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FM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线设计
23页 13000字数+论文说明书+任务书+15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U型架.dwg
任务书.doc
双头螺栓1.dwg
双头螺栓2.dwg
外文翻译--优化活塞行动改进的发动机性能.doc
夹具零件图3张.dwg
安装翻板.dwg
定位销1.dwg
定位销2.dwg
工艺卡.dwg
托板.dwg
线体.dwg
转盘.dwg
连接转轴1.dwg
连接转轴2.dwg
连接轴.dwg
随行夹具装配图.dwg
150FM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线设计开题报告.doc
150FM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线设计论文.doc
目 录
1 引言……………………………………………………………………………………1
1.1 本课题研究依据和意义………………………………………………………………1
1.2 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
1.3 本文的具体工作………………………………………………………………………2
2 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线的线体设计…………………………………………………… 4
2.1 线体的总体设计………………………………………………………………………4
2.2 线体的具体设计………………………………………………………………………5
3 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线的随行夹具设计……………………………………………… 5
3.1 随行夹具的总体设计…………………………………………………………………6
3.2 随行夹具的具体………………………………………………………………………6
4 摩托车发动机装配工艺编制 …………………………………………………………9
4.1 发动机的安装工艺………………………………………………………………………9
4.2 发动机的拆卸工艺 ……………………………………………………………………13
结束语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中文摘要
摘要
随着摩托车的普及,发动机的制造已经显得尤为重要,发动机流水线装配的工艺过程需借助装配线进行,由于装配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发动机的生产速度,因此,发动机装配线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动机装配线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摩托车质量和产量。随着摩托车行业的发展,本课题就是以摩托车发动机为研究对象,根据毕业设计任务书上的设计要求及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以本校的现有资源为依托对发动机装配线进行设计,针对实验室教学的场地限制,在查看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设计整套摩托车发动机的装配线。使之既符合本校实际教学需要。首先完成装配线线体的设计。在线体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与装配线线体相匹配的随行夹具。本课题题的研究,最终要设计一项可以用于本校实验室教学同时又适用于实际生产的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线。因此,本课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装配线 随行夹具 发动机
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外文摘要
Title The Assembly line Design of 150FM Motocycle Engine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motorcycles, motor manufacturing has been more important, the engine assembly line to another assembly line process, the assembly process as a result of a direct impact on product quality and production speed of the engine, the engine assembly line in the entire production proces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Engine assembly line is reasonabl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quality and production motorcycle.As the motorcycle industry, this issue is to study motorcycle engine, according to mandate graduation project book of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issue to the university's existing resources based on the design of the engine assembly line, for laboratory teaching space restrictions, in view of the basis of existing literature, the design of the entire motorcycle engine assembly line. So that the actual teaching is in line with our needs. Complete the body assembly line design. Selection on-line full accoun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On this basis, the design of the assembly line and the accompanying body to match fixture.The title of the study subjects, and ultimately can be used to design a laboratory school for teach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actual production of the motorcycle engine assembly line. Therefore, this issue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assembly line retinue jig engine
引言
1.1 本课题研究依据和意义
在摩托车产品中,发动机是摩托车领域技术最密集的关键部件,发动机的制造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摩托车发动机装配过程中,由于被装配零件的多样性、工艺的繁琐性,采用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线就显得尤为重要。装配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发动机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发动机流水线装配的工艺过程需借助装配线进行,因此,发动机装配线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动机装配线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摩托车质量和产量。本课题就是以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线为研究对象,以本校的现有资源条件对发动机装配线进行设计。本课题题的研究目标,最终是要设计一项可以用于本校实验室教学同时又适用于实际生产的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线。因此,本课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线是一个发动机顺序装配的流水线工艺过程,每个工位之间是流水线生产,因此每个环节的控制都必须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和一定的速度,才能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1]
为了使复杂的发动机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就必须要在装配过程中注重每一个环节,而确保每个环节都既达到高度精细,又满足工业生产必需的高效率,就必然要借助最先进的生产制造技术才能实现。[2] 随着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国内摩托车生产厂家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摩托车发动机装配技术、设备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3]
1.2 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发动机装配线其设计开发能力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在装配线开发方面已缩短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8]但就全国范围而言,总体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还参差不齐,一些企业装配线的开发还处在引进、仿制及小规模改进阶段,没有形成自己独立完善的开发系统,主要是缺乏高水平的设计开发人才,缺乏验证手段,加之开发资金投入不足,这种弱的开发能力是我们不能进入世界摩托车发动机强国的障碍之一。为了促进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在人员素质的提高、科研手段的完善、资料的积累、信息系统的建立等方面还需做大量的工作。[9]
