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警戒素(王月丹)1)简述警戒素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答1种类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如HMGBL、白细胞介素(ILS如IL1A、S100家族、热休克蛋白HSPS、防御素、肝癌源性生长因子(HDGF)、尿酸UA、核小体(NUCLEOSOMES)、嗜酸性粒细胞衍生神经毒素(EPX、CATHELICIDINS家族抗菌肽。2主要作用机制1)警戒素受体RAGE是一个关键受体,其在ALARMINS信号转导通路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可以和多种配体结合,包括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一些S100S分子、淀粉状蛋白和HMGB1。SYNDECAN一种共结合蛋白聚糖,目前研究鉴定SYNDECAN是HMGBL的另一种受体。SYNDECAN1(CD138是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标志分子。IL1受体可以与IL1结合,介导信号转导。TLRSS100A12和S100B可与RAGE结合,S100A89可与TLRS结合。2)主要信号转导通路TLRS、IL一1受体和RAGE活化后均可导致NFKB的活化,提示PAMPS和ALARMINS通过受体活化细胞后诱发了相似的转录反应,而且在受体和启动转录反应水平PAMPS和ALARMINS具有协同增强作用。细胞核因子BNUCLEARFACTORKAPPAB,NFB是细胞中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几乎存在于所有细胞中,在免疫反应、应激反应、细胞凋亡及病毒复制的调节中起主导作用。促进炎症介质的合成与释放;促进抗原提呈细胞的活化;促进免疫应答细胞的活化。警戒素的信号调节意义由于警戒素具有强有力的细胞外功能,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拮抗作用机制来抑制警戒素的活性。调节方式酶降解机体可通过尿酸酶清除细胞外UA;可溶性受体或拮抗分子拮抗可溶性RAGE分子和IL1RA;调节蛋白的作用血栓调节蛋白一种内皮细胞表面蛋白,可结合并活化凝血酶,可缓解HMGBL诱发的炎症反应警戒素的直接杀菌作用防御素可直接杀菌,其作用机制是,吞噬细胞摄人病原微生物之后,带有防御素的胞质颗粒,通过与胞膜融合,将高浓度防御素释放至细菌周围,前者可以插入细菌胞壁,并在其中形成孔洞,使细菌因胞壁损伤而死亡。2)比较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和警戒素的异同点,并简述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答PAMPSALARMINS类别同属于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往往发生在机体面临各种因素导致的损伤(感染、外伤等),均属于洗面系统的活化警报信号功能1)增强集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2)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协同作用和强化1)拥有共同的信号转导分子。TLRS、IL一1受体和RAGE活化后均可导致NFZB的活化。2)拥有共同受体。例如,S100A12和S100B可与RAGE结合,S100A89可与TLRS结合。3)上调相互受体的表达。研究证实HMGBL能通过增强TLR4表达而增强树突细胞对PAMP的敏感性。炎症中的时相炎症启动PAMP过量PAMPTLR作用(PAMP为主的作用,分泌细胞因子)活化PAMP及HGMB1适量(分泌细胞因子及诱导细胞的迁移、增值和分化)修复HGMB1过量(诱导细胞的迁移、增值和分化)来源外源性DAMP,主要是体外病原体物质细胞表面成分内源性DAMP,一般由集体非程序死亡的细胞快速释放,包括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热休克蛋白HSPS、防御素、肝癌源性生长因子(HDGF)、尿酸UA、核小体(NUCLEOSOMES)、嗜酸性粒细胞衍生神经毒素(EPX、CATHELICIDINS家族抗菌肽特性保守性PAMP是很多微生物共有的一种分子模式,在进化中趋于保守。多样性PAMPS形式多样并广泛存在于病原体细胞表面,如甘露糖、脂多糖、多肽糖、胞壁酸等各种细菌的细胞壁成分等,机体通过识别PAMPS防御病原体的侵入。特征性这种分子模式具有许多不同的、可识别的生物化学特征如完整的分子、分子的一部分或分子聚合物。由非程序化死亡的细胞快速释放,而不是由凋亡细胞释放。免疫系统细胞诱导活化后。可产生并通过特殊分泌系统或通过内质网一高尔基分泌途径释放ALARMIN,而免疫细胞可以不发生坏死。活化固有免疫系统细胞如树突细胞表面特定受体,直接或间接刺激适应性免疫反应。促进由于直接创伤或继发炎症而损伤的组织重建并恢复稳态平衡。