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姓名文钧班级汉学151学号2013101149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1概述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答春秋以前,文学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诗歌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当人类有了语言之后,它便产生了原始的诗歌,与人类的劳动生活紧密相连,并且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原始歌谣是与音乐、舞蹈密不可分的远古口头文学除原始歌谣之外,还有神话传说我国古代有着丰富多采的神话,但因年代久远,散失甚多,未能系统、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在所看到的一些零星的片断,大都出于后世的传说和记载,己不完全是古代神话的本来面目,但它们总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神话的形态和特质它们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和高度的审美价值,无愧为文学艺术的“武库”和“土壤”现存最古可识并用于文献记录的文字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我国至迟在殷商社会中期(约前14世纪)就有了初步定型的文字和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甲骨卜辞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占卜的记录,其中也间或有少量与占卜有关或其他偶然的记事文字卜辞作者即殷商时身兼神、史之职的巫觋殷人迷信鬼神,凡事必卜,此时记事文字,主要是记录卜辞占卜内容颇广,有关于狩猎生活、农业生产、祭祀、战争者,有例行者,也有大事而占者从现存文献材料看来,卜辞是中国最早的散文其特点是内容简单,形式朴素,文字简略,不成篇章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答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2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的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都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记事记言声情并茂。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答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瞻,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第二章神话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古代神话表现的我们祖先的伟大理想和伟大精神力量,体现了远古先民的伟大崇高之美。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正是这种可贵的素质和精神力量,不断驱动着我们的先民同自然和社会斗争,努力以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新的未来,新的生活。在那个时代,虽然人类战胜自然的“力量”还很微弱,神话中表现的精神力量还不是当时的先民所能真正具备的,但其刚毅不屈、执著进取、一往无前压倒自然力的精神,却向人们展示着一个光明的未来。这个未来对原始人来说,虽然是那么遥远,但他们的强烈愿望、崇高壮美的精神力量,却是促使人类走向进步的最早的伟大精神遗产。自然的力量一旦为人们认识,知晓了它的作用、方向及影响,就会更多地服从于人们的意志,并且利用它来达到人类自身的目的,使其从恶魔似的统治者,变成顺从的奴仆。上古神话雄辩地透视了一个历史的真理人民是历史的主人。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答1、中国古代神话形态齐全、题材内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全面,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体现出时代精神,如夸父逐日的不屈的精神。2中国古代神话善用修辞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善用对比、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上,这样增加了神话作品的文学性、3趣味性,为后世的文学修辞发展奠定了基础如共工撞不周山,运用了夸张的手法。3多用意象,想象力丰富,包含了古代人民的情感。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答上古时代,人类生产力十分低下,不能正确的认识自然,所以更多的还是畏惧自然,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的故事都是人们在自然的统治下进行改变,但还是畏惧自然的表现。4名词解释神话。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第三章诗经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答跨越了大约600年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的说法。王官采诗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孔子删诗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答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辑的。