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12级研究生临床免疫学思考题福医大_第1页
更新2012级研究生临床免疫学思考题福医大_第2页
更新2012级研究生临床免疫学思考题福医大_第3页
更新2012级研究生临床免疫学思考题福医大_第4页
更新2012级研究生临床免疫学思考题福医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2级临床硕士研究生临床免疫学复习重点基础免疫学的部分重点掌握免疫分子、免疫细胞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临床应用。1免疫应答的分类和分类依据有哪些请举例说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功能、细胞分子生物学机理、临床应用和生物学意义。一、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发挥复杂的生理功能的总称。其分类及分类依据如下1、根据是否针对特异性抗原的分类固有免疫应答不针对特异性抗原,在生物体长期进化中形成,为种系共有,并可遗传;适应性免疫应答针对特异性抗原,为个体特有,不可遗传,但有免疫记忆效应。2、根据抗原刺激后的反应状态分类正应答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的效应产物,对诱发抗原发挥排除效应;负应答抗原诱发相应的淋巴细胞处于不活化状态,从而对诱发抗原不发挥排除效应。3、根据免疫应答的效应产物分类体液免疫应答又称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效应产物为抗体;细胞免疫应答又称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效应产物为效应性T细胞。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功能正常情况1、对非已抗原产生正应答,抵御外源性抗原的侵害;2、对自身抗原产生负应答,保护自身组织不被免疫攻击。异常情况1、对非己抗原产生过高应答导致超敏反应,或过低应答引发严重感染、肿瘤;2、对自身抗原产生正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三、细胞分子的生物学机理1、识别阶段抗原被APC提取、加工。2、增殖和分化阶段激活的APC和T细胞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参与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最终形成效应性T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免疫效应细胞或效应分子共同发挥作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状态,或引发免疫相关性疾病;4、恢复阶段活化增殖的淋巴细胞克隆通过被动死亡及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机制而发生凋亡,免疫系统恢复平衡。四、细胞分子的临床运用五、细胞分子的生物学意义1、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抗感染;抗肿瘤;介导移植排斥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2、体液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抗感染;介导、型超敏反应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介导超急性移植排斥。2、请叙述免疫分子、各群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和作用特点。各群淋巴细胞T细胞CD4效应性T细胞TH1细胞1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功能;2增强NK细胞和CTL细胞增殖分化,增强细胞免疫应答;3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4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TH2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和产生抗体,增强体液免疫应答;TH3细胞是抑制性T细胞,在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TH17细胞活化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感染早期发挥免疫作用,主要防御胞外细菌感染。CD4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抑制CD4和CD8细胞增殖和分泌细胞因子,并抑制DC和单核细胞功能,参与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2CD8效应T细胞两条途径杀伤靶细胞,可高效、特异性、致死性地杀伤靶细胞。1穿孔素/颗粒酶途径穿孔素是细胞毒素,其生物学效应类似于补体激活所形成的攻膜复合物(MAC)。穿孔素可插入靶细胞膜,使水、电解质迅速进入细胞导致靶细胞崩解。2FAS/FASL途径CTL细胞上的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受体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NKT细胞有细胞毒和免疫调节作用。作用特点可直接杀伤靶细胞,具有高效性;具有抗原特异性;不具有自身MHC限制性。B细胞分泌抗体作用;抗原提呈作用;分泌细胞因子作用特点识别TD抗原需要TH协助,主要产生IGG,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回忆反应;识别TI抗原不需TH协助,只有产生IGM,不引起免疫记忆和回忆反应。NK细胞非特异性杀伤(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抑制B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增殖;增强机体早期抗感染和免疫监视作用;诱导巨噬细胞活化产生NO和氧自由基等分子)。作用特点不受MHC限制;不依赖抗体;直接杀伤靶细胞;诱导靶细胞凋亡。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杀伤和清除病原体;抗原提呈功能;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抗肿瘤。中性粒细胞吞噬杀伤;早期抗感染;通过补体捕获抗原异物免疫分子(超抗原某些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之。SAG不涉及TCR的识别,也不受MHC类分子的限制。)分泌型免疫分子一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免疫功能1IGV区功能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从而中和毒素、阻断病原体入侵。2IGC区的功能(1)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2)结合FC段受体A调理作用抗体与抗原结合后,抗体FC段与巨噬细胞上的FC段受体结合,增强其吞噬功能B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的FC段受体识别与靶细胞结合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CIGE介导1型超敏反应IGE为亲细胞抗体,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FC段受体结合,使其致敏。