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解表药,各论,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 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和各类药物的性能特点。 掌握药物: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羌活、白芷、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13味。熟悉药物:香薷、细辛、苍耳子、生姜、藁本、辛夷、升麻、蝉蜕、蔓荆子9味。了解药物:淡豆豉1味。掌握: 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熟悉: 使用解表药时发汗不宜太过,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以及禁忌等注意事项。,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 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和各类药物的性能特点。 掌握药物: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羌活、白芷、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13味。熟悉药物:香薷、细辛、苍耳子、生姜、藁本、辛夷、升麻、蝉蜕、蔓荆子9味。了解药物:淡豆豉1味。掌握: 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熟悉: 使用解表药时发汗不宜太过,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以及禁忌等注意事项。,分类、药性特点、功效、应用、典型配伍;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一、概 念,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之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解表药又曾称为发汗药,解表法亦相应称为汗法。从发展沿革来看,由于对风寒表证及发散风寒药认识较早,风寒之邪宜于从汗而解,这些最初使用的解表药一般具有明显的辛温发汗作用,基于这种临床用药实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总结了“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著名治疗原则。 随着对表证认识的深化和解表治法的发展,有的表证并非汗解所宜;解表药物逐渐增多,其中有的并无明显发汗作用却为表证所常用,解表药便超越发汗的原始含义。可见,解表药源于发汗药,包括了发汗药,而又不仅限于发汗药。,二、药性特点,1.多辛、质轻。 2.主入肺、膀胱经。,辛能发散,疏表透邪;轻扬升浮,偏行肌表,开腠去实。故解表药善于外达肌肤,以祛散以风为主的六淫表邪,解除表证。,肺合皮毛,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三、功效,主要:解表(发表) 部分药具有:止咳平喘 利水消肿 透 疹 除痹止痛 消 疮 止痒、通鼻窍、利咽等,主治外感表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 部分可用于:水肿、咳嗽气喘、麻疹、风湿痹证、疮痒初起等兼有表证者。,四、适应范围,解表药主要应用于表证。其中兼能平喘止咳者,可宣降上逆之肺气,还常用于痰饮、热邪等所致肺气壅遏,气逆而喘促咳嗽之证。(开宣肺气治喘咳)。水肿初起而兼表证者,为风湿郁闭肌表,上源壅塞,水道失于通调,水液留溢体肤而成,兼能利尿的解表药,外彻可发散表邪,直通肺气,使在表之水湿由汗而解;内入可肃降下行,通疏水道,使在里之水液从小便而利。(发汗宣肺而利尿退肿)。小儿麻疹,以透畅均匀为顺,透疹解表药可使疹毒由里外泄,从而减轻对内脏的损害。(麻疹初起)隐疹、风疹等皮肤瘙痒,遍及全身,发无定处,多系外感风邪,致使营卫不和而起,祛风解表之药可以其宣散之性,使郁闭肌表之外邪透达,还可收止痒之效,内服、外用皆宜。(根据祛风药治疗过敏性皮肤病有效的启示,现代亦常用于其它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因为风为百病之长,风证的范围很广,临床对一些病变部位不定,时隐时现,倏来倏去的病证,如现代医学之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解表药亦广泛应用,疗效卓著,并越来越受到医药界的关注。)疮痈初起,病位在表,不仅邪毒逆于肉理,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适当选配解表之品,可祛肌肤之邪毒,行肉理凝滞之营卫,有助于初期痈肿之消散,故有“汗之则疮已”的经验。部分兼能止痛者,善于攻逐风寒湿邪,通畅营卫之气, 为风湿痹证所常用;因其轻浮升达,高巅之上唯此类风药可到,故又为头风头痛之要药,兼能通鼻窍者,既可祛除壅阻于犯表之邪,又可直接通利肺窍,为风寒、风热、风湿所致鼻渊、伤风、鼻塞、流涕、鼻腔红肿之症所常用。,此外,因肝为风木之脏,开窍于目,双目居头面之上,风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上犯于目。故目赤肿痛,流泪羞明,翳障遮睛等眼科疾患,均常用祛风之药。解表药又多具芳香温燥之性,有的还兼升阳之力,能遂脾土之所欲,为脾所喜。临床对于脾不升清,中气下陷,或水湿不运,而泄泻不止,或脘腹胀闷之证,亦常用本类药胜湿止泻,或升举脾阳。 虽然解表药可用于喘咳、水肿、痹痛、风疹、鼻渊、伤风鼻塞诸证,但仍以表邪引发或兼有表证者最为适宜。,解表药共同具有的主要功效是解表。所谓解表,就是药物发散表邪以治疗表证的作用。其中作用较缓和者,称为疏表,或疏散表邪;发汗作用明显,可使邪随汗解,又称为发汗解表;温散作用较强者,称为散寒解表或发散风寒;温散作用较弱,且善于祛除肌表风邪以治疗表证恶风、鼻塞、流涕,或风疹、皮肤瘙痒等外风证者,称为祛风解表或疏风解表;药性寒凉,主治风热表证者,称为发散风热或疏散风热。,常用名词术语,发汗解表: 通过发汗,使表邪从外而出,以解除表证的药物作用,谓之发汗解表,亦称发表。适用于外感初起,邪在表者。发散风寒: 发散风寒外邪之义。