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讲中国古代教育,1中国古代教育概况2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3中国古代教育的成就,1中国古代教育状况,中国古代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机制,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正是中国古代辉煌的教育,才使得传统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中国教育塑造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品格和民族心理。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和选士制度起源:据记载,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时代。最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等都亲自教育人民如何劳动和生存。黄帝的妻子还教人们养蚕织衣服。,夏商周的教育机构:国学与乡学,夏、商、周三代,开始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据记载:早在夏朝,就有了学校;西周时,学校分国学(国家官学)、乡学(地方官学)。天子所设大学叫“辟雍”(商周时是中央高等学府又是祭祀场所),各诸侯国所设大学叫“泮宫”(学校前半环雨水而得名,西周时代由于各种学校前建筑水池而得名,这种学校建筑形式曾为后代王朝所采用,明清两代还在泮宫供奉孔子像)。一般说来,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国学,平民子弟只能入乡学。奴隶子女没有资格入学。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春秋战国的教育机构:官学与私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贵族社会制度的崩溃,赖以生存的官学一度衰落。社会对新型文化的需要为私学的产生创造了契机。当时产生了一批学识渊博、充满智慧的私学大师。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不仅论语、孟子、墨子、荀子等典籍中有大量教育论述,还出现了象礼记学记、礼记大学、荀子劝学等教育专著。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广收门徒,只要能交纳“束”(干肉),履行入学礼节,不问来者出身贵贱,一律施教。因此,他创设的私学规模愈来愈大。学校教育开始走上官学、私学并存的二元化轨道。,汉代的教育机构:太学,秦以前的学校概称“庠xing序”,西汉新创“太学”,把庠序也包括在內。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太学是最早的官办大学,汉代太学取代了商周时的辟雍。西汉的辟雍仅保留祭祀功能)。西汉时期的太学规模宏大,档次较高。汉武帝元朔五年开创太学,设在京师长安的西北城郊,规模十分可观。太学作为中国当时最高学府,与西方的雅典大学等同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校。太学的教师是五经博士,博士中的领袖叫仆射,学生叫“博士弟子”。西汉平帝元始四年为太学扩建校舍,能容纳万人。东汉太学学生最盛时曾达三万多人。今洛阳有汉太学遗址。,汉代的私学也很发达,私学有压倒官学之势,学生人数远远超过太学。汉代凡未从政或罢官还乡或得不到博士机会的经学大师,都私人讲学,收徒教授,人数之多曾达数百乃至上千人。如东汉有名经师马融公元79-166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就连西汉著名经师大儒董仲舒晚年谢官以后,都在家专门收徒著书讲学。汉代不管上官学还是上私学,都以儒家经典为教材,而且不管官学还是私学毕业,都可以求官。,汉代的选士制度,察举制岁举和诏举。汉高祖以来就有选举士人举措。汉文帝二年,下诏选士,对各地选上来的士人,经过测试加以任用。汉武帝时,除选考外,又有察举孝廉等举措。孝廉每年察举一次,中选以后,不必考试就可以委任以官。汉武帝元光元年初,曾下令各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后来合称为孝廉。,汉代的察举结果主要有孝廉、贤良方正、茂才(秀才)。如董仲舒以贤良方正的身份任官职,汉末曹操在二十岁时就被地方举为孝廉,后来当了洛阳北部尉。察举制本是选拔推举孝子、廉洁之士的制度,但到了东汉末年也出现了假冒伪劣现象。如有人为了赢得“孝”之名声竟然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父母吃;有人爬在冰河上,等冰融化了从冰下捕鱼给父母吃。可是一旦被举为孝廉就原型毕露了。因而民间有“举孝廉,父别居”的说法。,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机构:,此时期战乱不息,官学处于时兴时废、若有若无的状态。但总的来说还是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并存的。这个时期的官学是衰颓的,只有个别朝代或个别地区的地方学校,短期内比较发达。晋代中央学制分为国子学和太学两种,前者限五品以上贵族子弟入学,后者为平民子弟所设。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以北朝为盛,北魏太学也设五经博士,学生为州郡所派。南朝宋文帝时,在京师设立四学:儒学、史学、玄学、文学,史称“四学制”,打破了儒学一统教育的状况,这对后世专科学校的设立及分科教学制度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除了察举孝廉、贤良方士、秀才仍沿两汉旧制外,又增添了“九品中正制”。曹魏时期,曹操曾下达“求贤令”提倡“唯才是举”。他的儿子曹丕(魏文帝)开始实行“九品选人法”。就是推选各州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即九等),每十万人举一人,政府按等选用,授以官职。魏文帝后,中正官任用世族豪门担任,为世族豪门的子弟开放,一般平民不得进入士流。,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这一制度实行了近400年。隋文帝时废除此制,改行科举制。评: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为保证世族特权而定的官吏选拔制度,九品实际上是门第高低的标志,成了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隋唐的教育机构:,唐代教育十分繁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备的学制体系。中央设国子监,国子监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大学,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旧学宫内讲课的地方称明伦堂,取“以明人伦”的意思,也就是讲授道德伦理、人格修养的课堂。明伦堂有四门,故称四门学、书学不是现今的书法(写字),是指一切记载下来的事物,所谓“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算学算学的内容涉及天文、物理、建筑,相当于理科的内容、律学这里不指法律,特指音律(音乐诗歌)等,此外还有弘文馆、崇文馆等等。