若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靶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可促使这些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1型超敏反应。3穿过胎盘和黏膜在人类,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对新生儿抗感染有重要作用。分泌型IGA可通过消化道粘膜,参与粘膜局部免疫。2、补体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毒素作用补体激活产生MAC,形成穿膜孔道使细胞崩解2调理作用C3B附着于细菌表面,与吞噬细胞表面的CR1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3免疫粘附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4炎症介质作用C3A和C5A是过敏毒素,引发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介质,介导炎症反应;C5A对中性粒细胞等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前列腺素和花生四烯酸,介导炎症。3、细胞因子分为六大类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家族IFN;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趋化因子家族;其他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T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1、调节固有免疫应答(在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的作用)2、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B、T细胞)3、刺激造血4、促进凋亡,直接杀伤靶细胞5、促进创伤修复模型免疫分子一、MHC分子1、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A、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MHC分子的双重识别B、被MHC分子结合并提呈的成分,可以是自身抗原,甚至是MHC分子本身C、MHC是疾病易感性个体差异的主要决定者D、MHC参与构成种群基因结构的异质性32、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A、经典的3类基因为补体编码,参与炎症反应、对病原体的杀伤和免疫性疾病的发生B、非经典1类基因和MICA基因产物科作为配体分子,以不同的亲和力结合激活性和抑制性受体,调节NK细胞和部分杀伤细胞的活性。C、炎症相关基因参与启动和调控炎症反应,并在应激反应中发挥作用。2、CD分子功能主要可分为受体、共刺激分子及粘附分子,其中受体可包括特异性识别抗原受体及辅助受体、模式识别受体、细胞因子受体、补体受体,NK细胞受体以及IGFC受体。3、T细胞受体(TCR)复合物CD3参与TCR信号转导,CD4和CD8辅助TCR识别抗原,参与信号转导。四、B细胞受体(BCR)复合物CD79参与BCR信号转导,CD19/CD21/CD81复合物辅助BCR识别抗原,参与信号转导。五、粘附分子的功能1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或抑制信号。2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3淋巴细胞归巢。3、T、B淋巴细胞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是如何相互协调而发挥功能的一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需要TH细胞的辅助,TH细胞的CD40L与B细胞上的CD40结合,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B细胞作为APC,内化、加工处理抗原,提呈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给TH细胞。提供TH细胞活化的第一、第二信号。二BCR识别并结合抗原(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此第一信号经过IG/IG传入B细胞内),抗原抗体复合物内化,抗原在加工处理后,与MHC类分子结合,表达于B细胞表面形成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T细胞的TCR,此为活化T细胞的第一信号。BCR识别抗原后其表面表达B7分子,B7分子与T细胞表面组成性表达的CD28分子结合,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的协同作用下,T细胞激活。活化的T细胞表达CD40L,CD40L与B细胞表面组成性表达的CD40分子结合,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此第二信号与BCR识别抗原产生的第一信号协同激活B细胞。活化TH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2、IL4、IL6等,诱导活化B细胞的分化和IG的产生。4、T细胞各功能亚群间有何关系这些关系的特点在临床上有哪些应用价值(1)TH1/TH2THL细胞主要分泌IL2、IFNR等THL型细胞因子,介导细胞免疫,在清除胞内微生物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6、IL10等TH2型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激活与分化并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反应。IL4、IL2及IFN一R的相互作用是维持THLTH2平衡的关键。IL2和IL4分别是诱导THL和TH2细胞分化的主要细胞因子,促进它们的增殖分化,而IFNR可拮抗IL4的作用。机体在正常条件下,THLTH2细胞的免疫功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旦这种平衡态打破,将无法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发生各种相关疾病。THLTH2细胞的失衡与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超敏反应等密切相关。1、抗感染THL型反应能增强宿主对病毒和胞内病原体感染的免疫防御,而TH2型反应与感染的进展、持续和慢性化有关。2、自身免疫病TH1参与器官特异性AID的发生,TH2有拮抗作用,临床上应用TH1抑制剂或TH2型细胞因子可抑制AID。3、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THL型反应发挥重要作用,IL2刺激NK细胞或CTL发挥杀瘤活性,而TH2型细胞因子具有抑制作用,一旦由THL反应向TH2反应漂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将受到严重干扰。4、过敏性疾病与抗原特异性TH2型反应占优势密切相关,TH2型细胞因子促进IGE的产生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炎症反应。