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保健学 2012年 教案_第1页
体育保健学 2012年 教案_第2页
体育保健学 2012年 教案_第3页
体育保健学 2012年 教案_第4页
体育保健学 2012年 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教育 体 育 保 健 学主讲教师:何淑敏温州大学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教研室2011年9月绪 论目的要求:掌握体育保健学的定义、内容,了解体育保健学的学习目的和任务、学习要求。主要内容:体育保健学的概念、体育保健学的目的与任务、体育保健学的学习内容、体育保健学的意义和发展史、体育保健学的学习要求教学重点:体育保健学的研究目的、任务、内容教学难点:体育保健学的研究目的与内容学时分配:1学时 授课方式:多媒体一、体育保健学的概念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它是在医疗保健和体育运动相结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体育保健学是人体保健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体质与健康教育及体育运动中保健规律和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二、体育保健学的目的与任务(一)体育保健学的目的1、是运用现代医学保健知识和方法,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学监督和指导,以达到促进身体正常发育;2、增进健康,增强体质。3、防止运动性伤病并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二)研究体育保健学的任务1、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训练水平,为合理安排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依据,并给以监督和指导2、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的基本规律; 制定相应的体育卫生措施。3、研究常见运动性伤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几防治措施。 4、研究伤病后训练、多种疾病的体育康复手段和方法,以及几种人群的体育保健。是运动人体科学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在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才能学习此门课。1、掌握人体保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人体运动中保健规律和措施。3、掌握不同性别、年龄体育保健特点和要求。 人类生存的保证:卫生条件、营养配备、运动。三、体育保健学的内容体育卫生 医务监督 运动损伤 医疗体育 1、体育卫生:主要阐述人体卫生、精神卫生、环境卫生、运动建筑设备卫生、以及儿少、女子、老年人体育卫生。2、医务监督:阐述人体形态、机能检查、测定方法、指标与评定;体育教学、训练、比赛的医务监督;比赛期的特殊问题和运动性疾病的预防与处理。3、运动损伤:本章所占比例很大,阐明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运动损伤的急救与处理,以及人体各部位运动损伤的原因、症状、治疗和预防。4、医疗体育:研究医疗体育理论与实践、运动处方、伤后训练与机能康复以及常见疾病的医疗体育。四、体育保健学的发展史现代体育应包括身体教育、竞技教育、身体锻炼,而身体教育既体质与健康是首位、是核心,指导人体保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指导自己在专业学习期间的体育学习和运动训练,以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训练水平,以及在今后的专业实践工作中正确地运用。体育保健学是1983年夏在上海召开的学位会上确立的一门可以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新兴科学。1、50年代末-70年代中期,称运动保健,主要内容有运动卫生、医务监督、运动损伤、按摩、医疗体育。它主要是对体育运动参加者健康和锻炼进行监督指导,侧重于体育运动。2、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改为运动医学,充实了体格检查,运动疾病、营养卫生等几方面。它主要是用医学的知识和技术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监督和指导。3、80年代以后,根据现代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是最基础教育中小学教师,应把增强体质放在首位,把健康放在首位。我国的国策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把营养、卫生、运动结合起来才能增强体质。体育保健学科建设对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与开展、体育保健康复事业、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体的任何一种形式的运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的支配下,以骨骼为杠杆,以关节为枢纽,以肌肉收缩为动力而进行。在运动过程中,机体将产生双向效应的适应性变化,可增强体质,也可危害人体健康。只有正确选择正确运用,才能有好的效果。五、体育保健学的学习要求第一,1、学习体育保健学必须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正确地树立机体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3、正确地认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4、正确地认识机体先天与后天的关系。第二,学好体育保健学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生理、解剖、生物化学、生物力学)。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第四,在今后的学习与实践中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患于未然。