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2014-09-09.ppt_第1页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2014-09-09.ppt_第2页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2014-09-09.ppt_第3页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2014-09-09.ppt_第4页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2014-09-09.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第四章,【目的要求】,熟悉外科疾病的辨病程序,提高临床辨病水平。掌握外科疾病阴证阳证的辩证方法。掌握外科疾病上、中、下三部的辩证方法。了解十二经络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掌握肿、痛、痒、脓、麻木以及肿块、结节、溃疡、出血的辨证特点。,第一节辩病与辩证,辨病与辨证,是中医学从不同角度对疾病本质进行认识的方法。通过辨病,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对疾病以后的发展有了客观的和概括性的了解,它注重整个病程的病理变化特点,注重某个疾病本身不同于其他疾病的“个性”。通过辨证,把握疾病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使诊断更加深入细致,它着眼与疾病某个阶段、某个特定环境的征候群。,第一节辨病与辨证原则,一、原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二、术语解释(一)辨病: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二)辨证: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所收集资料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四诊的运用,一、望诊:是通过医者的视觉,观察患者的局部和全身情况,主要有望局部病变、望精神、望形态、望舌苔等几个方面。1、局部:红(阳热)、白(阴寒)、紫(瘀血)、黑(死肌)2、精神:患者的精神状态与疾病状况成正比或反比3、形态:观察患者的外形、体态病变部位反映疾病主要特征(乳痈、麻风)4、舌苔:舌苔的进退反映疾病转机,局部病变外科疾病首先表现在体表,并伴有局部病变,且某些疾病有其好发部位。如疔疮多发于面部手足,冻疮好发于暴露部位或四肢末端,蛇串疮常发于胁肋部,白庀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疮疡在未溃时称“肿疡”,已溃者称“溃疡”。凡肿疡红者多为热证;白者多为寒证;青紫色多为血瘀;黑色者为死肌。,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或如岩穴,有的溃疡底部有珍珠样结节,疮周色泽暗红,内有紫黑腐坏组织,渗流血水。臁疮溃疡边缘起有缸口,周围皮肤乌黑。瘰疬的疮口呈有空腔,疮面肉色不鲜,脓水稀薄,并夹有败絮状物竺。如阳证溃疡未脓而突然疮陷色暗,是走黄、内陷的征象;阴证溃疡疮色紫暗,则为难愈、难敛的现象。,望神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察神的存亡,对判断正气的盛衰,外科疾病的轻重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凡病人精神振作、形容如常、目光有神、呼吸均匀,这是正气未衰,无论新久疾病,均属佳兆;,若精神萎顿、形容憔悴、目陷睛暗、呼吸急促或不均匀,这是正气已衰,不论急、慢性疾病,均属凶险;若神识昏糊不清、烦躁不安,为邪入营分、毒传心胞的表现,多见于疔疮走黄、有头疽内陷。,望形态即观察病人的形体状态,包括观察体质与体位两个方面。不同的体质不仅反应机体正气盛衰,而且还能说明疾病的某些属性。如肥胖者多湿痰,瘦者多火。,再则不同的疾病,能表现出不同的姿态和体位。若患者行路脚跷者,多为下肢筋骨关节有病;驼背者多为脊椎有病。若颈项强硬不能转侧者,提示颈项部有病变,如有头疽、颈痈。若患者以手托下颌,而呈颈缩俯形之态,多为颈椎流痰。妇女手托乳房缓慢而行者,多为乳痈。其他如脸若狮面,眉毛脱落者是麻风。,舌苔注意观察舌质、舌苔和舌的形态,舌为心之苗,苔为胃气的反应,因此,脏腑气血的虚实,病邪的深浅,津液的盈亏,均能在舌质和舌苔上表现出来。,二、闻诊1、听声音(1)语言:可反映病情轻重,但也可不一致(2)呼吸(3)呕吐、呃逆2、嗅气味:主要是嗅辨脓液若溃疡脓无特殊气味者,易痊愈;若腥臭难闻,则病在深里,较难愈(脱疽、黄癣),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了解患者的家属,以得知疾病的发生经过和症状。