临床上可用IFNR或IL4拮抗剂抑制速发型超敏反应。5、在器官移植的研究中发现,THL型细胞因子引起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是参与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TH24型细胞因子可拮抗TH1,诱导移植耐受。(2)TH17/TREGTHL7和TREG细胞在机体免疫和疾病发生中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THL7细胞主要通过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来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动员、募集和活化,介导促炎症反应,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在保持机体的自身耐受性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其数量、定位及功能的异常与机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性反应以及肿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1自身免疫性疾病THL7功能亢进和TREG功能低下,可能共同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2感染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中均发现存在强烈的THL7细胞反应;TREG细胞可以通过抑制过强的免疫反应来限制组织损伤从而对机体有利,但同时抑制效应性T细胞的功能,提高了病原体的持续存在和传染给其他宿主的可能性,造成了感染持续化。3抗肿瘤免疫多种肿瘤组织内THL7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非肿瘤组织内的THL7水平;TREG在机体抗肿瘤免疫中可能存在抑制性效应。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去除TREG细胞,消除TREG细胞的影响,降低其功能,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面临的重要问题。CTL细胞的效应功能两条途径杀伤靶细胞,可高效、特异性、致死性地杀伤靶细胞。1穿孔素/颗粒酶途径穿孔素是细胞毒素,其生物学效应类似于补体激活所形成的攻膜复合物(MAC)。穿孔素课插入靶细胞膜,使水、电解质迅速进入细胞导致靶细胞崩解。2FAS/FASL途径CTL细胞上的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受体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第02章抗感染免疫的类型和特点分别是什么天然免疫获得性免疫执行者皮肤、粘膜、NKTCELL吞噬细胞BCELL执行时间感染早期(数分钟96H)感染后期(约4H5D后)及再次感染执行特点无选择性对病原体有选择性、记忆性、在病原体入侵前存在能力增强不产生免疫记忆再次遇到吞噬力不增强答案一答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以维持机体生理稳定的一种免疫防御功能。包括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和特异性抗感染免疫性两大类。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即出生后就已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是生物在长期中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包括屏障结构(皮肤黏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细胞(吞噬和杀伤),自然杀伤细胞,体液因素(补体、溶菌酶、防御素)。特点(1)生来就有,受遗传基因控制,并能传代。(2)正常人都有,并具有相对稳定性。(3)无特异性,对各种病原微生物均有一定的防御能力。(4)无记忆性,再次遇到相同病原微生物后,免疫功能并不增强。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与病原体及其毒性代谢产物等抗原性物质接触后产生或者被动获得的特异性防御功能。它是机体抗御传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具有特异性。包括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点(1)特异性强,即机体受某一种病原微生物刺激后产生的免疫力,只能对该病原微生物起作5用,而不能对其他无关的病原微生物起作用。(2)后天获得,即出生后经抗原刺激(感染或接种疫苗)后才能产生,并非每人都有,也不遗传。(3)有记忆性,再次遇到相同的病原微生物时,其免疫功能增强。这种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抗感染作用(抗体加补体)1抑制病原体黏附SIGA封闭细菌黏附因子结合位点2调理作用促进吞噬(IGM、IGG、C3B)3中和细菌外毒素(IGM、IGG)4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5溶菌作用在补体参与下对病原生物的溶解作用(MAC)。细胞免疫的抗感染作用免疫效应性T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1CD4T细胞包括TH1、TH2两型。抗原TH1产生IL2、INF,TNF杀灭细胞内寄生菌,诱导迟发型超敏反应。抗原TH2产生IL4、5、6、10,辅助B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抗细胞外寄生菌感染。2CD8T细胞两条途径杀伤靶细胞,可高效、特异性、致死性地杀伤靶细胞。答案二机体的抗菌免疫胞外菌感染的免疫其致病与外毒素、内毒素等毒性物质的作用和胞外菌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关。特异性体液免疫是抗胞外菌感染的主要免疫机制。补体是抗胞外菌的主要自然防御机制CD4T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诱导局部炎症反应,激活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作用。因此,CD4T细胞在抗胞外菌感染中的作用也很重要。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因特异性抗体不能进入胞内菌寄居的宿主细胞内与之作用。所以在抗胞内菌感染主要以细胞免疫为主,中性粒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是很快进入感染部位的细胞。免疫反应主要是以CD4THL细胞和CD8TC细胞作用为主。抗病毒免疫病毒是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通过复制方式在细胞内增殖,造成感染。与抗细菌感染不同,在抗病毒免疫中,病毒抗原兼有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的特点,既可引起细胞免疫又可引起体液免疫。