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业技术职务法医学考试大纲目录一、目录目录第一篇刑法第一章刑法概说3第一节刑法的概念、原则3第二节犯罪和刑事责任4第三节犯罪构成要件5第二章刑罚概说10第一节刑罚的概念和目的10第二节刑罚的种类10第二篇刑事诉讼法第一章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的概念17第一节刑事诉讼17第二节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内容17第二章诉讼参与人19第一节诉讼参与人的概念19第二节鉴定人19第三章证据21第节证据的概念和种类21第二节法定的证据种类21第四章侦查23第一节侦查的概念23第二节勘验、检查23第三节鉴定27第五章期间28第一节期间的概念和种类28第二节期间的计算30第三篇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第一章保护刑事案件现场的任务和方法33第一节刑事案件现场的分类33第二节保护刑事案件现场的任务34第三节保护刑事案件现场的方法34第二章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37第一节刑事案件现场实地勘验、检查37第二节发现和提取各种犯罪痕迹38第三章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记录42第一节现场勘验、检查笔录42第二节现场图43第三节现场照相44第四节现场录像44第四章现场分析45第一节现场分析的概念45第二节现场分析的内容45第三节现场分析的方法46第五章几类刑事案件现场的勘验、检查重点47第一节杀人案现场勘验、检查重点47第二节人室盗窃案现场勘验、检查重点48第三节人室抢劫、强奸案现场勘验、检查重点48第四节拦路抢劫、强奸案现场勘验、检查的重点49第五节爆炸案现场勘验、检查的重点49第六节放火案现场勘验、检查的重点50第七节投毒案现场勘验、检查的重点51第四篇法医学概论第一章法医学概念、任务、分科55第一节法医学的概念55第二节法医学的任务55第三节法医学的分科55第二章法医学研究的范围、对象57第一节法医学研究范围57第二节法医学研究对象57第三节法医学尸体检验的任务58第三章法医学鉴定59第一节法医学鉴定及鉴定人出庭质证59第二节法医学鉴定文书的内容60第四章法医学简史62第五篇法医病理学第一章死亡与尸体现象65第一节死亡的概念652第二节死亡过程、分类和死亡方式66第三节死因分析68第四节死后变化69第五节死亡时间推断76第二章机械性损伤79第一节概论79第二节钝器损伤85第三节锐器损伤94第四节枪弹和爆炸伤97第三章交通事故损伤102第一节道路交通损伤102第二节铁路交通事故损伤特点103第三节航空器失事的法医学处理104第四章机械性损伤的法医学鉴定105第一节机械性损伤致伤物的推断和认定105第二节损伤时间推断106第三节机械性损伤的死亡原因107第五章机械性窒息109第一节机械性窒息概念、分类、过程和形态学改变109第二节缢死110第三节勒死112第四节扼死113第五节捂死114第六节哽死114第七节挤压性窒息死115第八节体位性窒息116第九节性窒息116第十节溺死117第六章高温与低温120第一节烧伤和烧死120第二节中暑死123第三节冻伤与冻死123第七章电流损伤125第一节电击伤与电击死125第二节雷击死126第八章猝死127第一节猝死的概念及特点127第二节心血管病猝死(128)第三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猝死(129)第四节呼吸系统疾病猝死(129)第五节消化系统疾病猝死(129)第六节其它猝死(130)第九章法医学尸体检验方法及证据保存(131)第一节法医学尸体检验的概述(131)第二节现场尸体检验(132)第三节法医学尸体外表检验(132)第四节法医学尸体解剖(133)第五节法医尸体解剖的特殊检查中应注意事项(135)第六节特殊尸体的检验(135)第七节尸体解剖结束前的工作(137)第八节组织病理学检材的采取、固定及送检(137)第九节法医学尸体检验的证据保存(137)第六篇法医人类学第一章法医人类学的概论(141)第一节法医人类学的概念(141)第二节法医人类学的对象、任务、内容(141)第三节法医人类学研究方法(142)第二章测量仪器与测量方法(143)第一节骨骼测量仪器(143)第二节骨骼测量方法(143)第三章现场骨骼的发现、收集和处理(146)第一节现场骨骼的发现和收集(146)第二节现场骨骼处理(146)第四章骨骼种属鉴定和一人骨或多人骨检验(147)第一节骨骼大体形态学检查147第二节组织学和生物学上种属鉴定147第三节一人骨或多人骨的检验147第五章骨骼的性别确定1483第一节概述148第二节骨盆及其组成骨确定性别148第三节颅骨确定性别150第四节其它骨骼确定性别151第六章根据骨骼推断年龄152第一节概述152第二节根据骨化点推断年龄152第三节根据骨骼愈合推断年龄153第四节根据颅骨推断年龄153第五节根据耻骨联合面推断年龄153第六节根据髂骨耳状面推断年龄153第七节根据胸骨推断年龄154第八节根据肋骨推断年龄154第七章骨骼推算身高155第一节概论155第二节全身骨骼及长骨推算身高155第三节其它骨骼推算身高156第八章牙齿的鉴定157第一节牙齿的人种鉴定和牙齿性别鉴别的几种方法157第二节牙齿的年龄鉴定157第九章咬痕及其个人识别159第一节咬痕的特征159第二节咬痕的认定和提取159第三节咬痕的检验和鉴定159第十章法医人类学中X线技术的应用160第一节骨骼X线摄影的同一认定160第二节骨骼X线摄影的年龄鉴定160第十一章毛发检验161第一节毛发概述161第二节毛发的检验161第七篇法医生物物证检验第一章绪论165第一节法医物证概述165第二节法医物证的任务166第三节法医物证学研究方法166第四节法医物证检材发现、提取、包装、保存及送检167第二章法医生物物证检验的遗传学基础169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169第二节遗传物质DNA172第三节遗传的基本规律174第四节DNA翻译产物175第五节群体遗传学178第六节遗传多态性179第三章电泳技术180第一节电泳的概念180第二节电泳181第三节凝胶电泳182第四章红细胞血型血清学基本原理186第一节红细胞血型抗原186第二节红细胞血型抗体187第三节红细胞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188第四节红细胞凝集反应189第五章红细胞血型系统191第一节ABO血型系统191第二节分泌型和非分泌型194第三节MNSS血型系统195第六章人类白细胞抗原血型系统197第一节HLA区的遗传学197第二节HLA的抗血清特征及其来源198第三节HLA的分型方法198第七章血清型200第一节结合珠蛋白HP200第二节维生素结合蛋白GC201第三节同种异性遗传标记202第八章红细胞酶型203第一节概述203第二节红细胞酸性磷酸酶EAP2054第三节酯酶DESD206第四节磷酸葡萄糖变位酶PGM1206第五节乙二醛酶GL01207第九章DNA分析及其在法庭科学中的应用209第一节概述209第二节DNA指纹213第三节聚合酶链反应220第十章亲权鉴