最后,在时间中注意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立志为提高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水平,为增进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作出贡献。思考题:1、体育保健学的研究目的是什么?2、体育保健学的学习任务是什么?3、应怎样学习体育保健学?第一章 体育运动与健康目的要求:了解现代健康观,现代体育健康观;掌握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主要内容:现代健康观、现代体育现代健康观健康观、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重点:现代健康观和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教学难点:现代健康观学时分配:1学时 授课方式:多媒体第一节 健康概述一、概念(一)体质的概念 指人体的质量,它是指在遗传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1、身体形态、生理、心理三者的关系:身体形态是体质的基础,生理功能、体能和心理是体质的主、客观表现;发展和提高体能可引起形态、生理功能的变化,对心理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2、体质的内容:体格-包括生长、发育、体型、姿态、器官组织结构。体能-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抵抗力、气候)、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二)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健康的完好状态。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它们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这是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下的定义,健康是基本的人权,达到尽可能地健康是全世界一项社会性的指标。古老健康的概念以有无病为分界线,如果只是身体健康是不完全健康的中间状态,医学上称“第三状态”。(三)健康的特点1、指向健康而不是疾病,其内涵扩大了;2、涉及人类生命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三大侧面,突破了医学的界限;3、健康不仅仅是个体健康,还包含群体健康;4、生物、心理、社会形成了健康的三维立体概念,即三维健康观。(四)健康的标志世界卫生组织提出10条健康标志: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紧张;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5、能抵抗一般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9、头发光洁身自好,无头屑;10、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二、健康的分类1、身体健康:无病、发育正常、有良好的食欲、睡眠、体态、面色、精神、消除疲劳快、日常活动正常。2、心理健康:身体、智力、情绪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好;有幸福感;工作中有效率。3、精神健康:能与家人、朋友、伙伴协力合作 理解人生的意义、对生活充满希望 有正确判断能力4、社会健康:具有良好的衣食住条件;社会和平、没有犯罪行为;死亡率低,大家都能长寿。健康状态:用于流行世界的“MDI健康评估”评定检测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征象提示、脏器病变提示、血液及过敏性疾病提示、体内污染测定、内分泌系统检查、损伤探测、服药效果探测等打分,85分以上为第一健康状态占5%;70分以下为第二健康状态占20%;中间的为第三健康状态站70%(亚健康状态)。第一状态:是身体、心理、社会上完好状态。第二状态:疾病状态。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非健康非疾病,但身体虚弱、精神欠佳、工作效率低、与人处事较差和适应能力差。三、健康的影响因素(一)体质的评价:形态(体型、身体成分、骨龄、性发育) 生理生化指标(肌力、血压、机能测试、升化指标如血乳酸) 素质和运动能力 心理指标(二)健康的评价:健康状况=环境+保健措施+生物学因素+生活方式1、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空气、风、阳光、水、食物,不利因素细菌、病毒、污染、一氧化碳、气候。社会环境:社会组织结构(如家庭、同事、医保设施、其他社会团体)社会意识结构(政治思潮、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生活以及政策法令)2、机体生物学因素机体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种种物质的、化学的信息交换,维持体内平衡。机体自身在完成一系列生命现象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防御侵袭、免疫反应、修复愈合、再生代偿、世代繁殖等。3、生活方式因素是指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它受国家、民族、文化、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的影响。我国死亡率44.7%与生活方式有关。其次是环境、生物学、医疗条件有关。根据国情要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劳逸结合、坚持锻炼;生活规律、定期检查;营养适当、防止肥胖;不吸烟、不酗酒;家庭和睦、适应环境;与人为善、自尊自重;爱好清洁、注意安全。4、卫生保健设施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初级卫生保健内容:保健教育 供给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 供给安全用水和基本的环境卫生设施 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 预防接种 预防常见疾病 采取适当治疗措施 提供基本的药物四、危害健康的行为1、不健康的饮食行为:进食多或少、偏食挑食、进食不规律、饮食习惯不好。2、吸烟、不健康的饮酒3、生活没规律4、对健康的忽视:不讲卫生、缺乏运动、无安全措施、无健康检查、性乱、赌博、吸毒、滥用药物等。