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抗体分子因不能入内,其作用受到限制,这时主要依赖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因此特异性细胞免疫是抗病毒免疫的主要机制1NK细胞在病毒感染早期,为自然免疫,可限制、延缓病毒的播散和蔓延2T细胞的抗病毒机制(1)CD4T细胞可通过增强吞噬细胞的功能、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分泌的细胞因子如IL2IL3、IFN激活CD8T细胞和NK细胞等发挥抗病毒作用,辅助产生多种抗体(2)CD8T细胞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但对病毒无直接杀伤作用。特异性体液免疫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有限,只能作用于存在于胞外的病毒在抗病毒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是IGG、IGM和SIGA三大类免疫球蛋白。病毒感染后最先出现的是IGM,一般在感染后23天血清中开始出现;当再次受相同抗原刺激,抗体急剧增加,但以IGG为主。第03章免疫缺陷性疾病1、HIV是如何入侵靶细胞的205页HIV病毒外膜蛋白GP120可与靶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相结合引起GP120结构改变,暴露出被其掩盖的GP41。GP120CD4在靶细胞表面的趋化因子受体CCR5或CXCR4作用下,病毒外膜蛋白GP41N末端的疏水肽穿入细胞膜,使病毒外膜与细胞膜融合,使病毒的核心进入靶细胞。2、试述HIV致病的免疫学机制。发病机制HIV与CD4T细胞的结合可使宿主细胞的免疫系统破坏,造成免疫功能低下,最终导致AIDS发生。61HIV损伤CD4T细胞(主要靶细胞)AIDS患者体内CD4T细胞不仅数量减少,而且功能发生改变,表现为IL2分泌能力下降,对各种抗原刺激的应答能力减弱等等。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将其损伤,主要机制为HIVGP41插入细胞膜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损伤细胞膜,并在细胞内繁殖,溶解破坏细胞;HIV感染骨髓干细胞,使T细胞产生减少;感染HIV的细胞内有大量病毒,干扰细胞的功能;感染HIV的细胞表面表达GP120,可与未感染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导致细胞融合或形成特征性的多核巨细胞,加速细胞死亡;HIV诱生特异性CTL或抗体,通过细胞毒作用或ADCC效应杀伤表达病毒抗原的CD4T细胞;GP120与CD4分子交联,促使靶细胞表达FAS分子,通过FAS途径诱导细胞凋亡。2HIV对其他免疫细胞及体液免疫成分的损伤TH1对B细胞的辅助功能减弱,诱导多克隆B细胞激活,产生多种自身抗体,患者抗体应答能力下降;TH1、TH2功能改变,分泌细胞因子减少,使NK细胞功能减弱、树突细胞减少、巨噬细胞功能降低、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补体被激活并产生免疫损伤,免疫监视及抗肿瘤功能降低。免疫特征CD4T细胞数量减少,T细胞功能下降(淋巴细胞转化率、细胞毒作用降低),B细胞功能失调(表现为免疫球蛋白及IG升高,多种自身抗体产生),出现抗HIV抗体。3、谈谈你对AIDS疫苗研制现状的认识。现有资料显示,已进行临床试验的AIDS疫苗在人体均具有良好安全性,但其免疫原性却不容乐观。曾被寄予极大期待的AIDS疫苗STEP试验,于2007年11月正式宣告对人群无明显保护作用。目前,AIDS疫苗研制工作面临的困境为(1)HIV本身的生物学特征HIV病毒突变频率高、复制快,两种主要亚型基因序列差异超过25,每个亚种又可根据基因序列差异而区分为10余种不同亚型。而且,突变的、能逃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的病毒颗粒具有增殖优势,导致CTL及中和抗体能特异性识别的表位序列发生变异,造成HIV持续性感染。(2)实验模型迄今尚无可靠的HIV感染动物模型用于预测疫苗对人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灵长类动物作为慢病毒感染和病毒疫苗开发的动物模型对探讨HIV致病的免疫机制提供了有用信息,但数量有限,且最终仍有赖于人类临床试验。(3)临床试验风险过大,不能像其他疫苗那样使用活病毒,以免造成更多的人感染。第04章过敏症速发相和迟发相的特点治疗原则临免P55由IGE介导的速发型超敏反应(I型超敏反应又叫变态反应)所诱发的疾病称为变态反应性疾病或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又称为特应性疾病。特应性疾病要素1有易患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的家族倾向性;2对异种蛋白过敏;3血清中IGE水平升高;4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5吸入或食人发病。最轻持续性炎症无症状,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IL5、粘附分子高于正常。严重病症前期。速发相反应(APR)特点发生于与变应原接触的数分钟内,持续3060分钟。致敏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预先合成并储藏在细胞内的炎性介质如组胺等并引起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血压降低及组织损伤等。迟发相反应(LPR)特点发生于变应原刺激后的612小时,可持续数日。受刺激的细胞合成、释放颗粒基质(包括肝素、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及过敏性炎症因子)并导致局部渗出增多、黏膜肿胀及分泌物增多。速发相迟发相时间开始再次接触几分钟24H高峰12505MIN512H持续1505H1数天7程度较轻较重发生率单纯主要介质组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白三烯治疗原则环境治疗(避免与变应原接触);减敏治疗(反复给患者注射变应原,剂量从小到大,浓度从低到高);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肾上腺激动剂和茶碱类药物、膜保护剂)。免疫治疗(佐剂、DNA疫苗、人源化抗IGE单克隆抗体、重组可溶型IL4受体)2、为什么婴儿时期是哮喘发生的关键时期I型超敏反应变应原被APC提呈给CD4T细胞,后者分化向TH2偏移,分泌IL4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IGE类抗体。细菌内毒素可刺激幼儿体内的TH2/TH1平衡向TH1偏移,而当生活环境中缺少内毒素等细菌感染时,平衡向TH2偏移,过敏性疾病增加。婴幼儿刚开始缺少细菌感染。加上婴儿时期的呼吸系统粘膜和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很多物质婴儿都没有接触过,对婴儿来说都有可能是变应原。食物过敏原动物蛋白食品如水产品、乳、蛋、肉,油料作物及坚果类如花生,水果及蔬菜类,谷类,食物添加剂药物过敏原青霉素、磺胺类、解热镇痛药、麻醉剂、生物制品;接触物过敏原对苯二胺、硫酸镍、汞制剂塑料及橡胶制品、香精。免疫机制当变应原进入具有特异性体质的病人机体后,B淋巴细胞合成大量特异性IGE与支气管粘膜下的肥大细胞(及血液中嗜碱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性的IGE受体结合,成为致敏的肥大细胞,(特异性IGE也可结合于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细胞上的低亲和性受体),当再次接触特异性抗原,致敏肥大细胞上IGE和特异性抗原交联使肥大细胞合成并释放多种活性介质如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导致平滑肌收缩粘液分泌增加,血管通透性增高和炎症细胞浸润等,产生哮喘临床症状。