通称“六学二馆”。,地方官学、府州县学和专门学校也很发达。唐代出现了律学、书学、算学、医药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等专业学校。医学又分为医、针、按摩三个专业:医学专业包括体疗(内科)、疮肿(外科)、少小(儿科)、耳目口齿(五官)、角法(拔火罐)五科;针学专业学针灸;按摩专业学按摩治病和正骨术。,由于大唐教育先进,吸引了大量周边各国的留学生,比如日本来过十三批留学生,学习经史、法律、礼制、文学、医学等中国文化。当时长安成为东西方各国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隋唐的选士制度,隋唐时期创立了影响以后历代乃至现在的科举考试制度。隋文帝时废除自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实行推介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实行考进士选官吏。唐代取士之法,主要有“生徒法”、“贡举法”、“制举法”。从京师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中选拔在校成绩优秀者进入京师尚书礼部受试叫“生徒法”;考生初试于州县,及格后再送至京师复试叫“贡举法”;“制举法”是特种考试,让全国考试中最优秀的状元在京师殿廷应试,以选拔非常之才。武则天时,又兴“武举”。武则天曾亲自出马,在殿前考试武状元,这为以后考试状元的制度奠定了基础。,唐代科举制度科目设置,唐代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科目设置也不尽相同。比较流行的是秀才(试方略策五道)、进士(试时务策五道)等,又有书法、算学、诸史、诗歌等。,宋代的教育机构:书院(民办学校),书院名称的出现始于唐代,但唐代的书院多为藏书教书之地,或私人治学隐居之地。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起源于南唐时期的庐山国学,即著名的庐山白鹿洞书院。北宋初年,讲学之风勃起,书院成为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之地。当时著名书院有庐山白鹿洞书院、长沙岳麓书院。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等。南宋是书院的兴盛时期。据统计,宋代共建书院173所,南宋占136所。,南宋书院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组织制度,教学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对后来书院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教学实行“开放”政策,学生可不受学派的限制,允许学生中途易师。建立“讲会”制度,不同学派的学者可以往来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使不同的思想出现在同一书院的讲坛上,体现了一定的(争鸣)精神。,宋代的选士制度,在选士制度上,宋代仍沿袭唐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但元代中断科举考试八十余年。,元明清三代的教育机构:书院兴衰,元代的书院有民办、官办、民办官助等多种形式。元代书院多选址于山林名胜之地。便于与世隔绝,自由讲学。元代中断科举考试八十余年,教育上成就不大。明清两代,书院教育仍有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明代书院达1500所以上。但是明朝中后期相继出现了四次摧毁书院的破坏性行为。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天启五年(1625年)发生的对东林党的大残杀。当时宦官魏忠贤不仅残酷杀害东林党人,而且下令“摧毁天下书院,首及东林”。,自元代至清末,官方对书院控制日趋严重,加强了财政、思想上的监督。允许书院推荐学生参加科举考试,使官学、书院、科举逐步一体化。书院失去了宋代书院的本来特色。清雍正十一年,清政府下令创办书院,至此,书院开始从幽静的山林向中心城市发展,各省相继建立了书院,直隶保定的莲池书院便建于此时。,明清的中央学校和地方学校:,明代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各级学校也很齐全,府州县学及专门学校已发展到1700余所。学校体制已相当完备。特别是明清两代的蒙学(也称乡校、村学、小学)。蒙学教材多是字书,最著名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流传广泛,影响很大。据说,前几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把三字经列为世界儿童道德启蒙丛书之一。,明清两代的选士制度:,仍实行科举考试,考试程序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种。乡试:在京城和各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如果能够中举,从此可以迈入仕途,并有声名于乡里。儒林外史中范进中的就是举人。但他中举后发了疯。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会试,各省的举人都可以应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可以看作是会试后的复试。会试之后由皇帝对会试录取者亲自在殿廷策问的考试,称殿试。殿试第一名称状元。所谓连中三元,就是指乡试第一名解元,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一名状元。,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第一类是经义,出题限于四书五经四书是宋代朱熹规定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文体要用八股。第二类是诏告律令,即应用文、公文之类的写作。第三类是经史时务策,即针对历史或现实事物发表看法提出对策。清光绪三十一年明令废除了科举。自隋唐至清光绪31年,科举制度实行了1300多年。,各朝代教育机构、选士制度的比较,夏商周国学、乡学;春秋战国官学、私学、如辟雍、泮学;汉代中央、地方、私学、如太学察举制(孝廉、贤良方正、茂才);魏晋南北朝中央、地方,如国子学、太学九品中正制;隋唐中央、地方,如六学二馆、科举考试制;宋元中央、地方科举考试制(元朝中断);宋元时期,宋代,基本沿袭唐代学校体制,中央在京师设有国子监及贵族学校,地方则设有府州县学;明清中央、地方,如国子监科举考试制(乡试、会试、殿试)。,二、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中国古代产生了无数著名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春秋时的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春秋战国之交的墨子(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养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劝学篇“主张日积月累,专心致志”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契而不舍,金石可镂”);董仲舒,汉代教育家,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化民成性进行教育。