5、冒险行为:好冒险6、另外:自杀、自伤、致病行为模式等(急性子、暴躁、好强、情绪激动、压抑、生闷气、抑郁)。五、健康的行为六、与行为密切相关的疾病1、恶性肿瘤:目前世界死亡率排第二位,与饮食、环境、生活方式有关。2、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目前死世界死亡率排第一位,与遗传、饮食、缺乏运动等有关。3、糖尿病:目前世界死亡率排第三位,与遗传、行为、饮食、生活方式、体育活动有关。七、现代健康管理与健康风险评估1、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检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2、健康的基本模式:个人健康信息管理、个人健康与慢性疾病危险性评估、个人计划。现代体育的健康观自然科学体育的健康观:运动促进机体健康、运动促进心理健康、运动带来积极的生活方式.人文社会科学的体育健康观表现在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价值的终极关怀,回到以人为本的真实世界;体育的社会观包括体育与社会的关系、体育内部制度、体育的社会功效等。1、体育要面向全人类发展的根本需要2、促进人类健康是体育的终极目的第三节 体育运动对健康的影响一、适宜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适宜运动可改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适宜能力,增强体质。但不适宜运动则危害健康。生命在于运动是有限制的,虽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大致相同,但有区别。美国医学学会认为适宜运动为个人最大强度的60%左右,时间20-60分,运动强度在心脏搏出最大时对心脏的锻炼最佳,而心率130次分左右心脏每搏输出量最大;心率在110次分以下血压、心电图等没有明显变化,健身价值不大;而心率在150次分心脏每搏输出量在下降。每周至少3-5次。我国健身公式:180-年龄=运动时的心率,维持十分钟以上最好。(一)对运动系统的影响1、对骨和关节的影响:更长、粗、坚固、骨质厚、骨小梁增粗、排列整齐。2、对关节:使关节囊、韧带、肌腱增厚,更有弹性、伸展性、灵活性。3、对肌肉的影响:蛋白质增加、肌纤维增粗、力量增强。(二)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1、心脏:心脏肌纤维增粗、心脏增大、心脏容积和每博输出量增加,安静时心率低,运动时高达每分200次。2、血管:血管壁弹性好,静脉回流快,血中红、白细胞数量增加。(三)呼吸系统的影响1、呼吸肌发达,胸围呼吸差增大。2、肺活量增加。3、呼吸深度加深,安静时呼吸少8-12次。(四)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儿童时期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兴奋性灵活性得以改善。(五)使抵抗力和适应能力增强适宜运动的运动的好处:1、减少过早死亡 2、减少心脑血管病的死亡(1/3) 3、减少心脏病和直肠癌发病率50% 4、减少型糖尿病发病危险50% 5、帮助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病(占1/5)5、帮助预防和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女子减少50%) 6、减少背下部疼痛 7、促进心理健康,减少抑郁症 8、帮助控制体重等。二、适宜运动对心理影响1、通过提高本体运动感知觉,使人对自身更加了解2、通过运动表象,提高认知和记忆能力3、适量的运动对思维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4、适量的运动回人的情绪有良好的作用5、适量的运动可使运动者产生特殊的体验6、适量的运动可促进心理建设三、过度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出现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症状,运动能力减退。四、运动缺乏对个体健康的影响运动缺乏:是慢性疾病的一级危险因素,表现在:久坐、机体缺乏运动应激、不运动或少运动(每周运动不少3次,每次不少10分钟、强度不低于心率在110次分以下。1、体力下降,体质和健康状况下降。2、易患各种疾病:神经衰弱、失眠、消化不良、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率衰竭、糖尿病、低血糖、脊柱侧弯、驼背、腰筋膜炎、骨质疏松、乳腺癌。3、免疫力下降:但一次负荷过大(每分钟超过180次)可使T细胞减少,免疫力下降12小时。4、热能消耗水平下降,使人肥胖。五、体 适 能体适能(Fitness)是从体育学角度评价健康的一个综合指标。目前国际上已经把体适能作为健康评估的一项主要指标。是指机体有效与高效执行自身机能的能力,也是机体适应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 的一种能力。 是评价健康的一个最综合指标;是一种满足生活、工作及娱乐需要的能力,并且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效率的根本保证。组成:1、心肺耐力:运送氧气和养料到达全身组织细胞,并带走细胞代谢废物的能力。2、肌力: 一块肌肉收缩能力的大小。 3、肌耐力:能够从事活动的最大极限(活动时间)以及抵抗疲劳的能力。 4、柔韧性:指一个人的肌肉关节组成,能够在放松之下的有效伸展的能力。关节在关节正常范围内运动的能力。5、体成分:身体脂肪的含量。思考题:1、现代社会如何理解健康的概念?2、影响健康的因素是什么?3、试述在当前社会中运动缺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二章 体育运动的卫生要求目的要求:了解个人卫生、运动环境卫生、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了解常见传染病感冒、甲乙型肝炎、艾滋病的预防方法;了解和掌握。儿童少年、女子、中老年人的体育卫生。主要内容:个人卫生、传染病的预防、运动环境卫生、儿童少年、女子、中老年人的体育卫生。 教学重点:儿童少年、女子、中老年人的体育卫生,运动环境卫生。教学难点:传染病的预防学时分配:2学时 授课方式:多媒体第一节 个人卫生与传染病预防一、个人卫生1、生活制度 2、早锻炼 3、饮食 4、服装 5、皮肤和牙齿 6、睡眠 7、看书写字等卫生教室、宿舍、食堂卫生指采光、静、清洁、容纳桌椅要求;保证生理需要、安全、方便、防蚊虫;消毒、防尘、蝇、鼠有冷藏、做到“四五”制。教育过程卫生作息制度、教学卫生、生产劳动卫生。