定226第一节概述226第二节亲子鉴定的条件及注意事项226第三节亲子鉴定227第四节亲权鉴定228第五节否定父权的机会228第六节错误否定父权的危险性229第七节父权机率229第十一章血痕检验231第一节肉眼检查231第二节预试验232第三节确证试验233第四节种属鉴定235第五节血痕的个人识别237第十二章精斑检验240第一节概述240第二节精斑预试验241第三节精斑的种属鉴定241第四节精斑的个人识别242第十三章精液与阴道分泌液混合斑的检验244第十四章唾液斑检验246第十五章人体组织的个人识别248第一节软组织的个人识别248第二节指趾甲的个人识别248第三节人类毛发遗传标记测定249第八篇法医毒理、毒物分析第一章法医毒理学253第一节法医毒理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及任务253第二节毒物与中毒254第三节各类毒物的法医毒理学259第二章中毒的法医学鉴定279第一节法医毒物分析的任务和特点279第二节中毒的法医学调查及检验检材280第三节法医毒物分析工作程序282第三章法医毒物检验的仪器分析285第一节法医毒物分析仪器及分析特点285第二节分光光度法286第三节色谱法287第四章各类毒物中毒的检验296第一节有毒气体及挥发性毒物的检验296第二节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的检验299第三节吩噻嗪类药物中毒的检验301第四节苯并二氮杂革类药物中毒的检验302第五节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毒的检验304第六节安非他明类毒物毒品的检验304第七节杀虫药中毒的检验306第八节杀鼠药中毒的检验308第九节植物毒类中毒的检验310第十节动物毒素中毒的检验314第十一节金属毒物中毒的检验315第五章微量物证及其检验方法319第一节微量物证的基本概念及分类319第二节炸药爆炸残留物的提取及检验321第三节纤维的分类及检验方法324第四节涂料的种类及检验方法3265法医学考试大纲刑法第一篇刑法第一章刑法概说了解刑法的概念、刑法的基本原则,犯罪构成要件;掌握自然人承担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第一节刑法的概念、原则一、刑法的概念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我国刑法是指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二、刑法的基本原则一罪刑法定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罪刑法定原则是指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刑种如何适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均由刑法加以规定。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不得定罪处罚。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定罪上一律平等。任何人犯罪,无论其身份、地位等如何,一律适用相同的定罪标准。2量刑上一律平等。即犯相同的罪且有相同的犯罪情节的,应做到同罪同罚。3行刑上一律平等。即在执行刑罚时,凡罪行相同、主观恶性相同的,处罚也相同。三罪责相适应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是指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也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第二节犯罪和刑事责任一、犯罪概念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二犯罪的基本特征1社会危害性;2刑事违法性;3刑罚惩罚性。二、刑事责任就是指行为人对违反刑事法律义务的行为犯罪所引起的刑事法律后果刑罚的一种应有的、体现国家对行为人否定的道德政治评价的承担标准。二刑事责任的解决方式1定罪判刑方式,对犯罪人在作出有罪判决的同时适应刑罚。2定罪免刑方式,确定有罪而免除刑罚处罚。是在确定行为人存在刑事责任、具备应受刑罚处罚性的基础上,进而以免除刑罚的方法解决其刑事责任问题。3消灭处理方式,本来行为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和应受刑罚处罚,但由于存在法律规定的实际阻却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事实,因而使刑事责任归于消灭,行为人不应再负刑事责任。4转移处理方式,刑事责任的转移方式,只能对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适用。第三节犯罪构成要件一、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行为构成犯罪的必备要件之一。在我国刑法理论上,通常将犯罪客体分为三种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一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整体。二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三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某个具体部分。例如;故意杀人罪所直接侵犯的是他人的生命权利。二、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特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是我国刑法中犯罪客观方面首要的因素,是斗切犯罪构成在客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的要件,它在每个犯罪构成中都居于核心地位。一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犯罪的危害社会行为;其表现形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刑法理论上把形形色色的危害社会行为归纳为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作为与不作为。1作为,作为是指犯罪人用积极的行为所实施的为我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2不作为,不作为是指犯罪人不实施其依法有义务实施的行动。二危害结果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对犯罪客体即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实际损害或现实危险。