为辛温解表药的主要作用,性味辛温,能发散肌表风寒解除表证。适用于风寒表证,及风寒头痛、肢体疼痛。,宣肺: 宣通肺气之义。外邪袭肺或痰浊阻肺,致肺气闭郁,出现咳嗽气喘。宣肺药具辛之性,以宣通肺气,而平定喘咳,药如麻黄、桔梗。 调和营卫: 解除风邪并调整营卫失和的治法。风邪自表而人,可导致营卫失调,表现为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弱等症。常用桂枝解肌发汗而通卫,白芍敛阴而和营,两药合用解肌发汗、调和营卫;营卫得和,则诸症自解。 发表透疹: 通过发表以透出隐之未透之疹的药物作用。适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透兼有表证者。宣通鼻窍: 通过辛散之作用,解除鼻塞之症,称之为宣通鼻窍。宣通鼻窍药适用于外感头痛。,发散风热:发散风热外邪之义。为辛凉解表药的主要作用,性味辛凉为主,除辛散外邪 外,兼有一定的清热作用。适用于风热表证,以及风热头痛、咽痛。亦称疏散风热。升阳举陷:药性上升,能使下陷的中气得以上升,谓之升阳举陷,亦称升举中气、升提中气、升举阳气。药如升麻、柴胡。,五、配伍方法,使用解表药应根据四时气候变化及患者体质不同而选择相应的药物,并做适当的配伍。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邪。外感风寒者,应选发散风寒药;外感风热者,宜选发散风热药;兼感暑湿者,配祛暑化湿药;兼燥邪者,则解表药应与润燥药同用。 若虚人外感,正虚邪实者,解表药应与补益药同用,以扶正祛邪。如素体气虚,外感表邪者,解表药应与补气药同用,以益气解表;素体血虚或失血之后,复感表邪,解表药应与补血药同用,以养血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宜发散风寒药、助阳药并用,以助阳解表;素体阴虚、感受外邪者,则应当解表药与滋阴药同用,以滋阴解表。此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除选用发散风热药物外,应与清热解毒药配伍。,五、使用解表药的注意事项,1、使用发汗作用较强的解表药时,应控制用量,中病即止,如使用过量而发汗太多,则易耗伤阳气,损及津液,从而导致亡阳或亡阴。,2、汗为津液,血汗同源,因此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者,虽有表证,均当忌用或慎用,以免更加耗伤阴血津液,故(伤寒论)有“汗家、疮家、失血家不可汗”的警语。,3、使用解表药还应注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如春夏季节、南方炎热地区,腠理疏松,容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轻;冬天,北方严寒地区,腠理致密,不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重。,4、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易于挥发,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六、解表药的分类,解表药虽有辛散发表的共性,但其性质又有温、凉的区别,所治疗的表证也有风寒、风热的不同,故解表药相应地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及发散风热药两类。,第一节发散风寒药,本类药物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风寒表证。 此外,部分药物分别能够祛风湿、止痹痛、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透疹、消疮,故可用治痹证及喘咳、水肿、麻疹、疮疡初起兼有风寒表证者。,麻 黄,来源:为麻黄科植物中麻黄 、草麻黄、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草麻黄,草麻黄,中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木贼麻黄,【处方用名】 生麻黄、麻黄、西麻黄、净麻黄(生用,辛散作用较强)发汗解表宜生用水炙麻黄(炒时加清水,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多炙用蜜炙麻黄(用蜂蜜拌炒,辛散作用减弱,且有润肺之功),性能特点: 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入肺与膀胱经,善达肌表,开腠理,透毛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为辛温发汗之峻品, 被称为“发汗解表第一药”; 本品作用重在开宣肺气,以外散风寒,内平喘咳,下通水道,且宣散之力颇强。故只适于风寒表实证、肺气壅遏的实喘及风水水肿而无汗者。,性味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麻黄 辛、微苦、温 肺、膀胱,宣肺平喘,利尿消肿,发汗解表,风寒表实证桂枝(麻黄汤),肺气壅遏之喘咳实证杏仁 风寒咳喘三拗汤(麻、杏、甘) 寒饮咳喘小青龙汤(细、干、半) 肺热喘咳麻杏石甘汤,风水证 为宣肺利尿之要药,为辛温解表之要药及峻品,具良好宣肺 平喘作用,散寒通滞 风湿痹痛、阴疽、痰核等。,用法用量: 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炙用。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或炙用。,使用注意: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咳喘由于肾不纳气的虚喘者慎用。,传统上有 “有汗不得用麻黄”的讲法。,【实验研究】 本品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并含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等。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麻黄碱能使处于高温环境中的人汗腺分泌增多增快。麻黄挥发油乳剂有解热作用。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伪麻黄碱有明显的利尿作用。麻黄碱能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可引起兴奋、失眠、不安。