第06章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1、试解释下列几个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多克隆增殖和单克隆增殖、轻链病和重链病、浆细胞病。免疫球蛋白多克隆增殖指各种IG产生细胞全面增殖。这有两层含义一是5种IG全面增加,二是虽只有一种IG增殖,但/比值不变。免疫球蛋白单克隆增殖是一个细胞在某一分化阶段发生突变,然后急剧分化,增殖,并大量表达某种单一的IG,这种恶性增殖具有如下特点均一型,含量大,正常成分减少,比例失调,出现相关临床表现。浆细胞病是由单克隆浆细胞增生引起的恶性肿瘤或有可能发展为恶性的一组疾病。增生的单克隆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合成和分泌过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是浆细胞病共有的特征。重链病HEAVYCHAINDISEASES,HCD是一组少见的淋巴浆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其特征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重链过度产生。轻链病(LIGHTCHAINDISEASES,LCD)是一种浆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是由于异常的浆细胞产生过多的轻链,而重链的合成相应减少。2、什么是恶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是由于淋巴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形成的一组克隆性疾病,其基本特征是淋巴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发生转化而呈克隆性增生,可伴不同的免疫学特征及细胞遗传学异常。包括1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浆细胞瘤/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轻链病3非霍奇金淋巴瘤第07,11,13章81、试述形成肝脏免疫耐受的可能机制(了解)全身循环中的抗原进入肝脏后,可被库普弗细胞及窦内皮细胞内吞清除;从门静脉入肝的LPS可下调窦内皮细胞和库普弗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以致低浓度的抗原可能不被提呈而被忽略,而高浓度的抗原虽被窦内皮细胞提呈,却易引起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克隆清除及应答失能,而诱导调节性T细胞活化;如果某一抗原在全身播散,肝脏可通过诱导T细胞克隆清除,从全身循环中除去效应性T细胞,形成对该抗原的特异性耐受2、试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及免疫学特征的不同之处(按老师课件整理有些于2011版本有些差别)AIH的发病机制1、自身抗体的出现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的(ASGPR)的自身抗体与病情的活动度及严重性呈正相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LKM1)(AIH型患者的特征性抗体)抗肝溶质抗原(LC1)抗体,与病情的活动度密切相关2、TH1/TH2亚群平衡失常3、体液免疫介导的肝细胞损害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ANTISLA)、抗胰抗体等,通过ADCC、CDC作用破坏肝细胞,介导间质炎症。4、细胞免疫介导的肝细胞损害汇管区周围和间隔旁区的肝细胞呈碎屑样坏死,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在汇管区和损伤组织内以CD4T细胞浸润为主,而肝实质碎屑样坏死区主要是CD8T细胞。AIH的免疫学特征1、血清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明显增高,IGG升高显著。2、血清中可查到多种自身抗体,ANA和ASMA同时出现(型)LKM1和LC1抗体(型)SLA抗体(型)PBC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病机制1、体液免疫胆管上皮细胞表面线粒体M2抗原PDCE2的异常表达,以ADCC方式攻击胆管上皮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活化补体,引起局部炎症和胆管上皮细胞的损伤自身抗原与抗体形成IC(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肝,引起炎症和慢性肉芽肿的形成2、细胞免疫(为主)胆管上皮细胞MHC类及MHC类分子的异常表达、胆管上皮细胞提呈自身抗原,激活的CD4T细胞造成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早期可见CD8T细胞与胆管上皮细胞紧密接触,CTL细胞毒损伤胆小管。在活动期,肝汇管区有大量T淋巴细胞的单个核细胞浸润,多CD4和CD8细胞细胞因子的作用肝内微环境中TH1型细胞因子占优势。PBC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免疫学特征高免疫球蛋白血症,以IGM增高为主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AMA,ANA抗GP210和抗SP100等患者汇管区有大量T淋巴细胞的浸润胆管上皮细胞HLA抗原异常表达患者血清中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平衡失衡9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型疾病免疫学检查1、自身抗体AMA、ANA、ASMA、ANCA、抗胆小管上皮细胞抗体2、免疫球蛋白IGM明显升高3、补体总补体轻度升高,C4降低明显3、试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的诱因和发病机制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机制如下一、自身抗原的因素1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由于特殊的解剖学屏障,与机体免疫系统隔绝的组织抗原。如精子、晶状体等。体内特异性淋巴细胞克隆由于未与该抗原接触而未被清除,一旦该抗原被释放,即可引发自身免疫病。2自身抗原的改变自身抗原性状的改变(新抗原决定簇的产生、抗原构象的改变、抗原被修饰或降解、自身抗原与外来抗原结合)和抗原量的改变,都导致大量自身抗体分化、增殖,产生,引起自身免疫病产生。3分子模拟与机体某些组织抗原成分相同或类似的外来抗原称为共同抗原。由共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共同抗体,可与有关组织发生交叉免疫反应,引起免疫损伤。例如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细胞壁的M蛋白与人体心肌纤维的肌膜有共同抗原,链球菌感染后,抗链球菌抗体可与心肌纤维发生交叉反应,引起损害,导致风湿性心肌炎。4表位扩展此类表位并不暴露或低水平表达,相应针对自身抗原隐蔽表位的淋巴细胞克隆在中枢免疫器官发育过程中有可能未经历阴性选择,并出现于成熟淋巴细胞库中。在自身免疫疾病发生过程中,APC摄取组织损伤碎片,并可能将自身抗原的隐蔽表位提呈给机体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从而诱发自身免疫疾病。