危害结果是绝大多数犯罪的共同要件,对定罪量刑均有重要意义。三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合乎规律的联系。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客观基础。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罪责自负原则,一个人只对自己的危害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三、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分类从主体的自然属性上分,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自然人主体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且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单位主体在我国刑法中则不具有普遍意义。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一条确定了单位成为犯罪的主体,以刑法分则规定的为限。从法律属性上分,犯罪主体可分为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凡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即可构成一般主体。特殊主体除具备一般主体要件以外,还要求具有特定的职务或者身份。二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2责任能力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1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凡年满16周岁,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而智力与知识发展正常的人,都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完全责任能力人实施了犯罪行为的,应当依法负全部的刑事责任。2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指行为人没有刑法意义上的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我国刑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和行为时因精神疾病而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3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也可称为相对有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仅限于对刑法所明确限定的某些严重犯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对未明确限定的其他犯罪行为无刑事责任能力。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4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又称限定刑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部分刑事责任能力。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和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中间状态。指因年龄、精神状态、生理功能方面的缺陷等原因,而使行为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时,虽然具有责任能力,但其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责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弱、降低的情况。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尚未完全丧6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四、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犯罪的目的和动机。一犯罪的故意犯罪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1直接故意,犯罪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间接故意,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二犯罪过失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1过于自信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2疏忽大意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三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结果的心理态度。犯罪动机,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起因。只有直接故意犯罪才存在犯罪目的和动机,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则没有。第二章刑罚概说了解刑罚的概念、目的,掌握刑罚的种类。第一节刑罚的概念和目的是统治阶级用来惩罚犯罪的一种强制方法。二、刑罚的目的我国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具体表现为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两方面。一特殊预防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和执行刑罚,预防其再次犯罪。