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题库_第1页
临床免疫题库_第2页
临床免疫题库_第3页
临床免疫题库_第4页
临床免疫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目的要求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抗原抗体反应的带现象、前带、后带,亲和力、亲和性的概念;熟悉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类型。二、教学内容1。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抗原抗体的结合力,抗原抗体的亲和性,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2。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比例性,可逆性。3。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反应物自身因素,环境条件,对照设置。第二部分测试题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抗原抗体结合力中作用最大的是A静电引力B范登华引力C氢键结合力D疏水作用力E分子间结合力2抗原抗体结合力中作用最小的是A静电引力B范登华引力C氢键结合力D疏水作用力E分子间结合力3抗原自凝现象出现在下列哪种情况A反应PH达到或接近颗粒抗原的等电点B反应PH达到或接近抗原的等电点C反应PH高于颗粒抗原的等电点D反应PH低于颗粒抗原的等电点E反应PH高于抗原的等电点4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来检测相对应的抗体或抗原,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具有A特异性B比例性C可逆性D亲和性E带现象5外斐试验是利用了A过量抗原B共同抗原C过量抗体D亲和性E可逆反应6免疫血清制备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早期获得的抗血清亲和力低,特异性好。B早期获得的抗血清亲和力高,特异性好。C早期获得的抗血清亲和力低,特异性低。D后期获得的抗血清亲和力低,特异性好。E后期获得的抗血清亲和力高,特异性低。7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什么区结合的特异性A可变区B恒定区C高变区D超变区E低变区8下列哪种免疫血清与相应抗原结合可形成可见免疫复合物A人B马C家兔D猴E牛9抗原抗体反应中,抗体的合适浓度是A固定的B规定的C与抗原相对而言D随便设定的E人为规定的10有补体参与的反应最适宜的PHA6090B7090C7274D6080E707511在抗原抗体反应中,通常使用什么溶液作抗原抗体稀释液A070NACL溶液B060NACL溶液C075NACL溶液D085NACL溶液E095NACL溶液12静电引力大小A和两个电荷的距离成正比B和两个电荷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C和两个电荷的距离成反比D和两个电荷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E和两个电荷的距离平方不成比例关系13抗原抗体反应比例不合适出现的沉淀物减少的现象称为A前带B后带C带现象D等价带E等电点14由于抗原过量导致抗原抗体结合物减少的现象为A前带B后带C带现象D等价带E等电点15由于抗体过量导致抗原抗体结合物减少的现象为A前带B后带C带现象D等价带E等电点16有关交叉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A为非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B由于不同抗原分子上存在共同抗原表位所致C对免疫学诊断结果判断没影响D利用交叉反应进行诊断典型例子是肥达试验E利用交叉反应进行诊断典型例子是库姆试验17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最终出现肉眼可见沉淀现象,其原因是A从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B从疏水胶体变为亲水胶体C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导致蛋白变性所致D抗原抗体结合作用和盐析作用共同作用所致E蛋白质盐析所致18一般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温度为A37B25C4D56E4519平衡常熟K是表示抗原抗体反应的A特异性B亲合性C比例性D可逆性E非特异性20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PH值是A34B510C69D910E101221下列关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表述,正确的是A抗原抗体反应有交叉反应,故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不强B抗原抗体反应必须在抗体量略大于抗原量时,形成的复合物最大C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复合物又可解离为游离的抗原与抗体D抗体与抗原结合牢固,不易被解离E抗原抗体反应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之间有明显的界限22下列哪类抗体与相应抗原表位的亲和力最强AIGG类BIGM类CIGA类DIGEEIGD23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可逆性原理设计的免疫学技术是A酶免疫技术B放射免疫技术C金免疫技术D荧光免疫技术E亲合层析技术24影响抗原抗体反应速度的因素是A电解质BPH值C温度D抗体特异性E抗原表位的数量25下列哪种不属于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中反应物自身的因素A抗原的性质B抗体的亲和力C电解质D抗体的浓度E抗体的特异性二、填空题1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有_、_和_。