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fuxi...ppt_第1页
中国戏曲-fuxi...ppt_第2页
中国戏曲-fuxi...ppt_第3页
中国戏曲-fuxi...ppt_第4页
中国戏曲-fuxi...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戲曲讲义,主讲教师:罗朝蓉,第一讲引子,一戏曲定义1辞海:戏曲,中国传统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1999年版)2、王国维戏曲考原: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3、王驥德曲律:并曲与白而歌舞登场,第一讲引子,二、戏曲与戏剧的区别(一)定义1、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在现代中国,“戏剧”一词有两种含义:狭义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英文为drama,中国又称之为“话剧”;广义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诸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朝鲜的唱剧等。2、辞海戏剧:综合艺术的一种。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情节、显示情境的一种艺术。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戏剧(drama)即指话剧。,第一讲引子,3、辞海话剧:中国对以说白(包括对白、独白等)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戏剧的称谓。即西方所称的戏剧(英文drama)4、戏剧与戏曲: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第一讲引子,(二)西方通行戏剧理论与中国古典戏曲不合之处1、西方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悲喜剧、正剧。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2、西方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冲突说”不完全符合戏曲。如小放牛(京剧)、夫妻观灯(黄梅戏)就没有构成戏剧矛盾冲突的内容,其思想矛盾也不靠如何解决矛盾来体现。,第一讲引子,3、依据西方冲突说,戏剧情节结构法则,有“头、身、尾”的三段式;“起承转合”的四段式;“介绍、上升、高潮、下降、结局”的金字塔五段式。这些理论无一不是以冲突为主线、以高潮为核心。但很多戏曲的剧情开展都与这些结构法则完全不合。有些高潮很晚出现,如梁山伯祝英台;有些高潮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汉宫秋,冲突在第二折基本解决,第三节只是尾声,而这出戏居然还有第四折。还有些很难确定什么时候是高潮。,第一讲引子,4、悬念说:写戏不能没有悬念。但于戏曲则未必如此。例如十五贯,完全可以制造“谁犯了谋杀罪”这一悬念。但这出戏偏在一开头就将谁是真凶交代得清清楚楚。,第一讲引子,三、中国戏曲考源与发展略述(一)先秦时期的戏剧胚胎1、歌舞:墨子耕柱篇有“童子之为马,足用而劳”“戏”字从戈,本义为角力,意即虚拟的战斗演习。尚书尧典记载典乐官夔的自述“予拊石击石,百兽率舞”,第一讲引子,2、宗教(1)巫觋:(2)祭祀:尸祭:蜡祭:傩祭:,第一讲引子,3、古代的优戏史记滑稽列传优旃谏秦二世;优孟衣冠,第一讲引子,(二)汉唐时期的戏剧雏形1汉代百戏:“角抵”西京杂记东海黄公:人虎相搏2魏晋优戏:三国志蜀书许慈传许慈、胡潜三国志注魏书三少帝纪曹芳观辽东妖妇魏明帝:“水转百戏”;北魏道武帝:“增修百戏”;北齐后主:“鱼龙烂漫”一百多个节目隋炀帝:“总追四方散乐,大集东都”,一下子拘集到洛阳三万多艺人,绵亘八里,列为戏场(隋书音乐志),第一讲引子,3唐代歌舞剧兰陵王入阵曲踏谣娘4唐代参军戏,第一讲引子,(三)宋金时期戏曲的成熟1、宋杂剧:唐代已有“杂剧”之名,是歌舞小戏、参军戏的通称。宋代开始广泛采用这个名称,包括化装人物以演述故事之类的各种戏剧性表演,因此又叫“杂戏”,但主要用以指称滑稽戏。其特点就是“全用故事,务在滑稽”。,第一讲引子,(三)宋金时期戏曲的成熟1、宋杂剧(1)主流多是喜剧小品。