二一般预防一般预防是指国家通过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警戒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防止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第二节刑罚的种类一、主刑又称基本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对一个罪只能适用一个主刑,不能同时适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主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一管制管制是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管束和群众监督改造的刑罚方法。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3年。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折抵刑期2日。二拘役拘役是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就近实行教育改造的刑罚方法。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1年。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三有期徒刑有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实行强制劳动和教育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的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有期徒刑可以超过15年,但最高不能超过20年。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在死刑缓期期间,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2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确有悔改式立功表现,也可减为18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四无期徒刑无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实行强制劳动和教育改造的刑罚方法。无期徒刑主要适用于严重的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和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抢劫、强奸、贩毒、走私、贪污、受贿等重大刑事犯罪分子。被判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在刑罚执行一定期限后,可以减刑或假释,在国家发布特赦令的情况下,符合特赦条件的,也可以被特赦释放。五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二、附加刑又称从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附加刑既能独立适用,又能附加适用。在附加适用时,可以同时适用两个以上的附加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一罚金罚金是法院判处犯罪分子或犯罪的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二剥夺政治权利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三没收财产没收财产是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者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四驱逐出境驱逐出境是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中国国边境的处罚方法。法医学考试大纲刑事诉讼法第二篇刑事诉讼法第一章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的概念了解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的概念。第一节刑事诉讼是公安、司法机关处理刑事案件的活动,即公安、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和惩罚犯罪分子的活动。第二节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内容一、刑事诉讼法是国家的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制定的有关刑事诉讼程序的规范的总称。二、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是1979年7月1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7月7日公布,1980年1月1日起实行的。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其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已于1997年1月1日起施行。主要内容是第一编总则。第一章任务和基本原则;第二章管辖;第三章回避;第四章辩护与代理;第五章证据;第六章强制措施;第七章附带民事诉讼;第八章期间、送达;第九章其他规定。第二编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第一章立案;第二章侦查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讯问犯罪嫌疑人,第三节询问证人,第四节勘验、检查,第五节搜查,第六节扣押物证、书证,第七节鉴定,第八节通缉,第九节侦查终结,第十节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第三章提起公诉。第三编审判。第一章审判组织;第二章第一审程序第一节公诉案件,第二节自诉案件,第三节简易程序;第三章第二审程序;第四章死刑复核程序;第五章审判监督程序。第四编执行。第四编之后是附则。7第二章诉讼参与人了解诉讼参与人的概念。掌握鉴定人的概念、鉴定人的权利和义务。第一节诉讼参与人的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82条第4项的规定,刑事诉讼的诉讼参与人是指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第二节鉴定人是受公安、司法机关聘请或指派,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对案件中的某些专门性问题提出书面鉴定意见的诉讼参与人。二、鉴定人的权利一有权了解为正确进行鉴定所需要的有关案件情况;二同一专门性问题由两个以上鉴定人鉴定时,有权共同写出一个鉴定结论,也有权分别写出各自的鉴定意见;三有权要求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也有权根据鉴定结果重新提供鉴定结论。