二、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环境的结构1、外环境:自然环境:分有生命的如植物、动物、人类;无生命的空气、水、土、岩石。 社会环境:教育环境条件、社会环境条件(人口、产业、交通、通讯)、社会病态环境(犯罪、不法行为)、政治环境条件(政治体制、战争)、经济环境(经济条件、贫困、富裕、福利)、文化环境条件(音乐、绘画)2、内环境:机体自身内部状况(二)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1、人类由环境摄入空气、水、食物维持机体的需要和能量代谢。2、机体的代谢产物进入环境,可变成污染或经过多次变化进入人体。3、人类也不断调节自己以适应环境,保持与环境的平衡;同时又不断地改造自然界,创造有利于健康和生存的条件。(三)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大气与健康:大气是人体赖以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环境因素,它对物质代谢、气体交换和体温调节有重要作用。空气含氧21%,氮78%、二氧化碳0.03%,通常还可混入水蒸气、尘埃、微生物、臭氧、过氧化氢氮氧化物等。当空气含氧低时、气温变化、气湿影响,人体会不适应。2、水与健康:人体每天需水2-3升,水是构成机体重要成分,水可维持生命、保持健康,人内外都需水。3、土壤与健康:人类直接或间接接触土壤,土壤的化学结构、微量元素和卫生条件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4、噪声与健康:有工业、交通、生活噪声,噪声影响工作、学习、情绪、N、耳。5、室内装修对健康的影响:污染物是人造板、油漆、黏合剂、墙纸、地毯等所含甲醛、苯及苯系物、氨、挥发性有机物毒气所致。挥发期是15年,容易导致白血病、癌症和肿瘤。(四)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急、慢性中毒:汽车废气 食物污染 汞、铅、笨等中毒。2、致癌作用:80-90%的癌症与环境有关。如放射引起肺癌和白血病;紫外线引起皮肤癌;吸血虫传播引起淋巴瘤;EB病毒引起鼻咽癌;黄曲酶素等。3、致突变:指遗传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突然变异。表现在染色体、基因突变,导致不孕、早产、死胎、畸形。4、致畸作用:风疹作用造成胚胎发育不正常,随着环境污染的严重,新生儿畸形和发病、死亡率在升高。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一些毒物进入人体后与组织蛋白结合,使血细胞吞噬能力下降,抵抗力下降。如苯、二氧化硫、农药;亚麻尘引起呼吸道疾病;粉尘引起过敏性鼻炎。6、其它:传染病、公害病、职业病。三、传染病的预防(一)传染病防治总则学校或体校多为集体生活方式,加之运动员由于训练或比赛身体疲劳,抵抗力差,被传染的可能性大,容易危害健康人。故对传染病的处理方法先隔离、消毒、检疫、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宣传教育等。1、传染病:病原体侵入机体,破坏机体的平衡,能在人群中传播,引起流行疾病。2、病原体:在环境中侵袭人体的微生物。如吸血虫、细菌、病毒。3、传染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在机体内繁殖,成为被感染者。如流感、艾滋病。有三类,可能是病人、或携带者或动物。4、传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引起明显或不明显的病理反应。5、传染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传播给他人所经过的路线。如飞沫、空气、水、饮食、接触、虫媒、血液、血制品。6、抗原和抗体:任何外界侵入人体的特异物质称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人体组织所产生抵抗它的物质叫抗体。7、免疫与免疫力:由特殊的抗原使人体组织产生抵抗这种抗原的特殊抗体称免疫。机体组织产生对入侵物的抵抗力,有分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遗传)和特异性免疫(后天受外界抗原性刺激产生)。(二)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病学(1)传染病的发病因素病原体环境人体(群)(2)传染病的流行有三个基本环节:传染原、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源向外界排出病原体,经过一定途径进入免疫力差的易感人群,在人体内达到一定数量使人患病。传染病的流行与自然因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如水灾)和社会因素(卫生条件)有关。(3)传染过程表现1、病原体被消灭或派出体外:防御能力强,不利于其生长。2、带菌状态:入侵后停留体内。3、隐性感染:有不明显的临床症状。4、潜伏性感染:有发作危险。5显性感染:发作。(三)传染病的预防方法1、提高身体的抵抗力。2、传染病的管理: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3、切断传染途经:消毒:燃烧、紫外线、药物4、保护易感人群:提高抵抗力、预防接种。人体的免疫个体不同,积极体育锻炼,合理的营养,良好的生活制度,避免过度疲劳,是提高抵抗力的有效方法。5、消毒:消毒的目的是在外界环境中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染途径。有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物理消毒:如清扫、洗刷、燃烧、煮、照(紫外线)。化学消毒:消毒药品有25%漂白粉(食具、水)、生石灰呕吐物、粪便)、石碳酸(家庭环境)、来苏尔(手、家庭环境)、高锰酸钾(茶具、水果)、新洁尔灭(器械、食具)、过氧乙酸(肝炎病污染区)等。6、药物预防:注射防御针,中西药预防。四、几种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一)、流行性感冒1、病因:有甲、乙、丙三型,人体缺乏抵抗力易感染。此病毒加热100C1分钟消灭。2、流行病学:传染原:在发病三日内传染力最强,发病突然、蔓延迅速、感染多、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学校、厂矿企业、机关感染机会多。传播途径:其潜伏期1-3天,通过呼吸、飞沫、鼻涕。易感人群:免疫力差、营养不良、运动疲劳、对环境适应差、身体虚弱。3、临床表现:单纯型有头痛、发热、畏寒、乏力、全身酸痛、流鼻涕、打喷嚏、干咳、咽痛等。另外还有肺炎型、中毒型、胃肠型。其症状不同。4、治疗: 因病毒易变异无特效药。辅助治疗可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强营养、辅助药(维生素C、病毒灵、板蓝根、银翘),如有合并症,使用抗菌素。