作用受体外源性PAMP主要是通过TOLL样受体TLRS,可以引起机体产生TNF等炎症性介质,活化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系统。信号通路TLRS可活化数条信号转导通路,其中核转录因子KBNFKB信号转导通路是最具特征性的通路。具体见1)题作用方式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活化后,可诱发适应性免疫应答反应,产生特异的T淋巴细胞受体和抗体,以清除病原体和或病原体感染的细胞2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分化(葛青)1)简述T细胞活化过程、亚群分化及B细胞活化过程/T细胞定向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答要点分化、活化(失能)、增值、分化、凋亡(信号、细胞因子平衡、调节细胞)、分化成记忆T细胞(IL7ANDIL15,NOTSELFPEPTIDE/MHCEXCEPTFORCD4)TCR信号(激活粘附分子TCRCD4/8CD3PTK接头蛋白PLC(IP3DAG)MAP)协同刺激分子(激活CD28/B7抑制CD154/B7)细胞因子(多为炎性细胞因子TYPEIIFN,IFNG,IL2,IL12,IL27,IL33)转录因子调节网络(NFAT、NFB、AP1)染色体重塑调节分子组蛋白修饰相关分子、DNA甲基转移酶(表观遗传学乙酰化和甲基化)NCRNA(MIRNAS)DNA上的顺式作用元件(启动子、增强子)氧化还原和代谢相关分子(转录因子MYC、HIF1;激酶AMPK、MTOR)1T细胞活化过程1)信号跨膜传递和胞内信号转导第一信号TCR识别抗原MHC复合物,经CD3传递信号至细胞内。作用保证T细胞被抗原活化后产生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具有严格的抗原特异性。CD3分子胞浆区含有多个ITAMMOTIFS,具有传导细胞激活信号的功能。第二信号T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或靶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相互作用。作用扩大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免疫效应,使已活化的T细胞发生克隆扩增,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协同刺激信号的性质可因T细胞所处的分化阶段和接触细胞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常见的协同刺激分子有CD28/B7家族和CD154/B7家族等。这些共刺激分子既可以传导活化信号,又可以传导抑制信号。如果仅有第一信号而无第二信号的刺激,T细胞将进入一种称之为无能的状态。T细胞活化过程至少需要这两种信号才能完全分化和增殖。第三信号主要是细胞因子。接受了第一、第二信号转导的T细胞开始进入基因转录激活和表达阶段。多为炎性细胞因子,如TYPEIIFN,IFNG,IL2,IL12,IL27,IL33通过活化JAKSTAT通路,促进与细胞定向分化相关的细胞因子、协同刺激分子和转录因子的表达,促进细胞的增殖、促进/抑制定向分化。2T细胞亚群分化1)分化类别按功能分类辅助性T细胞(括号内为主要转录因子)TFHBCL6、TH1TBET、TH2GATA3、TH17RORT、ITREGFOXP3和TH9、TH22和细胞毒性T细胞CTL;按时间长短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A持续性或强刺激有利于向效应T分化,短的刺激有利于向记忆T分化;BIL12、IFNG、IFNA和IL2低浓度向记忆T,高浓度向效应T;CTBET和BLIMP1同前;D辅助性T细胞EOMESANDBCL6促进TFH细胞分化。按主要表面标志CD4T细胞和CD8T细胞。3B细胞活化过程1)第一信号B细胞受体BCR复合物【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膜型抗体分子MIGM,MIGD与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IGCD97A和IGCD97B异源二聚体组成】识别抗原MHC复合物,经CD19/CD21/CD81信号复合物传导信号至胞内,B细胞表达B7分子;2)第二信号CD40/CD40L和B7/CD28或B7/CTLA4。B7和CD28结合产生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活化TH细胞。活化的TH细胞表达CD40L,与B细胞表面的CD40结合,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其中B7/CD28协刺激分子促进B细胞分化增值,而B7/CTLA4含ITIM序列抑制B细胞活化增殖;3)第三信号主要是细胞因子。活化的TH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3炎症与肿瘤1)NFKB/STAT3调控网络在炎症与肿瘤中的作用答炎症和肿瘤相互作用,相互调节。