三、鉴定人的义务一鉴定人有义务出席法庭,并有义务回答有关人员依法提出的问题;二鉴定人必须客观全面地反映鉴定过程和结果,不得隐瞒或编造假情况,如果故意提供虚假结论,应当负法律责任。四、鉴定人的回避鉴定人不能同案件有利害关系。担任过本案的侦查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以及充当过证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或者同本案有利害关系者,应当回避,不能担任本案的鉴定人。第三章证据了解证据的概念和种类。掌握物证、书证;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证据的概念、特点和作用。第一节证据的概念和种类一、证据的概念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二、证据的种类一物证、书证;二证人证言;三被害人陈述;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五鉴定结论;六勘验、检查笔录;七视听资料。以上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第二节法定的证据种类一、物证、书证一物证物证是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的物品或物质痕迹。二书证书证是以其记载或表达的思想内容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文字材料和其他载体。二、鉴定结论一鉴定结论的概念鉴定结论是鉴定人受公安、司法机关的指派或聘请,就案件的某些专门性问题鉴定后制作的书面意见。二鉴定的种类1法医鉴定,如确定人身伤害情况和死亡原因等;2司法精神鉴定,如确定被告人、证人、被害人的精神状态等;3刑事技术鉴定,如确定脚印、指纹、文件和弹道的同一性4其他技术鉴定,如确定生产事故的原因和后果等。三、勘验、检查笔录一勘验、检查笔录的概念勘验、检查笔录是侦查人员依法对同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等进行勘验或检查的情况的记载,是固定勘验、检查内容的文字形式。二勘验、检查笔录的作用1判断事件是否为犯罪案件;2判断犯罪的时间、地点、作案人数、使用工具、作案的方法;3对照、审查其他证据是否真实。四、视听资料视听资料是储存在磁带等物质载体中、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音响、图像资料。第四章侦查了解侦查的概念,掌握勘验、检查和鉴定等侦查方法的概念和原则。第一节侦查的概念是公安机关包括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和军队保卫部门等依法进行的专门调查和采取有关强制性措施的活动。它是侦查机关在刑事案件立案后、起诉前收集证据,查明案情,确定是否移送起诉的准备程序,是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刑事诉讼法第82条规定“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措施。”第二节勘验、检查勘验、检查是侦查人员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尸体或人身等亲临查看、了解与检验,以发现和固定犯罪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和物品的一种诉讼活动。任务是发现、收集和研究犯罪的痕迹和物证,分析研究罪犯作案情况、作案手段和动机,判断案件性质,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揭露、证实犯罪分子。应当由侦查人员进行,必要时也可指派或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侦查人员进行勘验、检查必须持有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勘验、检查的情况应当写成笔录,由参加勘验、检查的人和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勘验、检查可以分为现场勘验、物证检验、尸体检验、人身检查和侦查实验。需要复验、复查时,还要复验、复查。一、现场勘验一刑事案件犯罪现场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地点或其他遗留有与犯罪有关的痕迹和物品的场所。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犯罪现场,并应立即通知公安机关进行勘验。二现场勘验的概念对发生刑事案件的地点和留有犯罪痕迹的场所进行专门调查的活动。三现场勘查的进行1现场勘查,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侦查部门负责。一般案件的现场勘查,由侦查部门负责人指定的人员现场指挥;重大、特别重大案件的现场勘查由侦查部门负责人现场指挥。2发案地派出所、巡警或者治安保卫组织应当妥善保护犯罪现场,注意保全证据,控制犯罪嫌疑人,并立即报告公安机关主管部门。执行勘查的侦查人员接到通知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现场勘查,应当持有刑事犯罪现场勘查证。3勘查现场,应当按照现场勘查规则的要求拍摄现场照片,制作现场勘查笔录和现场图。对重大、特别重大案件的现场,应当录像。计算机犯罪案件的现场勘查,应当立即停止应用,保护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并复制电子数据。二、物证检验一物证检验是侦查人员查证收集到的物证特征,以便确定物证与案件事实的关系的活动。二物证检验原则1及时收集对查明案件真实情况有意义的物品和物质痕迹,防止物证消失或被毁灭;2认真细致地检验收集到的物证。三、尸体检验是通过尸表检验和尸体解剖的检验,以确定或判断死亡的时间和原因、致死的工具和手段、方法等,为侦查破案提供线索和为查明案情提供根据的活动。二尸体检验的原则1对于死因不明的尸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解剖尸体或者开棺检验,并通知家属到场,并让其在解剖尸体通知书上签名或者盖章。2死者家属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或者拒绝签名、盖章的,不影响解剖或者开棺检验,但应在尸体解剖通知书上注明。对身份不明的尸体,无法通知死者家属的应当在笔录中注明。83尸体检验应在侦查人员主持下,由法医或医师进行。4检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有关规定,注意尊重群众的风俗习惯,不允许任意破坏尸体外貌的完整性。