这是诊断疾病最为首先的方法之一。,3、问诊,三、问诊1、发病时间(关系到疾病所处阶段、治疗原则)2、治疗经过(以资借鉴)3、目前主症(主诉),四、切诊1、脉诊:浮数滑大为阳脉,多属阳、实、热;沉迟涩小为阴脉,多属阴、虚、寒2、触诊:利用手的感觉触摸病变局部进行诊断,中医外科历来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这样既体现了疾病治疗的整体性、规范性、原则性,又反映了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细致性、灵活性。如局部红肿热痛是阳证疮疡的共同特征,若是痈表现为局部光软无头,易脓、易溃、易敛,一般不会造成陷证;而有头疽则初起即有粟米样脓头,红肿热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溃破后状如蜂窝,化脓、脱腐、收口较难,并容易合并内陷,病情危重。因此,临床应以辨病为主要依据。临床实践证明,从症状入手,进行病、证双重诊断,并针对疾病、证候、主症进行治疗,建立病证相结合的诊疗体系,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第二节阴阳辨证,一、概念:以阴阳为纲,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外科疾病简要地分为两大类,即阴证、阳证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二、意义:(一)使外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不发生原则性错误。(二)可以正确掌握外科疾病的进程与预后。三、阴阳是外科辨证的总纲表、热、实阳里、寒、虚阴,四、注意事项(一)注意假象。(二)阴证、阳证是可以转化的。1、阳中有阴颈痈:疼痛甚,发热,口干阳初起局部肿块色白,坚硬阴流注:发热甚,疼痛阳初起时局部皮色不变阴2、阴中有阳脱疽:初、中期局部怕冷,皮色苍白、青紫,得暖则舒阴;疼痛甚阳。3、阳证变阴炎症包块,出现红肿热痛,但经大量抗生素或苦寒药治疗后,疼痛减轻或不痛,局部颜色由红逐步恢复正常。急性炎症亚急性慢性4、阴证变阳脱疽的病人早期局部怕冷、色白,为阴证的表现。但在坏死期,局部变红,甚则溃烂则为阳证表现,即为阴证转阳。,致病因素,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与发病部位的联系上部风温、风热。风性上行中部气郁、火郁。气或多发于中下部寒湿、湿热。湿性趋下,第三节部位辨证,一、上部辨证发病部位:头面、颈项、上肢病因特点:风温、风热发病特点:起病急常见症状:全身风邪犯表局部宣浮,速变,多属阳常见疾病:上部疮疡性疾病;皮肤病之粉刺、油风、酒渣鼻等,二、中部辨证发病部位:胸、腹、胁、肋、腰、背病因特点:气郁、火郁发病特点:常与情志有关常见症状:常伴消化系统病变表现常见疾病:中部疮疡性疾病;乳房疾病;中部之皮肤病等,三、下部辨证发病部位:臀、前后阴、腿、胫、足病因特点:湿热、寒湿发病特点:起病多缓,病情缠绵,易反复常见症状:常伴湿邪侵袭表现常见疾病:下部疮疡性疾病;泌尿男性疾病;下部之皮肤病等,第四节经络辨证,一是探求局部病变与脏腑器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了解疾病传变规律。二是依据所患疾病部位和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从局部症状所循经络了解脏腑的病变,在经络循行的部位或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处存有明显压痛或局部形态的变化,反映了不同脏腑的病变,亦有助于诊断。三是经络气血的多少与疾病的性质密切相关,气血盛衰关系到疾病的发生与转归,依据疾病所属经络,结合疾病发展特点、性质等情况,可以明确地指导用药原则。,1人体各部所属经络2.十二经脉气血之多少3.引经药,1人体各部所属经络,头顶:正中属督脉经;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面部、乳部:属足阳明胃经(乳房属胃经,乳外属足少阳胆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耳部前后:属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手、足心部: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足心属足少阴肾经。背部:总属阳经(因背为阳,中行为督脉之所主,两旁为足太阳膀胱经)。臀部:外侧属手三阳经;内侧属手三阴经。腿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腹部:总属阴经(因腹为阴,中行为任脉之所主)。其他:如生于目部为肝经所主;生于耳内为肾经所主;生于鼻内为肺经所主;生于舌部为心经所主;生于口唇为脾经所主。