(2)上场角色增加到五个:末泥、引戏、副净、副末、一人装孤。(3)每场四段的演出模式(4)以曲唱戏。所谓“唱念通遍”,就是把曲唱、道白与表演故事全面结合,说、唱、舞蹈、滑稽等皆得到综合表现(5)与南方的地方戏结合,产生了一些带有地域性的戏曲支派,如川杂剧和温州杂剧,第一讲引子,(三)宋金时期戏曲的成熟2、金院本:院本是金朝特有的名称,意思是“行院之本”。行院就是戏班,院本的原意指当时戏班演员创作演出的剧本,也指按这类剧本进行演出的一种戏剧样式。3、傀儡戏与影戏,第一讲引子,(三)宋金时期戏曲的成熟4、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虽非戏曲,但是后来元杂剧剧曲组合规则则直接沿用诸宫调),第一讲引子,(四)元杂剧的繁荣1、元杂剧的渊源(1)金院本(2)音乐歌唱(3)唐传奇(4)勾栏说话艺术,第一讲引子,(四)元杂剧的繁荣2、元杂剧繁荣的盛况(1)繁荣盛况:现存剧目700多种,剧作家录有150多位。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大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五大历史剧:单刀会、梧桐雨、汉宫秋、渑池会、赵氏孤儿。,第一讲引子,(四)元杂剧的繁荣3、元杂剧剧本的形式(1)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个别例外。(2)文学要素:唱词与宾白两部分,唱词为主,曲以抒情,白以叙事。(3)音乐体制:一人主唱,一折一宫调,四折不相重复,每折曲牌数不等,第一讲引子,(4)角色体制:四大类旦:女性角色:正旦、外旦、老旦、小旦、贴旦、花旦末:男性角色:正末、外末、副末、冲末、小末净:反面人物或滑稽人物杂:其他角色,第一讲引子,(四)元杂剧的繁荣4.元杂剧繁荣的社会原因:城镇经济的繁荣政治统治:封建统治相对薄弱,文化思想相对放松,儒家思想受到动摇。文人地位低下:大批文人沦为奴隶,民族歧视政策,停止科举考试近80年大批演员出现,第一讲引子,(五)元杂剧的衰落与南移1、前期辉煌:创作活动以大都为中心,作家以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为代表,作品天下行、举世流行。2、后期衰落:创作中心移至杭州,作家有郑光祖、乔吉、宫大用,其思想与艺术水平都不逮前期作家,第一讲引子,(五)元杂剧的衰落与南移3、南戏的发展(1)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特指宋元时期南方地区流行的戏曲形式,又叫戏文、南词等(2)早期南戏仅限于江南地区,元灭宋之后,北剧南下,南戏北播,不少艺人吸收北剧成果,但不可与之相较,,第一讲引子,(3)元末北剧衰落,一些文人转向南戏创作,产生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及高明的琵琶记,史称“南戏中兴”。(4)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别剧本结构:长篇,数倍于杂剧角色设置:生、旦、净、末、丑、外、贴音乐形式:南方曲调,韵律、宫调均无严格规定,第一讲引子,(六)明代戏曲的演变1、明代杂剧(1)明初北杂剧表面繁荣明初杂剧作家40多人,以朱权、朱有燉为代表,其次是贾仲明、杨景贤等人表面繁荣来自元杂剧余波,更重要的是政治的影响,第一讲引子,(2)中期产生了不少批判现实政治的作品,代表作家为王九思、康海、冯惟敏、徐渭等王九思杜甫游春康海中山狼徐渭四声猿: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狂鼓史,第一讲引子,(3)后期题材内容扩大,样式风格多样化写南杂剧为主:徐复祚、陈与郊、沈璟徐复祚一文钱陈与郊昭君出塞、文姬入塞沈璟:吴江派写北杂剧为主:孟称舜、王衡、沈自征孟称舜桃花人面王衡郁龙袍兼写南北曲杂剧:叶宪祖、吕天成、王驥德叶宪祖:北:骂座记、易水寒南:四艳记,第一讲引子,2、明代传奇传奇:名称源于唐人裴铏的短篇小说集传奇,后用以指称唐宋文人所作文言短篇小说,再后宋元南戏、北杂剧、以及说唱艺术如诸宫调等,由于多取材于唐传奇,故也被称为传奇。明传奇则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兼取北曲杂剧的成果发展而成。其特点如下:一、情节繁多、篇幅长至四五十出以上;二、传奇分出,每出标写题目;三、南北合套普遍;四、建立了南九宫或十三调的音乐体系;五、角色分工更细,被统称为江湖十二角色:男角色: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女角色:老旦、正旦、小旦、贴旦,打诨一人:叫做“杂”,第一讲引子,四大声腔:宋元南戏原用温州腔歌唱,后在流传过程与各种地方音乐及方言结合,产生了最为流行的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昆山腔:经魏良辅的改革,梁辰鱼的应用,逐渐取得压倒的优势。