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复习专题二 力学(导学案)_第1页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二 力学(导学案)_第2页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二 力学(导学案)_第3页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二 力学(导学案)_第4页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二 力学(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 力学17中考命题动态分析力学可以分成四个部分:一是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机械运动、质量和密度;二是力、弹力和重力、运动和力、摩擦力;三是压强和浮力;四是功和功率、机械能、简单机械、机械效率.一、质量和密度的分数值约占总分的6%,考查的内容是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质量和密度的计算和应用.其中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和用天平、量筒测物体的密度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术,出题形式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和计算题等.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约占总分的4%,考查的内容是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和秒表,能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出题类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等形式,增加了一些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二、力、弹力和重力、运动和力、摩擦力占总分的4%6%,考查的内容有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惯性定律,惯性现象,二力平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和方向,摩擦力的种类,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出题形式主要是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其中二力平衡、惯性、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中考热点.三、压强知识是中考必考知识之一,分数值占总分的4%5%,考查的内容是压强的概念,液体压强的知识、大气压强的有关知识、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浮力的基础.液体压强知识综合运用力的概念、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热点是压强的概念、用大气压解释简单的现象、用流体流速与压强关系解释相关问题,大气压的变化和应用.出题形式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和计算题.近年来出现较多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应用问题.浮力知识是中考重点考查知识之一,分数值占总分的5%6%,内容包括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等,中考考查浮力时还经常综合质量和密度,二力平衡、力的合成等有关知识,对于综合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出题形式主要是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和计算题等.四、功和功率、机械效率知识是中考重点考查知识之一,分数值占总分的5%7%,考查的内容是功的概念、功的原理,机械效率和功率,这些知识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是比较综合性的知识,出题形式主要是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和计算题.简单机械占总分的3%4%,考查的内容是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其中杠杆的五要素及平衡条件、力臂的正确画法,滑轮、滑轮组的绕法等是中考的热点,主要以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和探究题的形式出现.机械能知识占中考总分的1%2%,重点考查的内容是动能、势能的概念,决定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等.出题形式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和实验题.中考复习大纲导航1.知道质量和密度的概念和应用,能利用密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并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能正确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3.理解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4.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及惯性现象;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及会运用二力平衡进行受力分析.5.知道弹力,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6.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会作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或图示).7.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影响其大小的因素,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和防止摩擦力的实例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8.知道杠杆及其五要素的含义,会画力臂,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类型及其应用;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会根据需要选择简单的滑轮组.9.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知道连通器的原理.10.知道大气压强的现象,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知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11.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轮船、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12.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原理.13.知道有用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理解功率的概念.14.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知道弹性势能;理解动能、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中考复习要点精讲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机械运动考点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是m.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2)单位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 1dm=10cm1cm=10mm 1mm=103m 1m=103nm(3)常用测量工具:刻度尺.(4)正确使用刻度尺:观察它的测量范围量程,以便确定它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观察它的分度值,方便读数.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如图所示.测量时,刻度尺要摆放正确,沿着被测边放尺,刻度线紧贴被测物.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能歪斜.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值和单位.