,二、十二经脉气血之多少,多气多血,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注重行气活血,多气少血,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注重行气、滋养,多血少气,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注重破血、补托,3.引经药,由于疮疡所发生部位和经络的不同,治则就有分别,须结合经络之所主的一定部位而选用引经药物,使药力直达病所,从而收到显著的治疗效果。外科引经药的使用手太阳经黄柏,蒿本;足太阳经羌活;手阳明经升麻,石膏,葛根;足阳明经白芷,升麻,石膏;手少阳经柴胡,青皮,附子;足少阳经柴胡,青皮;手太阴经桂枝,升麻,白芷;足太阴经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柴胡,丹皮;足厥阴经柴胡,川芎,吴茱萸;手少阴经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独活,知母,细辛。,第五节局部辨证,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红肿、发热、疼痛、成脓、麻木、溃疡、结节、肿块、疹痒、功能障碍以及皮肤部位的各种损害等。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异,因而转归顺逆相差甚远。因此,外科辨证虽多从局部病变着手,以局部症状为重点,但也绝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外在表现与五脏六腑病变相结合,辨证求因,全面分辨疾病的性质,综合起来进行辨证,抓住证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1、辨肿,2、肿块、结节,3、辨痛,4、辨痒,5、辨麻木,6、辨脓,7、辨溃疡,8、辨出血,肿是各种致病因素引起局部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而成。由于患者的体质强弱,致病因素及发病部位的不同,而肿的形态也各不相同。临床上常根据肿势的缓急、集散程度、形态、部位、色泽以及伴随症状,判断疾病的性质和轻重。以肿的性质来辨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热、寒、风、湿、痰、气、瘀血、脓肿、实肿、虚肿的临床特点,辨肿,辨肿,1.辨肿的外形,3.辨肿块与节结,4.辨肿的部位与形色,2.辨肿的成因,局限性:红肿高突,根脚收束,多为实证,阳证。弥漫性:肿势平坦,散漫不聚,边界不清。全身性:疮疡溃后而见头面、手足虚浮,辨肿的外形,多为实证,阳证。,阳证见之,为邪甚毒势不聚:阴证见之,为气血不充。,脓出过多,病久气血大耗,脾阳不振。,辨肿的成因,1.火肿3.风肿5.痰肿7.瘀肿9.虚肿,2.寒肿4.湿肿6.气肿8.郁结肿10.实肿,辨肿的部位与形色,由于发病部位的组织有疏松和致密之分,肿的程度与发展变化趋势亦有显著差别。,辨肿的部位与形色,病发于疏松组织,如手足背、颈部等处并发与致密组织如手指病发于肌肉丰富处如大腿根部,肿胀明显,按之凹陷,发展快,易蔓延。,肿胀不甚,但疼痛剧烈。,虽有明显粗肿,但不易分辨,辨肿的部位与形色,一般而言,病发于皮肤、肌肉之间,则肿势高突而焮红,发病较快,并有易脓、易溃、易敛之特点。并发于筋骨、肌肉之间,肿势平坦而皮色不变,发病较缓,及至脓熟仅透红一点,并有难脓、难溃、难敛之特点。在未溃脓时,由红肿色鲜转向暗红而无光泽,由高肿转为平塌下陷,是毒已走黄或内陷之危象。,二、辨肿块、结节,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一)肿块(二)结节,大小,一般以厘米为测量单位,测量其大小可作为记录肿块变化,观察治疗效果的客观依据。有些囊性变或出血性肿块随时间变化而增大,要随时观察其大小。B超测量可提供准确的数值。,形态,常见的形态特征包括扁平、扁圆、圆球、卵圆、索条状、分叶状及不规则形态等。表面是否光滑可协助判断其性质:良性肿瘤因其有完整包膜,触诊时多表面光滑。恶性肿瘤多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表面多粗糙或高低不平,形状不规则。,质地,从肿块质地软硬可判断其不同性质。,骨瘤或恶性肿瘤脂肪瘤囊性肿块,质地坚硬如石柔软如馒按之柔软,活动度,活动度可确定肿块的位置或性质,皮内肿块皮下肿块良性肿块恶性肿块,可随皮肤提起,推移肿块可见皮肤受牵扯手推之能在皮下移动无牵拉感活动度好活动度好差,位置,有些肿块要特别需要确定其生长的位置,以决定其性质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蔓状血管瘤看似位于体表,却多呈哑铃状,很可能外小内大,深层部分可以延伸到人体的骨间隙或内脏间隙。腱鞘囊肿、腘窝囊肿位于肌肉层或肌腱处,可随肌肉收缩掩没或显露。,位置,平卧位触摸不清或比较深在的腹部肿块,检查时应选择不同体位,如让患者平卧位抬头,这时腹肌紧张,可清楚地触及到肿块,说明肿块位在腹壁;若肿块消失说明肿块位于腹肌之下或腹腔内。另外,对某些肿块则需要借助仪器检查。