,麻黄的重要配伍:,配桂枝则发汗解表配杏仁则止咳平喘配干姜则宣肺散寒配石膏则宣肺泄热,桂 枝,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桂枝原植物,桂枝药材标本,最早记载于别录 处方用名: 桂枝段、嫩桂枝、桂枝尖、桂枝木、炒桂枝、炙桂枝。 柳桂。,性能要点:桂枝辛温发散,甘温助阳,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通血脉,为风寒外感、寒凝血滞、阳不化气等证之要药。其发汗之力虽不及麻黄,然其味甘力缓又无伤阳之弊,故风寒感冒虚实皆可应用。,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 发汗解肌、 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桂枝辛甘温心肺膀胱,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发汗解肌,为外感风寒常用药。发汗较麻黄缓和,但并不专于发散,长于宣阳气于卫分,具有助卫实表之功。,主治寒凝血滞诸痛证 1.风寒湿痹善治肩臂部 2.胸痹枳实薤白桂枝汤 3.中焦虚寒小建中汤 4.寒凝血滞痛经、闭经(温经汤) 癥瘕桂枝茯苓丸,风寒表实证+麻黄 风寒表虚证+白芍 阳虚感寒亦可用,1.心阳 :心悸、脉结代(胸 痹) (炙甘草汤)2.肾阳:膀胱气化失司:水肿、 蓄水证(五苓散)3.脾阳:痰饮脐下悸动、头晕 目眩(苓桂术甘汤),解肌: 治疗学术语。即解除肌表之邪。是对外感证初起有汗的治法。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来苏集:“解肌者,解肌肉之汗也。”温病条辨:“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故临床上应针对病症的寒热而采用辛温解肌法或辛凉解肌法。辛温解肌如桂枝汤,辛凉解肌如柴葛解肌汤。,营卫不和:一般是指表证自汗的病理而言。表证自汗有两种情况:一是“卫弱营强”。因卫外的阳气虚弱,失去外固的能力,汗液自行溢出,临床表现为身不发热而时自汗出。一是“卫强营弱”,因阳气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临床表现为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强与弱只是相对的。治疗上用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的代表方之一,仲景方约二百余首,其中用桂枝汤加减变化而出者,计有二十八方,约占七分之一。此方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且大量用于临床各科之无表证者。前人柯韵伯、王子接、郑钦安都谈到本方既是解表剂,又是和里剂,尤其王子接论述伤寒方,列桂枝汤为和剂祖方。历代医家称誉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实践证明,桂枝汤功用既能调和营卫,又能燮理阴阳,与麻黄汤之专于发表,及三承气汤之专于攻里者不同。正因为它具有解表和里的功效,因此,可用于营卫失调,营卫不足及阴阳失调所导致的许多病症。,用法用量:煎服,310g。,使用注意: 凡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月经过多者,均忌用。,麻黄与桂枝相鉴别,二者都是常用的辛温解表药,均味辛性温、归肺膀胱经,皆能发汗解表,同可用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而紧等证,两者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麻黄 重在宣肺,发汗力大,主在宣发卫气。宜表实证,并能宣肺而平喘、利水。治疗咳喘诸证、水肿兼表证。桂枝 重在温通阳气,发汗力缓,主在透达营气。表实、表虚均宜。又能温通经脉、温通胸阳,通阳利水、温中散寒。治疗胸痹胸痛、风寒湿痹、经寒淤滞和经闭痛经、痰饮诸证,桂枝的重要配伍,配麻黄: 发汗解表配芍药: 调和营卫,发汗解肌 (桂枝温阳助卫,芍药敛阴和营,开中有合,散中有收,发汗不伤阴,止汗而不留邪)配茯苓: 温阳健脾,运化水湿配炙甘草:温心阳,补心气, 用治心阳不振而心悸不安,紫 苏,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茎。,紫苏原植物,紫苏药材标本,苏叶药材标本,处方用名: 紫苏、紫苏叶、紫苏梗、老苏梗、带叶苏梗、嫩苏叶、嫩苏梗。,性味归经与功效,性味归经: 辛、温。 归肺、脾经。药性说明: 紫苏辛温行散,叶轻入肺,能发散风寒、宣肺止咳;梗入脾胃,善于行气和中,理气安胎。功效: 解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应用 : 1、解表散寒(苏叶较佳):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痰多。主治风寒感冒,恶寒无汗;风寒犯肺,咳嗽痰多;外感风寒,内兼气滞者用之更良。 2、行气宽中(苏梗较佳):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本品为行气宽中,行气止呕良药,兼有理气安胎之功。 3、安胎:胎气上逆;胎动不安。 4、解鱼蟹毒:适于鱼蟹变质,食后吐泻、腹痛。,用法用量: 煎服,5-9g,不宜久煎。,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脾、胃经。 【药性说明】 生姜辛温发散,入肺经外能发汗,内能化痰,其解表力弱,善治风寒咳嗽。入胃经又善温中止呕,治多种呕吐,称 “呕家圣药”,【功效和应用】 解表散寒:风寒感冒温中止呕:胃寒 呕吐 素有“呕家圣药”之称温肺止咳:风寒咳嗽解毒: 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毒。,风寒感冒轻证(单煎加红糖服,或配葱白煎服|)(加入其他辛温解表剂中,作辅药使用),胃寒呕吐者,配半夏,即小半夏汤;(尤宜)胃热呕吐者,可配黄连、竹茹等同用。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寒犯中焦脾胃虚寒(胃脘疼痛、食少、呕吐等症),【用法用量】 煎服,3g9g,或捣汁服。【使用注意】 本品伤阴助火,故阴虚内热者忌服。,【功效鉴别】紫苏与生姜鉴别: 紫苏与生姜均味辛性温,归肺、脾经,皆能发汗解表、解鱼蟹毒,同可用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鱼蟹中毒,腹痛吐泻等证。