5、预防:提高御寒能力,讲究个人卫生、少集会、用中草药板兰根、野菊花预防。(二)甲、乙型病毒性肝炎我国是乙肝多发区,以成人多见。甲肝以儿少多见。重症肝病死亡率高,慢性肝炎影响工作和运动能力。1、病因: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通过接触、口传、水源、输血、粪便,使其传播。病毒经紫外线照1小时,开水煮30分钟可消灭。2、流行病学:传染源:甲肝儿童多见,传染期2-6周最强,自潜伏期到发病后的一个月左右传染可能性大;乙肝在血液中可有较长时间的潜伏期,传染期长。传播途径:采血、输血、病毒经粪便排出,但通过苍蝇、食物、食具、手、饮水直接或间接传染。易感人群:人易感染,患肝炎后可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持久,甲乙肝炎无交叉免疫,甲型肝炎多发生秋冬季,乙肝四季散发。医务人员、饮食服务、清洁工人发病率高。3、临床症状:食欲不振、恶心、乏力、肝肿大、肝功能减退、少数发热、黄疸、下肢浮肿、烦躁等。4、治疗:以休息和营养为主,配合中西药疗法,避免吃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牛奶。5、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管理好饮食、粪便、血液的卫生,注意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预防接种。主要是经血液、性和母婴传播,一般不会通过呼吸和消化道传播。检查乙肝:查血清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等五项即两对半: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时检查乙肝病毒的主要标志;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是对乙肝病毒免疫和保护性抗体,90%接受乙肝疫苗者表面抗体可为阳性。乙肝e抗原(HBeAg):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很强。乙肝e抗体(抗-HBe):阳性预示着患者的传染性已显著或相对降低,病毒复制程度已降低或明显缓解。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分IgM和IgG,IgM呈阳性表示乙肝病毒正处于复制期;IgG是指只要患者感染过乙肝病毒,该项均为阳性。 检查结果分析:“大三阳”:是指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和乙肝核心抗体三项指标阳性。表示该病人乙型肝炎病毒处于复制活跃期,并有较强的传染性。“小三阳”:是指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和乙肝核心抗体三项指标阳性。表示该病人乙型肝炎病毒低水平复制或基本静止,传染性较弱。(三)艾滋病及其预防2009年10月31日卫生部长陈竺表示,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319877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92323例,报告死亡49845例。市疾病控制中心专家介绍,自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至今我市疫情呈不断增长趋势,疫情从高危病人向一般人扩散,防空形势十分严峻。今年18月全市报告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比去年同期增加57,性接触传播仍为主要传播途径。异性占一半以上,同性占10.6。提到艾滋病,你首先想到什么?AIDS(艾滋病)是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后天性免疫功能下降综合症)的缩写。HIV(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病毒)引起。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区别 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携带艾滋病病毒,都具有传染性。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艾滋病病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外表看起来跟健康人一样。艾滋病病毒(HIV)特点:(1)HIV遗传物质(RNA)整合到免疫细胞中,不易被人体免疫系统发现。(2)能不断发生变异,使机体产生出来的抗体不能识别病毒。(3)HIV感染并致死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T细胞,最终使整个免疫系统丧失功能。(4)对外界抵抗力弱,病毒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加热以及常用的消毒剂都可杀灭它。HIV病毒的结构(1)核心(两条单股的RNA链和几种酶的颗粒)(2)衣壳(两层,由蛋白质组成)(3)胞膜(脂质双分子膜):胞膜表面有7080个胞膜刺突;胞膜刺突在膜外的球状部分称为GP120(糖蛋白)。HIV感染后的病程及表现第一阶段:感染早期(3个月左右,可长达6个月)(又称窗口期)特点:(1)血液中查不出HIV抗体,血检结果呈阴性。 (2)但血液中HIV数量极高,传染力很强。 (3)到后期血液中出现HIV抗体,同时表现出一些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头痛、腹泻、夜汗、淋巴结肿大等,有的会出现皮疹。第二阶段:无症状期:(平均7年左右,范围为110余年)特点:(1) HIV感染早期出现的症状消失,被感染者无症状,自我感觉良好,看起来与常人无异 (2)具传染性 (3)血检结果呈阳性第三阶段:AIDS前期(又称相关症状期,持续12年)特点:(1)再次出现第一期的症状,还会出现鹅口疮、乏力、体重下降、生殖器疱疹等 (2)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以T细胞数量减少为标志) (3)血液中的HIV数量升高,有较强的传染性第四阶段:AIDS期(1年左右)特点:(1)除第三期症状外,还表现出以下1种或数种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如卡氏肺囊虫肺炎、严重鹅口疮、肺结核、严重腹泻等;恶性肿瘤,如卡波西氏肉瘤、淋巴癌;脑细胞受HIV侵犯导致痴呆及恶液质(体重急剧下降) (2) T细胞数量极低,而HIV数量极高,病人有极强的传染性 (3)病人最终死于上述任何一种或几种疾病注意:人们感染了HIV后处于第一、第二期时,被称为HIV携带者或HIV阳性者(无相关症状);进入第三、第四期后才被称为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程及症状 常见的症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性症状 :持续发烧、虚弱、盗汗、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在三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 (2)呼吸道症状: 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3)消化道症状 :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4)神经系统症状 :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风、偏瘫、痴呆等。