四、人身检查为了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和生理状态,依法对其身体进行检查的诉讼活动。二人身检查的原则1犯罪嫌疑人如果拒绝检查,侦查人员认为必要时,可以强制检查;2检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工作人员或医师进行;3对被害人不能强制进行人身检查,确需检查被害人身体而又拒绝检查时,应当通过说服教育去解决;4不论被检查人身是被害人还是犯罪嫌疑人,是男是女,都不得侮辱其人格。五、侦查实验为确定案件中的某一特定行为或事件在某种情况下能否发生,而按当时的情况和条件,人为地重新呈现的侦查活动。二侦查实验原则1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进行侦查实验。2进行侦查实验,禁止一切足以造成危害、侮辱人格或者有伤风化的行为。三侦查实验的任务1确定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听到或看到;2确定在一定时间内能否完成某一行为;3确定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发生某种现象;4确定在某种条件下某种行为和某种痕迹是否吻合一致;5确定在某种条件下使用某种工具可能或者不可能留下某种痕迹;6确定某种痕迹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变异;7确定某种事件是怎样发生的。第三节鉴定是公安、司法机关为了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指派或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科学鉴定的一种诉讼活动。二、刑技鉴定的范围必须是与查明案情有关的物品、文件、电子数据、痕迹、人身、尸体等。三、鉴定原则一刑事技术鉴定,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刑事技术部门或者其他专职人员负责进行。二公安机关需要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制作聘请书。三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结论,并且由鉴定人签名、医院加盖公章。四鉴定人故意作虚假鉴定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五公安机关应当将用作证据的鉴定结论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请,经县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第五章期间了解期间的概念,掌握公安机关办案应当遵守的期限和期间的计算。第一节期间的概念和种类刑事诉讼中的期间,是公安、司法机关或诉讼参与人完成某些诉讼行为应当遵守的法定期限。二、办案期限刑事诉讼法对公安、司法机关的办案期限,分强制措施和侦查羁押期限、审查起诉期限、补充侦查期限、一审期限和二审期限六个阶段加以规定。我们这里列举的是公安机关办案应当遵守的期限要求。一强制措施阶段1对嫌犯、拘传持续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以连续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被拘传人;2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3对犯罪嫌疑人、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4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二侦查羁押阶段1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2在上条规定的期限届满不能侦查终结的下列案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延长两个月1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2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3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4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3对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依照上条规定延长期限届满,仍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两个月。三补充侦查期限对于人民检察院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补充侦查完毕。补充侦查以二次为限。补充侦查完毕移送检察院后,检察院重新计算审查起诉期限。第二节期间的计算一、期间的计算标准一期间以时、日、月计算;二期间开始的时和日不算在期间内;三期间的最后一日为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日期。但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犯罪在押期间,应当至期间届满之日为止,不得因节假日而延长在押期限至节假日后的第一日;四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侦查羁押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计算;五对犯罪嫌疑人作精神病鉴定的时间不计入办案期限;六公安机关规定,对于因鉴定时间较长,办案期限届满仍不能终结的案件,自期限届满之日起,应当对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改为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二、期间的重新计算一期间重新计算的概念是指在法定的情况下,诉讼过程中的某种期限应当重新计算,已过的时间不计入期间内。二期间重新计算的几种情况1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等,自发现之日起依照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规定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2补充侦查完毕移送审查起诉或审理的案件,审查起诉和审查期限应当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法医学考试大纲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第三篇第三篇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第一章保护刑事案件现场的任务和方法掌握不同刑事案件现场的形成、分类。