,第一讲引子,2、明代传奇(1)前期萧条:伦理说教丘浚:五伦全备纲常记邵灿:香囊记(2)中期复兴:传奇的成熟与振兴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首用魏良辅改进后的昆腔演唱的传奇。无名氏:鸣凤记,第一讲引子,2、明代传奇(3)晚明传奇的全盛临川派:(汤显祖)尚奇;尚情;重意趣神色。临川四梦:牡丹亭、紫箫记、邯郸记、南柯记吴江派:(沈璟)把戏曲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从音律、语言、演唱乃至结构诸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格律至上;推崇本色语言。传奇17种,合称属玉堂传奇,第一讲引子,骈俪派:辞藻华丽,喜用典,堆砌名句张凤翼红拂记祝发记屠隆彩毫记许自昌水浒记其他:周朝俊红梅记孙钟龄东郭记,第一讲引子,(七)清代戏曲的变化1.前期剧作家及理论(顺治初至雍正末)(1)李玉:苏州派:清忠谱是指明末清初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剧作家群,成员多是苏州府名不见经传的小文人。其剧本与舞台演出紧密相联,最初多取材于“三言”和其他历史传说故事,反映市井问题。入清后转向关注历史政治风云。他们改变了以词曲为核心的戏曲观念,把戏剧结构放到了重要位置上,增强了戏剧性。,第一讲引子,(2)李渔:全面而系统地论述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第一人理论: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后人合为李笠翁曲话或笠翁论剧词曲部: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浑、格局演习部: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3)洪昇:长生殿(4)孔尚任:桃花扇(5)吴伟业、尤侗,第一讲引子,2.清中叶:昆曲的衰落与地方戏的兴起(乾隆初(1)案头化文人创作(传奇、杂剧)的衰落传奇:蒋士铨杂剧:杨潮观(2)民间艺人与文人合作产品:雷锋塔传奇(3)地方戏的兴起与发展文人创作走向衰落,地方戏曲却蓬勃兴起四大声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和弦索腔,一、关汉卿生平1生平简介:(12131322)录鬼簿:记为大都人祁州志:记为河北祁州人。晚年到过杭州,第二讲关汉卿,第二讲关汉卿,2关的个性特色:落拓不羁、豪放恣肆、刚健滑稽。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熊自得析津志,第二讲关汉卿,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第二讲关汉卿,3主要作品:所作杂剧约六十六种,现存十六种,散曲存有小令57,套数13,残套2。其杂剧主要可分为三类:历史剧: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公案剧: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爱情婚姻剧: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诈妮子,第二讲关汉卿,二、单刀会及其他历史剧1剧情介绍:全称关大王独赴单刀会2艺术特点:(1)捏合历史,颠倒事实:(2)谋篇以抒情,布局以铺垫(3)内容局限,结构缺憾,第二讲关汉卿,3、其他历史剧(1)西蜀梦(2)哭存孝,第二讲关汉卿,三、社会剧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1.窦娥冤东海孝妇刘向说苑卷五之贵德班固汉书卷七一于定国传干宝搜神记卷十一孝妇周青王韶之所载略同于干宝元代,王实甫、梁进之都有于公高门杂剧,第二讲关汉卿,2窦娥的形象善良:叹命1;叹命2.画押.;后街避婆婆;永别刚强:上公堂.受刑.骂天.坚贞:逼婚.见识:骂公堂.孝顺、贤淑:集种种美德与种种不幸于一身,第二讲关汉卿,3悲剧意蕴层次鲁迅再论雷锋塔的倒掉:“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恩格斯致裴拉萨尔:“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的冲突。”