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雅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答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4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答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这类的作品大多保存在大雅和颂当中,大多以祭祀和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人的德业,为歌功颂德之作如生民写了始祖后稷的诞生神话和他对农业的贡献;2、农事诗诗经中有很多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的诗,其中七月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3、燕飨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的诗4、怨刺诗产生于西周末期,大量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反映丧乱,针砭时弊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当中,如民劳、荡、节南山、硕鼠、南山等等。5、战争徭役诗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六月等6、婚姻爱情诗诗经中写得最多的大概就是这类题材的诗了,有写男女之间互相爱慕的诗,如邶风静女,有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的,如郑风子衿,有写男子对女子爱慕的,如周南关雎,还有写婚姻家庭的,如卫风氓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答1、鲜明的形象性诗经中大部分作品是抒情诗。这些诗不以刻划人物为主,但其中有了较为鲜明的主人公形象。诗人往往通过感情的直接倾诉,使人感受到他们的不同个性。同是思念恋人的歌,郑风狡童中的姑娘在失恋时悲伤地唱道“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而褰裳中的女主人公则诙谐地戏谑对方“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2、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前人把诗中的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宋代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最为妥贴。他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赋就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53、富于表现力的诗歌形式诗经中主要是四言诗,每句二拍,每拍两字。这是在原始歌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诗歌样式,适应了当时劳动、舞蹈的节奏和语言发展水平。但不少作品又突破了四言的格局采用从二言到八言不等的句式,形成了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诗体。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答朱熹所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答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时代,汉语已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6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如芣莒,将采芣莒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掇,拾也;捋,取其子也。”“袺,以衣贮之而执其衽也。襭,以衣贮之而扱其衽于带间也。”(朱熹诗集传卷一)六个动词,鲜明生动地描绘出采芣莒的图景。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中几乎都能找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卫风河广),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卫风氓),对偶如“縠则异室,死则同穴”(王风大车)等等。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答豳风七月七月属于十五国风中的豳风。豳在今陕西省彬县一带地方。这首诗篇幅较长,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奴隶的生活状况,可以看作是西周奴隶社会的缩影。为了便于掌握这首诗,首先要了解它在写法上的特点。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农夫”也就是农业奴隶一家一年到头的牛马般的劳动。但是它把一年中各种劳务基本按照不同季节分叙在八章诗中,有点像后来四季调、十二月调一类民歌的写法。所以它的每一宗叙事都可分为两个部分,前部分是时序性事物,后部分才是劳务内容。前部分可视为引起,后部分可视为本题。另外前部分时序性事物又往往从较远的时序咏起,一点点过渡到劳务的季节上来,了解了这种写法上的特点,诗就容易读了。7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主要是用朴实的语言叙写实际情事,靠事物本身的素朴的真实性打动读者。一、七月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它广泛而真实地展示了西周初年农耕奴隶们的生活图景。诗风古朴淳厚,虽然没有像春秋时代某些作品那样对奴隶主强烈的指控与反抗,但我们从这种平谈、低沉而凄婉的调子中,从全诗摆出来的一系列事实中,可以具体而深切地感受到农耕奴隶们被奴役、被剥削、被践踏的深重苦难。奴隶主不但剥削他们的劳动,霸占他们创造的财富,还占有奴隶的人身,这篇诗是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真实写照。但由于歌者采取了类似四季调之类的写法,中间夹带上不少带有季节特征的自然事物或情事,不仅不感到枯燥呆板,而且相当活脱,形象,并具有浓厚的抒情咏叹意味。二、朱熹诗集传在七月的每一章诗下面都注明“赋也。”这篇长诗确是按照一年四季时令的顺序用铺叙的方法来写的,这样,农耕奴隶们春夏蚕桑耕作,秋天收获入仓,冬季打猎服杂役,一年到头永无休止的辛劳和饥寒的威胁等等,就具体、全面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读来真切感人。虽属平实的叙事,常常能注意到描写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如第二章写女奴采桑,通过季节背景的衬托和人物行动的具体描写,形成一幅画面。