明确保护现场的任务,掌握保护现场的方法,正确认识保护现场是现场勘查的前提条件,对顺利开展现场勘验、检查和侦查破案工作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一节刑事案件现场的分类一、根据现场有无破坏,分为原始现场和变动现场。原始现场是指犯罪嫌疑人作案后没有遭到改变和破坏的现场。9变动现场是指犯罪嫌疑人作案后,发生了部分或全部变动的现场。二、根据现场形成的先后顺序,分为第一现场、第二现场、第三现场。第一现场是指犯罪嫌疑人着手实施犯罪行为的场所,也称主体现场。第二现场、第三现场等,是指与第一现场前后关联的其它地点,也称关联现场。三、根据现场所处空间,分为室内现场和露天现场。室内现场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室内作案时形成的现场。露天现场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室外作案时形成的现场。四、根据现场与犯罪活动的联系,分为中心现场和外围现场。中心现场是指犯罪嫌疑人实施主要作案活动的场所,或遗留犯罪物证较集中的地点。外围现场是指与中心现场相联系的周围有关地带和处所。五、根据案件性质,分为盗窃案现场、杀人案现场、抢劫案现场、强奸案现场、爆炸案现场、投毒案现场、放火案现场等。第二节保护刑事案件现场的任务一、划定保护范围,布置警戒在人到达之前,不许任何人进入现场,维持好秩序。二、遇到气候变化等情况,可能使痕迹、物品遭到破坏时,应采取措施妥善保护。三、发现犯罪分子尚未逃离现场时,应立即扭送公安机关发现重大犯罪嫌疑人时,要布置专人监视;对罪犯或嫌疑人要提高警惕,防止逃跑、行凶、自杀或毁灭罪证。四、遇有生命危险的被害人或者犯罪分子时,应采取急救措施在急救治疗犯罪分子过程中,严密监视,防止发生意外并注意从被救护者口中了解与案件有关的情况。五、看守犯罪分子,监视犯罪嫌疑人。六、对爆炸、放火现场,应立即扑灭火险,排除险情在急救人命,扑灭火险,排除险情时,应尽量使现场不受破坏,并详细记明变动前的情况。第三节保护刑事案件现场的方法一、露天现场的保护方法视现场范围的大小,在现场周围使用绳索、警用现场带或明显的标志圈定禁人区,并派人值勤。二道路现场的保护方法要根据道路的情况,使用绳索、警用现场带、明显的标志或车辆圈定禁人区,并派人值勤。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中断交通,尽量留出一部分道路让车辆通行;确实需要中断交通时,要禁止车辆通行。三铁路现场的保护方法要在保证通行的情况下,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如果铁轨上有尸体或障碍物,可将其移到适当的位置,并将原位置及形态记录下来。四院落现场的保护方法可派人在院落门口值勤或将院子大门关闭。如果院落内有其他住户,可以划出进出的通道。二、室内现场的保护方法一单独房屋的现场保护方法一般是在门口派人值勤,有的现场要注意在房屋周围圈定禁人区,禁人区的范围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可适当大一点,这有利于对犯罪嫌疑人作案的进出路线、进入现场前隐蔽藏身的地点进行勘查。二某一楼层的现场保护方法一般是在楼层门口或过道口派人值勤,有的现场要注意楼梯、溜筒、窗台、外围屋檐的保护。三楼房的现场保护方法一般是在一楼大门口派人值勤,有的现场要注意在大楼周围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圈定禁人区。三、尸体、痕迹和物品的保护方法为防止尸体、痕迹和其它物品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可在尸体上用席子、塑料布等物遮盖,在痕迹、物品周围做上明显标记或用盆子、簸箕、塑料布等物遮盖。但在做上述工作时,不要使尸体、痕迹和物品受到损害,还要注意不能使用散发强烈气味的物品去遮盖,以免破坏嗅源。第二章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正确理解现场勘验、检查的原则,明确现场实地勘查的步骤、顺序和工作要求,熟练掌握发现和提取各种犯罪痕迹的方法。第一节刑事案件现场实地勘验、检查步骤一巡视犯罪现场,划定勘验、检查范围;二根据现场情况和现场条件确定勘验、检查顺序;三初步勘验、检查,固定现场;四详细勘验、检查,发现并提取痕迹、物品。二、刑事案件现场实地勘验、检查的顺序一从中心向外围勘验、检查;二从外围向中心勘验、检查;三从进口或出口勘验、检查;四沿线路或河流勘验、检查;五分部位分层次勘验、检查;六分片段分主次勘验、检查。三、刑事案件现场实地勘验、检查的工作要求一先静后动;二先下后上;三先重点后一般;四先拍照后提取;五先外表后内部。第二节发现和提取各种犯罪痕迹一、手印的发现和提取利用自然光或现场勘查灯、多波段光源等人工光源,在各种可能遗留有手印的客体上观察,寻找、发现手印。提取手印的方法主要有一对非渗透性客体上遗留的汗液手印,采用铝银粉、青铜金粉、磁性粉、荧光粉等粉末显现法显现或采用碘熏、烟熏、“502”胶熏显现等熏显法显现。二对渗透性客体上遗留的汗液手印,采用茚三酮、硝酸银、DFO等化学显现法显现,照相提取。三对血潜手印,采用四甲基联苯胺显现,照相提取。四对灰尘手印和油质手印,一般都是照相提取。二、足迹的发现和提取利用自然光或现场勘查灯、偏振光灯、多波段光源等人工光源,在各种可能遗留有足迹的客体上观察,寻找、发现足迹。观察时要不断调整光照角度与观察角度,以达到最佳效果。提取足迹的方法主要有一对汗液足迹,采用汗液指纹显现的方法显现,用指纹胶带纸或照相提取。二对平面灰尘足迹,用静电吸附法提取或照相提取。三对立体足迹,一般是照相后制作石膏模型提取。三、工具痕迹的发现和提取利用自然光或现场勘查灯等人工光源,在各种可能遗留有工具痕迹的客体上观察,寻找、发现工具痕迹。提取工具痕迹的方法主要有一对于小型、轻便、不太贵重的物体上遗留的工具痕迹,按规定可以原物提取。二对于不便提取原物的物体上遗留的工具痕迹,拍照后采用橡皮泥、打样膏、硅橡胶等制模的方法提取。四、枪弹痕迹的发现和提取弹头一般在被击中的物体或周围去寻找、发现,也可根据弹道规律在可能遗留有弹头的部位通过探测筛滤搜寻;有时弹头可能在尸体内,可通过X光透视或尸体检验寻找、发现。弹壳一般在发射地点周围按各种枪的排壳规律去寻找、发现,也可在可能遗留有弹壳的部10位通过探测筛滤搜寻;有时弹壳可能在嫌疑枪支里。在涉枪案件现场要注意搜索可能遗留枪支的部位,寻找、发现射击枪支。弹着点、弹孔痕迹一般是拍照提取,有的可提取原物;弹头、弹壳、射击枪支提取前应拍照固定原始状态,然后提取原物。五、其他痕迹的发现和提取车辆痕迹一般在现场或现场周围的泥土、沙土、雪地、路面等地方寻找、发现。1对立体车辆痕迹,拍照后制作石膏模型提取。2对平面灰尘车辆痕迹,可用静电吸附法和照相提取。二牲畜蹄迹的发现和提取常见的有马、牛、驴、骡等蹄迹,一般在现场及其周围的泥土、沙土、雪地等地方寻找、发现。一般是石膏制模提取和照相提取。三牙齿痕迹的发现和提取牙印一般从犯罪嫌疑人咬过的物品上寻找、发现,有时在被害人或犯罪嫌疑人身上会留下牙印。