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第六章古典文献的辑佚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六章古典文献的辑佚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六章古典文献的辑佚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六章古典文献的辑佚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六章古典文献的辑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辑佚:“辑”,搜集、编辑;“佚”,散佚。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搜辑、整理,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最大限度地恢复佚书(佚文、佚诗)原貌的文献整理工作,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辑佚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辑佚单指辑佚书。广义的辑佚包括了辑佚书、辑佚文、辑佚诗、辑佚书目等。,輯佚與輯佚學,辑佚学:总结辑佚活动基本规律,研究辑佚历史、原则、方法及相关问题的一门学问。,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辑佚及其价值,一、历代文献散佚概况二、散佚文献的主要类别1、亡佚之书:全佚之书,缺佚之书,散佚之书。2、脱佚之文。3、散佚之篇。,三、文献亡佚的主要原因1、人祸:文禁(如焚书坑儒、四库禁毁)、战乱(八国联军、日本焚掠)书厄:十厄*2、天灾:水灾、火焚。3、自然淘汰:质量不高、价值不大、流传不广。,五厄:隋书牛弘传记载:隋文帝秘书监牛弘曾上书建议广开献书之路,并列举了书所遭受的五厄:一是秦始皇焚书;二是王莽之乱,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三是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四是西晋末年,刘(渊)石(勒)凭陵,京华覆灭,朝章阙典,从而失坠。(包括八王之乱);五是南朝梁武帝末年,“候景渡江,破灭梁室,秘书省经籍,虽从兵火,其文德殿内书史,宛然尚存”,“及周师入郢,(萧)绎(梁元帝)悉焚之于外城。”,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中又补充了“五厄”为“十厄”:六:隋炀帝杨广曾下令搜焚天下纬书;七,唐代安史之乱,两京图书毁于兵燹;八,唐末黄巢起义攻陷长安洛阳,宫庙焚荡殆尽,四部御书十二库,一时散失。九,宋朝图书一盛于庆历,再盛于宣和,而毁于金国攻陷卞京的靖康之灾;十,南宋图书,一盛于淳熙,再盛于嘉定,而终毁于蒙古骑兵“绍定之祸”。,第二节辑佚的基本问题,一、辑佚工作优劣的评价标准近人刘咸炘(xn)说:“辑书,非易事也。非通校雠、精目录,则讹外百出。”他早年写过一部辑佚书纠谬,书中郑重地指出了过去辑佚书存在着四大弊病:第一是漏。第二是滥又分二端:1、臆断,2、非本书文。第三是误。又分二端:1、不审时代,2、据误本俗本。第四是陋。又分三端:1、不审体例,2、不考源流,3、臆定次序。,评判辑佚书优劣的标准:1、原书是否完备2、佚文是否可靠3、考订是否精审4、出处是否注明5、体例是否完善6、原书的学术价值,二、辑佚工作的基本程序,1、确定范围首先需要确定一部亡书是否值得从事辑佚,如本身是一部无价值之书,徒费精神。确定一部待辑的古籍之后,应当知道现存佚文佚篇的范围。,2、准备工作首先要判定辑佚的文献是否真佚。其次是审订辑佚引用文献和参考文献目录。第三,选择版本。第四,确定辑佚对象的体例(即佚书的原体例)。,3、制订辑本的体例辑书的体例和佚书原先的体例不一样,前者是指辑佚者在辑佚中采取的一些措施(即体例)以保证所辑书的质量,体现了辑佚者工作的成果,从中可以看出辑佚者水平的高低。而后者是固有的一种模式(除了辑佚者的某些臆断外),和辑佚者本身没有多大关系。体例的内容应包括原书作者、成书年代、卷数、内容、价值、亡佚过程;前人有无辑本,如有辑本,存在哪些不足;辑本的编次与原书编次之比较;材料的选择、排比、校勘、注释以及无法归类的佚文的处理等。,4、防止在内容上求全,避免弄巧成拙。5、加以校勘与辨伪。