇静脉。二者均常见于左侧下叶后基底段。第七节(1)大叶性肺炎1、大叶性肺炎病理分期及各影像表现X线表现充血期发病12H24H,无明显异常。红色肝样变期(发病23天)和灰色肝样变期(再经过23天)表现为大片状均匀的致密阴影,形态与肺叶的轮廓相吻合,有时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病变的叶间裂的一侧显示有鲜明平直的界限,而在其他部分则表现为模糊不清,外围阴影逐渐变淡。消散期发病一周后,表现为实变阴影的密度逐渐减低,病变呈散在的、大小不一和分布不规则的斑片阴影,进一步吸收后病变区出现条索状阴影,其后仅见增粗的肺纹理,逐渐恢复正常。其CT表现与X线大致相同。2、支气管肺炎(小叶性肺炎)沿支气管分布,病灶液化坏死可形成空洞,有时可见肺气囊,为引流支气管因炎症而形成活瓣作用,致空洞内气体逐渐增多所致。3、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引起的以间质改变为主的肺炎。(2)间质性肺炎1、间质性肺炎以病毒感染多见,多见于小儿,常继发于麻疹,百日咳或流行性感冒等急性传染病。2、肺炎性假瘤本质为增生性炎症,由多种细胞组成,并有纤维化,增生的组织形成一个肿瘤样团块,故称之为肺炎型假瘤。3、肺脓肿的X线表现在急性化脓性炎症阶段表现为大片致密影,密度增高,边缘模糊。实变中如有坏死,液化则局部密度稍减低。坏死物排出后则形成空洞,空洞内壁光滑或高低不平,空洞中可见液平面。病变好转显示空洞内容物及液平面逐渐减少、消失。有时可伴胸腔积液或肺脓肿邻近胸膜增厚。当急性脓肿逐渐向慢性过度时,外缘逐渐变清晰,空洞内壁界限也更为清楚。少数空洞引流支气管完全阻塞,致液化物滞留干涸,在胸片上显示为圆团状致密影。第8节肺结核1、肺结核基本病变的性质渗出性病变增殖性病变变质性病变2、结核分类原发型肺结核原发综合征和胸内淋巴结结核。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包括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和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型肺结核包括渗出浸润为主型、干酪为主型和空洞为主型。结核性胸膜炎其他肺外结核3、原发综合征为原发型肺结核的一种,我们将肺部原发灶、局部淋巴管炎和所属淋巴结炎三者合称为原发综合征。4、胸内淋巴结结核当原发病灶完全吸收时,纵膈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则成为原发型肺结核的重要表现,称此为胸内淋巴结结核。5、三均匀指急性粟粒性结核影像特点,表现为分布均匀、大小均匀和密度均匀。6、大小一致的粟粒样致密阴影,其直径1MM2MM7、卫星病灶结核球邻近的肺野可见散在的增殖性或纤维性病灶,称之为卫星病灶。8、肺结核分型及其X线表现原发型云絮状或类圆形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不清,肺门或纵膈肿大淋巴结,表现为突出于正常组织轮廓的肿块影。原发灶、淋巴管炎及肿大的肺门淋巴结连接呈哑铃状。血行播散型急性粟粒型病灶呈”三均匀“分布,即分布、大小及密度均匀。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大小不一、直径在1CM左右,分布不均,老病灶在上,新病灶在下,密度不均,有的为较淡的增殖性渗出,有的为致密钙化灶。继发型渗出浸润为主型斑片状或云絮状,边缘模糊,空洞壁薄,有时可见引流支气管。干酪为主型结核球边缘光滑,密度较高且较均匀,空洞以厚壁多见。球内可见环形或散在的斑点状钙化。干酪性肺炎表现为肺叶或肺段实变,轮廓较模糊,与大叶性肺炎相似,有时可见支气管播散灶。空洞为主型可见斑点状的支气管播散灶,广泛的纤维收缩,同侧肺门上提,肺纹理垂直向下呈垂柳状。结核性胸膜炎常有胸腔积液的X线表现。第9节肺真菌病1、肺曲菌病为肺部最常见的真菌病,主要致病菌为烟曲菌。2、晕轮征侵袭型曲菌病感染的早期,有的病人肺部可出现结节或肿块状实变影。在结节或肿块状病灶周围可见环绕的,磨玻璃样密度区域,其密度介于结节(肿块)与正常肺组织间,形似晕轮,为周围出血所致,见于CT检查。3、肺隐球菌病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感染途径为吸入性,病变常存在于肺部,脑和脑膜。病变不引起肺门和纵膈淋巴结肿大。4、水上浮莲征包虫病形成囊肿,内外囊完全破裂时,内囊陷落,位于液平面上,使气液面变的凹凸不平,状如水上浮莲。此征为包虫病囊肿破裂的典型X线表现。5、柯氏B线与胸膜面垂直的细线形影,长1CM2CM,宽1MM,可一条或多条。