规律总结: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不是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则还应减去起始端的刻度,在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中考复习要点精讲(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者、测量方法、测量工具、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减小而不能清除.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主观造成的,是可以避免、清除的.2.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是s,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2)单位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3)测量时间的工具:时钟、秒表(4)计时标准:很久以前,人们根据自然现象确定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后来又根据摆的等时性原理设计制造各种时钟.1967年国际计量大会确定,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为1s.3.特殊测量方法:(1)化曲为直:把一弹性不大的细线重合在被测曲线上,在细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再把细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线两记号间的长度即可.(2)辅助法:利用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的原理进行测量.例如:测圆锥的高、乒乓球直径、硬币直径等长度,往往用刻度尺和三角板组合起来进行测量.(3)积少成多:当被测物的长度很小时,可将相同的物体叠在一起,用刻度尺测其总长度,再除以物体个数即得.(4)化整为零:测量长度大的曲线长度,可以用一已知周长的轮子沿曲线滚动,记下轮子滚动的周数再乘以轮子的周长即得.考点2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2.运动和静止:(1)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其他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不是不动的,而是假定不动.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可以选择除研究对象以外的任何物体.(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3)相对静止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彼此相对静止.特别提醒:使用停表时的注意事项(1)使用前先上紧发条,但不宜过紧,以免损坏发条.(2)检查零点是否准确.如不准,应记下其读数,并对读数作修正.(3)实验中切勿摔碰,以免震坏.(4)不用时应及时将其放回盒内,并让其继续走动,以放松发条. 知识拓展: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判断物体的机械运动,要抓住物体的宏观位置是否改变,也要识别社会经济活动、微观的分子热运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等干扰因素. 中考复习要点精讲3.速度:(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速度越大,表明物体运动得越快.(2)速度定义及公式:速度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公式:v=s/t,s路程,t时间,v速度,公式中s、t、v是对同一运动物体同一段路程或时间而言的.变形公式:s=vt,t=s/v(3)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m/s,读作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常用km/h.1m/s=3.6km/h4.匀速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的分类 (2)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不变的,与路程、时间的大小无关.5.平均速度:(1)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2)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3)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物体在所求的那段路程(或时间)内的运动情况.2.质量和密度考点1质量及其测量1.质量: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2.质量的单位:质量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还有克(g)、毫克(mg)、吨(t).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t=103kg 1kg=103g 1g=103mg3.质量的测量:天平是测质量的常用工具.4.托盘天平的使用:(1)称量前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2)称量时把被测物放在天平的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3)读数时,右盘里的砝码质量和加上游码对应的刻度值即是左盘中物体的质量.5.使用托盘天平的注意事项:(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量程.(2)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盘中.特别提醒:(1)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情况,自然界中严格意义上的匀速直线运动是不常见的,但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往往把一些物体的运动近似地看作匀速直线运动.例如,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列车,在平直公路上以某一不变的速度运动着的汽车等,都可以看作是做匀速直线运动.(2)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时刻运动物体的速度都相同,不能认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规律总结:测平均速度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测时间,正式实验之前应该多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数据更准确.中考复习要点精讲考点2密度及其应用1.密度的概念:(1)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表示.(2)密度是物质的特性:a.每种物质都有它确定的密度,对同种物质来说(状态不变),密度是不变的.b.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一般不同.c.密度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温度等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等无关.2.密度公式和单位:(1)密度公式:=m/V(2)密度的单位:密度的单位是kg/m3,常用的还有g/cm3、kg/dm3,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g/cm3=1kg/dm3=103kg/m3(3)密度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性质,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研究中需要了解、掌握物质的密度,必须学会使用密度表.3.密度的应用:(1)求质量:m=V(2)求体积:V=m/(3)鉴别物质:=m/V考点3密度的测量1.量筒的使用: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面相平(水银除外),如图所示.2.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物质的密度(1)实验原理=mV(2)固体密度的测定:a.用天平测出固体质量m;b.向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c.将固体放入量筒里的水中使其浸没,测出水和固体的总体积V2;d.根据以上测得的数据计算出固体的密度=m/(V2-V1).(3)液体密度的测定:a.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b.倒入一部分液体于量筒中,测出液体的体积V;c.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下液体的质量m2;d.根据以上测得的数据计算出液体的密度=(m1-m2)/V.3.物态变化与物质体积(1)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水除外),从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会显著增大.