我们似乎看到在黄鹂歌唱的阳春佳节,女奴挎着深深的篮子,沿着一条小路向桑林走去的生动情景。其中写劳动过程只有两句“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春天的白昼长而又长,采集的白蒿多而又多,不言劳苦,其辛劳的感慨充溢于字里行间。再加上末句对贵族凌辱的忧心,女奴悲惨的生活地位便充分揭示出来了。又如第三章的后半写纺绩织作,先说“载玄载黄,我朱孔阳”,又是黑里透红的,又是黄色的,又是鲜艳的大红色的,好不热闹,然后陡然一结“为公子裳。”都是给贵族做衣裳用的。这种前后的倒置和猛然转折,色彩更为强烈地显示出奴隶的辛勤劳作不过是为他人做嫁的极端不合理性。如果改为顺写,先点出为公子做衣,再续言织染各色织物,便平衍乏味,没有这样浓烈的效果了。同时诗中也兼有写景抒情之笔,如“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反衬出农家女子担心被蹂躏的忧愁;又如在铺叙事实的同时,又为无衣无食、辛苦不已的悲惨生活不时发出“嗟我农夫”的慨叹。另外,还写了众多的草木昆虫,如写蟋蟀由远而近的迁徙,造成天寒迫人的气氛,为下文一家老幼苦度寒冬的叙述作了铺垫。8三、由于民歌作者对生活中韵事物非常熟悉,有些描写细腻动人。如第四章中写斯螽的呜叫,言“动股”,写莎鸡的呜叫,言“振羽”,都是用其发声时的肢体特征加以表现,形象生动而不雷同。又如下文写蟋蟀随着气候趋冷而内移,由野而宇,由字而户,由户而床,读来津津有味。四、运用对比手法。可以说整首诗都处于奴隶与奴隶主生活的对比中,有时也运用于具体章节里。如第六章前半言收获果品稻谷,酿成美酒,供奴隶主祈求长寿,后半则说奴隶自己的生活是拾麻籽,吃苦菜,烧臭椿。两相对照,给人的感受更加鲜明强烈。五、朴素的语言、多变的句式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出语平谈,自然天成,无斧凿痕迹,历来就为诗文评论家们所称道。七月语言古朴自然、深沉厚重,述说的是奴隶们真实的感情,心底的声音,不需要着意修饰与形容,自有其内在的感人力量。七月以四言为主,也杂用了五、六、七、八言等句式,“上入执宫功”为五言,“殆及公子同归”为六言,“二之日凿冰冲冲”为七言,“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为八言。读起来,既有整齐的节奏,又能灵活多变地适应叙事,状物、写景,抒情的需要,更觉自然而顺畅。七月并不像小雅北山那样明显地运用了对比句,而是读完整个诗篇自然地感受到奴隶与奴隶主之间贵贱贫富的悬殊,一方是艳丽和暖的衣裘,一方是“无衣无褐”的冻馁,一方是果酒嘉蔬,一方是“采荼薪樗”;一方是不劳而获,一方是辛劳而无所得,等等,从而有利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合理性。总之,我们从七月一诗中就可以看到诗经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卫风氓这是一首描写忠贞于爱情、又能勤劳持家的女子被负心的男人抛弃之后,抒发内心的痛苦、哀怨、悔恨之情的名篇。作品的女主人公只是一位具有那个时代的代表性的普通妇女的艺术形象,但它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的末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支配下,广大妇女所遭受的欺凌和痛苦,更重要的是同时也表现了为人所歧视的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妇女所具有的纯真、善良、热爱劳动、不甘心受欺凌、不甘心受压迫的美好品德。这是一首以叙事为主的兼有抒情的诗作,全篇以女主人公的语气,以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身世遭遇为线索,展开了叙述,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表现了女主人公可贵的思想品德。9第一章和第二章,作品集中笔墨描写了女主人公初恋未婚时的情景“氓”借“抱布贸丝”为因由,来找女子商量婚嫁之事。男子已经是急不可待而啧有烦言,甚至都要发怒了。女子深情地陪着他涉过淇水,直至送他到“顿丘”,耐心地向他解释“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并爽快地答应他“秋以为期”。迎娶的日子快到了,女子急切地盼望着男子的到来。你看她,“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从中看得出她的那颗真挚的心,早已完全交给了她所爱的男人。因而他们终于结成了夫妇。第三章,写女子婚后的情况变化。作品的主人公女子婚后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章并没有交代,只是抒发了女子对婚后生活的感叹。当然,这感叹是有来由的,是针对她婚后生活的实际遭受而发出来的。所以,我们通过她的感叹,完全可以想象到她婚后生活的不如意。她用鸠“无食桑葚”作比喻,告诫女子不要沉醉于对男人的爱恋,因为陷身于这种爱恋之中,其结果将使自己无法摆脱由此带来的痛苦。女子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这说明她婚后的生活给她带来了不可摆脱的痛苦,这痛苦又来源于“与士耽”,这便明白地告诉人们,她的痛苦是由于她所爱恋的男人负了心。我们应该注意这里的“耽”字。“耽”,解释为“迷恋”或“欢爱”,是不够确切的,在迷恋或欢爱前面应加上“过于”2个字,应为“耽”所表现的迷恋或欢爱是超出一般的。从这个“耽”字我们可以想见,女子是深深地爱着男子,而男子也曾经深深地爱过女子。问题在于,女子“耽”为什么不可脱,男子“耽”为什么就可脱这便表现了女子与男子在对待爱情上的2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也表现了他们不同的人格。女子之所以不可脱,是因为她对爱情真挚、专一。当她失去了爱情之际,她痛苦万分而不可解脱。男子所以可脱,是因为他爱情不真也不专,当他追求女子时,他可以表现为“蚩蚩”之状,装得那么忠厚老实;他可以表现为情深义厚,是那么急不可待。然而当他的目的达到了,满足了私欲之际,他变了心,背叛了初衷。而这一切他是做得那么轻松自如、毫不介意。对于1个爱情不真不专一的人,当他抛弃了爱情之际,他只会感到得意随心,还有什么痛苦可言呢第四章和第五章写的是女子婚后的遭遇,同时也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人的怨愤之情。10婚后,女子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可她毫无怨言。想当初,她怀着对男子真挚的爱,度过汤汤的淇水嫁到他家;婚后,女子没有任何违背初衷的想法和表现,而男子却反复无常,变了初衷。女子出于对男人的爱,婚后,她“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而男子却一改初恋时的态度,对她非常粗暴,甚至是虐待。