韩愈师说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宋代朱熹提出“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明代王守仁(王阳明)重视“躬行实践”“自求自得”“循序渐进”。明末清初黄宗羲。治学上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颜元也是明末清初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事业,62岁在河北肥乡主持漳南书院,制定了“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办学宗旨,主张教育“经世致用”,教育必须以“实学、实习”为主。,1、综合观,即大教育观,突出教育的重要地位。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它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从孔夫子开始,历代教育家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了教育发展与经济强盛,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孔子把人口、财富、教育当作立国的三大要素。中国历代统治者,尤其是处于上升时期或政治清明时期的统治者,如汉武帝、唐太宗等都很重视教育,促进了教育的发展。,2、二是辨证观,对立统一观,强调教育的必要性。春秋战国时期,人性与教育的关系已经成为许多教育家关注的焦点。孔子首先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肯定人生来性情非常接近,人的差别是后天教育和学习的结果。孔子还在自己的私学中实践了这一理论。孟子则进一步提出,只要用心学习,依赖后天的教育,“人皆可以为尧舜”。另外,古代教育家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同时也不忽视专业知识教育。德智结合,突出德育的重要性。重视人文教育。“博学于文,约之以礼”。,3、三是内在观,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的道德能力和自觉性,注重自我修养。同西方和印度的宗教相比,中国古代教育不用到上帝或佛祖那里,而是在自己心中寻找善恶美丑的标准,追求道德的自律。古代西方的教育场所是宗教场所,而中国古代教育的场所是各类学校,通过学校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孔子要求每个人的视、听、言、动都要符合社会规范,并力图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荀子提倡“一日三省乎已”。曾子大学中提出了“慎独”的修养方法。这种重视启发内心觉悟,相信主体内在力量的观点,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4、其他特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并重和有机结合。注重教育方式的灵活性,采用灵活的、因人因事而异的教育方式。德智结合,突出德育、美育重要性。强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重视人文教育,文史哲不分家。,2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一、因材施教,启发诱导1、因材施教:即根据教学要求,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使学生各尽其才。孔子最早注意并实施“因材施教”。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并由此判断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品德、才识等方面,从而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孟子也强调因材施教,并注意教学方式的变化,“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后来的教育家如朱熹、王守仁都承继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2、启发诱导: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形式。,孔子在教学中对能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告诸往而知来”的学生很赞赏,认为他们有独立钻研,自求自得的精神。孟子也很重视启发式教育,并形象地喻之为“引而不发,跃如也”,意思是说,教师如同射手,引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姿态,以启发和诱导学生。他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自得”的兴趣和能力:“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注: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孔子提出了学思并重的思想,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思孟学派的中庸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的思想,充分肯定了学、问、思、辩、行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发展了孔子的“学思并重”的思想。孟子尤其强调“思”的重要性,甚至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王充更重思考,指出“唯精思之,虽大无难”。朱熹重视读书和思考相结合,“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王夫之说得更透彻,“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温故与知新的关系,古代教育家既重视时习、温故,又不忽视探索新知识。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宋代朱熹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认为“故”是“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时习”能使其所学融会贯通,转化为技能并应用无穷。他说:“温故又要知新,唯温故而不知新,故不足以为人师。”,三、循序渐进,由博返约,孔子的学生颜渊赞扬孔子“循循然善诱人”,表明孔子善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有步骤地学习。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把教学过程比作流水一样不分昼夜地前进,但在遇到坎坷时必须一个个地等水盈满才能继续前进,“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孟子还以禾苗的自然生长来比喻人受教育的过程,一方面要尽心耕耘,绝不可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又切忌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由博返约,由博返约简约,专:强调教学中正确处理广博与专精的关系。