(5)皮肤和粘膜损害: 弥漫性丘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粘膜炎症及溃烂。(6)肿瘤 :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希氏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艾滋病的治疗目前还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只能缓解和延长生命。如:1、“鸡尾酒疗法”:最大限度制止病毒的复制使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部分或全部恢复。但也存在缺点:不能彻底清除病毒、有较大副作用、用药需时间长、药物贵、并要经常调整药物组合。2、我国科学家发挥传统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控制艾滋病病毒和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和方剂:如黄苓花和根、苦参花、金银花等。艾滋病疫苗的研制由于艾滋病的致病机理和免疫机理尚不清楚,加上病毒基因的高度变异,有HIV-1型和HIV-2型并有许多亚型,研制难度非常大,疫苗没有研制成功,教育被称为最好的“疫苗”。艾滋病的由来1981年 6月5日,美国洛杉矶发现5例同性恋者患卡氏肺囊虫肺炎,同年7月又报到26例卡氏肉瘤患者,随后不断发现新的相同病例,这预示一种新的传染病开始流行。艾滋病的发现归功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蒙塔尼尔教授。在1983年发现型和86年发现型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起源有很多争议,非洲绿猴(只带毒不发病)和亚洲恒河猴(是型)身上的HIV与人类HIV很相似。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被感染)1、性接触在世界范围内,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艾滋病可通过性交的方式在:1、男性之间;2、男女之间传播。性接触者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 男性感染者将艾滋病病毒传给女性的危险明显高于女性传给男性的危险。妇女有权主动要求对方在性交时使用安全套。因精液或阴道有大量的病毒,无论是同性、异性都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西方国家有70%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男性同性恋者。在非洲、东南亚一带的一些国家,80%以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异性接触,女性艾滋病患者81%为妓女。2、血液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输入被污染的血、血液制品;接受HIV阳性者的器官(器官移植)、精液(人工受精),与HIV阳性者共用注射用具(如静脉吸毒)。共用注射器吸毒是经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重要危险行为。输入或注射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就会感染艾滋病。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而又未经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或其他侵入人体的器械会传播艾滋病。其它的还有如:口腔科器械、外科手术器械、理发、美容(纹眉、穿耳)、修脚、纹身、刮脸刀、剃须刀、共用牙刷。在非洲有30%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儿童是输血所致。艾滋病患者中有25%有静脉注射毒品史3、母婴垂直传播母胎、母婴怀孕期间、分娩时、哺乳期。1/3 的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会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把艾滋病传染给婴幼儿。大部分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婴幼儿会在3岁以前死亡。艾滋病传播的四个条件(1)离开:病毒离开人体(2)存活:病毒离开人体后在体外可以存活,但与温 度、湿度有关。在蚊子昆虫体内不能存活。(3)进入:活的病毒进入人体(4)数量:大到可以引起感染的数量。在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液较多;唾液较少,不足传播。4个条件同时满足才可引起传播艾滋病的预防1、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是预防传染的根本措施。2、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艾滋病、性病的感染。3、及早治愈性病可减少艾滋病的危险。4、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5、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6、关爱、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方式。7、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艾滋病的危害1、对个人生理上:健康状况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肉体的折磨,最后被夺去生命。