女子回家向兄弟们诉说,兄弟们不但不能理解她,反而嘲笑她,真是教她满怀心事无从诉说,也只好自思自虑,自我伤悼了。最后一章写女子从怨到恨,以至于下决心与男子决裂的感情。想当初嫁与男子时是想要与他白头偕老的,谁想到到头来竟使人生怨。负心的男子完全忘掉了总角之时两小无猜的恋情,也完全忘掉了初恋时的山盟海誓,谁能想到他能如此反复无常呢既然如此了,那我们的爱情也就到此为止吧作品巧妙地用女主人公的自述,刻划了女主人公鲜明的性格,她心地纯洁,品质善良;她勤劳俭朴,忠贞于爱情,但她却错误地爱上了1个“二三其德”的男人。她初时忍受,希望他能回心转意;不想他对自己竟然粗暴起来。她痛苦,她悔恨,但是她没有苦苦哀求,乞人怜悯,当她觉察到事态已经无可挽回之际,她立刻下定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显示出她绝不甘心忍受欺凌,绝不乞求爱怜的坚强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作品还描写了1个负心男子的形象。他以假象骗得了女子的爱情,目的达到之后,又轻易地背弃女子的爱情。他“二三其德”,反复无常,自食其言。这样的男子在旧社会是屡见不鲜,不足为奇的。即使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的男子(或女子)也并不少见。因此,作品塑造的这2个人物形象,对今天的读者依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作品在语言方面也颇具特色。作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行为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如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就是写“氓”的行为表现,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人物的形态蚩蚩之状,而且也理会了他的内心他是来打女子的主意的。再如第二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写的都是女子盼望男子到来时的行为表现。这些描写生动地刻划出女主人公对她所爱的男子的深挚情谊,刻划出主人公女子那纯洁善良的心地,真挚诚笃的爱情。又如第五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四句诗真切地表现了女主人公不仅能勤俭持家,而且还经受得住贫困生活的考验,承担得起11家庭主妇的全部责任,即使含辛茹苦,仍然忠贞于爱情的高贵品格。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10篇。“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边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比较大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他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诗之六义”专指诗经的“六义”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汉代毛诗序中明确提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对于“六义”的解释,有着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唐代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法”的说法,也就是将“六义”分为两组,“风”“雅”“颂”这三者是指体裁,“赋”“比”“光”这三者是作法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毛诗序毛诗序有所谓大序、小序之说。小序是指传自汉初的毛诗三百零五篇中每篇的题解,大序则是在首篇12周南关雎题解之后所作的全部诗经的序言。这里所说的毛诗序即指大序。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序首二语,也就是关雎题解的小序,为毛苌以前经师所传。小序之后的大序,为毛苌以下弟子所附。这种看法大体近是。毛诗序总结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诗经的理论主张,经汉景帝时赵人毛苌之手又有重要发展,并形成文章,其后再由毛苌弟子辈不断加以修订完善而成。第四章历史散文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答本文从尚书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其文本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诸方面,尚书在语言技巧、场境描写、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方面已取得相当成就;其对后代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答(1)春秋是我国记事文之祖。它是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的,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春秋开创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但春秋记事简略,都是大事纲要式的记述。(2)春秋叙事文从字顺、言简意赅、平实含蓄,较之尚书明白易晓。春秋的语言虽然简括,但也相当富于表现力。在简要洁净的史实叙述中,往往也透视者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春秋虽然简略,但是简而有法。刘知几称春秋“加一字太详,减一字太略”(史通叙事);韩愈称“春秋谨严,左氏浮夸”(进学解)。(3)春秋以其经学的地位和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及简练严谨的笔法,对后世文、史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答左丘明强调崇德、崇礼、重民,但是也不否定用刑作为辅助作用。“政以治民,刑以正刑”崇霸尚战是左传的基本思想之一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直接论述的形式,即直接表达一是叙事记言的形式,即间接体观。后一种形式也就是左传那13所以诱人的神奇的战争和辞令描写。这两种形式都有力地说明,崇霸尚战虽非左传的唯一思想内容,但确系构成左传文章精采特色的重要思想根源。