,第二讲关汉卿,个人悲剧与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第二讲关汉卿,4、其他社会剧(1)蝴蝶梦包拯王老王大王二王三(2)鲁斋郎原名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包拯李四张圭,第二讲关汉卿,四、婚姻爱情剧救风尘1剧情介绍:关汉卿最为优秀的一部爱情婚姻剧,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喜剧。全称是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所谓风月救风尘,就是利用妓院中追欢买笑的风月手段去解救沦落在风尘中的姐妹的意思。2.赵盼儿形象:劝引章骗周舍骗休书,第二讲关汉卿,3.喜剧因素:鲁迅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了给人看”。赵盼儿与周舍是一正一反两个喜剧性格,他们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引章挨打)运用了多种喜剧技巧,例如:交底、夸张、对比等等。(周妻撒泼),第二讲关汉卿,4、其他爱情婚姻剧(1)望江亭:望江亭中秋切鲋谭记儿白士中杨衙内(2)拜月亭:幽怨佳人拜月亭蒋世隆王瑞兰瑞莲陀满兴福,第二讲关汉卿,五、关汉卿的艺术成就1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冲突2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3促使杂剧艺术体制趋于完备4语言艺术惊人。,第二讲关汉卿,六、关汉卿的艺术地位和影响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元末明初贾仲名:“驱犁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第三讲西厢记,一、王实甫其人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鸯花寨明飓飓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第三讲西厢记,二、天下夺魁西厢记(一)剧情介绍1、剧名全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2、西厢故事流传(1)唐:元稹莺莺传杨巨源崔娘诗李公垂莺莺歌,第三讲西厢记,(2)宋代:秦观、毛滂调笑转踏赵令畤商调蝶恋花(3)宋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4)宋或金莺莺六幺红娘子张珙西厢记,第三讲西厢记,3、剧情发展(1)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发生惊艳、借居、酬韵1、2搭斋(2)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发展寺警请宴赴宴听琴凤求凰(3)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杂剧):挫折闹简寄诗赖简酬简,第三讲西厢记,(4)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杂剧):高潮合欢拷红送别惊梦(5)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杂剧):结局,第三讲西厢记,(二)戏剧冲突1.孙飞虎叛军与崔家、普救寺的冲突2.老夫人与崔张红的冲突错误的时间、地点、身份、方式3.崔张红之间的冲突错误的理解,第三讲西厢记,(三)人物形象1、金圣叹评点西厢天地妙文绝代之才子绝代之佳人西厢记只写得三个人,一个是双文,一个是张生,一个是红娘。其余如夫人、如法本、如白马将军、如欢郎、如法聪、如孙飞虎、如琴童、如店小二、他俱不曾着一笔半笔写,俱是写三个人物时所忽然应用之家伙耳。,第三讲西厢记,2、崔莺莺: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钟,无语怨东风。”美丽、聪慧、闹简三五夜情与礼之中挣扎赖简妾千金之躯,一旦弃之。