不同之处在于:紫苏 长于行气宽中,并能安胎。苏叶偏于发散风寒,苏梗偏于行气宽中安胎。生姜 长于温中止呕,为止呕要药,又能温肺止咳,解半夏、天南星中毒。,【附药】 生姜皮为生姜根茎切下的外表皮。性味辛,凉。功能和脾行水消肿,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煎服,310g。生姜汁用生姜捣汁入药。功同生姜,但偏于开痰止呕,便于临床应急服用。如遇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肿痛,或呕逆不止、难以下食者,可取汁冲服,易于入喉;也可配竹沥,喂服或鼻饲给药,治中风痰热神昏者。用量310滴,冲服。,生 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生姜走而不守”生姜汁:功同生姜(生姜捣汁)生姜皮:和脾行水消肿 (生姜根茎切下的外表皮)干 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 (鲜姜根茎,去掉茎叶、须根,烘干) “干姜能走能守”(散寒,助阳)煨 姜:和中止呕 (鲜生姜用草纸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湿,直接 放在火中煨,待草纸焦黑,姜熟为度;或直 接放火中烤熟)炮 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取净干姜,用沙烫至鼓起,表面棕褐色) “炮姜守而不走”,香薷 (香茹、香薷穗)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带花全草。,本品辛温发散,外能解表,下能利尿,功似麻黄而力弱, 适于夏月着凉及风水水肿。故有“夏月麻黄”之称。 【功效】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应用】 1. 阴暑证。 常用治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恶寒发热、头痛无汗、 腹痛吐泻的阴暑证,素有“夏月麻黄”之称。常配伍厚朴、扁豆同用,如香薷饮。2. 水肿脚气。 其治水肿,偏于发越阳气,和中化湿以利水消肿,多用小便不利,脚气浮肿。可单用或配伍健脾利水的白术同用,如香薷丸。,【功效鉴别】香薷与麻黄鉴别:麻黄与香薷皆性味辛温,均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都可用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以及水肿、小便不利等证。不同之处在于: 麻黄 发汗之力较强、散寒之力较大,主要用于风寒表实证。其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常用于肺气壅遏的咳嗽气喘,以及风水水肿等证。 香薷 发汗、散寒之力不如麻黄,而善于和中化湿, 常用治阴暑证,其治水肿,偏于发越阳气,和中化湿以利水消肿,作用较麻黄缓和。,荆芥、荆芥穗、荆芥炭,最早记载于本经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浙江及江西等地。多系人工栽培。秋冬采收,阴干切段。生用、炒黄或炒炭。,荆芥原植物,荆芥药材标本,【处方用名】荆芥、荆芥穗(生用,主要用于祛风解表)炒荆芥(炒至微黄色,发表力缓和)荆芥炭、黑荆芥(炒至黑色为度,可止血),性味归经与功效,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肝经。药性说明 本品性平不烈,以辛为用,长于散风,外感风寒、风热均为常用。 炒炭止血。功效: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外感风寒或风热感冒 用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者,常与防风、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 用治风热感冒,头痛目赤,每与辛凉解表药银花、连翘、薄荷等药配伍,如银翘散。,1风疹瘙痒 配伍苦参、防风、赤芍等同用,又治风疹瘙痒,或湿疹痒痛,如消风散。 2麻疹不透 为“内蕴热毒,外感天行”,宜 配伍清热解毒之品。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吐衄下血,用法用量: 煎服,3-10g。使用注意: 本品气味芳香,入汤剂不宜久煎。 发表散风、透疹、消疮宜生用; 止血宜炒炭用。,荆芥与紫苏均能发汗解表,但紫苏散寒力强,偏入气分,又能理气宽中;而荆芥祛风力胜,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故在理气方中常用紫苏,而在理血剂当中多用荆芥。,防 风,源于本经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主产于东北、河北、四川、云南等地。春秋季采挖,晒干切片生用或炒炭用。,防风原植物,防风药材标本,【处方用名】防风、关防风、北防风、青防风(生用,主要用于解表、祛风湿、解痉)炒防风(炒至焦黄色为度,解表力缓和,用于止泻)防风炭(炒至黑色为度,用于止血),性味归经与功效,性味归经: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药性说明 本品辛散祛风,微温不燥,甘缓不峻,质松而润。“治风之通用药” (通治诸风,故名防风,不论外风内风均可应用)“风药之润剂”功效: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止泻。,临床应用,1、祛风解表: 外感风寒、风热、风湿 风疹瘙痒 2、胜湿止痛:风湿痹证 3、止痉:破伤风角弓反张、抽搐痉挛。 4、止泻:肝郁侮脾,腹痛泄泻。 5、止血:肠风下血,防风与荆芥鉴别,防风与荆芥均味辛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还是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等,两者均可使用。同时, 两者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炒炭可止血。不同之处在于:荆芥 发汗力大,透散力强,兼能透疹、疗疮。防风 祛风力胜,为治风病之通用药,且能胜湿止痛、解痉。内、外风均治。