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答1、善于刻画了许多历史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2、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3、善写行人辞令,语言简练,含蓄,富有文采。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答出现了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很多著名战争都写得曲折完整,精彩动人在描写战争时,作者不仅写出纷纭复杂的战争过程,而且注重交代与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等活动,具体揭示战争的背景及胜负原因例如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前后历时三年,卷入者达十一国之多作者围绕晋楚争霸的主要矛盾和两国在政治、军事上的优劣得失展开叙述,先交代了楚国向北扩张,侵扰中原小国,晋国抗拒楚师,企图建立霸业的背景;又详述晋文公如何“教民”如何任帅,如何展开外交活动,孤立楚国;而楚国一方其主帅子玉如何“刚而无礼”,君臣间如何意见不一;在此基础上又写了晋国在交战前的反复磋商准备,以及王子玉的请战和晋侯的回答;最后,以极简略的笔墨叙述了晋国的战术措施和战斗过程如此头绪纷繁的战事,写得有条不紊,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体现了举足若轻的叙事功力在作者看来,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力量的强弱,更与政治的好坏、民心的向背与策略的得失有关,他在叙写战事时往往以此为着眼点去取舍材料,谋篇布局即使写一些较小的战事,也能体现出这种深切用心如庄公十年叙齐鲁长勺之战,竟用几乎一半的篇幅详述战前准备,表现鲁国采纳曹刿的建议,取信于民;至于战斗过程,则着墨不多,只是交代鲁国一方的正确战术;最后又让曹刿对胜利原因作了总结文章简洁明了,叙次井然,既有真切的描写,更寄寓了深刻的战争经验6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选择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其他文章进行分析。答战国策的艺术成就,首先在于它创造和体现了战国时代特有的散文风格,其次,战国策的出现,标志着各种散文文体的日趋成熟。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创造出众多各不相14同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是战国策的重大艺术成就之一。战国策为我们保存下来的这些离言故事,丰富了我国的语言宝库,对我国的文学发展也是有所贡献的。7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答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公之于众的(古代)皇室文献”。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散文之中,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史纲,它本为鲁国国史,按照鲁国十二个国君的顺序提纲挈领地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14年(前722前481)共242年发生在鲁国和春秋各国的历史大事。其记事特点谨严简约,被看作是我国的记事文之祖。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又名左氏春秋。它是春秋后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同样用鲁国纪元。起自公元前722年,止于公元前468年(鲁隐公元年鲁哀公二十七年),共255年的历史。成书于战国时代,司马迁班固认为其作者为鲁太史左丘明所作,现一般认为是战国初人根据春秋时代各国史料编撰而成。并且作者可能并非一人。春秋三传中,公羊传,谷梁传是解释春秋的,而独有左传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国语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共二十一卷,因以“国”为目,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一般认为它是纪录有关“邦国成败,嘉言善语”的书,故名国语。司马迁认为作者是左丘明今人多认为是战国初年熟悉各国史料的一位历史学家编订的。战国策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它记叙了战国初年至秦并六国大约二百四十余年的历史。书名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为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西汉刘向又进行了整理编订,按照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顺序,编为33卷。根据书中多记战国时代各国谋臣策士的策谋,定名为战国策。第五章诸子散文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15答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最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仁就是“爱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为仁之本应从血缘关系入手,首先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在这一点上,他不是要求将礼仪制度强加给别人,而是要求人们一血缘亲疏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这在个人处理人际关系(家庭)和为政(宣传主张与教化百姓)上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政治上意在将外在的等级秩序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与自觉要求在为政上的补充是他的人的道德要求不是单向的,也要求君主仁义。这在生生活上告诫人们要“克己复礼”,让道德成为一种自觉,在今天的社会是尤有意义的。