慢性炎症可以影响肿瘤发生的多个过程,而肿瘤也能反过来影响炎症的发生。这个过程中NFKB是一个关键的转录因子。目前认为肿瘤组织不仅是由转化的细胞组成,80的肿瘤组织是由基质细胞和炎症细胞所组成。基质细胞和骨髓中白细胞,特别是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TAM在肿瘤的形成、发展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免疫细胞形成了肿瘤的炎症微环境。肿瘤发生是个漫长的阶段,从正常细胞到转化细胞,继而存活、增殖、侵袭、新生血管形成和转移。在每个阶段中,炎症因子都可以通过NFKB通路发挥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NFB被IB抑制,炎症因子如TNF和IL6的刺激可以导致IB磷酸化,激活NFB通路,继而调控多种基因的表达。STAT3活化可使TREG、TH17活化、M2分化、MDSCS累积和DC无能。STAT3缺陷可使TREG、TH17受抑制,MDSC分化成DC,巨噬细胞和DC作为APC提呈抗原产生正常的抗肿瘤免疫。促使炎症向肿瘤发生和肿瘤的逃逸。(不成熟的DC和抑制IL12的产生。)STAT3促进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亚群之间免疫抑制作用。NFKB/HIF1/STAT3信号通路连接着炎症和肿瘤2)举例说明炎症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答1炎症与肿瘤的发生慢性炎症能导致原癌基因激活、释放多种氧氮自由基以及细胞因子、作用于NFKB通路,导致KRAS激活、DNA和蛋白质损伤、P53、P38信号通路活化,导致肿瘤发生。同时还有抑制肿瘤的机制,如抗炎因子等。值得注意的是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既能促进肿瘤发生,又有抗肿瘤的作用2炎症与肿瘤微环境肿瘤微环境中含有大量炎症细胞如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与其释放的炎性因子共同作用。巨噬细胞是慢性炎症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这决定于它表达多种活性分子,包括各种蛋白酶、花生四烯酸、TGF、活性氧(ROS)、补体成分、凝血因子等,其中TNF可以激活核转录因子NFKB,而NFKB是一个在肿瘤发生及转移方面极其重要的因素。巨噬细胞通过释放蛋白水解酶,使得肿瘤细胞可以挣脱基底膜的束敷进入组织,增加了肿瘤的转移率。3炎症对肿瘤的促进作用在炎症致癌的过程中,炎症因子主要是通过改变细胞的生存微环境,起到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以及诱导细胞的致癌或抑癌基因的突变来起作用的。NFKB是炎症致癌过程中主要的调节因子。在正常情况下,NFB被IB抑制,在炎症的刺激下,KAPPAB磷酸化而抑制作用消失,这使得活化的NFB进入细胞核而激活靶基因,干扰P53合成,还可作用于CYCLINSD1、D2和B以及原癌基因CMYC,促进癌细胞增殖、维持其生存生长侵袭,促进肿瘤发展。4肿瘤促进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肿瘤细胞中活化的NFKB和STAT3通路能诱导趋化因子的产生,趋化更多的炎症细胞进入癌巢维持肿瘤相关炎症的发生。5炎症和血管生成肿瘤缺氧时,坏死细胞释放炎性因子趋化因子,趋化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慢性炎症活化NFKB通路,释放血管生成素、VEGF等,促进新的淋巴管和血管形成。重要的促进血管生成的基因如IL8、CXCL1、CXCL8、VEGF和HIFA直接受NFKB,STAT3,ANDAP1的调控。NFKB或STAT3的失活,CCL2或CXCL12的中和,TAM的耗竭明确导致血管生成的紊乱和肿瘤生长的减少,强调炎症介导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作用。6炎症和肿瘤转移后期的肿瘤细胞也能产生一些炎症机制,如选择素配体相互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趋化因子,为肿瘤播散和转移所用,破坏机体和免疫细胞功能为肿瘤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IL1,TNFA和IL6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通过NFKB和STAT3进行侵袭及的转移。4肿瘤免疫(邱晓彦)1)肿瘤免疫编辑答1肿瘤免疫编辑学说即指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由SCHREIBER和DUNN等于2002年首次提出。肿瘤免疫编辑包括免疫监视和免疫逃逸。它反映了免疫系统具有抵抗肿瘤的保护性功能,同时又对肿瘤具有塑型作用,即对肿瘤细胞实施免疫选择压力,使弱免疫原性肿瘤细胞得以逃逸并进一步生长。