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3、张君瑞:痴傻;志诚:惊艳自我介绍酬韵1闹道场药方,4、红娘:机智、泼辣:拷红,第三讲西厢记,5、换个角度看西厢爱情(1)作者视角与男性视角的融合肯定爱情与情欲,于不动声色中揭掉礼教的面纱冷静的叙事风格:当前视角与历史视角男性视角:对男主人公的情感投放(2)两性的对峙女性自我意志的较量男权社会的弱势群体,第三讲西厢记,(四)语言艺术1、个性化的语言张生:哀叹,无可奈何。红娘:“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莺莺:“将颤巍巍双头花蕊搓,香馥馥同心缕带割,长搀搀连理琼枝挫”,第三讲西厢记,2.准确传神“不做周方,埋怨杀你个法聪和尚”稔色人儿,可意冤家,怕人知道,看时节泪眼偷瞧。着小生迷留没乱,心痒难挠。2、诗情画意“梵王宫殿月轮高,碧琉璃瑞烟笼罩”“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第三讲西厢记,3、音律优美(1)善用排偶对仗“云敛晴空,冰轮乍涌;风扫残红,香阶乱拥”两两相对;“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第三讲西厢记,(2)善用叠音迭词:“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煎煎熬熬的气;有什么心情将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搵做重重叠叠的泪久以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第四讲梧桐雨墙头马上,一、白朴其人白朴(12261306后),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隩州人。作杂剧15种,今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3种及流红叶、箭射双雕二剧残曲。此外还有天簌集词2卷。,第四讲梧桐雨墙头马上,二、杂剧梧桐雨1、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2、梧桐雨的渊源(1)诗:白居易长恨歌(唐)(2)传奇:陈鸿长恨歌传(唐)(3)史书:旧唐书、新唐书(唐)(4)笔记: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唐)(5)乐史:杨太真外传(宋代),第四讲梧桐雨墙头马上,3、剧情介绍(1)楔子:安禄山带罪受宠(2)第一折:长生殿乞巧,李、杨海誓山盟。(3)第二折:贵妃吃荔枝,霓裳羽衣舞未歇,渔阳鼙鼓动地起,唐明仓皇出逃。(4)第三折:马嵬坡兵变,杨贵妃魂断荒山。(5)第四折:唐明皇秋夜雨声忆杨妃。,第四讲梧桐雨墙头马上,4、与长恨歌比较见主题长:爱情与政治双重主题梧:它的重心实际是以作者自身的体验为依据,来摹写唐明皇的内心世界:体现一种对盛衰荣枯无法预料和把握的幻灭感。这既是写历史人物,也渗透了作者因金国的灭亡而产生的人世沧桑和人生悲凉之感。,第四讲梧桐雨墙头马上,5、冷静客观的呈现方式(1)惟杨妃秽迹,直言不讳(2)杨妃惨死6、悲剧母题的嬗变(1)长:男女主人公的双重悲剧梧:男主人公的悲剧(2)长:中和团圆;梧:直面惨淡,第四讲梧桐雨墙头马上,7、场景的虚实与结局的安排前三折:实后一折:虚结局:追思,第四讲梧桐雨墙头马上,三、杂剧墙头马上1、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2、来源:白居易诗:井底引银瓶3、剧情介绍:墙头120七年隐居1139-1336.磨簪1602-1800引银瓶00少俊认错00老爷认错0090,第四讲梧桐雨墙头马上,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第四讲梧桐雨墙头马上,4、寓哭于笑的喜剧效果判断一出戏是悲剧、喜剧或是悲喜剧,关键是要具体分析其戏剧效果和戏剧冲突的性质如何。“有甚心情笑欢娱?”“不由我不想起当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第四讲梧桐雨墙头马上,5、李千金形象大胆率真,勇敢泼辣坚韧不屈,刚毅倔强,第五讲马致远汉宫秋,一、马致远其人1(约12501321至1324间),号东篱,字千里。生平未详,大都(今北京)人。有“曲状元”之称。2作品:著有杂剧15种,今存7种。明初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万花丛里马神仙”。3.