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答一、论语多为简短语录,词约义丰。二、有的章节能够通过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3老子散文的艺术特点主要有哪些答一、形象化的说理。即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二、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4谈谈你对老庄思想基本精神的理解。答一、物极必反,任何事物都有其反面,自然界,社会,人生的事物是相对的,绝对单一的事物是没有的。“曲则全,枉则值,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以辩证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在人生一帆风顺时不能得意忘形,在命途多舛时也不能自暴自弃,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事物,面对人生,防患于未然。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循序渐进,图难于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我们每天都有很多闲置的时16间,如果每天利用起这点时间多学一些知识,日积月累形成的知识容量也是很大的。像现在很多同学都在为考英语四六级而拼搏,如果我们把大量的词汇分解到每天去背诵,那么这样循序渐进,图难于易,最终的成果也是也是很可观的。三、庄子对道的理解有明确的个人体验特征,具有很强审美的特性,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他认为要想把握“道”,进而体会那种绝对的永恒的美,主体方面要具有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就是庄子说的“心斋”。庄子肯定生命的价值,肯定生命的自由,并把保持精神的独立和自由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价值追求。庄子看到了自然、天道的强大,所以在生活中采取了无所谓的的态度。四、庄子之道也教我们珍视生命,远离是非。我们要保持精神的独立和自由,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保持真我本性,不迷失自我。老庄之道蕴含的哲理,可以使身处当今社会的我们在身心俱疲时抛开尘世的一些纷扰,谋求一种精神的安宁5以逍遥游为例,谈谈庄子散文的主要艺术特点。答“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提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都是美学命题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6名词解释论语、庄子。答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原有52篇,现仅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是战国中期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和杂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门人和后学之手。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在统一中略有差异,大体上反映了庄子的观点。17第六章屈原和楚辞L掌握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答一、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楚辞即使不能歌唱,也要用“楚声”来诵读。楚辞的许多诗篇都有“乱”辞,它们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更表明楚词与楚乐有亲密关系。二、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宗教的歌舞,对楚辞有几个方面的直接影响1九歌就是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2祭神仪式中,巫师装扮成不同的神祗,载歌载舞,就像戏剧一样。这样神秘浪漫而具有故事性的歌舞,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都有影响。如离骚写恶咸降神。3民间祭神巫歌,富有神奇的想象或幻想,孕育着丰富的神话故事,这些都成为楚辞的养料和特征。如九歌中的神鬼,离骚中的天界。三、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等。四、楚辞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诗体。2了解和掌握屈原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状况。答屈原主要思想楚民族文化楚民族精神爱楚国忠楚君殉道精神创作状况屈原流放期间,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3概述离骚的思想内容。18答第一,大一统思想希望由楚国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离骚在谈自己的美政理想时,反复提到那些具有一统地位、曾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中国并有所作为的君主尧、舜、禹、汤、周文、周武等,歌颂他们的一统业绩、政治措施、治国方法,希望楚王能效法他们如“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先王之踵武”第二,德政思想诗人认为有德者在位,无德者失国如“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第三,打破贵贱等级和“世卿世禄”制,举贤授能,明修法度例如“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注其中的傅说、吕望、宁戚等皆是地位低下而有才能的人4论述离骚的主要艺术成就。答(一)开创文人鲜明个性的创作楚辞出现以前,中国诗歌还基本上属于群性的创作,一般说来,它们内容比较单纯,句式和篇幅也比较短,特别由于是群众创作,因而还缺少全面反映诗人性格的作品。”屈原出现以后,中国文学史上才出现了伟大诗人的名字,出现了集中反映诗人全部思想感情和个性的诗篇。