2肿瘤免疫编辑分为三个过程1)免疫清除过程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肿瘤并通过多种途径杀伤肿瘤细胞的过程。如果成功,肿瘤免疫编辑就此结束。分为4个时相第1时期固有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和分子识别并杀伤新生的肿瘤组织如巨噬细胞、NK细胞、NKT细胞以及机体中原有的IFN,乳铁蛋白等分子参与了这个反应。第2时期固有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杀伤作用进一步扩大第3时期在固有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适应性免疫系统也可被肿瘤细胞激活,参与杀伤肿瘤组织的过程第4时期CD4T细胞产生的IL12与宿主细胞产生的IL15之间相互作用,可维持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功能和活力另外,机体的IL21也可激活CD8T细胞,使其发挥对肿瘤组织的杀伤作用2)免疫对抗过程机体的免疫系统虽能识别和杀伤肿瘤组织,但并不一定能将其完全清除。经过免疫清除后,存活下来的弱免疫原性肿瘤细胞和免疫系统之间可以动态平衡的状态共处,这种共存状态我们称之为免疫对抗。这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肿瘤细胞在免疫系统的监视下,虽有少量残存,但不致为害,不影响机体的正常生活。在人类可达1020年。3)免疫逃逸过程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的作用逐渐减弱,不能清除肿瘤细胞。同一体内,肿瘤细胞对抗免疫细胞的能力逐渐增强,有时肿瘤细胞还有杀伤免疫细胞的现象。一些肿瘤突变体可以经过免疫清除和免疫对抗后,能够适应机体的生存环境而存活下来,进入免疫逃逸阶段。大量研究表明,肿瘤在形成过程中,可通过多重机制,逃避了免疫系统的的监视,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肿瘤组织的免疫逃逸。免疫逃逸的方式有FAS/FASL介导的免疫逃逸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降低及抗原调变肿瘤细胞表面MHC分子表达缺陷或表达量降低肿瘤细胞通过非经典的HLA分子HLAG和HLAE抑制NK细胞的杀伤作用肿瘤细胞协同刺激分子及黏附分子表达下降肿瘤细胞释放出肿瘤抗原分子,与抗体结合成复合物,通过抗体的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的FC受体结合,从而封闭ADCC效应肿瘤细胞可自分泌或旁分泌一些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如IL10,TGF等诱导抑制性免疫细胞,如A、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S,TREG)B、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SUPPRESSORCELLS,MDSCS)C、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MACROPHAGES,TAM)D、调节性树突状细胞(REGULATORYDC2)目前最新的免疫治疗策略答1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和辅助免疫治疗1)卡介苗治疗膀胱癌是肿瘤免疫治疗最为成功的范例之一3)左旋咪唑LEVAMISOLE,LMS是一种低毒性的广谱抗蠕虫药。它能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是临床常用的简便免疫口服剂,有助于防止手术后早期肿瘤转移复发。3)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是现代免疫治疗早期用于肿瘤治疗的细胞因子之一。4)IFNIFN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重组基因细胞因子。5)IL2抗肿瘤效应主要表现在诱导活化体内的肿瘤杀伤细胞,特别是诱导激活LAK细胞。6)集落刺激因子CSFCSF能刺激骨髓干细胞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对大剂量化疗的开展很有帮助。2主动免疫治疗1)肿瘤疫苗用于肿瘤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其效果与疫苗的细胞抗原特异性和免疫原性及宿主的免疫应答反应能力有关。疫苗种类繁多,疗效正在探索中。临床上较常用以树突状3被动免疫治疗1)单克隆抗体MCAB治疗单克隆抗体是由致敏的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杂交瘤细胞分泌的特异性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专一性。