近年我国许多企业花了很大的力气,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加工生产线、装配线和各式各样的设备,使我们的工艺装备、加工能力和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从总的方面来看,我们的装配线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4]目前,国内还有部分生产厂生产条件较差,从原本混乱的零部件市场上购买零部件拼装发动机,经常出现紧固件松动、密封部位渗油、摩擦损失偏大、振动噪声偏大、零部件损坏等现象。其中甚至地摊装配,因此,因装配问题占不少。[5]
随着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发动机装配线正由刚性装配线向柔性装配线方向发展,柔性装配线的特点是装配节拍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调整,可以实现多品种混流生产并适应生产纲领的变化。又由于在装配作业时装配对象和装配工人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对采用专门的装配设备保证装配的高质量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便于实现装配的自动化。国内发动机装配线目前也趋于采用柔性装配线。[6]
柔性自动化生产技术以工艺设计为先导,以数控技术为核心,是自动化地完成企业多品种、小批量的加工、制造、装配、检验等过程的先进生产技术。这样它不仅能加快生产速度,而且能有效的减少劳动力的投入,它涉及计算机、网络、控制、信息、监测、生产系统仿真、质量控制与生产管理等技术。国外厂家生产的装配线由于价格昂贵,国内一般厂家难以承受。
在装配线制造技术上来看,我国少数设备生产厂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已能自行设计和制造用于非同步装配线,并用于生产中。但与引进的设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和技术难点是可靠性差,辊子和滚杠耐磨强度低,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不少这种设备还是引进的,如果采用国产设备将使生产线的成本大大降低,在我国有广泛的推广前景,因此在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制,尚需我们全行业的共同努力。[10]
1.3 本文的具体工作
本文的具体工作是根据毕业设计任务书上的设计要求针对实验室教学的场地限制,在查看已有文献及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整套摩托车发动机的装配线。使之既符合本校实际教学需要,又适用于企业生产的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线。
首先到学校实验室及摩托车生产企业的发动机装配车间进行考察,预计本课题的可行性,为装配线的整体设计做好准备。以实验室场地为基础,确定线体的整体尺寸,初步完成装配线的线体设计。对摩托车发动机进行实际拆装,了解发动机的构造,合理安排发动机的装配工序。根据发动机的尺寸、要求等,设计随行夹具。设计过程中结合实际,做必要的修改按任务书要求。
总体设计考虑是这样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选择两半圆加两直线线体(类似长椭圆形),当然可考虑增加分装线设计;由于考虑到并非用于大批量生产,以及设计的结束语
本课题对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线进行了设计,对在发动机装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同时参考了国内外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线设计的先进实例,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深刻领会了它的结构及设计方法,总结出一般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线的设计思路,同时在细致研究了其各个部分的设计原理及在借鉴前人理论分析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自己的设计思路,以CAD为绘图工具,掌握了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线的常规设计流程。
由于作者的水平所限,很多地方考虑的还不是很全面。需要的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论文中的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线的设计方法仅适用于小型企业的摩托车发动机组装。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线的设计还有许多别的种类,很多高级的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线的设计很独特,很新颖,工作效率和方式与一般的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线有很大差别,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可能会不适合。
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线在实际装配过程中有很多变量,这个是理论设计考虑不到的,有些变量对结果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有些影响却很大,这就造成了理论设计与实际生产的出入很大。另外这些误差有的以现在的学校科技水平暂时还解决不了,这时往往用经验结果更加准确,就拿经验代替了理论公式。但是经验往往有其局限性,不可能适合所有的情况,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
通过总结,希望能为后续的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线的设计提供一点思路,解决更多的难题,给实际生产提供更有用的帮助。
致 谢
在这次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他们的热心,激情,耐心让我感动不已,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高贵的品质。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在做毕业设计中,有一段时间,我的思路很混乱,找不到切入点,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下去了。正当我心灰意冷的时候,曲老师鼓励了我,并耐心的给我分析课题,讲解研究方法,做出专业性的指导。终于帮助我顺利的完成了毕业设计。曲老师的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温文尔雅的教育方法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使我受益匪浅。我要由衷的对曲老师说一声“谢谢您,曲老师!”
然后我还要感谢和我同组一起做毕业设计的同学。在整个毕业设计中,我们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讨论,相互解决了不少难题。每次我有疑问找他们帮忙,他们都耐心的指导,并且总是很细心的给我讲解,直到我明白了为止。我对CAD这个软件的运用不是很熟练,经过这段时间的毕业设计,使我从一个CAD菜鸟迅速成长为一个CAD高手。在这次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培养了我的耐心和细心。本课题是和实际生产连接密切的一个课题,把四年来所学各种知识,结合在一起,巩固了理论知识,也更好的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日后踏上工作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
还有许多同学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给我提供了许多帮助,他们给我提供了许多资料,建议和帮助。使我在大学最后的日子里深深体会到了同学间的手足之情。在这里也表示对他们的感谢。
最后感谢评审老师能够在百忙中审查我们的论文,对我们论文提出指导建议。祝你们工作顺利,心想事成!
参 考 文 献
[1] 王信义主编. 生产系统中的监控检测技术[M]. 第1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
版社,1995.
[2] 陈庆生主编.机械加工过程自动化[M]. 第1版.贵阳:贵阳科技出版社,1990.
[3] 沈延山.生产实习[D].第1版.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4] 上海市大专院校机械制造工艺学协作组编著.机械制造工艺学[M](修订版). 建: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5] 王华坤,范元勋编.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0.
[6] 冯辛安等编.机械制造装备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7] 陈日曜主编.金属切削原理[M]. 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
[8] 方子良等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9] 刘秋生,李忠文主编.液压传动与控制[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4.
[10] 熊庆春, 马良. 产品装配技术[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11] 李哲林,罗杜宇. 装配型企业生产现场质量监控系统. 江苏大学学报, 2006年第05期.
[12] 陈庆生主编. 机械加工过程自动化[M]. 贵阳: 贵阳科技出版社, 1990.
[13] 徐桂元. 机械制造工艺学.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14] 王同坤. 机械自动化装备设计[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8.
[15] 沈斌. 发动机装配生产线系统的关键技术实现. 期刊: 新技术新工艺, 2007.
[16] 范祖尧. 现代机械设备设计手册[M].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6: 33-38.
[17] 魏登山. 发动机装配过程中检测探讨[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18] 方子良等编.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