2抗原抗体反应的温度一般以_为宜,最适温度为_。3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与_。4某些特殊的抗原抗体反应对温度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冷凝集素在_左右与红细胞结合最好,_以上反而解离。5。抗原抗体的结合分子间的引力包括_、_、_和_。三、名词解释题1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ANDANTIBODYREACTION)2静电引力ELECTROSTATICFORCE3范德华引力(VANDERWAALSFORCE)4氢键结合力(HYDROGENBONDINGFORCE)5疏水作用力HYDROPHOBICFORCE6等价带ZONEOFEQUIVALENCE7带现象ZONEPHENOMENON8前带现象PROZONEPHENOMENON9后带现象POSTZONEPHENOMENON10抗体亲和力AVIDITYOFANTIBODY四、问答题1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2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3什么是带现象4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环境条件有哪些在实验中如何控制这些条件因素第三部分参考答案与题解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D2B3A4A5B6A7D8C9C10C11D12D13C14B15A16B17A18A19D20C21C二、填空题1特异性、比例性、可逆性21540、373电解质、PH、温度44、205静电引力、范德华引力、氢键引力、疏水作用力三、名词解释1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它既可以发生在体内,也可以发生在体外。2静电引力是指抗原抗体分子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和羧基基团之间相互吸引的力。又称为库伦引力。3范德华引力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相互接近时分子极化作用发生的一种吸引力,是抗原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之间相互作用时,因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的引力。又称分子间引力。4氢键结合力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氢受体原子间的引力。如分子中的氢原子和电负性大的氮、氧等原子相互吸引的力。当具有亲水基团(如OH,NH2及COOH)的抗体与相对应的抗原彼此接近时,相互间即可形成氢键,使抗原与抗体相互结合。氢键结合力较范登华引力强。5疏水作用力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排斥而趋向聚集而产生的力称为疏水作用力。当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亲水层也立即失去,排斥了两者之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相互吸引,从而促进其相互结合。疏水作用力是这些力中最强的,对维系抗原抗体结合作用最大。6等价带抗原抗体反应曲线的高峰部分是抗原抗体分子比例合适的范围,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在此范围内,抗原抗体充分结合,沉淀物形成快而多。7带现象在抗原抗体反应等价带前后,由于抗体或抗原过量,上清液中可测出游离的抗体或抗原,形成的沉淀物少,不出现可见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带现象。8前带现象抗原抗体反应当抗体量过时、不出现可见反应,称为前带现象。9后带现象抗原抗体反应当抗原量过剩时、不出现可见反应,称为后带现象。10抗体亲和力是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之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合价直接相关。四、问答题1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这种特性是由抗原、抗体分子空间构型所决定的,它们之间的结合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沟槽分子表面的结合。2抗原抗体反应分为五种类型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产生的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产生的沉淀反应;抗原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所致的细胞溶解反应;细菌外毒素或病毒与相应抗体结合所致的中和反应;免疫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等。3在抗原抗体反应等价带前后,由于抗体或抗原过量(形成前带或后带),上清液中可测出游离的抗体或抗原,形成的沉淀物少,不出现可见反应,这种现象在做血清学试验时称为带现象。4环境条件包括电解质酸碱度和温度。稳定条件电解质常用085氯化钠或各种缓冲液作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及反应液;酸碱度PH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抗原与抗体的理化性质。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为68进行。温度一般以1540为宜,最佳反应温度为37。(秦东春)第三、四章特异性抗体的制备技术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目的要求掌握特异性抗体的类型、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原理;熟悉常用颗粒性和蛋白质抗原制备的方法、多克隆抗体制备的的影响因素,常用佐剂种类;了解抗血清的鉴定,基因工程抗体的类型。