2)利妥昔单抗美罗华是第1个治疗表达CD20的B细胞滤泡性霍奇金病的单克隆抗体3)曲妥珠单抗赫赛汀,HERCEPTIN是1997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通过的用于实体瘤治疗的单克隆抗体。它的治疗作用靶点是乳腺癌过度表达HER2受体。4)C225CETUXIMAB,ERBITUX以EGFR为靶点治疗肠癌、头颈部恶性肿瘤。5)BEVACIZUMABAVAS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合并中和其活性。4免疫活性细胞的过继性免疫治疗免疫活性细胞的过继性免疫治疗是通过输注抗肿瘤免疫效应细胞的方法,增强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达到抗肿瘤的目的。进入临床应用的过继性免疫治疗的免疫细胞主要有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目前甚至有人设想用正常的人免疫细胞进行过继免疫治疗。5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1)忽视肿瘤患者的免疫无能状态2)忽视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3)单一的免疫治疗策略4)对肿瘤干细胞认识不足5免疫治疗(王应)1)举例说明抗体为基础的免疫治疗机制及临床应用答1利用抗体进行特异性靶点功能封闭,如ANTIIL2R,ANTIEGFR。2中和作用,抗细胞表面分子抗体,抗细胞因子抗体,抗病理性抗原抗体等。1)抗细胞表面分子的单抗抗CD3MCAB主要通过细胞清除、功能性受体封阻,杀伤成熟T细胞或阻断机体细胞免疫反应达到抗排斥目的。抗CD4MCAB具有干扰发育中的T细胞、阻碍CD4分子识别、清除CD4T细胞、抑制T细胞活化以及抑制对靶细胞的杀伤等作用。可作为免疫抑制剂用于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免疫耐受的诱导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等。2)抗细胞因子单抗抗IL1、TNFMCAB抗炎抗VEGF抗癌3利用抗体做靶向载体,如ZEVALIN,利卡汀。抗体导向药物治疗放射免疫疗法抗体导向化学疗法甲氨蝶呤、长春新碱、阿霉素免疫毒素疗法蓖麻毒素、白喉毒素4诱导免疫应答(调节ADCC和CDC效应),如RITUXIMABANTICD20。5抗体药物临床应用领域1)抗癌应用最多,例如EGF、VEGF、靶向药物载体,可应用于乳腺癌、卵巢癌、非小细胞肺癌、直结肠癌、急性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肝癌等癌症的治疗。2)抗自身免疫病3)抗感染3)抗心血管疾病4)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5)举例说明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分子为基础的免疫治疗的机制及临床应用答1细胞因子补充和添加疗法1)应用重组细胞因子作为药物用于疾病的治疗,如干扰素、抗肿瘤细胞因子(IL2、IFN)、促进造血的细胞因子(GCSF、GMCSF、EPO、IL11)。例如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细胞因子免疫毒素DAB389IL2将IL2与白喉毒素片段融合在一起,可靶向运输毒素。2)细胞因子基因疗法细胞因子基因治疗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与免疫有关的细胞因子编码基因转导入肿瘤或其他免疫效应细胞,使其在机体表达分泌细胞因子或利用其基因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和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进而发挥作用。例如XSCID的IL2受体链基因治疗、表达细胞因子VEGF的腺病毒或裸DNA直接体内注射治疗梗塞性血管病。2细胞因子阻断和拮抗疗法1)受体拮抗剂受体拮抗剂与细胞因子共同竞争细胞因子受体,拮抗细胞因子的作用,例如美国FDA2001年11月批准上市的IL1RA(KINERET),治疗类风湿关节炎。2)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大多数SCKR与细胞因子结合后阻断细胞因子与膜受体结合,从而抑制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3临床应用1)细胞因子为基础的免疫治疗主要应用于恶性肿瘤;感染;促进造血功能恢复;2)细胞因子拮抗剂为基础的免疫治疗主要应用于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感染性休克炎症;肿瘤。