牙齿痕迹的提取方法主要有照相提取、制作牙痕模型、提取留有牙痕的实物。四整体分离痕迹的发现和提取整体分离痕迹一般可在被侵害物及其周围去寻找、发现,有时物体可能分离成若干部分,要仔细地尽可能全部找到。整体分离痕迹的提取一般是拍照固定后,全面提取被分离的破碎物,按类分别包装,提取包装时注意保护分离线、分离面痕迹。六、文书物证的发现和提取勘验现场时要用各种方法寻找、发现与案件有关的文书物证。提取文书物证的方法主要有一对普通文书,一般是拍照固定后原物提取。二对撕碎文书,应将收集到的文件碎片放在玻璃板上,用镊子夹取进行复原拼合,然后用胶带纸将两块玻璃边缘粘贴在一起提取。三对烧毁文书,如果是盛放在容器内烧毁的,应连容器一起原物提取;地面烧毁的文书,一只手拿薄板,另一只手持可用于扇风的物体,轻轻扇动,使空气流动,掀起烧毁残迹,薄板轻轻移人,撮人容器内提取;炉中、灶坑内的烧毁文书,可用铲子撮出放入容器内提取。四对受潮文书,可将纸层分开,晾干、展平后提取。七、血迹的发现和提取对遗留有血迹的现场,在勘验时要在尸体周围和现场有关部位,用观察法、试剂检查法、紫外线照射法寻找、发现血迹。提取血迹的方法主要有一对沾有血迹且便于携带的物品,拍照后原物提取;二对血泊,用滴管或注射器收集,也可用洁净的棉、纱蘸取,在空气中晾干,洁净包装;用棉签或棉线沾吸,后阴干,然后洁净包装;三对少量湿血,用棉签或棉线沾吸,后阴干,然后洁净包装;四对不浸透客体表面的干血迹,用小刀刮入将干洁净的容器内包装;五对浸透客体表面的干血迹,用棉签沾蒸馏水浸湿后沾吸血痕,然后洁净包装;六对雪地上的血迹,可把带有血迹的一部分雪放到叠成几层的干净纱布上,然后放在干净器皿上,使其阴干,血液就自然转移到纱布上;七对血水可将沾吸到纱布上,然后晾干,或将血水装入干净容器内提取。八、微量物证的发现和提取勘验现场时要用各种方法寻找、发现与案件有关的微量物证。对发现的微量物证要详细记录,拍照固定后采取适当的方法提取,并按检验要求包装。常见微量物证的提取方法是一用镊子夹取;二用刀、针、竹片挑、拨和刮取;三用胶纸粘取;四用AC纸采取;五用火棉胶采取;六用软毛刷收取;七用磁铁吸取;八用拌动或拍打法采取;九用脱脂棉采取;十连同承受客体一起提取。第三章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记录了解现场勘验、检查记录的组成和作用,能熟练制作现场勘验、检查笔录和绘制现场图。第一节现场勘验、检查笔录是侦查人员运用文字对犯罪现场上的物体变化、空间关系所作的真实描述和对勘验过程所作的客观记录。二、现场勘验、检查笔录的内容一前言1发案、发现、报案的时间,发案地点,报案人、发现人、被害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或单位,有关案件发生或发现经过简要记;2现场指挥人员和勘验、检查人员的姓名、职务、职称以及见证人姓名、年龄、职业、住址;3现场勘验、检查的起止时间,现场的气候和光线条件。二正文1现场具体地点、地理位置及其周围环境,与犯罪有关场所的详细情况,犯罪嫌疑人的进出路线,现场物品摆放情况;2现场变动情况;痕迹和遗留物品的名称、数量、大小、分布情况及特点;尸体的位置、姿势、血迹分布、形状和数量,以及尸表情况。三结尾1提取的痕迹和扣押的物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特征及物品上的标记;2拍照和录像的方法、内容、数量,以及绘制现场图的种类、数量;3现场痕迹、物品和尸体的处理情况;4现场指挥人员、勘验人员、检查人员、见证人、笔录人逐一签名或盖章。第二节现场图一、现场图的概念运用绘图学原理和方法,通过几何图形和符号表示刑事案件现场情况的一种记录形式。二、现场图的内容和种类内容有现场方位、现场概貌、中心现场或者局部现场和现场细目等。种类主要包括现场平面示意图、现场平面比例图、现场平面展开图、现场立体图和现场剖面图三、绘制现场图的要求一标明案件名称,案什发生、发现时间,案发地点;二完整反映现场的位置、范围;三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画面清洁、标识规范;四准确反映与犯罪活动有关的主要物体,标明痕迹、物品、尸体、作案工具等的具体位置,犯罪嫌疑人来去方向和路线等;五与现场勘验、检查笔录记述内容相吻合;六文字说明应当简明、准确;七注明现场图的测量方法、比例、方位、图例、绘图单位、绘图日期和绘图人。第三节现场照相是运用照相的方法把现场的状况和现场上各种与案件有联系的痕迹物品客观准确地加以固定和记录。第四节现场录像是运用录像技术,将刑事案件发生的地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及其痕迹物证,真实、客观、连贯、形象地摄录下来。第四章现场分析了解现场分析的意义,明确现场分析的任务和内容,掌握现场分析的方法。第一节现场分析的概念一、现场分析是指现场勘验、检查基本结束后,对发生的案件现场事实和获取的有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湖南省株洲市醴陵二中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
- 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 2026届河南省开封市第十七中学物理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
- 大修前安全培训课件
- 解析卷-沪科版9年级下册期末试卷标准卷附答案详解
- 采气测试工岗前考核试卷及答案
- 1.1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第一课时)说课稿-2025-2026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 闽教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人工智能基础:体验机器人编程 9 仿真光控节能灯》教学设计
- 江苏省南通市唐闸中学九年级体育《第34课 学生健康体质测试》说课稿
- 回转窑球团焙烧工专项考核试卷及答案
- 重庆中医药学院2025年第二季度考核招聘工作人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一套
- 资阳市安岳县县属国有企业招聘(3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2025北京平谷区初三二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边境巡逻无人机2025市场细分与增长潜力分析
- 2025年四川省资阳市中考真题化学试题(无答案)
- 生态农庄设计规划课件
- 《工程制图完整》课件
-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总复习题与答案
- 北京工业地产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 脑室和脑池解剖
- 英国文学各个时期介绍超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