6、结节病变主要沿支气管血管周围结缔组织鞘及小叶间隔发展蔓延,因此肺内肉芽肿主要分布在间质。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为结节病典型特点。韦格肉芽肿,又称韦氏肉芽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坏死性肉芽肿和血管炎。主要累及呼吸道、肾脏和皮肤。7、结节病致淋巴肿大时,肺门淋巴结最易受累。气管囊和主动脉弓旁次之8、临床与病理坏死性肉芽肿在上呼吸道好发于鼻、鼻旁窦和鼻咽部。下呼吸道好发于气管、支气管和肺部。坏死性血管炎好发于肺、肾、皮肤、心血管、消化道和神经系统,主要累及小动脉。9、空气半月征曲菌球与空洞(腔)壁之间有时可见新月形空隙,称为空气半月征。新月形空隙总是位于空洞(腔)最高位置,而曲菌球在洞内是移动的,总处于近地位。第12节肺癌1、肺部原发性肿瘤良性错构瘤、支气管腺瘤;恶性支气管肺癌、肺肉瘤。肺继发性肿瘤肺转移瘤2、在大体上,根据肿瘤的好发部位将其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弥漫型。中央型指发生在肺段或肺叶以上支气管的肺癌,以鳞癌多见。周围型肿瘤发生在肺段以下支气管。3、肺上沟瘤是指发生在肺尖部的周围型肺癌。并与脏层胸膜接触,又称肺尖癌。4、早期中央型肺癌是指肿瘤局限于支气管腔内,或在肺叶或肺段支气管腔内,浸润生长为侵及周围肺质,并且无转移者。早期周围型肺癌是指瘤体直径在2CM或2CM以下,并且无转移者。5、中央型肺癌X线表现早期可无异常X线表现,如阻塞支气管引起阻塞性肺炎时出现斑片或条索状影,引起阻塞性肺不张时,可出现肺叶或肺段的肺不张影。进展期肿瘤瘤体征象肺门肿块影,位于一侧肺门,突向肺野,边缘清楚。支气管阻塞征象A阻塞性肺气肿发生在一个肺叶表现为肺叶体积增大,透明度增高,肺纹理稀疏,纵膈、横膈及叶间裂受压移位。B阻塞性支扩一个肺叶或肺段范围内的带状或条状阴影,手套征。C阻塞性肺炎局限性斑片阴影或肺叶、肺段的实变影,其特点为阴影不易吸收,或吸收后短期复发。D阻塞性肺不张可发生于一个肺段、肺叶或一侧肺,其体积缩小、密度增高,周围结构向病变移位,发生在右上肺叶时可见反“S”征转移表现转移到邻近肺门淋巴结引起肺门阴影增大,纵膈淋巴结转移引起纵膈阴影增宽,膈神经受侵致膈矛盾运动。其他转移表现为肺内结节、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6、反“S”征右上肺不张时,肺叶体积缩小并向上移位,其凹面向下的下缘与肺门肿块向下隆起的下缘相连,形成反置或横置的“S”状,称反“S”或横“S”征。7、周围型肺癌的X线表现早期肺内2CM以下的结节阴影,有分叶、边缘模糊,有的表现为小片状阴影,呈磨玻璃样。进展期肿块在3CM以上。肿瘤密度一般较均匀,可有空洞,洞壁多为厚壁,但常厚薄不均,内缘凹凸不平,有的形成结节,外缘呈分叶状。肿瘤边缘边缘凹凸不平呈分叶状,有毛刺。肿瘤周围肿瘤侵犯支气管引起阻塞性肺炎,表现为瘤周斑片状影,较大支气管受侵可有较大范围肺炎及肺不张。肿瘤内瘢痕组织牵拉胸膜引起胸膜凹陷征,表现为肿瘤与胸膜间线状或幕状影。肿瘤侵犯邻近胸膜引起胸膜增厚。转移表现肺内多发结节阴影,或弥漫粟粒结节阴影。其他X线所见为肺门或及纵膈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胸膜结节及心包积液。骨转移表现为胸椎和肋骨破坏。肺尖癌(肺上沟瘤)较常引起13胸椎及肋骨破坏第13节肺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1、间质性肺水肿的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2、肺泡性肺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加重、端坐呼吸、严重咳嗽及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主要体征为呼吸深快,强迫体位。3、KERLEYB线是小叶间隔因水肿而增厚的阴影。胸膜下水肿使间裂增厚。4、间质性肺水肿的X线表现两肺上静脉,分支增粗(肺静脉高压所致)间隔线阴影肺门和肺纹理阴影模糊支气管“袖口征”胸膜下水肿5、肺泡性水肿的X线表现片状阴影可为斑片或大片状,呈磨玻璃密度及实变影。阴影的分布中心部(呈蝶翼征)或基底部6、肺栓塞的X线表现肺缺血又称韦斯特马克征,当肺叶或肺段动脉栓塞时,相应区域内肺纹理减少或消失,透亮度增加。肺动脉的改变肺体积缩小心影增大7、肺栓塞在CT上的直接征象血管内有充盈缺损和血管完全阻塞。8、肺梗死典型X线及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