神仙道化剧,第五讲马致远汉宫秋,二、杂剧汉宫秋(一)昭君故事的流传1汉书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2咏叹昭君出塞的最早作品:乐府诗集昭君怨3西晋石崇的王明君4东晋葛洪编的西京杂记中的王嫱,第五讲马致远汉宫秋,5历代文人咏叹的王昭君李白的王昭君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王安石的明妃曲欧阳修的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第五讲马致远汉宫秋,(二)剧情介绍1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四折一楔子2剧情:楔子:毛延寿民间选美。第一折:毛延寿点破美人图,元帝深夜听琵琶第二折:呼韩邪单于索要昭君,昭君自愿和番第三折:元帝忍痛送行,昭君黑龙江投水,毛延寿回朝第四折:元帝夜梦,惊听到孤雁哀鸣,第五讲马致远汉宫秋,(三)主题辨析1、各家主题说(1)爱情主题(2)政治主题(3)总结和批判(4)双重政治主题说,第五讲马致远汉宫秋,(5)点评:它所着重表达的是故事中个人的命运和心理脉络,而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以及这个故事本身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主题:借政治与爱情表达了对人生的幻灭和无奈,表达了个人情感的迷茫,愤懑与痛苦。,第五讲马致远汉宫秋,(四)悲剧意蕴1夫主婚妻嫁人,一代帝王的悲凄2王气暗收王朝覆灭的悲哀3生不逢时,一代文人的悲苦4挑战应战,生命群体的悲怆,第五讲马致远汉宫秋,(五)人物形象1王昭君:相貌美丽、品行高尚、深明大义象征人世间一切美好:江山、社稷、功名、爱情、幸福2汉元帝:麻木、孱弱、昏庸、多情象征了人类在强大的压力面前的无奈、无能与幻灭,第五讲马致远汉宫秋,3毛延寿:形丑、贪婪卑鄙无耻、欺上压下、叛国投敌象征了人世间一切的假、恶、丑以及对美与善良之人的破坏力量。,第五讲马致远汉宫秋,(六)汉宫秋与梧桐雨的比较1.故事框架,同一模式:小喜大喜转折小悲大悲2.主题借政治与爱情表达了对人生的幻灭和无奈,表达了个人情感的迷茫,愤懑与痛苦。,第六讲郑光祖倩女离魂,一、郑光祖其人二、离魂题材的流变1最早:南朝刘义庆志怪小说幽明录庞阿2唐代:陈玄祐离魂记牛峤灵怪录郑生李伉独异志韦隐3宋代:秦观淮海居士长短句调笑令之离魂记4元代:赵公辅栖凤堂倩女离魂郑光祖迷青琐倩女离魂,第六讲郑光祖倩女离魂,5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瞿佑:剪灯新话金凤钗记凌濛初:大姊魂游完夙愿,小妹病起续前缘6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第六讲郑光祖倩女离魂,三、剧情介绍1楔子:王文举应试途中拜见岳母2.第一折:张倩女折柳亭送别王文举3.第二折:张倩女魂追王文举4第三折:张倩女卧病接休书5第四折:王文举衣锦还乡,张倩女魂归真体,第六讲郑光祖倩女离魂,四、文化意蕴与人物形象1张倩女:一位冲破礼教的禁锢、大胆追求自主爱情和婚姻的贵族小姐2王文举:不知情为何物的酸腐儒生,一个热衷于功名利禄的措大,一个恪守纲常名教、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应声虫。,第七讲琵琶记,一、高则诚其人二、宋代温州戏赵贞女蔡二郎三、古来负心戏赵贞女、王魁、状元张叶传、张协状元四、剧情介绍:一本四十二出1辞官9:001老夫妻吵闹32:061食糠45:342赏荷赏月3:163寻夫:37:135夫妻相见:15:205扫坟:24:02,第七讲琵琶记,五、琵琶记创作的文化心理背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做眼儿看。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妻贤。”出于对礼教文化制锢下、社会环境压抑下、家庭亲情感召下、功名利禄诱惑下文人艰难生存的普遍同情和感悟,表现文人在纷繁关系、复杂矛盾、人生利害漩涡中的犹疑、冲撞、挣扎,为文人写心、立心。,第七讲琵琶记,六、结构主脑:重婚牛府七、人物形象1赵五娘:是道德化了的完美典型,获得了社会存在的意义。既体现出劳动妇女善良勤朴、坚韧尽责的优秀品德,同时又隐含着父权社会和宗法伦理对女性的文化构造与价值设计,第七讲琵琶记,2蔡伯喈:一个软弱、矛盾、痛苦的文人,第七讲琵琶记,八、女性意识的缺失(一)、身为女性而自甘卑弱,缺少独立人格,认同男性的人生价值观,并对现实中歧视女性的做法毫无怨言,没有意识到男女不平等的痛苦现实。1塑造了女性的依附人格,主张应当为男性做自我牺牲。2缺乏自我抗争精神,面对磨难选择了逆来顺受的人生态度。3恪守封建妇德与女性“话语权”的失语。