二、免疫系统的因素1、自身反应淋巴细胞逃逸“克隆清除”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在胸腺或骨髓内的分化成熟过程中,通过识别基质细胞所提呈的自身抗原肽MHC分子而发生凋亡,此即阴性选择。由于胸腺或骨髓功能障碍或微环境发生改变,某些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可能逃避阴性选择,该克隆细胞进入外周血即可对相应自身抗原产生应答,引起自身免疫病。2、淋巴细胞突变由于理化因素、生物因素或某些原发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淋巴细胞突变,其抗原识别能力异常,可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3、淋巴细胞的旁路活化包括了TH细胞旁路激活途径(识别外来抗原决定簇的TH能被激活,称为TH细胞旁路活化,从而引发自身免疫应答);多克隆淋巴细胞激活(EB病毒、超抗原可激活TH,或直接向B细胞发出辅助信号,刺激其产生自身抗体,引发自身免疫应答);独特型旁路激活途径4、免疫调节的失常MHCII类分子的异常表达(成为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靶细胞)、TH1和TH2细胞功能失衡、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发生障碍、调节性T细胞抑制性免疫调节减弱、共刺激分子表达异常、细胞因子产生失调三、其他因素(遗传、性别、年龄、环境)许多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与个体的MHC基因型有关。不同型的MHC分子结合提呈抗原的能力不同。有些个体的MHC分子适合提呈某些自身成分的抗原肽,因此易患某些自身免疫病。(例如,携带HLADR3的个体易患SLE、重症肌无力、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HLADR4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关;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90以上为HLAB27阳性。自身免疫病的发生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临床发现,老年人自身抗体检出率高。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胸腺功能低下或衰老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性别也与自身免疫病有关。(例如,某些自身免疫病好发于女性,RA患者女性与男性之比为41,SLE患者女性与男性之比为101。此外,自身免疫病还与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有关。)另外,物理、化学、生物、精神等因素也是诱发自身免疫病的促发因素。4、试比较GRAVES病与桥本氏甲状腺炎发病机制及免疫学特征的不同之处。10GRAVES病与桥本氏甲状腺炎都属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甲状腺自身抗体种类抗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GD是以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为主要特征。TSH和TSH受体抗体(TRAB)均可与TSH受体结合。TRAB可分为两类,即甲状腺兴奋性抗体(TSAB)和TSH阻断性抗体(TBAB)。体液免疫一般认为GRAVES病的发病是由于刺激型TSAB的存在,它结合到TSH受体上,模拟TSH的作用,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以及甲状腺细胞的增生,引起甲亢和甲状腺肿大。干扰素IFNR、白细胞介素IL1、IL2、IL6等、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均能抑制TSH对甲状腺细胞的刺激效应。细胞免疫抑制性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造成TH1/TH2平衡失调,以TH2介导为主,促进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免疫学特征TSAB是GRAVES病的致病性抗体,该抗体阳性说明甲亢病因是GRAVES病。TRAB也被作为判断GRAVES病预后和抗甲状腺药物停药的指标。TPOAB和TGA的GRAVES病患者显著增高,是自身免疫病的佐证。桥本甲状腺炎当TSAB占优势是表现为GD,当TPOAB占优势时表现为桥本甲状腺炎或甲减。甲状腺组织中有大量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体液免疫TPOAB通过激活补体、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引起甲状腺滤泡损伤(抗体加补体)细胞免疫TH1细胞功能异常,增强NK细胞和CTL细胞增殖分化,增强细胞免疫应答,杀伤性T细胞损伤甲状腺组织。免疫学特征TGA和TPOAB滴度明显升高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尤其在出现甲减以前抗体阳性是诊断本病的唯一依据。对于CLT的诊断,血清TPOAB的敏感性优于TGAB。5、自身免疫性疾病易迁延复发,试举例说明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机制由于机体的免疫应答在很多情况下不足以清除病原体或其他抗原,机体的免疫系统在对病原体或抗原进行持续性免疫应答的过程中,病原体刺激免疫应答的表位可能会不断增加,或者由于一个表位激活的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可启动对同一多分子复合物的若干个不同表位的免疫应答,这种现象称为表位扩展。相应针对自身抗原隐蔽表位的淋巴细胞克隆在中枢免疫器官发育过程中有可能未经历阴性选择,并出现于成熟淋巴细胞库中。如SLE,在患者体内先出现某一种针对细胞核成分体液免疫应答,继而出现针对多种细胞核成分的免疫应答,并可在疾病进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不断扩大识别自身抗原表位的范围,使自身抗原不断受到新的免疫攻击,造成疾病迁延不愈,病情不断加重。6、试述SLE的发病机制及免疫学检查方法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多种针对抗DNA和组蛋白的自身抗体,也存在抗红细胞、血小板、白血病和凝血因子等的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和自身抗原形成的大量免疫复合物可沉积在皮肤、肾小球、关节、脑等部位的小血管壁,造成组织细胞损伤。发病机制(一)自身抗体抗细胞核物质抗原的抗体抗核抗体、抗单链、双链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RNP抗体、抗SM抗体抗细胞质抗体抗核糖体抗体、抗血细胞表面抗原抗体(抗淋巴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抗体)(二)体液免疫(型超敏反应)B细胞异常,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1)补体的作用免疫复合物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产生C3A和C5A。