,羌 活,最早记载于药性论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的根茎及根。主产于四川、甘肃及云南等地。多于初春及秋季采挖,干燥,切片生用 。,羌活原植物,羌活药材标本,性味归经与功效,处方用名: 羌活、西羌活、川羌活。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药性说明 本品辛温发散,苦温除湿,既除肌表风寒 之邪,又祛经络寒湿痹阻,作用较强,且 偏上偏表,适于上半身(腰以上)风湿痹痛功效: 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临床应用,1、散寒祛风:外感风寒或挟湿头痛身痛。 风寒湿邪袭表,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痛等证。2、胜湿止痛:风寒湿痹,肩臂疼痛。 善治腰以上风寒湿痹,尤以肩背肢节疼痛者佳,每与祛风湿药同用。,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用法用量 煎服,3g10g。使用注意 本品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血虚痹痛,阴虚头痛慎用。,白 芷,最早记载于本经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芷的根。主产于四川、浙江、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秋季采挖,晒干切片生用。,白芷原植物,白芷药材标本,性味归经与功效,处方用名: 白芷、川白芷、香白芷、杭白芷。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胃经。药性说明 白芷辛散祛风止痛,温燥除湿,芳香通窍,尤以善散阳明风寒见长,为阳明头痛、鼻渊头痛要药。兼可排脓疗痈。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解表散寒:外感风寒、头痛、鼻塞止痛: 头痛 牙痛 风湿痹痛通鼻窍: 鼻渊燥湿止带: 寒湿带下或湿热带下消肿排脓: 疮痈肿毒,虽然前人称赞本品为“表汗不可缺”(李东垣)及“祛风散湿主药”扮(黄宫绣),但其散寒发汗之力较弱,实以止痛、通窍见长。故风寒感冒而头痛较剧,或鼻塞流涕者,更宜使用本品。,白芷芳香上达,善能治疗头痛,对邪入阳明,前额及眉梭骨疼痛者,历来尤为多用。现代临床对神经性、血管性及外伤性头痛、不论风寒、风热、血瘀、肝阳上亢等证型,本品均有明显的止痛作用。,本草纲目谓白芷主“齿痛,因其主入阳明,故实以牙银肿痛多用。多系风热胃火或阴火上炎所致,本品更宜与泻火之药组方,始能标本兼治。,一、辛温香燥,可祛风、散寒、燥湿,使肺气宣利;又能升阳明清气,上养鼻窍,以针对鼻渊鼻窦炎)因于风风寒湿邪之病因者二、通鼻窍,止疼痛,可改善鼻塞不通、浊涕不止、前颧疼痛等主耍症状。可内服,亦可嗅鼻外用,常与苍耳子,辛夷等药同用因于风热或肺热内郁者,亦常于相应的对证药中加人本品。,祛风解表散寒:外感风寒、头痛、鼻塞止痛: 头痛 牙痛 风湿痹痛通鼻窍: 鼻渊燥湿止带: 寒湿带下或湿热带下消肿排脓: 疮痈肿毒,本品性偏温燥,可以燥湿止带。治寒湿下注,白带清稀量多者,可以散寒、燥湿,并升举阳明清气而使白带减少,其多与炮姜、白术、莲子等温阳祛寒及健脾除湿药同用。湿热内盛、带下黄赤者,亦可与黄柏、车前子等清热燥湿或清热利湿药同用,共收清热除湿以止带之效。,辛散邪毒和温通血脉疮痈初起时可助清热解毒药以消疮肿;痈疡脓成后助补气养血药以托毒排脓,细 辛,最早记载于本经 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前两种习称“辽细辛”,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后一种主产于陕西等地。夏秋采收,阴干生用。,细辛原植物,细辛药材标本,性味归经与功效,处方用名 :细辛、北细辛、辽细辛、华细辛、炙细辛、细辛末。小辛 少辛。性味归经 :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药性说明 本品辛散温通,芳香走窜,能达表入里,既散表寒,又祛里寒, 长于止痛,故为少阴头痛要药。此外,又有温肺化饮之功。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1、风寒感冒,阳虚外感。入肺经散在表风寒,常与羌活、防风、白芷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兼有鼻塞不通或者清涕不止止痛作用好,外感风寒,头身疼痛,常常配伍细辛兼有温肺止咳的作用,外感风寒(肺寒),兼有咳嗽,常常加入细辛入肾经除在里寒邪,常与附子、麻黄同用,治疗恶寒无汗、发热脉沉的阳虚外感。 (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疗阳虚感冒很有代表性的一个经方)细辛既增强麻黄发散风寒的效果,又协助附子来温散里寒,细辛达表入里,表里同治。,2、头痛,鼻渊,牙痛,痹痛。3、寒痰停饮,气逆喘咳。本品即可外散表寒,又能下气消痰,温肺化饮。(与麻黄,桂枝干姜同用) 此外,本品辛温行散,芳香透达,吹鼻取嚏,有通关开窍醒神之功。,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用法用量: 煎服,13g;入丸散剂,用0.51g。外用适量。“细辛不过钱”使用注意: 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忌用。反藜芦。,【按语】细辛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祛阴寒,同时止痛、镇咳功效较佳。本品虽有较好的散寒作用,但发汗作用力较弱,一般解表方剂中不作主药,临床用于风寒表证主要有两个方面:或者外助麻黄以发汗解表,内助附子以扶阳温肾,治疗阳虚体质的外感风寒,形寒怯冷等症;或者取其兼有止咳、镇痛作用,用于风寒表症兼有头痛、身痛或咳嗽等症。此外,在镇咳方面,可配合干姜以温肺化痰,配五味子以开阖并施,配麻黄宣畅肺气;在止痛方面,可配合白芷治牙痛,配川芎治头痛,配乌头治痹痛,都是常用的配伍应用方法,可供参考。,藁 本,源于本经 为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的干燥的根茎及根。,藁本原植物,藁本药材,性味归经与功效,处方用名: 藁本、川藁本、香藁本、净藁本。性味归经: 辛,温。归膀胱、肝经。功效: 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临床应用,1、用于风寒感冒,巅顶头痛。 