(2)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发生了变化.特别提醒:1.由于气体分子间作用力很微弱,气体分子可以到处游动,所以气体总是充满着盛它的整个容器,如:将一瓶氧气用去一半后,其质量减小一半,而体积仍为氧气瓶的容积,由=m/V可知氧气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2.由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m和体积V无关,所以对于公式=m/V,不能说与m成正比或与V成反比.中考复习要点精讲3.运动和力考点1 力、弹力和重力1.力的作用:(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图甲所示). 甲 乙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一是指物体运动快慢(即速度大小)发生了改变;二是指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可以”不是“一定”,物体受力,其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图乙所示).(3)一个物体只要发生了运动状态的改变或形状的改变,这个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反之,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则物体要么改变了形状,要么改变了运动状态,要么二者都发生了改变.2.力的三要素:(1)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如右图所示)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受力物体上),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同时,这个物体也受到了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2)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它们同时产生、同时消失.(3)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4.弹力:(1)弹性: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弹性.(2)塑性: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塑性.(3)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物体受到的支持力、压力等其实都是弹力.弹力的大小与组成物体的材料和形变程度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但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特别提醒: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产生与是否接触无关,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力的作用(如物体之间没有相互作用,仅仅是相互接触而已),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无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小铁钉),故“接触与否”不能成为判断是否产生力的作用的依据.中考复习要点精讲(4)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a.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越长.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b.弹簧的长度=弹簧的原长+伸长量.c.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弹簧就会损坏.弹簧测力计的结构:主要由弹簧、挂钩、刻度盘、指针组成.(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a.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b.注意进行校正调零.c.拉动时要避免与外壳摩擦.d.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5.重力:(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附近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3)重力的大小: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实验表明: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即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重力的计算公式:G=mg.注意统一单位,mkg,GN.(粗略计算时g取10N/kg)(4)重力的方向:竖直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方向实质是指向地心的.根据重力的方向可以制成重垂线和水平仪.(5)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对于整个物体,重力作用的表现就好像它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对于材料均匀且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 考点2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惯性:(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易错提示:当一个弹簧测力计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假设作用在挂钩上的力是F1,作用在吊环上的力是F2,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等于F1或F2还是等于F1+F2呢?实际上,弹簧测力计无论怎样使用,它的示数都应该等于作用在挂钩上的拉力的大小,与施加在吊环上的力无关,即弹簧测力计示数等于F1的大小,而不是两个力的和.规律总结:(1)重力的方向不受其他作用力的影响,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注意是竖直,不是垂直).“竖直向下”指垂直于水平面向下,而“垂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某个面向下,这个面不一定是水平面.如果这个面是斜面,这时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就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所以,我们不能把重力方向说成“垂直向下”.课外拓展:生活中,物体的稳定程度与重心有关,降低重心可提高物体的稳定程度,还与支持面的大小有关.中考复习要点精讲(2)惯性:牛顿第一定律表明,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惯性是物体的特性:a.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b.物体惯性的大小由物体质量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其他外界因素如速度大小等无关.c.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力则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其本质不一样.d.惯性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所以我们应正确认识与惯性有关的现象及其产生的物理过程,利用惯性现象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防止它给我们造成危害.考点3二力平衡:(1)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同时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条件:a.这两个力必须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b.这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c.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d.这两个力必须方向相反.上述四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这样的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考点4 摩擦力1.摩擦力的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3)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3.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4.