,边界,指肿块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非炎症性、良性肿块界限明显。恶性肿块呈浸润性生长,界限不清。,炎性肿块良性肿块良性肿块,(边界明显),合并感染,发生恶变,(边界不清),疼痛,恶性肿瘤初起肿块合并感染良性肿瘤挤压恶性肿瘤中、后期,很少疼痛,不同程度的疼痛,内容物,由于肿块来源及形成或组织结果的区别,肿块内有不同的内容物。,肉瘿(甲状腺囊肿)含淡黄色或咖啡色液体水瘤(淋巴管瘤)为无色透明液体胶瘤(腱鞘囊肿)为淡黄色粘冻状液体结核性脓肿为稀薄暗淡夹有败絮样物质脂瘤(皮脂腺囊肿)内含灰白色豆腐渣样物质,三、辨痛,痛是气血凝滞、阻塞不通的反映。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痛为疾病的信号,也是疮疡最常见的自觉症状,而疼痛增剧与减轻又常为病势进展与消退的标志。机理中医: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不通则痛。西医:肿胀压迫神经或细菌毒素刺激末梢神经痛。,(一)疼痛原因(二)疼痛类别(三)疼痛性质(四)痛与肿结合辨,(一)辨疼痛成因,热痛: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风痛: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见于行痹等。湿痛: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有凹陷性水肿或见糜烂流滋。见于臁疮、股肿等。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见于乳癖等。瘀血痛:痛而拒按,固定不移,或有肿块。初起皮色暗褐,继则皮色青紫瘀斑。见于青蛇毒、脱疽、瘀血流注等。化脓痛: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多见于疮疡成脓期。,(二)辨疼痛的类型,卒痛:突然发作,病势急剧,多见于急性疾患。如胃肠急性穿孔,空腔脏器扭转,肠系膜动脉急性栓塞等。,阵发性疼痛:忽痛忽止,时重时轻,发作无常。多见于空腔脏器梗阻性疾病,如肠梗阻、胆道蛔虫、胆石症、肾及输尿管结石等。,持续性疼痛:痛无休止,持续不减,或渐趋加重。见于大多数急性炎症性疾病,并且随着炎症的加重而痛剧,随着炎症的缓解而痛缓。痛势缓和,持续不减者,多见于慢性炎症。,(三)辨疼痛性质,刺痛:痛如针刺,病变多在皮肤,如蛇串疮。灼痛:痛而有烧灼感,病变多在肌肤,如疖、疔疮、丹毒等。裂痛:痛如撕裂,病变多在皮肉,如手足皲裂、乳头皲裂、肛裂等。钝痛:疼痛滞钝、缓和,病变多深在骨与关节间,如流痰、附骨疽等。酸痛:痛而酸楚,病变多在关节,如流痰等。胀痛:痛而紧张,胀满不适,如乳廦等。绞痛:痛如刀割,发病急骤,病变多在脏腑,如尿石症等。啄痛:痛如鸡啄,并伴有节律性痛,病在肌肉,常为阳证疮疡成脓标志。抽掣痛:痛时扩散,除抽掣外,并伴有放射痛。如乳岩、石瘿之晚期。,(四)痛与肿结合辨,1.先肿而后痛者,其病浅在肌肤,如颈痈。2.先痛而后肿者,其病深在筋骨,如附骨疽。3.痛发数处,同时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者,如流注。4.肿势蔓延而痛在一处者,是毒已渐聚。肿势散漫而无处不痛者,是毒邪四散,其势鸱张,四、辨痒,痒是皮肤上的一种不适感,是皮肤病的一个主要自觉症状,在疮疡的肿疡、溃疡阶段也时有发生。中医学认为“热微则痒”,即痒是有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致使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微热所致,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肌肤失养,内生虚热而发。,以原因来辨以病变过程来辨,(一)以原因来辨,1.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如牛皮癣、白庀、瘾疹等。2.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如急性湿疮;或有传染性,如脓疱疮。3.热胜皮肤瘾疹,焮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裸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痴成片,常不传染,如接触性皮炎。4.虫淫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如手足癣、疥疮等。5.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很少糜烂流滋水,如牛皮癣、慢性湿疮。,(一)皮肤病辨痒,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很少糜烂流滋水,如牛皮癣、慢性湿疮。,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如疥疮、手足癣等。