本品辛温香燥,性味俱升,药势雄壮,善达巅顶,以发散太阳经风寒湿邪见长。2、用于风寒湿痹。 本品能除肌肤经络间寒湿之邪而祛风止痛。 此外,寒滞肝脉脘腹疼痛,亦可选用。,羌活、白芷、细辛与藁本的比较,羌活、白芷、细辛与藁本:皆为辛温香燥之品,均能发散风寒湿邪,尤其善于止痛,都常用于风寒感冒或风寒挟湿的感冒,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等证。白芷、细辛气味芳香,又能宣通鼻窍,常用于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不闻香臭。不同之处在于: 羌活 气雄而散,发表之力较强;其治痹痛尤宜于上半身的风寒湿痹。 白芷 通鼻窍、治鼻渊头痛。善治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齿痛等证;并能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细辛 通鼻窍、治鼻渊头痛。善祛寒邪,散寒之力较强,外寒、内寒均治。又能温肺化饮。 藁本 性味俱升,善达巅顶,善治外感风寒、巅顶头痛。此外,本品也可用于寒滞肝脉、脘腹疼痛。,苍 耳 子,源于本经 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苍耳的果实。分布全国,各地都有野生。秋季采收,晒干。炒去硬刺用。本经:“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 要药分剂:“治鼻渊鼻瘜,断不可缺,能使清阳之气上行巅顶也。”,苍耳子原植物,苍耳子药材标本,性味归经与功效,处方用名: 苍耳子。性味归经: 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功效: 散风除湿,通窍止痛。,临床应用,1、用于鼻渊头痛,风寒头痛。 2、用于风寒湿痹。本品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治风湿痹证,四肢拘挛。 此外,本品与地肤子、白鲜皮、白蒺藜等药同用,治风疹瘙痒。又本品研末,用大风子油为丸,还治疥癣麻风,皆取散风除湿的作用。,辛温解表药小结: 本节药物性味多辛温,以发散风寒为其主要作用。适用于恶寒重、发热、无汗、头身痛、苔薄白、脉浮紧等寒象比较突出的表证。对具有风寒表证的喘咳、水肿、风湿痹痛以及疮疡等证也可选择应用。,麻黄、桂枝、细辛三药发散风寒之力强。麻黄、桂枝均散太阳经风寒,其发汗之力麻黄大于桂枝。麻黄适用于无汗的表实证。麻黄还能开宣肺气,通利小使,尚可治外邪犯肺,肺气不宣的喘咳及水肿兼有表证。桂枝风寒表证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此外还有温通经脉、通阳利水,温通胸阳、温中散寒等功效,善治风寒湿痹,妇女经寒血滞,阳气不得宣通、水湿内停的痰饮,蓄水;胸阳不振而致胸痹作痛或心悸;以及中焦虚寒、脘腹冷痛。细辛善散少阴经寒邪,多用于阳虚风寒外感,发热脉沉者,且有祛风湿,止痛及温肺化饮之功,用于头痛、牙痛、风湿痹痛及肺寒痰饮咳喘,唯药力峻烈,用量宜慎。,紫苏、荆芥、防风三药发汗作用不及麻、桂之峻烈,较为缓和,为一般风寒感冒常用品。紫苏叶的功效为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多用于风寒感冒兼脾肺气滞,胸闷呕恶或咳嗽痰多者。至于安胎,全在行气之功,可治胎气上逆之恶心呕吐;此外,还可用于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苏梗发散风寒之力不及苏叶,主要功效为理气、宽中、安胎,其理气之性和平,体虚者甚为适食。荆芥辛散疏风,无论风寒、风热均可应用,兼能透疹止血,疹出不透及各种出血可选用;防风辛温散风,甘缓不峻,为治风通用之药,且能胜湿,常用于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目赤咽痛以及风疹瘙痒、风寒湿痹等;因能散风,又有解痉作用,可治破伤风证。外感风邪,荆芥、防风二药常相须为用。,羌活、白芷、藁本均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羌活辛、苦,温,入膀胱、肾经。气雄而散,上升发散,作用强烈,主散肌表风寒湿邪,又可通利关节而止疼痛,故可用治外感风寒挟湿而致头痛、脊强、一身尽痛,或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而对上半身风寒湿邪尤为适用。白芷辛可散风,温燥除湿,芳香通窍,上行头面,善治外感风邪头目昏痛、眉楞骨痛、牙痛、鼻塞、鼻渊流涕等症。因能散风湿,又治皮肤瘙痒或风湿痹痛。且能肿排脓,可治痈疽疮疡。此外还可治妇女寒湿腹痛,白带过多。藁本作用与羌活相似,而善治巅顶头痛。,生姜散风寒发汗解表之力较弱,多用于感冒风寒的轻证,然有良好的止呕作用,故有“呕家圣药”之称。又能散寒止咳,可治风寒咳嗽痰多。又解鱼蟹中毒及半夏,南星之毒。生姜皮功能利水,专治水肿。香薷辛、微温,入肺、胃经。多用于夏季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而致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及腹痛、吐泻等症。有“夏月麻黄”之称。有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功效。又能利水退肿,可治水肿小便不利。辛夷、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为治鼻渊的要药。苍耳子又可祛风湿和治皮肤瘙痒。唯有小毒,子与草均有毒,大且煮食有中毒致死的危险,故不可过服。苍耳子外用,功专解毒消肿,可治疗疮肿毒。,发散风热药,一、含义: 性味多属辛凉,发汗解表作用比较和缓,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主要适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的一类药物称作发散风热药,亦称辛凉解表药。,二、发散风热药的性能有以下特点: 1. 在药性方面,多为凉性或微寒之品,如薄荷、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部分药物性寒,如牛蒡子、蝉蜕、桑叶、浮萍;个别药物性平偏凉,如木贼。,2. 在药味方面,根据辛能发散的药性理论,发散风热药大多为味辛之品,仅蝉蜕、桑叶、木贼味甘而无辛味。其中牛蒡子外散风热、内泄热毒,桑叶清泄肺热、平降肝阳,柴胡芳香疏泄,菊花清热解毒,所以又兼苦味;菊花、升麻以及生津止渴的葛根又兼甘味。