二、教学内容1常见免疫原的种类和制备及佐剂。2免疫血清的制备,抗血清的鉴定与保存。3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4基因工程抗体技术。第二部分测试题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配制绵羊红细胞免疫原一般细胞浓度为A102/MLB104/MLC105/MLD106/MLE108/ML2细菌鞭毛免疫原常规的制备方法A05甲醛处理B100加温2H处理C1氯化钙处理D75乙醇处理E2氯肪处理3细菌的菌体免疫原常规的制备方法A75乙醇处理B100加温2H处理C05甲醛处理D1氯化钙处理E2氯肪处理4要从组织和细胞匀浆中粗提某种蛋白抗原,最常用又简便的分离方法A盐析法B凝胶过滤法C离子交换层析法D免疫亲和层析法E免疫电泳法5制备人工抗原时,最常用于偶联半抗原的载体A免疫球蛋白B人甲状腺球蛋白C人血清白蛋白D牛血清白蛋白E葡萄球菌A蛋白6蛋白质抗原首次免疫接种后,最好间隔多长时间再进行第二次免疫A710天B1020天C2030天D3060天E三个月7鉴定抗体的效价,最好采用下列哪一种方法A间接凝集试验B单向免疫扩散法C双向免疫扩散法D免疫亲和层析法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8纯化特异性抗体时,可采用下列哪种方法除去杂抗体A盐析法B凝胶过滤法C离子交换层析法D免疫亲和层析法E免疫电泳法9根据抗原分子所带电荷不同进行分离纯化的方法称为A盐析法B凝胶过滤法C离子交换层析法D免疫亲和层析法E免疫电泳法10。单克隆抗体目前效果较好的纯化方法A。亲和层析法B。凝胶过滤法C。离子交换层析法D。超速离心法E。盐析法11完全佐剂的组成A液体石蜡羊毛脂B羊毛脂氢氧化铝C液体石蜡卡介苗氢氧化铝D卡介苗氢氧化铝羊毛脂E卡介苗液体石蜡羊毛脂12要使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具有免疫原性、半抗原分子的数目数至少要达到A10个以上B15个以上C20个以上D50个以上E100个以上13颗粒性抗原免疫接种方法一般采用A淋巴结注射B静脉注射C皮内注射D皮下注射E肌肉内注射14。免疫小鼠采血通常采用A心脏采血或断尾法B颈动脉放血或断尾法C颈静脉或摘除眼球采血D摘除眼球或断尾法E耳静脉采血或摘除眼球15较长时间45年保存抗体,通常采用A4保存B10保存C20保存D30保存E真空干燥保存16在HAT选择培养基中可长期存活者是A细胞多聚体B融合的脾细胞与瘤细胞C融合的瘤细胞与瘤细胞D未融合的瘤细胞E未融合的脾细胞17。单克隆抗体目前效果较好的纯化方法A。亲和层析法B。凝胶过滤法C。离子交换层析法D。超速离心法E。盐析法二、填空题1根据抗体制备的技术方法不同进行区分,人工制备的抗体可分为、和三大类型。2抗血清鉴定的主要内容包括、和等四个方面。3制备特异性免疫血清时,常用和两种方法去除杂抗体。4HAT培养基中三种关键成分是、和。5。单克隆抗体的批量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和。三、名词解释1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MCAB2佐剂ADJUVANT3基因工程抗体GENETICENGINEERINGANTIBODY4。嵌合抗体(CHIMERICANTIBODY)5。改形抗体(RESHAPEDANTIBODY,RAB)6。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ANTIBODY,BSAB)四、问答题1简述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主要步骤。2试述免疫血清应如何进行纯化。3叙述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第三部分参考答案与题解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D2A3B4A5D6B7C8。D9C10A11E12C13。B14D15E16B二、填空题5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2抗体效价、抗体特异性、抗体纯度、抗体亲和力3亲和层析法、吸附法4次黃嘌呤、氨基蝶呤、胸腺嘧啶5小鼠体内诱生法、体外增殖培养法三、名词解释1单克隆抗体是指仅识别单一抗原表位的B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同源抗体,具有特异性强、效价高、生物活性单一、理化性状高度均一等特点。2佐剂是指先于抗原或与抗原一起注入机体,能够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3基因工程抗体是指应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对编码抗体的基因按不同的需要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主要包括人源化抗体、小分子抗体、双价特异性抗体和抗体融合蛋白等类型。4嵌合抗体又称人鼠嵌合抗体,是从杂交瘤细胞中分离出鼠源单抗功能性V区基因,经基因重组与人抗体C区基因连接成嵌合基因后,插入适当的表达载体中,再共同转染宿主细胞,表达人鼠嵌合抗体分子。嵌合抗体保留了单抗对抗原的特异亲和性,又含有人抗体C区的成分及其功能。5改形抗体是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嵌合抗体基础上用人抗体可变区的骨架区序列取代鼠源单抗CDR以外的骨架区序列,重新构成既有鼠源单抗的特异性又保持抗体亲和力的人源化抗体,该抗体对人体几乎无免疫原性。6双特异性抗体(又称双功能抗体)它不同于天然抗体,其两个抗原结合部位具有不同的特异性,可以同时与两种不同特异性的抗原发生结合。四、问答题1单克隆抗体是应用B细胞杂交瘤技术进行制备的,其主要操作步骤包括抗原免疫、亲本细胞的选择和制备、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和克隆化、杂交瘤细胞体内接种或体外增量培养、单克隆抗体的纯化与鉴定。2免疫血清的纯化主要是指提纯免疫血清中的IGG并去除无关的杂抗体。提纯IGG类抗体的方法有硫酸胺盐析法粗提、离子交换层析法和亲和层析法,采用亲和层析法提取IGG时,可使用纯化抗原或葡萄球菌蛋白A交联SEPHAROSE4B制成层析柱。