6人类新细胞因子的发现及功能研究(韩文玲)1)结合本专业叙述细胞因子的功能及临床研究答1细胞因子的功能细胞因子是一类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和相关细胞(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产生的具有调节细胞功能的高活性,多功能蛋白质多肽分子或糖蛋白,他们通过与高亲和力的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在低浓度下发挥租用,是机体发挥免疫功能不可缺少的成分。细胞因子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和免疫激活作用。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效应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免疫调节作用;参与细胞凋亡;参与炎症反应;促进各种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具体来说,包括1)IL白细胞介素IL1IL38,如IL2可以刺激淋巴细胞的增值。2)IFN干扰素干扰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包括1型干扰素(和)和2型(),1型感染苏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增强NK细胞的杀伤作用,增加MHC1型膜分子的表达。2型干扰素可以激活巨噬细胞。3)TNF肿瘤坏死因子可以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募集吞噬细胞清除病原体。同时TNF还具有全身作用,引起发热和机体炎症。4)CSF集落刺激因子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红细胞的成熟和增值。5)CK趋化因子刺激白细胞的定向运动及白细胞由血管外向组织的迁移。6)GF生长因子刺激细胞生长,如EGF、VEGF2临床研究从细胞因子被发现时起,就因其对免疫系统的强大调节作用而备受关注,人们就已经开始研究其与疾病的关系,但直到近年,随着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发展,能够大量获得天然或重组细胞因子以后,其临床应用才成为可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有活性的细胞因子用于疾病的治疗或预防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已有不少重组细胞因子用于临床及临床试验阶段。用细胞因子作为疫苗佐剂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于抗原性弱,不能有效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的疫苗,利用细胞因子作为佐剂进行免疫可达到增强免疫反应的目的,尤其对于基因工程疫苗或基因疫苗,选择合适的细胞因子或细胞因子基因作为佐剂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细胞因子拮抗剂包括天然的、基因重组的和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等也日渐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可有效控制某些细胞因子的副作用,消除其对机体造成免疫损伤或抑制排斥反应。细胞因子的基因导入疗法和细胞因子与基因工程抗体、细胞因子与毒素等复合物的临床价值亦在研究之中。应用细胞因子治疗1)注射IFN能够上调MHCI类II类分子的表达,增强免疫应答水平;增强NK细胞活性,促进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激活巨噬细胞,促进ADCC机制杀伤肿瘤。2)大剂量静脉注射重组人IL2后,可以增加外周循环中杀伤细胞数量与活性也可促进巨噬细胞通过ADCC机制杀伤肿瘤。但可能有不良反应。重组IL2目前已经进入临床使用,其应用包括1抗肿瘤促进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的产生;2治疗感染性疾病增强CTL,NK杀伤活性,诱导IFN抗病毒;3免疫佐剂作用提高免疫应答水平;4IL2免疫毒素、IL2R链MAB的应用。3)GMCSF和GCSF虽然没有直接的抗肿瘤作用,但是由于作用于中性粒细胞谱系造成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活化,因此可以缓解化疗、放疗和骨髓移植引起的血细胞减少症。可以在放化疗和骨髓移植之后缩短白细胞缺乏的时间,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应用细胞因子进行诊断在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病灶中IL2和IFN产生明显增加,而在恢复期,IL4、IL10和TGF分泌增多,TH1型细胞因子下降。