屈原的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这篇富有个性的诗篇,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峻洁人格的庄严而伟大的诗人形象。(二)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吸收和发展了古代人民口头创作古代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它不是按照现实的本来样子去描写现实,而是更多的表现作者由于社会现实的刺激而迸发出来的激情,表现作者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和反抗现实的叛逆精神。而屈原伟大作品离骚正具有这样一些显著特征。离骚的前半部分,着重与诗人对于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描写,但湿润在表现手法并不是完全实写的,而是把自己生活上的经历和感情升华为一种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的斗争,以新奇的比喻,夸张的描写,表现善与美的崇高,恶与丑的卑鄙龌龊,表现了光明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从而把一个时代的面貌整个呈现出来,启发人的认识,给人以正确的爱憎,激励人的心灵。在后半部分,诗人更完全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的意境,写出了他的深刻的内心世界。诗中用上天下地描写,希望和失望的回旋反复,尽情地吐露了诗人的郁19闷,表现了湿润周围环境的黑暗和冰冷,表现了卓绝的苦斗精神。(三)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首先,它开始把物与我,情与景开始糅合,交融起来,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因此,屈原作品中的比兴,不再是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以起兴,而更多的是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物具有象征的意味,使情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在离骚中的比和兴,从形象本身看来,它是虚构,是想象,但从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来说,又完全是现实的。这就开辟了后世的“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有着极大影响。(四)诗歌形式和语言离骚的形式吸收和借鉴了南方楚地的民歌而成,但它有吸收了当时蓬勃发展着的新体散文的笔法,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内容含量,又增强了表现力。它采用了大量的口语方言入诗,用得最普遍的“兮”,便是在当时民间诗歌,特别是楚地民歌中经常出现的口语,这一词语既增强了诗中咏叹的抒情气氛,又极大地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文学概说简述秦汉文学的发展历程。答一、秦代和两汉文学,由于秦代历时短促,文学成就不高,因而主要是两汉文学的成就。从文学样式看,秦汉文学主要在辞赋、史传文、政论文和乐府诗歌等四个方面取得较高成就,在历史上有较为深远的作用和影响。二、在秦代文学中,由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至嬴子婴即位(公元前207)不久为刘邦所灭,仅历时15年,文学上无重要建树。秦王朝在统一全国之初,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主义。三、西汉文学汉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汲取秦王朝短期覆灭的教训,在政治上恢复了分封同姓侯王制度,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以20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而黄老的“无为而治”学说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四、汉初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和辞赋的发展上。汉初文士有战国游士的余风,喜欢奔走于诸侯、权贵之门,比较关心国家和社会的问题,并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促进了政论文的发展。汉初政论文作者以、为最著名。他们注意总结秦王朝由弱转强、政权得而复失的经验教训,对如何巩固汉王朝的统治,完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这些政论文议论宏阔,说理畅达,感情充沛,富于文采,对唐宋以后散文创作有明显的影响。汉初的辞赋属于战国的余绪,但汉初辞赋作者缺乏那样的强烈感情,多为模拟之作,作品亦多亡佚。第二章秦及西汉散文1谈谈李斯谏秦逐客书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答论证的方法有(1)以历史史实论证(2)以秦国的现实来论证(3)以陈说利害关系来论证(4)以正反对比来论证。语言特点章辞采华美,气势宏放,善用排比对偶句式进行铺排渲染。排偶句与散句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流利畅达而又富于气势2以过秦论为例,论述贾谊政论散文的艺术特点。1)主题明确,围绕秦的“过”这一基本点。(2)主要采用陈述史实与议论分析相结合的论证方法,从史实的分析中揭示其论点与结论。(3)采用了比喻、夸张、铺排、渲染等文学表现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也造成了一种雄健奔放的气势,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4)文章的结构是按历史进程的顺序而展开的,清晰而谨严。句式灵活而多变,奔放而流畅。上篇总论秦攻取天下的形势及其灭亡的原因,中篇具体剖析秦统一后政策上的错误和秦二世仍奉行高压诈力错误政策,下篇指陈农民起义爆发,子婴无救亡扶倾才力过秦论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1简述史记的体例。