另外,还可通过吸附法获得单价特异性抗血清。方法是将不含特异性抗原的杂抗原与戊二醛等双功能试剂混合制成固相吸附剂,以吸附免疫血清中的杂抗体,或将杂抗原交联于SEPHAROSE4B上,通过亲和层析去除杂抗体。3杂交瘤技术是在细胞融合技术的基础上,将具有分泌特异性抗体能力的致敏B细胞和具有无限繁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融合为B细胞杂交瘤。这种杂交瘤细胞具有两种亲本细胞的特性,即既能够分泌抗体又能在体外长期繁殖,经过克隆化后成为单个细胞克隆,分泌的抗体即为单克隆抗体。陈敏第五章凝集反应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目的要求掌握凝集反应的原理、类型及临床应用;熟悉凝集反应的技术要点、实验影响因素、方法评价、间接凝集常用的载体;了解凝集反应各阶段的特征。二、教学内容1。凝集反应的特点与类型。2。直接凝集反应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3。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间接血凝试验,胶乳凝集试验,间接凝集试验的临床应用。4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5抗球蛋白试验。第二部分测试题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直接抗球蛋白实验用于检测A血清中结合的抗体B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C红细胞表面结合的不完全抗体D红细胞表面结合的完全抗体E血清中游离的完全抗体2玻片凝集实验A只能检测抗原,不能检测抗体B既能检测抗原,又能检测抗体C只能检测抗体,不能检测抗原D为半定量实验E不能用于ABO血型鉴定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玻片凝集试验A。菌种鉴定B。血清学分型C。人类ABO血型鉴定D定量检测前筛选试验E。血清抗体效价测定4试管凝集试验的效价判断标准是依据出现肉眼可见的如下凝集现象A“”B“或”C“”D“”E“”5间接抗球蛋白实验用于检测A血清中结合的抗体B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C红细胞表面结合的不完全抗体D红细胞表面结合的完全抗体E血清中游离的完全抗体6协同凝集试验所用的载体是A新鲜红细胞B洗涤红细胞C醛化红细胞D聚苯乙烯颗粒E金黄色葡萄球菌7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红细胞是A标准新鲜红细胞B标准洗涤红细胞C标准醛化红细胞D受检者未致敏红细胞E受检者致敏红细胞二、填空题1凝集反应的类型分为_和_两种类型。2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包括_、_、_和_四种类型。3参与凝集反应中的抗原称为_,抗体称为_,常用的直接凝集试验有_和_两种方法。4在间接凝集反应中,正向凝集反应是用_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相应的_;而反向间接凝集反应是用_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相应的_。5间接抗球蛋白试验可用已知抗原型红细胞检测血清中的_;可用于输血前的_试验。三、名词解释1效价滴度,TITER2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TEST3直接凝集反应DIRECTAGGLUTINATIONTEST4凝集原AGGLUTINOGEN5凝集素AGGLUTININ6试管凝集试验(TUBEAGGLUTINATION)7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AGGLUTINATIONTEST)四、问答题1简述间接血凝试验的基本原理。2简述抗人球蛋白试验的原理(又称COOMBS试验)、类型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第三部分参考答案与题解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C2B3E4C5B6E7D二、填空题1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2(正向)间接凝集反应、反向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抑制反应、协同凝集反应3凝集原、凝集素、玻片法、试管法。4抗原、抗体、抗体、抗原。5不完全抗体、交叉配血。三、名词解释1滴度效价血清标本进行一系列倍比稀释后进行反应,以出现明显凝集反应的血清最高稀释度、即滴度效价。2凝集反应凝集反应是指细菌或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结合形成凝集的现象。现也指颗粒化抗原或抗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的反应。3直接凝集反应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反应。4凝集原指凝集反应中的抗原。5凝集素指凝集反应中的抗体。6试管凝集试验是在试管内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7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的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特异性疑集现象称间接凝集反应或被动凝集反应PASSIVEAGGLUTINATIONTEST。四、问答题1间接血凝试验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人的O型红细胞或绵羊、家兔的红细胞制成抗原致敏的红细胞,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有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可出现肉眼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现象,又称被动血凝试验。