,3. 在归经方面,因肺合皮毛,膀胱主一身之表,本类药物主治风热表证,故本类药物除柴胡、葛根外,大多归肺经,仅蔓荆子归膀胱经,浮萍归肺、膀胱经。薄荷、柴胡因能疏肝解郁,蝉蜕明目退翳、止痉,桑叶、菊花平肝明目,蔓荆子清利头目,木贼明目退翳,此药又归肝经;柴胡善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又归胆经;升麻、葛根升脾胃清阳,又归脾、胃经;升麻可治久泻脱肛,兼归大肠经。,三、适用范围:本类药物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主要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舌苔薄黄、脉浮数等症。此外,部分药物分别还能明目、利咽、透疹、宣肺止咳等,也可用治风热所致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及风热咳嗽等证。,薄 荷,源于新修本草新修本草:“主贼风伤寒,发汗,治恶气心腹胀痛。”用药法象:“清头风,除风热。”本草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的茎叶。我国南北均产,尤以江苏产者为佳。收获期因地而异,一般每年可采割23次,鲜用或阴干切段生用。,薄荷原植物,薄荷药材标本,性味归经与功效,处方用名: 薄荷 、南薄荷、苏薄荷。性味归经: 辛,凉。归肺、肝经。药性说明 本品辛凉疏散,质轻上浮,善散上焦风热之邪而清利头目、利咽透疹,兼有疏泄肝郁之功。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疏散风热: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清利头目、利咽: 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 透疹: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疏肝解郁: 肝郁气滞,胸闷胁痛,本草纲目谓之“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医学衷中参西录:“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病宜汗解之要药”。宜于外感风热,发热微恶风寒及温病初起而有表证者。又因其透散力颇大,新修本草,言其能“发汗”,故对风热表证无汗或有汗而不畅者,尤为适宜。 当今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卫分证代表方银翘散,之与银花、连翘、荆芥穗等药配伍。 若风温初起,身热微恶风寒而咳嗽者,可与开宣肺气之桔梗等药同用。如温病条辩桑菊饮。 现代还常将薄荷与清热解毒药同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卫分证,身热较高者;如中国当代名中医秘验方临证备要之银花解毒汤,以本品与银花、板蓝根、蒲公英等同用。,疏散风热: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清利头目、利咽: 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 透疹: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疏肝解郁: 肝郁气滞,胸闷胁痛,本品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上焦风热,多用于风热之邪所致头面五官疾患。用治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多配合桑叶、菊花、蔓荆子等同用;用治风热壅盛,咽喉肿痛,常配桔梗、生甘草、僵蚕、荆芥、防风等同用。头痛头晕:薄荷“善解风邪”,早在宋代已为当时医家治”头脑风”的“要切之药”,多用于与风邪有关的头痛头晕。并多与川芎、白芷等功擅祛风止痛之品配伍。眼疾:薄荷“善解风邪”,于风邪上犯眼目者,最为适宜。鼻疾:薄荷芳香辛散而通鼻窍,滇南本草称野薄荷可“治脑漏鼻流臭涕”,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可治鼻渊,鼻塞。其实,薄荷为治鼻系诸疾极常用之品。风热牙痛:薄荷可疏散风热而止痛咽喉疾:风邪或热邪上攻,可致咽喉不利,薄荷善消风散热”、“利咽喉”,可内服外用治多种咽喉不利病证。耳疾:薄荷辛香能开通结气,宣泄郁滞,以利耳窍,于外邪阻塞清窍之耳疾,亦可使用,本草新编言“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郁”。于肝郁气滞,轻重均可应用。轻证薄荷可疏其郁滞,重者,多辅佐柴胡等品而有功。现代临床极常用于治肝气郁滞而胸闷不舒、胁肋胀痛的逍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以柴胡、白芍等为末,以煨姜、薄荷煎汤冲服。,临床应用,此外,本品芳香辟秽,还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痧胀腹痛吐泻等症。常配藿香、佩兰、白扁豆等同用。,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用法用量: 煎服,3-6g;宜后下。 其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牛 蒡 子,源于别录为菊科两年生草本植物牛蒡 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北、浙江等地。秋季采收,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牛蒡原植物,牛蒡药材标本,性味归经与功效,处方用名: 牛蒡子、大力子、鼠粘子。性味归经: 辛、苦,寒。归肺、胃经。药性说明 本品辛寒疏散,透疹利咽,苦寒清解,消肿散结。本药外散风热,内解热毒,表里双解。 功效: 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散肿。,临床应用,1、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本品辛散苦泄,寒能清热,长于疏散风热,宣肺利咽之效。 风热感冒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痰多不利者(肺热)。 