C3A和C5A是过敏毒素,引发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介质,介导炎症反应,水肿;C5A对中性粒细胞等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使其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中性粒细胞浸润。(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吞噬免疫复合物、释放许多溶酶体酶,水解血管及局部组织,组织损伤。(3)血小板和嗜碱性粒细胞的作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活化释放血小板活性因子,使局部血小板聚集激活,促进血栓形成,引起局部出血坏死。11(三)T细胞异常TH1/TH2细胞失衡、T淋巴细胞数下降、T抑制细胞百分数增多,CD4/CD8比例失调(四)独特型网络抗原内影像(抗独特型抗体中的AB2抗原结合部位,因其结构和抗原表位相似,并能与抗原竞争性地和AB1结合)(五)细胞凋亡异常T细胞FAS表达异常,凋亡增多。免疫学检查方法1抗核抗体(ANA)在病情活动时几乎100阳性,抗DSDNA抗体对诊断的特异性较高,与疾病活动和肾脏损害密切相关,抗体效价随病情缓解而下降。2抗SM抗体特异性高,又称为本病的标志性抗体。3血中循环免疫复合可升高,IC和补体沿肾小球基底膜、表皮和真皮交界处沉积。4活动性病例血清补体C4、C3、CH50明显下降。5出现多种其他自身抗体抗心磷脂抗体等。7、试举例说明神经内分泌免疫三者间存在相互作用的网络调控机制。一、免疫系统调节神经内分泌细胞(1)免疫细胞可产生多种内分泌激素(免疫反应性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内啡肽、促甲状腺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催乳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等。这些激素可调节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起反馈性调节作用。(2)免疫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如IL1、干扰素。IL1主要由外周血白细胞产生的一种重要免疫调节因子,能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引起ACTH生成增多。还能抑制下丘脑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抑制性腺功能。干扰素白细胞产生的一种多肽,具有ACTH和内啡肽样生物活性。(3)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导致神经及内分泌异常如重症肌无力及多发性硬化可引起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如针对甲状腺的自身免疫病GRAVES病,刺激甲状腺分泌过量甲状腺激素而引起甲亢。2、神经内分泌调节免疫系统功能(1)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20多种激素和神经递质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如雌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等对免疫系统具有增强作用;皮质固醇激素、雄激素等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2)免疫细胞表达有阿片肽、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P物质、多巴胺等多种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的受体,激素和受体结合后,可引起免疫细胞相应的功能变化。(3)外周神经末梢和免疫细胞形成“突触”对其进行调节。如应激时可产生免疫抑制因子,抑制淋巴细胞转化。8、试述造成多发性硬化脱髓鞘病变的可能免疫学机制一病毒感染(1)分子模拟病毒蛋白的表位和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抗原类似。(2表位扩展例如在用鼠脑脊髓炎病毒进行的动物实验中,针对鼠脑脊髓炎病毒表位的免疫应答,能扩展到针对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表位。(3)旁路激活病毒感染后,特定组织(如中枢神经系统)的破坏,从而使隐蔽抗原(如髓鞘抗原等)释放,募集淋巴细胞到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二免疫应答介导的损伤机制主要由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型超敏反应TH1、CTL(1)MS的自身抗原髓鞘碱性蛋白(MBP)、蛋白脂蛋白、髓磷脂相关糖蛋白等具有免疫原性,引起髓鞘破坏。(2)细胞免疫的激活可诱导MS的发生或使其加重,辅助性T细胞数量增加和抑制性T细胞减少,是造成本病免疫调节异常的重要原因;(3)抗原刺激巨噬细胞后(APC),提呈抗原肽并激活TH1细胞,使其通过血脑屏障,分泌IL2等TH1细胞因子,激活小胶质细胞,增强其MHC类分子的表达,将MBP提呈给其他自身免疫活性细胞,进一步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和CTL细胞,趋化它们到达抗原存在部位,导致髓鞘脱失;(4)CTL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两条途径杀伤靶细胞,可高效、特异性、致死性地杀伤靶细胞,导致髓鞘损伤。121穿孔素/颗粒酶途径穿孔素是细胞毒素,其生物学效应类似于补体激活所形成的攻膜复合物(MAC)。穿孔素课插入靶细胞膜,使水、电解质迅速进入细胞导致靶细胞崩解。2FAS/FASL途径CTL细胞上的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受体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第05,09,14,17,19章1、引起血细胞免疫反应的抗原有哪些及破坏机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原(1)ABO血型抗原系统和RH抗原系统(2)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MHC,在移植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3)血小板非特异性抗原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破坏机制(主要为型超敏反应,原位免疫复合物,补体加抗体)1抗体识别结合细胞膜上的抗原性物质后激活补体系统,在膜表面形成攻膜复合物而破坏细胞;2调理作用结合自身抗体的细胞循环至脾脏时,由表达FC受体的吞噬细胞清除;C3B附着于细胞表面,与吞噬细胞表面的CR1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3NK细胞通过ADCC作用杀伤结合抗体的靶细胞;4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产生炎症介质C5A对中性粒细胞等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型,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前列腺素和花生四烯酸,介导炎症反应引起细胞损伤。2、试阐述肾小球肾炎循环免疫复合物和原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机制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反应是指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肾脏沉积,或肾脏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从而激活炎症反应导致肾脏损伤。