因此,通过检测细胞因子浓度可判断疾病的发展情况,同时也可用TH2型细胞因子或抑制TH1型细胞的药物阻止其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中也使用了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包括1)重组细胞因子利用PEG修饰,可以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增加稳定性,增强溶解性,减少毒性。如PEG修饰的IFN2A/B在丙型肝炎中的应用。2)细胞因子拮抗剂利用细胞因子抗体或可溶性受体、细胞因子受体的抗体来拮抗细胞因子作用,如TNF的拮抗剂,利用CCR5,CXCR4的抗体抵御HIV的感染。3)作为疫苗免疫佐剂应用利用重组细胞因子作为免疫佐剂使用,不仅能特异性地增强免疫效果,而且可以增强机体抗感染的能力。如IL2,GMCSF,IFN等均有明显的佐剂效应。6抗感染免疫(陈英玉)1)TLR4介导的信号通路答TLR即TOLL样受体,人的TLRS包括10个成员TLR110。TLRS家族是I型跨膜蛋白,属于IL1R超家族成员。人的TLR4基因定位在9号染色体。TLR4只在单核/巨噬细胞上表达,定位在细胞表面。TLR4是主要的G菌LPS识别受体,同时,紫杉醇、呼吸道合包病毒的F蛋白、宿主的HSP60,HSP70、透明质酸的寡糖、硫酸肝素的多糖成分、纤粘连蛋白、纤维蛋白原等都可作为TLR4的配体,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免疫防御作用。TLR4识别相应病原体的PAMPS后,可通过与胞浆区内不同的受体接头蛋白结合进行信号转导。根据接头蛋白的不同可分为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依赖性和非MYD88依赖性信号通路。MYD88依赖性信号通路TLR4通过MYD88介导下游的信号转导。在此过程中,MYD88一方面可通过C末端的TIR区域与TLR的TIR区直接相连,同时又可通过N末端的DD区与IL1受体相关激酶IRAK相互作用。通过MYD88和IRAK家族相互作用募集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随后作用于TAK1,继而通过IKK1IKK2IKK复合体激活NFB或通过P38,JNK途径激活MAPK/AP1,进而诱导产生大量促炎因子,如IL1,6,8,12,TNF,IFN。MYD88依赖性信号通路TLR4MYD88IRAK/TRAF6TAK1IKK1IKK2IKK复合体NFBINFLAMATORYCYTOKINESIL1,6,8,12,TNF,IFNTLR4MYD88IRAK/TRAF6TAK1P38,JNKMAPKAP1INFLAMATORYCYTOKINES非MYD88依赖性信号通路TLR4可以通过接头分子TRAM/TRIF介导下游的信号转导。其中TRIFTRAF6作用于TAK1,继而通过IKK1IKK2IKK复合体激活NFB,诱导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而TRIFTRAF3通过激活TBK1/IKKIIRF3,IRF7,诱导I型干扰素分泌(IFN,)。非MYD88依赖性信号通路TLR4TRAM/TRIFTRAF3TBK1/IKKIIRF3,IRF7IFN,TLR4TRAM/TRIFTRAF6TAK1IKK1IKK2IKK复合体NFBINFLAMATORYCYTOKINES2)简介参与核酸(DNA和RNA)识别的PRR种类、主要配体、以及信号通路参与识别胞内核酸的受体主要有以下1TOLL样受体TLR,2NLRNODLIKERECEPTORS,NOD样受体,3RLRRIGILIKERECEPTORS,RIGI样受体),4DNASENSOR1TOLL样受体TLR识别胞内核酸的TOLL样受体种类主要是TLR3、7、8、9。TLR3识别病毒的双链RNA,信号通路是非依MYD88信号转导通路主要以下两个通路TLR3TRIFTRAF3TBK1/IKKIIRF3,IRF7IFN,TLR3TRIFTAK1IKK1IKK2IKKCOMPLEXNFBINFLAMATORYCYTOKINESTLR7、8、9定位于内体,TLR7、8识别病毒的单链RNA,TLR9识别病毒的双链DNA。信号通路是依MYD88信号转导通路主要以下两个通路TLR7,8,9MYD88IRAK/TRAF6TAK1IKK1IKK2IKKCOMPLEXNFBINFLAMATORYCYTOKINESIL1,6,8,12,TNF,IFNTLR7,8,9MYD88IRAK/TRAF6TAK1P38,JNKMAPKAP1INFLAMATORYCYTOKINES2NLRNODLIKERECEPTORS,NOD样受体识别胞内核酸的TOLL样受体种类主要是NOD1,NOD2和NLRP。(1)NOD1和NOD2识别的双链RNA。NOD1和NOD2信号通路主要经过NFB,MAPK,IRFPAMPNOD1,2NODOLIGOMERIZATIONRIP2TAK1IKKCOMPLEXNFBINFLAMATORYCYTOKINESPAMPNOD1,2NODOLIGOMERIZATIONRIP2TAK1CARD9P38,JNKMAPKAP1INFLAMATORYCYTOKINESSSRNANOD1,2MAVSIRF3,IRF7IFN(2)NLRP识别病毒和细菌的DNA和RNA,信号通路主要经过CASPASE1激活的炎症复合体通路通路PAMPNLROLIGOMERIZATIONASCINFLAMMASOMECOMPLEXESPROCASPASE1CASPASE1PROIL1,PROIL18IL1,IL183RLRRIGILIKERECEPTORS,RIGI样受体)能够识别细胞质中的病毒RNA和DNARLR家族成员主要包括3个(1)RIGI(2)MDA5(3)LGP2RIGI和MDA5主要通过NFB,MAPK和IRFPATHWAY两条通路,而LGP2主要是通过NEGATIVE或POSITIVEREGULATION起作用。