如李剑国先生新辑搜神记新辑搜神后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即在明胡应麟辑录搜神记二十卷和汪绍楹先生搜神记基础上重新辑校而成。前言部分包括干宝籍贯、家世、生平、搜神记版本流传、散佚、辑录、前人辑本存在的问题和辑校原则和方法介绍。,三、辑佚工作条件和特性辑佚的三个条件:1、原来就有一个独立的文献单位。2、这个文献单位现在不存在了或有缺陷。3、客观上存在着可辑的内容或资料。辑佚的两个特性:1、还原性:力求全面真实地恢复原有文献模式,不是主观地创造一个模式。2、可辑性:即第三个条件。,四、辑佚的意义和价值1、辑佚使失传已久的古籍不同程度地重现,使现存古籍增加不少新品种,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资料。2、辑佚是文献流通和保存的重要手段。3、辑佚把极其零散的,一般人不易看到或不大注意的资料集中起来,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五、辑佚与辑录、拾遗的区别辑录:指后人把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散见于群书的资料辑录成册,为研究者提供方便。它与辑佚的共性是编辑方法和手段大致相同,因此有人往往把辑录看成是辑佚,这是不准确的。辑录与辑佚的明显区别是,辑录之作是那些本来就没有成书的作品,不存在亡佚问题。例如,清严可均编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丁福保编辑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乾嘉时期编辑的全唐诗和全唐文,近些年已经出版和正在编辑的全宋文、全元诗、全明词、全清词等,皆属辑录。,拾遗:即拾补、补遗。在整理某方面或某人某部著作时发现有失收的材料,遂补加进去。例:乾隆辑录全唐诗,毛世宁补遗全唐诗逸,王重民再补遗全唐诗外编。,第三节辑佚的基本方法,一、亡佚文献搜辑的基本方法1、佚文检索的方法。如盲检法、直检法、扩展法、机检法等。2、佚文查阅的方法。一次定成法、签注法、索引法。3、出处标注的方法。对互见佚文出处,一般有两种方法:并注法、校注法。,二、辑佚的主要文献资源1、类书。唐朝徐坚的初学记、虞世南的北堂书钞、欧阳询的艺文类聚、白居易辑、宋人孔传续的白孔六帖,以及宋朝李昉等人的太平御览、王钦若等人的册府元龟、章如愚的山堂考索、明王应麟的玉海等。,2、子史书、古文选集和经注及其他古注疏如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裴骃、司马贞、张守节的史记注、颜师古的汉书注、李贤的后汉书注,以及李善的文选注、郦道元的水经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萧统的昭明文选、李昉等人的文苑英华等。,3、地志。如专志、方志、一统志等。比如记述我国著名瓷都景德镇窑业情况的第一篇专文、亦即世界上最早的瓷器论著南宋蒋祈(q)所著的陶记,即收录于康熙时期的浮梁县志、饶州府志以及江西通志等方志之中。4、字书。字书多引群书以训诂解说,故也是辑佚必采之书。以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等古代字书为大宗,以辑前人的文字、训诂、音韵之书。,5、杂抄及笔记资料。古人杂抄颇类今读书笔记,所抄者多有后世亡佚之书,辑佚资料于杂抄中也颇丰。以上五个方面是清人辑佚古书的主要文献来源。它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有类书、子书、史书、文集以及义疏、注释等诸多内容。总之,一切征引过佚书章节语句的材料均可加以利用。,三、辑本文献的主要整理方式1、编辑性辑佚2、辑存性辑佚3、辑复性辑佚4、辑证性辑佚5、辑增性辑佚6、辑合性辑佚,第四节历代辑佚工作(自学),辑佚工作出现较早,至迟在汉代已出现宋代辑佚方法基本确立宋代南宋王应麟元代陶宗仪说郛明代胡应麟搜神记梅鼎祚古乐苑历代文纪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清代王谟严可均马国翰黄奭王仁俊当代王国维鲁迅郭绍虞王重民唐圭璋逯钦立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八家后汉书辑注东观汉纪校注,【思考题】1、什么是辑佚?辑佚的意义是什么?2、佚文献有哪些种类?文献亡佚的原因是什么?3、如何评价辑佚书的优劣?4、简述辑佚的基本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