2COOMBS试验又称抗人球蛋白试验,其原理是不完全抗体多半是7S的IGG类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牢固结合,但在一般条件下不出现可见反应,利用抗球蛋白抗体作为第二抗体,连接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特异抗体,可使红细胞凝集。COOMBS试验有二种类型(1)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红细胞结合的不完全抗体。(2)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张学宁)第五章沉淀反应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目的要求掌握凝胶内沉淀试验、免疫浊度分析、免疫电泳法的原理;熟悉凝胶内沉淀试验、免疫浊度分析、免疫电泳的应用;了解液相沉淀试验的原理,各种沉淀反应方法的技术要点和影响因素。二、教学内容1。液相沉淀试验絮状沉淀试验,环状沉淀试验。2。凝胶内沉淀试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3。免疫电泳技术免疫电泳,火箭免疫电泳,对流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4。免疫浊度分析技术透射免疫比浊法,散射免疫比浊法,速率抑制免疫比浊法,免疫胶乳浊度测定法,免疫浊度分析的影响因素和免疫浊度测定法的应用。第二部分测试题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FAHEY曲线适用于A小分子抗原,长时间扩散48小时B小分子抗原,短时间扩散24小时C大分子抗原,长时间扩散48小时D大分子抗原,短时间扩散24小时E不论分子大小2MANCINI曲线适用于A小分子抗原,长时间扩散48小时B小分子抗原,短时间扩散24小时C大分子抗原,长时间扩散48小时D大分子抗原,短时间扩散24小时E不论分子大小3MANCINI曲线A适用于小分子抗原,扩散时间大于48HB适用于小分子抗原,扩散时间小于24HC适用于大分子抗原,扩散时间小于24HD抗原浓度与沉淀环直径的平方呈线性关系E使用半对数坐标纸作图4FAHEY曲线A适用于大分子抗原,扩散时间大于48HB适用于小分子抗原,扩散时间大于48HC适用于大分子抗原,扩散时间小于24HD抗原浓度的对数与沉淀环直径呈线性关系E使用普通坐标纸作图5单向琼脂扩散试验,抗体与融化琼脂混合的温度A约37B约45C约50D约60E室温6单向琼脂扩散法可用于A抗体定性B抗体定量C抗原定性D抗原定量E抗体效价滴定7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出现多条沉淀线的原因A抗原抗体过剩B抗原抗体相等C抗原抗体缺乏D抗原抗体不纯E抗原抗体分子量不等8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测量两种有相关成分的抗原时,沉淀线出现A二条直线相交叉B二条弧线完全融合C二条弧线部分融合D二条弧线不连接E二条相交弧线靠近抗体孔9双向琼脂扩散试验中,抗原含量较大,反应沉淀线应A靠近抗原孔B靠近抗体孔C在两孔之间D沉淀线弯向抗原孔E呈多条沉淀线10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的散射信号值产生于A单位时间内最大量的免疫复合物B单位时间内免疫复合物形成的最快时间段C单位时间内免疫复合物形成的最稳定期D抗体过剩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E小分子不溶性免疫复合物颗粒11三角孔型模式双向琼脂扩散试验,若沉淀线为二条直线交叉,说明两种受检抗原性质A完全相同,抗体系双价B完全不同,抗体系双价C完全相同,抗体单价D完全不同,抗体单价E部分相同,抗体双价12三角孔型模式双向琼脂扩散试验,若二条沉淀线部分相融,说明两种受检抗原性质A完全相同,抗体系双价B完全不同,抗体系双价C完全相同,抗体单价D部分相同,抗体单价E部分相同,抗体双价13三角孔型模式双向琼脂扩散试验,若二条沉淀线完全相融,说明两种受检抗原性质A完全相同,抗体系双价B完全不同,抗体系双价C完全相同,抗体单价D部分相同,抗体单价E部分相同,抗体双价14双向琼脂扩散试验,两种受检抗原的性质完全相同时,沉淀线出现A二条直线相交叉B二条弧线完全融合C二条弧线部分融合D二条弧线不连接E二条相交弧线靠近抗体孔15双向琼脂扩散试验,两种受检抗原的性质完全不同时,沉淀线出现A二条直线相交叉B二条弧线完全融合C二条弧线部分融合D二条弧线不连接E二条相交弧线靠近抗体孔16双向琼脂扩散试验中,抗体含量较大,反应沉淀线应A靠近抗原孔B靠近抗体孔C在两孔之间D沉淀线弯向抗原孔E呈多条沉淀线17比较两种抗原异同时,常选用的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的模式为A单孔型B双孔型C三角孔型D双排孔型E梅花孔型18滴定抗血清效价时,常选用的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的模式为A单孔型B双孔型C三角孔型D双排孔型E梅花孔型19散射比浊法的特异性好于透射比浊法,其原理是A散射比浊法的入射光波长较短B检测点接近光源CIC的体积大DIC的折射率大E避免了杂信号的影响20测定半抗原或药物,常用A透射免疫比浊法B终点散射比浊法C速率散射比浊法D速率抑制免疫比浊法E免疫胶乳浊度测定法21单向琼脂扩散试验是将A抗体混入琼脂板内,然后打孔加入抗原B抗原混入琼脂板内,然后打孔加入抗体C抗原与抗体均不混入琼脂板内,而是在一定位置打孔后,分别加入D抗原与抗体均不混入琼脂板内,而是在一定位置打孔后,分别加入,再进行电泳E抗体混合琼脂板内,然后打孔加入抗原,再进行电泳22哪种沉淀试验常用于两种抗原的性质分析A单向扩散试验B环状沉淀试验C双向扩散试验D絮状沉淀试验E对流免疫电泳23对于血清中数种蛋白质抗原成分的分析,常可采用A免疫电泳法B双向扩散试验C单向扩散试验D火箭免疫电泳E对流免疫电泳24免疫电泳(IEF)是A区带电泳与双向免疫扩散相结合的技术B电泳与单向免疫扩散相结合的技术C电泳与双向免疫扩散相结合的技术D区带电泳与免疫沉淀反应相结合的技术E电泳与环状沉淀反应相结合的技术25免疫电泳法常用于AIGG定量测定B抗原组分鉴定CIGG类别鉴定D抗原分子量测定E抗体效价测定26免疫电泳的结果,主要是观察A沉淀环的直径B沉淀弧的长短C沉淀峰的高低D沉淀线的数目、形状和位置E沉淀弧的方向27对流免疫电泳是A定向加速的