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是主要发生机制。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机制(清除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能力降低)1补体功能障碍或补体缺陷;2免疫复合物的量过大或吞噬细胞功能异常或缺陷,不能有效将其清除等。原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机制(易使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因素)肾小球自身的的抗原成分或外源性抗原种植于肾小球均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抗原与血中游离抗体结合在肾脏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并导致肾脏损伤。1血管通透性增加免疫复合物可激活补体产生过敏毒素C3A、C5A,引发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介质。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助于免疫复合物向组织内沉积;2肾小球基底膜的毛细血管内血压较高,血流缓慢,有助于免疫复合物向组织内沉积;3分子量与带电性质免疫复合物分子量大,不易透过肾小球基底膜毛细血管,易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带正电荷的抗原易种植在带负电荷的肾小球滤过膜上,沉积在肾小球。3、肾小球疾病的免疫学病理过程及表现1、体液免疫(型超敏反应)(1)补体的作用免疫复合物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产生C3A和C5A。C3A和C5A是过敏毒素,引发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介质,介导炎症反应,水肿;C5A对中性粒细胞等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使其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中性粒细胞浸润。(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吞噬免疫复合物、释放许多溶酶体酶,水解血管及局部组织,组织损伤。(3)血小板和嗜碱性粒细胞的作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活化释放血小板活性因子,激活凝血系统,使局部血小板聚集激活,促进血栓形成,引起局部出血坏死。2、细胞免疫近年来有肾炎动物模型提供了细胞免疫证据,故细胞免疫(主要指T淋巴细胞)在某些类型肾小球炎症损害(如微小病变性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过程起重要作用也得到肯定。但细胞免疫是否可直接诱发肾炎,一直不能肯定。133、非免疫机制的作用免疫介导的炎症造成肾小球损伤,这种免疫损害如果持续发展势必造成有效肾单位的减少,使非免疫机制参与并进一步损伤肾单位。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致肾小球内高压力、高灌注及高滤过(“三高”)可促进肾小球硬化;肾小球病变合并体循环高血压、大量蛋白尿,以及肾功能不全时蛋白质和磷摄入不当等,均可导致或促进肾小球硬化。同时高脂血症和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都加剧了肾小球硬化的进程。4、母胎免疫耐受机制胚胎作为同种移植物或半同种移植物不被母体免疫系统排斥,母胎间的免疫应答主要发生于胎盘局部,主要取决于滋养层细胞和蜕膜层的免疫微环境1母胎免疫界面的滋养细胞表达HLAG滋养细胞是唯一与蜕膜及其免疫活性细胞接触的胚胎细胞,表达的HLAG是一种免疫耐受分子。HLAG仅在胎盘形成过程中浸入母体蜕膜的胚外滋养细胞高表达。HLAG直接作用于NK细胞上的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R,抑制NK细胞,可免于NK细胞的攻击。2胎盘表达补体调节蛋白从妊娠早期开始,胎盘表达3种补体调节蛋白,即衰败加速因子、膜辅助蛋白及CD59。但是受到严格调控,呈低浓度活化,下调体液免疫。3滋养层淋巴细胞交叉抗原TLXTLX是正常妊娠中滋养层细胞表达的重要抗原,由它刺激母体产生的抗体为封闭抗体。封闭抗体在母胎界面与滋养层细胞结合,封闭母体杀伤性T细胞对胚胎抗原的免疫攻击作用。封闭抗体参与了母体对胚胎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4蜕膜的免疫细胞(1)蜕膜颗粒细胞是蜕膜内的主要免疫活性细胞,又称为蜕膜NK细胞,此类细胞至蜕膜的局部,有助于形成蜕膜独特的微环境,滋养细胞表达的HLAG结合,维持母胎免疫耐受。这些细胞具有下调抗胎儿免疫应答及限制胎盘形成过程中滋养细胞过度侵蚀的双重调节功能。(2)T细胞参与控制胎盘形成过程中滋养细胞的侵蚀,调整母胎免疫识别。(3)巨噬细胞胚泡着床后子宫巨噬细胞立即重新分布,整个孕期巨噬细胞留驻在距着床部位相对远处。5母胎界面的免疫分子TH1型免疫系统被抑制,TH2型细胞因子在母胎界面表达,TH2型细胞分泌抑制性的细胞因子IL10、TGF,抑制细胞应答,有利于妊娠维持。6母胎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母胎界面存在着协同刺激信号的生理干预,参与母体对胚胎抗原的免疫耐受;黏膜局部的免疫效应细胞对胚胎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以保证母体接受同种异体胎儿,但又不影响对其他抗原的免疫应答,其调节机制可能为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总之母胎免疫耐受的产生和维持,1首先取决于胎盘滋养细胞表达的HLAG、TLX抗原及补体调节蛋白;2母体蜕膜的免疫细胞通过协同刺激信号的干预诱导母体对胚胎抗原的免疫耐受;3针对滋养层细胞抗原的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使免疫耐受机制得到维持和增强。5、胎盘基本结构及免疫学基础胎盘由三层结构构成胎儿面为绒毛膜板,母体面为滋养层壳和蜕膜构成的基板,中层为绒毛和绒毛间隙,间隙中流动着母体血液。1、早期胚胎及胎膜组织无抗原性,因而用早期胚胎的一些组织进行组织移植时,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2、胎儿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在合体滋养层表面表达,而仅在胎盘结蹄组织细胞和胎盘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故合体滋养层细胞芽脱离胚盘进入母体后,也不会引起免疫排斥。143、随着胚胎发育,胚胎组织开始出现抗原性,且由弱到强,到胎儿足月,随即发生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分娩发动。由于母体和胎儿血循环分离,加之发育中的胎儿和母体间界面处,即绒毛表面或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表面,常有一层较厚的来自母体循环系统的纤维蛋白和类纤维蛋白物质沉积和掩盖,构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