,皮肤瘾疹,焮红灼热,或只发于裸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如接触性皮炎。,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性。如急性湿疮、脓疱疮等。,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如风瘙痒、牛皮癣、白庀、瘾疹等。,(二)疮疡辨痒,肿疡作痒溃疡作痒,1.肿疡初期,肿势平坦,根脚散漫,脓犹未成之时,可有作痒的感觉,这是毒势炽盛,正不聚邪,预示着病变的发展趋势。可见有头疽、疔疮初起、疫疔等。2.治疗后根脚收束,肿痛已减,余块未消之时,也有痒的感觉,这是正气已复,气血疏通,毒势已衰,病变有消散之趋势。可见于乳痈、流注等。,1.即溃之后,肿痛渐消,忽感患部焮热奇痒不安,多数是由于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所致;或因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所致。2.溃疡经治疗后,脓流已畅,余肿未消之时;或于腐肉已脱、新肌渐生之际,而皮肉间感觉微微作痒,这是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的佳象。,本节完,五、辨麻木,麻木是由于气血失调或毒邪炽盛,以致经脉阻塞,气血不达而成。由于麻木的致病原因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差别。如疔疮、有头疽坚肿色褐,麻木不知痛痒,伴有较重的全身症状,为毒邪炽盛,壅塞脉道,气血不运,常易导致走黄和内陷;如麻风病患部皮肤增厚,麻木不仁,不知痛痒,为气血失和;脱疽早期患肢麻木而冷痛,为气血不畅,脉络阻塞,四末失养所致。,六、辨脓回顾:内经正气载毒外出诸病源候论“风多则痒,热多则痛,血气乘之,则多脓血”医学入门“盖热,非湿不能腐化肌肉为脓”意义:1、病理产物2、正气载毒外出3、脓之稀稠、多少、气味、色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邪正盛衰和预后的好坏,(一)辨成脓的特点(主要是浅部疮疡明显)1、疼痛鸡啄样,持续2、肿胀皮薄光亮3、温度局部温度增高4、硬度肿块已软,按之应指5、脉象数脉(也可能不变,仅供参考)6、穿刺有脓,辨脓的方法,1.按触法,4.穿刺法,2.透光法,5.B超,3.点压法,用两手食指的指端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应指。经反复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在检查时注意两手指腹应放于相对应的位置,并且在上下、左右四处互相垂直的方向检查。若脓肿范围较小,则用左手拇、食两指固定于脓肿的两侧,以右手的食指按触脓肿中央,如有应指为有脓。,按触法,医生以左手遮着患指(趾),同时用右手把手电筒放在患指(趾)下面,对准患指(趾)照射,然后注意观察患指(趾)部上面,如尚未化脓时,则见清晰潮红,如见深黑色的阴影为有脓。,透光法,不同部位的脓液积聚,其阴影可在不同的部位显现。如蛇眼疔、甲根后的脓液积聚,可在指甲根部见到轻度的遮暗;蛇头疔脓液在骨膜部,沿指骨的行程有增强的阴影而周围清晰;在骨部的,沿着骨有黑色遮暗,并在感染区有明显的轮廓;在关节部的,则关节处有很少的遮暗;在腱鞘部的,有轻度遮暗,其行程沿整个手指的掌面;全手指尖部、整个手指的脓肿则呈一片显著暗区。,透光法,手指部脓肿在脓液很少的情况下,可用点压法检查,简单易行。用大头针尾或火柴头等小的圆钝物,在感染区域轻轻点压,如测得有局限性的剧痛点,显示已有脓肿形成,而剧痛的压痛点即为脓肿部位,点压法,疮疡患于深部,当脓已成而脓液不多,用按触法辨脓有困难,可采用注射器穿刺抽脓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来辨别脓的有无,而且可以采集脓液标本。在操作时必须注意严格消毒,以及穿刺部位进针深度等。,穿刺法,B超的特点是操作简单、无损伤,可比较准确地确定有无脓肿及其部位、大小、数目等,并能引导穿刺或切开排脓。,B超,辨脓的部位深浅,是切开引流时进刀深浅的重要依据。浅部:肿块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光亮,焮红灼热,轻按便痛而应指者。深部:肿势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不红不热,或微红微热,重按方痛而应指者。,辨脓的部位深浅,1.脓的形质:宜稠不宜清。稠厚者:元气渐充;稀薄者:元气多虚。先出黄色稠厚脓液,次出黄稠滋水将敛之象。薄脓转稠脓者:体质渐复,为收敛佳象。厚脓转薄脓者:体质渐衰,一时难敛。2.脓的色泽:宜明净不宜污浊黄白质稠,色泽鲜明:为气血充足之佳象。黄浊质稠:为气火有余。黄白质稀,色泽洁净:气血虽虚,不为败象。脓色绿黑稀薄:蓄毒日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