滑动摩擦:(1)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2)滑动摩擦力的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在接触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3)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4)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5.滚动摩擦: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规律总结:判断摩擦力方向的三种方法:(1)由摩擦力的概念判断:首先明确研究对象(一般选受力物体)和参照物(一般选施力物体),再弄清研究对象相对参照物的运动方向,然后由摩擦力的概念,可判断出研究对象所受的摩擦力的方向.(2)由假设的方法判断:此法通常用来判断相对静止的物体间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首先假设物体不受摩擦力,再确定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将会出现的相对运动的情况,最后判定研究对象所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3)由二力平衡的性质来判断: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一对平衡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故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判断摩擦力的情况.中考复习要点精讲6.静摩擦:(1)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受的外力有关,在数值上等于物体所受外力的大小.(2)最大静摩擦.7.增大有益摩擦与减小有害摩擦:(1)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摩擦现象的存在.有的对人们有益,有的对人们有害.(2)增大有益摩擦: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减小有害摩擦: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光滑;把滑动变为滚动;使两个接触面彼此分开.考点5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自身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惯性.物体不受任何力或受到平衡力时,都将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受到非平衡力时,运动状态将会发生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速度大小与运动方向同时发生改变.4.压强和浮力考点1 固体压强1.压强:(1)压力: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产生条件: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并且接触面之间相互挤压.压力其实是一种弹力.压力的方向:垂直并指向受压面.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即F=G.(2)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强:a.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强越大.b.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是压力和受力面积.压力越大,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压强公式:p=F/S.a.此公式为压强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物体间压强的计算.b.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F“N”,S“m2”,p“Pa”.压强单位还有千帕(kPa)、兆帕(MPa),1kPa=103Pa,1MPa=103kPa.(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强的方法:a.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c.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a.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c.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规律总结:对于放在水平面上,密度均匀,形状规则的实心柱体(圆柱体或棱柱),对水平面的压强可用公式p=gh求解.中考复习要点精讲考点2液体、气体压强与流体压强1.液体压强(1)液体压强的特点:由于液体有重力,因此对容器底有压强;由于液体能流动,因此对容器侧壁有压强.压强计是测量液体内部压强的仪器,如图所示,当探头的薄膜受压强作用时,U形管两侧液面产生高度差.高度差的大小反映薄膜所受压强的大小,高度差越大,薄膜受到的压强越大.液体内部压强特点:a.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b.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c.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2)连通器:连通器的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连通器的原理:连通器里的水(或其他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或液面)总保持相平.如图所示.连通器的应用:a.茶壶. b.锅炉水位计. c.过路涵洞. d.自来水管. e.船闸.2.大气压:(1)大气压:由于空气能流动,我们周围存在朝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2)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空气因重力作用而产生压强.(3)大气压存在的事例:马德堡半球实验;“瓶吞蛋”实验:火熄灭后,剥壳熟鸡蛋掉入瓶里;“覆杯”实验:纸片能托住水.如图所示.(4)大气压的特点: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压逐渐减小.(5)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实验装置如右下图所示.玻璃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银面上受到大气压强,正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管内760mm高的水银柱.也就是大气压强跟760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标准大气压: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其大小为p0=1.013105Pa.大气压的变化: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天气的变化也会影响大气压.在海拔3000m以内,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约100Pa.气压计:测量大气压的仪器.a.水银气压计:测量准确,不便携带.b.金属盒气压计:测量不太准确,携带方便.特别提醒:F是压力而不是重力,但有些情况下压力的数值可能等于重力,如物体自由置于水平面上时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压力F和受力面积S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压强p与压力F和受力面积S之间有密切关系,即在S一定时,p与F成正比;在F一定时,p与S成反比.规律总结:做托里拆利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做托里拆利实验时,若管内有少许空气,水银柱高度将改变,实验结果偏小.(2)玻璃管倾斜,液柱变长,但垂直高度不变,对实验结果无影响.(3)玻璃管上提,液柱不变,对实验结果无影响.(4)水银槽中水银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无影响.(5)玻璃管的粗细对实验结果无影响.(6)不小心将玻璃管顶部弄破,则水银全部退回水银槽直至与液面相平.(7)不小心弄破玻璃管侧面,则小洞以上的水银柱向上移动置顶,小洞以下的水银柱全部退回水银槽直至与液面相平.特别提醒:托里拆利实验中决定水银柱高度的唯一因素就是当地大气压的大小,而不是玻璃管的粗细,是否倾斜等因素.中考复习要点精讲3.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体:气体,液体都可以流动,是流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当流体流动时,流速越大的位置其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位置其压强越大.(2)飞机的升力:飞机飞行时,机翼的形状决定了机翼上下表面流动的空气流速是不同的.如图所示机翼周围空气的流向.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可知,其上方弯曲,下方近似于直线.