心理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忧心忡忡、自暴自弃。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2、对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会导致家庭不和,家庭破裂。而且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3、对社会劳动力减少、人材损失严重;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影响生活水平;使人均寿命大幅度下降;大批儿童成为孤儿;生产率的降低、社会发展倒退、影响社会安定等。关爱艾滋病患者关注脆弱人体:1、青少年 2、贫困妇女 3、流动人口 4、吸毒者暗娼和嫖客 5、社会、性别、种族、宗教等方面的弱势人体 6、流浪儿童、童工、辍学儿童。帮助学校中受艾滋病影响的人1、确保受感染和受影响的师生留在学校2、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帮助3、处理心理创伤及其他与艾滋病相关的问题4、消除羞辱和歧视我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相关政策、法规四免一关怀政策四免:、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可到当地卫生部门指定的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区(科)的综合医院服用免费的抗病毒药物,接受抗病毒治疗。、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和病毒检测的人员,都可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等机构,得到免费咨询和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对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由当地承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任务的医院提供健康咨询、产前指导和分娩服务,及时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开展艾滋病遗孤的心理康复,为其提供免费义务教育。 “一关怀”:指的是国家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救治关怀,各级政府将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纳入政府补助范围,按有关社会救济政策的规定给予生活补助1、“世界艾滋病日”由来:自1981年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至今,短短20多年间,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流行,已有两千五百多万人死于艾滋病,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艾滋病,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一个有140个国家参加的“全球预防艾滋病”部长级高级会议,会上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生活中各种行为方式拥抱、握手 、使用同一个厕所、清洁和包扎伤口、共用针头吸毒、礼节式亲吻、跳舞、打篮球、坐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共用剃须刀、穿耳洞、纹眉、纹唇线、修脚、使用公用电话、蚊虫叮咬、共用水杯、帮助鼻子流血的人、共用毛巾、咳嗽、打喷嚏、照看宠物或动物、与HIV感染者共用一个杯子喝水或共用一个盘子进餐、共乘一辆拥挤的公共汽车、不安全性行为、接触眼泪或汗液。测验你对艾滋病的认识艾滋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而该病毒会破坏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目前尚无法治愈艾滋病没有症状的带病毒者可以将病毒传染给他人性伴侣数目越多,感染艾滋病的机会越高艾滋病可由共用未经消毒的针头及针管传播艾滋病感染者应被隔离艾滋病感染者不应和健康人一起工作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孩子不应被允许上学,因为这样做会传染给他人即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你的好朋友,也应当避开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当受到惩罚,因为这是他们的危险行为所致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妇可以在怀孕时将病毒传染给婴儿艾滋病病人可以通过治疗提高生存机会只有同性恋和双性恋才会感染艾滋病共同进餐会传播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阳性表明该人患上艾滋病应当禁止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入中国境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会对他们的朋友和邻居构成威胁应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身份,以便我们能够避开他们治疗艾滋病毒感染者是浪费资源,因为他们很快会死亡因为艾滋病病毒只感染少数有危险行为的人,因此我们无须进行大量的健康宣教第二节 运动环境卫生人体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又相互对立。人类在科学地保护环境、改造环境、利用环境,避免和消除环境中不利因素。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是以人类为中心所有客观外界条件的总和。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组成。两者共同作用于人类。一、运动与环境的关系(一)热环境环境温度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两个相矛盾的方面:1、需要充分的血液供应以保证肌肉代谢的需要;2、代谢产生的热必须尽快通过血液从深部组织传递到皮肤表面散热,这样以来会造成肌肉缺氧。