4DNASENSOR主要是DAI和AIM2可以识别单链的DNA和RNAD等,DAI主要通过NFB和IRFPATHWAY两条通路,AIM2主要通过CAPASE1都同上通路。TLRSLIGANDSTLR1TRIACYLLIPOPEPTIDES(三脂酰脂肽)TLR2LTA,ZYMOSAN(酵母多糖),LIPOPEPTIDESTLR12PAM3CYSSERLYS4PAMTLR26MALP2TLR3DSRNA,POLYICTLR4LPS(脂多糖),HSP60,HSP70TLR5FLAGELLIN(鞭毛)TLR6LAT,LIPOPEPTIDESTLR7SSRNA,R848TLR8SSRNA,R848TLR9UNMETHYLATEDCPGDNATLR10TLR10HASNOACTIVITY7人类功能基因研究进展(马大龙)1)介绍生物芯片的主要类型和应用答生物芯片技术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细胞芯片、组织芯片以及原件型微阵列芯片、通道型微阵列芯片、生物传感芯片等新型生物芯片,它可以大规模、高通量地对成千上万个基因进行同时研究,从而克服了传统分子生物学技术操作复杂、自动化程度低、检测效率等不足,为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诊断和药物筛选提供前所未有的信息量,既具有重大的基础研究价值,有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前景。1基因芯片1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DNA微阵列,是生物芯片技术中最基础的也是发展最成熟以及最先进入应用和实验商品化的领域。基因芯片是给予核酸互补杂交原理研制的,是指将大量的探针分子固定于固相支持物上然后与标记的样品分子进行杂交反应,通过对杂交信号的监测分析获取样品分子的数量和序列信息。根据芯片的功能基因芯片可以分为基因表达谱芯片和DNA测序芯片。根据基因芯片所用的基因探针类型不同,可以分为CDNA微阵列和寡核苷酸微阵列两大类根据应用领域的不不同可将基因芯片成为各种专用芯片,如病毒检测芯片、表达谱芯片、指纹图谱芯片、诊断芯片、测序芯片、毒理学芯片等。2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提高基因芯片的特异性、简化样品制备和标记操作、增加信号检测的灵敏度、高度集成化样品制备、基因扩增、核酸标记及检测仪器的研制和开发。2蛋白质芯片蛋白质芯也称蛋白质微阵列,是指将大量蛋白质有规则地固定到某种介质载体上,利用蛋白质与蛋白质、酶与底物、蛋白质与其它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监测分析蛋白质的一项技术。蛋白质芯片与基因芯片的原理相似。由于蛋白质比DNA更难于在固相支持物表而合成。并且定位于固体表面的蛋白质易于改变空间构象而失去生物活性,所以蛋白质芯片比基因芯片要复杂得多。但是由于蛋白质是基因表达的最终产物,因此比基因芯片更难反应生命活动的本质,应用前景更为广泛。3组织芯片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进口产品合作合同范本
- 租场地存放合同协议书
- 2025年高中三年级化学上学期专项练习
- 酒店包房租赁合同范本
- 物业管理业务合同范本
- 社区团购物流合同范本
- 眼科视力矫正合同范本
- 监理公司出资合同范本
- 行政合同拆迁补偿协议
-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1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教学设计
- GB 46768-2025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 136号文深度解读及案例解析培训课件
- 2025年松原市总工会公开招聘工会社会工作者(10人)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宠物食品市场线上消费趋势洞察
- 原材料取样与结构实体检测专项方案
- 2026年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题库必考题
- 蝶恋花柳永课件
- 法律明白人课件
- 风力发电方案
- 2025年港口集团招聘考试题及答案
- 2025湖南长沙市天心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下属国有企业招聘8人考试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