上方的空气要比下方的空气行走较长的距离,机翼上方的空气流动比下方要快,压强变小;与其相对,机翼下方的空气流动较慢,压强较大.这一压强差使飞机获得竖直向上的升力.考点3 浮力阿基米德定律及其应用1.浮力的大小:(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浮力产生的原因:浸没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上、下表面压力差.(2)浮力测量方法:先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出物体重G,再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拉力F,测力计两次示数之差就是浸在液体中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G-F(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即F浮=G液=液V排g.2.物体的浮沉:(1)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的浮沉决定于它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浸没于液体里的物体:当F浮G物时,上浮;当F浮=G物时,悬浮;当F浮G物时,下沉.当物体上浮至漂浮时,F浮=G物.(2)浮力的应用:轮船:把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空心的轮船,使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从而增大浮力,使它能够浮在水面上.轮船装满货物时(即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叫做排水量.若已知轮船的排水量和自重,就可以算出它的最大载货量.因为轮船装有货物时,共受三个力的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为F浮=G船+G货,则G货=F浮-G船,而F浮=G排=m排g(m排为排开水的质量),由此可以算出轮船的最大载货量.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潜的.潜水艇所受浮力不变,它是靠充放水来改变自身的重力,从而改变了G与F浮之间的关系,当GF浮时,它下潜.气球和飞艇:气囊内充有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通过改变气囊里气体的体积来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从而实现升降.密度计:是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的条件来测量液体密度的.由于密度计的重力是一定的,漂浮在液面时,所受浮力等于它的重力,但由于不同液体密度不同,因此V排有所不同,越往下密度值越大.课外拓展:液面升降类题的解法:1.浮体组合类型:要看液面是上升还是下降,关键是比较前后两次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变化.设物体原来排开液体的体积为V排,后来排开液体的体积为V排,若V排V排,则液面上升;若V排V排,则液面下降;若V排=V排,则液面高度不变.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知,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F浮=液gV排,故V排=F浮液g,因液体的密度液不变,故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取决于物体所受的浮力,所以只要判断出物体前后所受浮力的变化情况,即可判断出液面的升降情况.2.浮冰熔化类型:要判断液面的升降,必须比较冰排开水的体积与冰熔化成水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冰未熔化时,若它漂浮在液面上,则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相等,即F浮=G冰.冰块所受的浮力F浮=液gV排,冰块的重力G冰=m冰g,由此可得V排=m冰液,冰熔化后,化成水的体积V化=m水水=m冰水.所以当液体是水时,V化=V排,液面不变;当液水时,V化V排,液面上升;当液水时,V化V排,液面下降.中考复习要点精讲5.功和机械能考点1 功1.功1.功的公式:在物理学中,把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2.功的含义: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做功的多少表示物体动能、势能增加(或减少)的多少,所以功的单位与能的单位一样,都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3.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考点2功率1.功率的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3.功率的公式:功率=功/时间即P=W/t.4.功率的单位: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工程技术上还用千瓦(kW).1kW=103W.考点3 机械能及其转化1.动能:(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一是物体的质量,二是物体运动的速度.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大.2.重力势能:(1)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受到重力并处在一定的高度时所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一是物体的质量,二是物体的高度.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它的重力势能越大;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重力势能越大.3.弹性势能:(1)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一是物体的劲度系数,二是弹性形变的程度.劲度系数相同的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越大;弹性形变相同的物体,劲度系数越大,它的弹性势能越大.4.机械能:(1)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2)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3)机械能守恒: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不变.也就是动能减少多少,势能必增加多少;势能减少多少,动能必增加多少.规律总结:1.判断力是否做功时,关键是看力与距离是否具有同一性、同向性和同时性.2.功率只反映做功的快慢,不能表示做功的多少,如功率大做功就多,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还得比较时间;反之,做功多功率就大也不对,因为时间不确定.3.物体能够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物体能够做功的意思是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即有两种可能,一是正在做功,二是没有做功,但条件允许可以做功.规律总结: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和计算有关问题,一般遵循以下步骤:确定杠杆支点的位置;分清杠杆受到的动力和阻力,明确其大小和方向,并尽可能作出力的示意图;确定每个力的力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列出方程并分析求解.中考复习要点精讲6. 简单机械和机械效率考点1杠杆:1.与杠杆有关的几个概念.(1)杠杆:杠杆无形状限制,可长可短,可粗可细,可直可曲,可方可圆.(2)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常用O点表示.(3)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1表示.(4)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2表示.(5)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常用l1表示.(6)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常用l2表示.2.杠杆平衡条件:(1)杠杆的平衡:当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我们就说该杠杆已平衡.(2)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a.满足上述条件,杠杆才能平衡;杠杆已平衡,上述条件一定满足.b.杠杆平衡时,F1、F2、l1、l2四个量中,任意知道三个量,可求第四个量.(3)杠杆转动方向判断:a.当F1l1F2l2时,杠杆平衡被破坏.b.当F1l1F2l2时,杠杆沿F1方向转动.c.当F1l1F2l2时,杠杆沿F2方向转动.3.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优点:省力,缺点:费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