1、体温调节与热适应经常在高热环境下运动,会逐步产生热适应,使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和心血管机能方面得到改善。所需时间5-7天,但与强度、气候有关。2、热环境中的运动能力在温度适宜的环境运动体温会因产热升高40C,剧烈运动后更高。训练良好的运动员能较长时间承受39C-41C的体温。然而,在高热环境产热会因散热障碍而出现热疾患即中暑,体温可达42C。3、预防运动中的热疾患人体热适应会有一定限度,超过范围可引起生理机能紊乱,引起热疾患。所以,在热环境的体育锻炼应尽量选择在早晚进行,要有防暑措施。(二)冷环境指0c以下,坚持在环境中运动,可改善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提高耐寒能力,有利于身体各系统机能的进一步加强。1、机体对冷环境的适应:人处在较冷环境中几周,寒颤的发生会推迟,冷适应的人可无寒颤,机体继续产热。无寒颤产热来自人体的脂肪和运动产热。在日本和朝鲜一些妇女可在0c以下海水中作业数小时,她们的代谢要比一般人高25%左右。2、冷环境中的运动能力 经常在冷环境中运动,可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在寒冷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会因外周血管的舒张降低身体对寒冷的绝缘能力,但运动旺盛的新陈代谢率,会使体内产热增加,仍能保持与热平衡的适应。但较长时间在冷环境中游泳、潜水产热会小于散热。(三)高原环境对人体健康及运动能力的影响1、海拔高度和人体的氧运输能力在高原人处于低气压、低氧分压的特殊缺氧状态,大气环境中氧气密度或氧分压会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大气压下降。一般人在海拔2000米以上会出现轻微症状,3000-4000米以上呼吸和心率加快、头痛、眩晕等症状,4000-5000米以上必须供氧,7000-8000米如不供氧大部分人出现病理症状,久之危及生命。2、高原适应平原人初上高原经数周或数月的适应,机体会产生迅速的调节反应,提高对缺氧的耐受力,这一过程称高原适应。适应者脑、心脏、骨骼肌组织器官和毛细血管网密度增加,肌肉内有氧代谢线粒体及有氧代谢酶的活性增加,极大的改善了机体氧的运输和利用能力,从而部分代偿了环境缺氧,身体对缺氧会逐渐适应,提高耐力和长时间的运动能力。3、高原环境的运动能力即使在海拔较低的高原地区,机体对缺氧的调节与适应不能完全代偿环境的缺氧,运动时受最大心率和心搏出量的影响,最大心输出量降低。因此,在高原或高山上运动要降低运动强度(防止极度疲劳)。4、高原运动要注意的医学问题虽然人体能很快适应缺氧环境,但初上高原仍会出现高山病。症状有:精神倦意、头痛、恶心、呕吐、睡眠紊乱、呼吸困难,严重者充血性心力衰竭。故进入高原运动,应先体检,如X射线胸透、心电图、血压等,异常者最好不进高原。二、 运动场地卫生(一)运动建筑设备的一般卫生要求1、位置的选择:方便群众;座落方向:室内面朝南便于采光;室外南北方向,避免与阳关直射;大风区与风向垂直。2、采光与照明:自然采光(窗面:室面=1:31:5);人工采光:照度不小于50LX(勒克斯),不伤眼、不闪烁、不眩目、无浓影、不提温、接近日光光谱。3、采暖与降温: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21C,常用蒸气和热水管,禁忌生炉和火盆。降温方法可自然通风、人工通风,冰块、空气调节。4、通风:自然通风、人工通风(机械手段促进气体交换)。(二)运动建筑设备卫生要求1、体育管:地面平坦、坚固、防滑、灯光不眩目,最好木质地板。墙壁无明显棱角和突出部分,温度适中。2、田径场:跑道:平整结实富于弹性、无浮土、不滑。跳跃、投掷:跑步避光、跳板与地面平齐、沙坑松软、边线用木制并与地面平齐;跳高架牢固,不易倾倒、横竿易落下。投掷区有画线,场地平整有护笼,器械符合年龄、性别、技术要求。3、球场:足球场有草皮,草地干净光华。篮、排球场平整、结实、不硬不滑、无浮土,四周2-2.5米无障碍物。4、游泳池:一般卫生:更衣室、厕所、活动室、淋浴、涉水池、水深浅分开、室内温度26-27度、室外18-26度、照明200LX、池碧和底用瓷砖砌成并有斜度。水质卫生:无色透明、无臭无味、清澈见底、无生物、池水用过滤法和氯化消毒、每2小时测一次含氯量(PH值7.2-8.0,余氯0.2-0.4mgL);每天细菌分析一次(细菌不超过100个ML,大肠杆菌不超过3个L)。水透明度可见5-10CM直经的黑园,有救生员,换水的方法全换或流水。第三节 不同人群的体育卫生要求体育锻炼可促进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掌握与提高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高贵的品质、集体主义精神,保证德、智、体全面发展。儿少的体质与健康,智力与心理的发育,关系到他的现在、将来,意义深远。一、儿童少年的体育卫生(一)体育锻炼对儿童少年的影响对运动系统的影响1、骨:刺激软骨板的增生,加速血液的供应和骨的生长。在户外锻炼能促进维生素D的生成,加速骨的钙化,骨密质增厚,骨小梁排列更加合理,骨的抗压拉力更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长高。2、肌肉:使肌肉开放的毛细血管达平时的15-30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肌纤维增粗,体积增大,弹性增加,工作能力和耐力提高。肌肉总重增加。3、关节:使关节柔韧性、灵活性 、稳固性得到提高。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心脏:心肌由于冠状动脉供血的改善而获得充足的营养,心肌发达,心室壁增厚、心脏体积增大,心肌收缩力增强,每搏输出量增加,安静时的心跳和血压都较一般少儿低。2、血管:使血管壁的中膜增厚,弹性增加;毛细血管分布增加;冠状动脉口径增粗和重量增加。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运动时的呼吸加快、加深,可促进二氧化碳的排出和氧的吸入,使呼吸肌发达,胸围扩大,呼吸差增加,肺活量增加,承受大负荷能力增加,安静时呼吸频率减少。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促进神经系统机能改善和发展。因运动时都在大脑支配下完成,使神经中枢兴奋与抑制得到加强,使神经系统平衡性灵活性得到提高,反应迅速且不易疲劳。运动后感到精神焕发,思维敏捷,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二)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整个发育速度是波浪式的。有二次突增期并有二次交叉: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