2、用于麻疹不透。本品清泄透散,能疏散风热,透泄热毒而促使疹子透发,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3、用于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本品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风热,内泄其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性偏滑利,兼可通利二便。,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用法用量: 煎服,310g。炒用寒性略减。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蝉 蜕,源于别录为蝉科昆虫黑蚱 羽化后的蜕壳。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江苏、浙江等省。夏季采收,去净泥土,晒干作用。,蝉,蝉 蜕,性味归经与功效,处方用名: 蝉蜕、蝉退、蝉衣、蝉壳。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肝经。药性说明: 本品甘寒清热,质轻疏散,外能疏散风热以解表,内能平息肝风以止痉,又善明目、疗哑。为风热诸证及肝风内动所常用。 功效: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临床应用,1、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本品甘寒清热,质轻上浮,长于疏散肺经风热,宣肺疗哑,故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 2、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宣散透发,疏散风热,透疹止痒。 3、用于目赤翳障。本品入肝经,善疏散肝经风热而有明目退翳之功,故可用治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翳膜遮睛。4、 用于惊痫夜啼,破伤风证。本品甘寒,既能疏散风热,又可凉肝息风止痉。,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用法用量: 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使用注意 :别录有“主妇人生子不下”的记载,故孕妇当慎用。,【功效鉴别】牛蒡子、薄荷与蝉蜕鉴别三药皆能疏散风热、透疹、利咽,均可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麻疹初起,透发不畅;风疹瘙痒;风热上攻,咽喉肿痛等证。不同之处在于:薄荷 发汗力强,并长于疏肝解郁。牛蒡子 散结力大,并长于解毒消肿,兼能通便。蝉蜕 甘寒清泄,并长于退翳明目、止痉。,桑 叶,源于本经为桑科落叶乔木植物桑树的叶。分布于我国南北各省,经霜后采收,晒干,生用或蜜炙用。,桑叶原植物,桑叶药材标本,性味归经与功效,处方用名 桑叶、冬桑叶、霜桑叶、晚桑叶、老桑叶、 炙桑叶。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肺、肝经。药性说明 本品轻清疏散,外能疏散风热,内能清肺、平肝、清肝明目,常用治风热感冒、燥热伤肺、肝阳上亢及风热或肝火目赤肿痛、肝阴不足之眼目昏花。此外,又能凉血止血。 功效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抑阳,清肝明目。,临床应用,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甘寒质轻,轻清疏散,长于凉散风热,又能清肺止咳。 桑叶+菊花2、肺热燥咳。本品苦寒清泄肺热,甘寒益阴,凉润肺燥,故可用于燥热伤肺,干咳少痰。3、肝阳眩晕:肝阳上亢,眩晕4、目赤昏花:肝经风热、肝火上攻 或肝肾不足、眼目昏花此外,本品甘寒,尚能凉血止血,还可用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之证,可单用,或配其他止血药同用。,用法用量,煎服,5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 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 花,源于本经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头状花序。由于产地、 花色及加工方法的不同,又分为白菊花、杭菊花、滁菊花。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和四川等省。花期采收,阴干生用。,菊花原植物,菊花药材标本,性味归经与功效,处方用名: 黄菊花、杭菊花(均为黄色之菊花,生用;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作用较好。) 白菊花、甘菊花、滁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明朝考试题及答案
- 规考试题及答案
- 中式面点技艺知到智慧树答案
- 生殖科N1护士1季度考核(护理核心制度)试题及答案
-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题(附答案)
- 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开卷考作业题加答案
- 光纤通信职业技能鉴定四级模拟习题+参考答案
- 2025年医疗设备区域代理商合作协议范本
- 2025年度房产租赁分期付款及租金调整协议
- 2025年老旧房屋防水修缮劳务分包施工合同
- 采购项目需求论证报告模板
- 急性阑尾炎【普外科】-课件
- 二年级劳动教案(上册)
- 建筑施工三检制度
- 湖北群艺积分制管理操作流程
- GB/T 4883-2008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离群值的判断和处理
- GB/T 4213-2008气动调节阀
- GB/T 30230-2013运动水壶的安全要求
- GB/T 24267-2009建筑用阻燃密封胶
- GB/T 14842-2007铌及铌合金棒材
- 2021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