单向扩散试验B定向加速的双向扩散试验C区带电泳与双向免疫扩散相结合的技术D区带电泳与免疫沉淀反应相结合的技术E电泳与环状沉淀试验相结合的技术28对流免疫电泳中,抗体向阴极移动原因是A抗体带正电B抗体带负电C电渗作用D电泳作用E抗原与抗体的相互吸引29火箭免疫电泳的火箭峰呈圆形是因为A琼脂凝胶的电渗过大B电泳时间未达终点C抗原为IGG类蛋白质D加样速度慢E抗原含量过低30火箭免疫电泳的火箭峰呈纺锤状A琼脂凝胶的电渗过大B电泳时间未达终点C抗原为IGG类蛋白质D加样速度慢E抗原含量过高31火箭免疫电泳的火箭峰基底过宽A琼脂凝胶的电渗过大B电泳时间未达终点C抗原为IGG类蛋白质D加样速度慢E抗原含量过高32采用放射免疫自显影技术进行火箭电泳可使火箭电泳技术A大大缩短实验时间B简化试验步骤C大大提高抗原定量的敏感度D由定性试验变成定量试验E大大提高试验的准确性33与免疫固定电泳最类似的沉淀试验是A免疫电泳B火箭电泳C对流电泳D交叉免疫电泳E火箭电泳放射免疫自显影技术34火箭免疫电泳终点应A火箭峰呈云雾状B火箭峰呈圆形C火箭峰尖而清晰D火箭峰顶部与基底同宽E火箭峰呈纺锤状35速率散射比浊法之所以能比传统的沉淀反应试验大大地缩短时间,主要是因为A在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一阶段判定结果B不需复杂的仪器设备C使用低浓度的琼脂或琼脂糖D反应的敏感度高E速率散射比浊法反应速度快36透射免疫比浊法A测定光线通过反应混合液时,被其中IC反射的光的强度B测定光线通过反应混合液时,被其中IC折射的光的强度C测定光线通过反应混合液时,被其中IC吸收的光的强度D测定光线通过反应混合液时,透过的光的强度E测定光线通过反应混合液时,透射光的强度37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的原理A测定光线通过反应混合液时,被其中IC反射的光的强度B测定光线通过反应混合液时,被其中IC折射的光的强度C测定光线通过反应混合液时,被其中IC吸收的光的强度D测定光线通过反应混合液时,透过的光的强度E测定光线通过反应混合液时,透射光的强度二、填空题1免疫沉淀反应是与特异性结合,在适当条件下出现沉淀物的现象。2棋盘格法,又称方阵法,和同时稀释,可一次完成和的滴定,并找出最适比。3单向琼脂扩散是待测抗原从含有定量的内自由向周围扩散,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在两者比例合适的部位,形成。4MANCINI曲线适用于大分子抗原的测定,在一定范围内,沉淀环随时间延长而扩大,抗原浓度与呈线性关系,常用坐标纸作图。5FAHEY曲线适用于小分子抗原的测定,在一定范围内,沉淀环随时间延长而扩大,沉淀环直径与呈线性关系,常用坐标纸作图。6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可对抗原或抗体的存在、含量和相对分子量进行分析,沉淀线靠近抗原孔指示较大;靠近抗体孔、则指示;不出现沉淀线则表明。7免疫电泳是将与相结合的一种免疫化学分析技术。8火箭电泳是与相结合的免疫技术。9对流免疫电泳是与相结合的免疫技术。10对流免疫电泳中,抗体流向负极,是因为,速度小于速度。11免疫浊度测定的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在特殊缓冲液中快速形成,使反应液出现,并可根据其推算出抗原或抗体的量。12根据RAYLEIGH方程,散射比浊法中的散射光强度与入射光波长成比,与粒子的浓度和体积成比。13速率散射比浊法是测定单位时间内免疫复合物形成的的散射信号值,此时的散射信号最强,速率散射信号值最大。14免疫胶乳浊度测定的原理与透射比浊法相似。载体为大小适中、均匀的胶乳颗粒,其直径应稍入射光波长,目前多用NM的胶乳颗粒。15免疫浊度测定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反应体系中必须始终保持过量。为此,掌握抗体的浓度是关键。三、名词解释1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2凝胶内沉淀试验GELPHASEPRECIPITATION3免疫电泳IMMUNOELECTROPHORESIS,IEP4对流免疫电泳COUNTERIMMUNOELECTROPHORESIS,CIEP四、问答题1决定抗原抗体最佳配比的方法有几种2简述单向免疫扩散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点。3在双向免疫扩散试验中,如何判定结果4在双向免疫扩散试验中,如何分析抗原或抗体相对分子量大小5免疫电泳技术的优点是什么免疫电泳有哪些用途6对流免疫电泳时,抗体为什么流向负极7简述火箭免疫电泳的原理和主要用途。8免疫浊度测定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有哪些类型9散射免疫比浊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10速率散射比浊法中的“速率”是指什么11速率散射比浊法中,测定的是单位时间内什么时间段的散射信号值12免疫浊度测定的反应体系中,为什么必须始终保持抗体过量13全自动免疫浊度测定仪均具有抗原过量的自动监测功能,其设计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第三部分参考答案与题解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B2C3D4D5C6D7D8C9B10B11B12E13A14B15A16A17C18E19E20D21A22C23A24A25B26D27B28C29B30C31D32C33A34C35A36C37B二、填空题1可溶性抗原、相应抗体。2抗原、抗体、抗原、抗体。3抗体、凝胶、沉淀环。4扩散环直径的平方、普通。5抗原浓度的对数、半对数。6抗体含量、抗原含量较高、无对应的抗原和抗体。7电泳、双向免疫扩散。8电泳、单向免疫扩散。9电泳、双向免疫扩散。10抗体分子量大、电泳、电渗。11免疫复合物、浊度。12反、正。13最快时间段14小于、200。15抗体。三、名词解释1沉淀反应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的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物以沉淀的形式出现。2凝胶内沉淀试验又称凝胶扩散,是将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分别放入凝胶内进行扩散,两者在比例合适的位置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3免疫电泳是凝胶电泳和凝胶扩散相结合。