答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21“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2你是如何理解鲁迅所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答就史学而言(1)“不拘于史法”,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创造了五种体例,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作为古代修史的范式,史记一直被后代史家推崇,从汉书到明史这些被公认的“正史”(二十四史),体例虽略有改变,大体总是遵循史记的成规)。(2)进步的历史见解大一统思想;据史直录(批判性);评价历史的方法。(3)空前的规模篇幅长,结构严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人物之多,前所未有。就文学而言(1)开创了传记文学,与离骚在文学上地位同等。(诗史创造散文史创造)。(2)与屈原有相近遭遇,并在屈原的鼓舞中吸取力量。(3)与屈原“遭忧作辞”,“发愤抒情”一致,在作品中寄予了愤恨不平。3试论史记的艺术成就。答(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其塑造人物形象,善于准确捕捉历史人物的特征和精心选材,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虚实相生手法、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来刻划人物。(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史记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壮之美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史记的叙事和场面描写,还有诙谐滑稽的喜剧美。这类描写虽不及前者多,但也不在少数,最集中的表现是滑稽列传,其中的人物言谈行事,均注重讽谏,诙谐风趣,轻松幽默,逗人发笑。(3)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使他满怀悲愤,他将这种浓郁的感情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伯夷列传是一首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4)刚柔相济,以刚为主22的艺术风格。史记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而总体上看,全书则以阳刚之美为主。这主要表现在气魄宏伟,笔力千钧;内容奇伟,惊心动魄;气势凌厉,一泻千里。4结合项羽本纪谈谈史记人物形象塑造的主要艺术手法。答一、选择重大事件写项羽。对于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然而又在短时间内骤然覆灭的悲剧式人物,司马迁抓住了他一生中的三件事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来着重表现他的性格特点。多角度的个性描写和心理刻画,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把能够表现人物特征的时间加以详细的记述和描写,使文章字字珠玑。二、在激烈的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项羽本纪中气氛最紧张、冲突最为激烈的是鸿门宴一节。项羽听曹无伤告密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大怒,准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宴前气氛紧张,宴会上剑拔弩张,双方人物的神经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刘邦从容自若地对项羽温言顺语、想尽办法拉拢项伯,范增屡次示意刺杀刘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为护刘邦忠勇无畏巧言动听,在这种紧张的情势下,众人的性格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刘邦精细老练、会拉拢人、会利用人,而项羽却懵然不知情势严峻,心思天真,豪爽无谋却轻敌。三、对比反衬体现人物性格如项羽和宋义的对比,一个勇往直前,全心救赵击秦军;一个自私自利,拖延不前。项羽与范增的对比,鸿门宴上项羽犹豫不决,存妇人之仁,错失良机;范增坚决果断,有计谋,性格率直刚强。项羽和刘邦的对比,战争混乱中,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刘邦怕拖累自己见公主而推下车;项羽在垓下被围,却叹虞姬怎么办,耻渡乌江,却对亭长说“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自刎前尚恋一马。刘邦自己不利时甘于忍气吞声,谦卑地拉拢项伯摆脱困境;项羽战败却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汉中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法律与合规岗
- 云浮市中储粮2025秋招仓储保管岗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齐齐哈尔市中储粮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题库财务资产岗
- 定西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提升练习题含答案
- 中国广电哈尔滨市2025秋招行业常识50题速记
- 红河自治州中石油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炼化装置操作岗
- 中国移动茂名市2025秋招笔试性格测评专练及答案
- 2025年安全驾校考试题及答案
- 鹰潭市中储粮2025秋招笔试性格测评题专练及答案
- 乌海市中石化2025秋招心理测评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
- 兽医市场营销与管理试题及答案
- 数据中心锂离子电池消防安全白皮书
- 啤酒代理合作协议
- 甲亢护理诊断及措施
- 精雕雕刻机安全操作规程模版(2篇)
- 蓝耳病防控措施
- 护工护理员院感培训
- 物业管理服务内容标准及质量保证措施
- 全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建筑金属构造项目)选拔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决战朝鲜课件
- 【MOOC】颈肩腰腿痛中医防治-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