,第七讲琵琶记,(二)儒家文化对此的消极影响作者笔下的女人并不具有独立人格,缺乏独立的意志和思想,她们必须自甘卑弱,服从男人的意志,才能获得这个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反思造成女性自我意识缺失的原因,应当与儒家文化的影响有很大关联。,第八讲汤显祖与临川四梦,一、汤显祖的生平与文学思想(一)生平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二)文学思想1尊情抑理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题辞,第八讲汤显祖与临川四梦,2尚奇合奇序:“世间唯拘儒老生不可与言文。耳多未闻,目多未见,而出其鄙委牵拘之识,相天下文章,宁复有文章乎?士有志于千秋,宁为狂狷,勿为乡愿。”性为狂狷,则文易为怪奇。序丘毛伯稿: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全在奇士。士奇则心灵,心灵则能飞动,能飞动则下上天地,来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如意则可以无所不如。奇士心灵,心灵则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因而文章有生气。3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答吕姜山)。,第八讲汤显祖与临川四梦,二、牡丹亭(一)剧情闺塾游园惊梦寻梦描真冥判拾画幽媾撞鬼真相回生成婚逼供翁婿圆驾,第八讲汤显祖与临川四梦,2爱情发展(1)被压抑的人性(训女)(2)被禁制的生命渴望惊梦中【醉扶归】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长叹介】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泪介】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寻梦中【江儿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第八讲汤显祖与临川四梦,(3)被扼杀的美好青春描真:若不趁此时自行描画,流在人间,一旦无常,谁知西蜀杜丽娘有如此之美貌乎!“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杜丽娘二八春容,怎生便是杜丽娘自手生描也呵!闹殇:“轮时盼节想中秋,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第八讲汤显祖与临川四梦,3牡丹亭文化意蕴的多重阐释:“文章五色讹,怕冬烘头脑多。”(1)“还魂再生”与审美需求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詹姆士费雷泽的金枝一书中曾说到古代各民族都有死而复活的传说;祭奠酒神草木荣枯有序人的生死相还:这是基于人们的原始宗教意识所产生的巨大审美需求。“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恩格斯,第八讲汤显祖与临川四梦,普遍的民俗信仰现象:愈是无力改变现状,愈在这创造出的审美天地中去获取精神上的解脱戏曲以虚图实、以假当真,极富象征意味的审美形式,十分有助于凭借丰富的想象和精微的感悟去搬演包罗万象的宇宙人生,第八讲汤显祖与临川四梦,(2)“伤春而亡”的悲剧内核以情抗理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第八讲汤显祖与临川四梦,(3)二重人格心理意象的深层哲理更深层的悲哀,是在新旧思想的夹缝中生存的彷徨和痛苦,是对人性自由的孜孜求索和困惑。现实:名为国色,实守家声,嫩脸娇羞,老成尊重梦中、阴间:自由自在、任情任性、活泼欢畅的精灵。心理症:“花把青春卖,花生锦绣灾”“菜花黄,人痴狂”死:自身感性与理性的激烈冲撞复活:自身感性与理性的妥协与调和“比前不同,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4)从牡丹亭看戏曲的文化意义30:58,第八讲汤显祖与临川四梦,4汤氏之“情”的意蕴“欲”才是“情”的基础5牡丹亭爱情观的矛盾和局限(1)扬死抑生(2)对“礼”、“制”的妥协(3)功名对爱情的冲击,第八讲汤显祖与临川四梦,6.牡丹亭的戏剧冲突杜丽娘和社会制度、伦理纲常的冲突冲突主要在杜丽娘等人的内心冲突中展开内在型冲突形态:人与生存环境的冲突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