在电场作用下,位于琼脂凝胶中的抗原样品因各组分的电泳迁移率不同而彼此分开形成不同的区带。电泳结束后,在琼脂板中间所挖的长形槽内加入相应的抗血清,由于经电泳分离后的各种抗原成分在琼脂中呈放射状扩散,而抗体呈直线扩散,因而形成的沉淀线多呈弧状。4对流免疫电泳是在电场作用下的免疫双扩散。抗原向阳极移动,而抗体向阴极移动,在一定时间内,相向移动的抗原和抗体在两孔间相遇,在浓度比例适当处形成沉淀线。四、问答题1(1)抗原稀释法将可溶性抗原作一系列倍比稀释,然后向各管中加入一定浓度的适量抗血清,37反应后,产生的沉淀量随抗原量变化而不同,以沉淀物最多的管为最适比例管。(2)抗体稀释法是将恒定量抗原与不同倍比稀释的抗体反应,出现沉淀物最多的管为抗体最适比例管。(3)棋盘格法亦称方阵法。抗原抗体同时稀释,可一次完成抗原和抗体的滴定,并找出抗原、抗体的最适比。是前二法的结合。2(1)原理待测抗原从局部含有定量抗体的凝胶内自由向周围扩散,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在两者比例合适的部位,形成白色沉淀环,沉淀环的大小与抗原的浓度呈正相关。(2)技术要点将抗体和热融化琼脂(约50)混合,倾注成平板。待凝固后在琼脂板上打孔,孔中加入已稀释的抗原液,和不同浓度的抗原标准品,置37温箱,2448H后观察孔周围沉淀环。量取沉淀环直径,通过抗原标准品,计算待测抗原的浓度。3双向免疫扩散中,出现沉淀线,表明存在相应的抗原、抗体,不出现沉淀线则表明缺乏抗原或抗体。沉淀线的形成是根据抗原抗体两者比例所致,沉淀线靠近抗原孔,提示抗体含量高;靠近抗体孔,提示抗原含量较多。4抗原或抗体在琼脂内扩散的速度受分子量影响。分子量大,则抗原抗体扩散慢、扩散圈小、局部浓度较大,因此形成的沉淀线弯向分子量大的一方。如二者分子量相等,则形成直线。抗体多为IGG,分子量约150000,据此可粗略估计未知抗原的分子量。5(1)优点免疫电泳技术是将免疫扩散和电泳相结合的一种免疫学分析技术,既有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又有电泳分离技术的快速、灵敏和高分辨力,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2)用途纯化抗原或抗体的成分分析,分析其纯度;正常及异常体液中蛋白质成分的分析,如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病等病人的血清蛋白成分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血清M蛋白的检测和鉴定;免疫后不同抗体组分的动态变化研究。6大部分蛋白质抗原在碱性溶液中带负电荷,电泳时从负极向正极泳动,而抗体IGG分子量大,暴露的极性基团较少,在缓冲液中解离的也少,向正极的泳动速度较慢,电泳时由电渗引向负极的液流速度超过了IGG向正极的泳动,带动抗体流向负极,使抗原和抗体定向对流并发生反应,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线。7(1)原理火箭免疫电泳是将单向免疫扩散和电泳相结合的技术。抗原在电场作用下,在含有适量抗体的琼脂糖凝胶中向正极泳动,逐渐形成梯度浓度,在抗原抗体比例适当时形成沉淀,随着抗原量的减少,沉淀带越来越窄,形成火箭峰样沉淀,峰形高低与抗原量呈正相关。用已知量标准抗原作对照,绘制标准曲线,根据检测样品沉淀峰的高度可算出待测抗原的含量。(2)主要用途抗原蛋白定量,如IGA、IGG、IGM和SIGA检测;C3、C4及其裂解产物检测;AFP等检测。8(1)基本原理免疫浊度测定是将液相内的沉淀试验与现代光学仪器和自动分析技术相结合的一项分析技术。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特异结合,在二者比例合适、并有一定浓度的电解质存在时,可以形成不溶性的免疫复合物,使反应液出现浊度。这种浊度可用肉眼或仪器测知,并可通过浊度推算出复合物的量,即抗原或抗体的量。(2)类型按测量方式可分为透射免疫比浊法和散射免疫比浊法。按测定速度可分为速率比浊法和终点比浊法。9沿水平轴照射的一定波长的光,在通过溶液时,光线可被其中的免疫复合物粒子颗粒折射,发生偏转,产生散射光。根据RAYLEIGH散射方程,散射光强度与粒子(免疫复合物)的浓度和体积成正比,通过测量散射光的强度,可计算出待测抗原的浓度。10所谓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抗原与抗体反应的速度。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的速度,在每个单位时间内是不相同的,在抗体过量的情况下,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免疫复合物的总量逐渐增加,通常在25S时出现一个反应最快的速率峰。峰值与抗原量呈正相关。11速率散射比浊法是测定单位时间内免疫复合物形成的最快时间段(而不是测定免疫复合物的最大量及最稳定期)的散射信号值,此时因抗体量大于抗原量,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为小分子不溶性颗粒,产生的散射信号最强,形成的速率散射信号值最大。12抗原和抗体的比例是浊度形成的关键因素,抗原和抗体必须在一个适当的浓度才会出现最高结合率。当抗原过量时,由于钩状效应,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分子小,而且会发生再解离,使浊度下降,光散射减少。当反应液中抗体过量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随着抗原量的增加而递增,光散射的强度也随之递增,因此,免疫浊度测定的反应体系中必须始终保持抗体过量,以保证免疫复合物的生成量与浊度的改变一致,这是免疫浊度测定的基本原则。13在抗体过量的前提下,待测抗原在反应液中与抗体快速反应形成稳定的小复合物颗粒,产生散射光信号,该信号随复合物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在抗体过量阶段而动态性增强,形成速率峰值信号。在规定时间内反应介质中的抗体应将待测抗原全部结合,无游离抗原存在,此时再次加入已知的相应抗原,该抗原与剩余游离抗体结合反应形成复合物,可出现第二个速率峰值信号,表明第一次速率峰值信号是由全部的待测抗原产生,可以此速率峰值计算待测抗原的量。如再次加入已知相应抗原后不出现第二速率峰值信号,说明反应介质中已无游离抗体存在,第一速率峰值信号是由部分待测抗原产生,其测定结果有不准确因素,提示应将待测样本进一步稀释,重新进行检测,以获取检测全部抗原的真实浓度,保证检测的准确性。高荣升第六章放射免疫技术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目的要求掌握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放射分析的原理、方法学评价及应用;熟悉免疫复合物分离技术;了解放射性标记物制备和鉴定、免疫复合物分离技术。二、教学内容1。概述放射性核素标记物的制备,抗体选用(亲和常数、特异性、效价),免疫复合物分离技术,核射线探测仪器结构及其探测原理。2。放射免疫分析原理,技术要点,方法学评价。3。免疫放射分析原理,技术要点,方法学评价。4放射免疫技术的应用激素的测定,药理学方面,其他。第二部分测试题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放射免疫分析的创建者和创建时间ACOONS于1941年创建BBERSON和YALLOW于1959年创建CNAKENE和PIERCE于1966年创建DMILES和HALES于1968年创建EENGRALL和PERLMANN于1971年创建2放射性核素的选择原则不包括A高比活度B适宜半衰期C对抗原或抗体活性没有影响D容易标记E标记物易于保存3最理想且临床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为A125IB51CRC60COD3HE131I4释放射线核素A125IB51CRC60COD3HE131I53H标记放射免疫技术比125I标记放射免疫技术优越的是A标记方法简便B放射性测量方法简便,效率高C易获得高比放射性标记物D标记物保存期较长E放射性废弃物处理较易6下列关于抗体质量指标K值的描述,正确的是A抗体K值越小,放射免疫分析的灵敏度、精确度和准确度越佳B抗体K值越大,放射免疫分析的灵敏度、精确度越佳,但准确度越差C抗体K值越大,放射免疫分析的准确度越佳,但灵敏度和精确度越差DK值达到106109MOL/L,才适用于放射免疫技术。E放射性标记物、待测抗原和标准品对同一抗体应具有完全相同的K值,否则测定结果将失真7直接标记法制备放射性标记结合物时,常用的氧化剂为A氯胺TB乳过氧化物酶CN溴代琥珀酰亚胺DH2O2ESHPP8关于直接法制备放射性标记结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过小分子载体使125I与蛋白结合B能标记所有蛋白质或多肽C125I标记对蛋白质的活性无影响D常用的氧化剂是氯胺TE125I标记物的比放射性较低9有关放射性标记物的放射化学纯度的描述,正确的是A是指结合于抗原上的放射强度占总放射强度的百分率B是指单位质量标记物的放射强度C是指标记抗原结合于抗体的放射强度占总放射强度的百分率D放射化学纯度测定方法是加10倍量抗体和标记抗原反应,测算出B/BF的百分率E标记后放射性标记物的分离纯化程度不影响其放射化学纯度10有关放射免疫分析原理的描述,正确是AAG和AG与相应AB的结合能力相同BAG为限量,待测AG竞争性抑制AG与AB的结合CAGAB复合物量与待测AG量成正比D反应平衡时,游离放射性强度(F)与待测AG量成正比E标记抗体为过量11表示抗体的特异性指标是A免疫活性B亲和常数(常用K值来表示)C效价D交叉反应率E比放射性12反映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的能力的指标是A免疫活性B亲和常数(常用K值来表示)C效价D交叉反应率E放射化学纯度13反映标记抗原结合于抗体的放射强度占总放射强度的百分率的指标是A放射化学纯度B免疫活性C比放射性D交叉反应率E亲和常数14表示单位质量标记物的放射强度的指标是A放射化学纯度B免疫活性C比放射性D交叉反应率E亲和常数15融合了特异性和非特异性B/F分离技术特点的方法是A活性炭吸附法B双抗体法C固相分离法DPR试剂法E化学沉淀法16关于放射免疫分析中分离方法的选择要求,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分离应彻底、迅速B操作应简便,重复性好C分离过程应不影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D分离效果应受反应介质影响E试剂来源容易,价格低廉17在放射免疫分析中,制作标准曲线形状不受放射性标记物的衰变影响的反应参数是AB/FBB/TCF/BDB/B0EB18为使放射免疫分析的标准曲线直线化,实验数据进行转化应采用的方法是A半对数法B双对数法C二元三次方程法D联结法ELOGLOGIT方式进行数据转化法19在放射免疫分析中,使标准曲线呈正比例双曲线,横坐标是测定物标准品浓度,纵坐标是AB/FBB/TCF/BDB/B0EB20免疫放射分析方法创建者为ACOONS于1941年创建BBERSON和YALLOW于1959年创建CNAKENE和PIERCE于1966年创建DMILES和HALES于1968年创建EENGRALL和PERLMANN于1971年创建21与放射免疫分析相比,免疫放射分析最显著特点是A使用单克隆抗体B采用固相分离法C反应属于非竞争性结合D可以测定大分子和小分子抗原E灵敏度较高22关于免疫放射分析的描述,正确的是A反应体系中,相对于抗原,标记抗体是过量的B单位点和双位点IRMA均采用固相抗体作分离C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属于竞争性结合D反应平衡时,游离标记物量与待测抗原量成正比E反应平衡时,待测抗原量与结合的AGAB成反比23为提高放射免疫分析的检测灵敏度,方法学设计时应注意避免A制备高比放射性的标记物B增加抗体的用量C选用顺序饱和法实验流程D筛选高亲和力的抗体E选用特异性B/F分离方法24与RIA比较,IRMA最突出的特点是AIRMA的反应速度更慢B非竞争结合,使IRMA灵敏度更高C抗体用量较少,但对K值要求更高D反应参数与待测抗原含量成反比E单位点IRMA采用固相抗体分离法25放射性活度是指A单位时间内的核衰变数,即每秒衰变次数,用贝可勒尔BECQUEREL,BQ表示B单位质量样品中所含放射性活度,以BQ/G或BQ/MMOL表示C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放射性活度,以BQ/M1表示D结合于抗原上的放射强度占总放射强度的百分率即碘化蛋白质的放射强度占总放射强度的百分率E单位质量标记物的放射强度,单位为BQ/G二、填空题1放射免疫技术类型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