孔子非常重视博学,又强调用一贯之道去驾驭广博的知识。孟子提出学习深造的途径,不仅要博学而且还要善于“由博返约”。荀子认为缺乏广博的知识,就失去了专精的基础,而没有专精的功夫就会散乱无章,一无所得。王夫之认为,广与专、博与约不可偏废,由博返约,以约驭博,教学效果才可以提高。,四、长善救失,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补救学生的缺点。长善救失的教学思想是礼记学记提出来的。学记说: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固步自封,畏难而退;“多、寡、易、止”是学生对待学习的不同心态;教师只有了解这些心理状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毛病。清代王夫之进一步就“多、寡、易、止”作了辨证研究。他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zhng矣。,教学相长,礼记学记中首先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思想,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能助长学,学也能助长教,这就叫“教学相长”韩愈继承和发展了学记“教学相长”思想,提出了“相互为师”的观点。他一方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思想。他教人要向有专长的人学习,树立“能者为师”观念。,五、言传身教,尊师爱生,中国古代教育家大都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的甘苦深有体会。对教师的修养有明确的认识,对如何处理师生关系也有很深的感受。孔子要求教师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他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相信这种“无言之教”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的威力是巨大的。荀子认为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教师要有尊严,能使人敬服;教师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需要具备有条有理有系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不违反师说;了解精微的理论而且能解说清楚。,尊师爱生,关于师生关系,中国古代教育家提倡学生尊敬教师,教师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孔子热爱学生,对学生非常好。他关心学生的志愿,多次让学生言志,并加以引导;关心学生的出路,根据学生的专长推荐给上层统治者。荀子主张尊师重道,特别强调教师的威严和学生的服从。荀子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正是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如果说孔子是和善可亲的先生,荀子则是威严可敬的老师。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教师的两种风格。,3中国古代教育典籍,1、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其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如此等等,国际儒学会公布五句经典论语2007.9.2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2、墨子,墨子一书由历代墨者薪尽火传,一再加工整理或集体创作而成,并非成于一人之手;时间跨度从战国初至战国末(公元前五世纪公元前三世纪),也非成于一时。,尚贤、尚同、非攻、兼爱、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此10篇后人称“墨家十论”)等二十四篇是墨家关于城守防御的著述;耕柱等篇记录了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经上、经下等六篇是墨家后学著作;亲士等篇内容混糅,可能是墨家早期著作(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兼爱”思想核心,认为人间一切灾难皆源于有“别”;“非攻”行动纲领。尚贤篇,是我国第一部人才学著作:“贤者为政,则国治;愚者为政,则国乱”;贤者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对贤者要“富之,贵之,敬之,举之”。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艰苦实践、服从纪律”,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培养奉行“兼爱”思想的“兼士”、“高士”。墨学在先秦时期为“显学”,到汉代衰落。,3、孟子,四书之一,记录孟子及其学生言行,“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所见孟子七篇,每篇分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内容:以天赋的性善论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和以仁政学说为特征的政治思想。,“仁政”思想:,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仁者无敌”。何谓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则为“仁政。”(孟子公孙丑)即强调君善政才能仁。他反对春秋五霸,他强调“义战”,并说“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并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王道仁政还包括“民贵君轻”思想,他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得乎丘民而为天子”有了老百姓,天子才成其为天子。又说:“国人百姓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民主政治。并且,有“禅让”主张。从孔子的“亲亲”发展为“禅让”,甚至大胆提出君主也可举贤,向以血统世袭的君主世袭制提出了挑战。,“性善”伦理观:,性善论,是孟子伦理道德观的核心,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的基础上的。包括仁义礼智四性。性善是孟子人性论的基础。孟子认为性善是与生俱来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有它的合理内核,但又未免失之于绝对化。孟子也看到了人性复杂的一面,“有性善有性不善”,但他坚信,人性是可以通过教育来恢复其本来面目“善”的。,“仁义”伦理观:,“仁义学”思想体系系: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在“仁”的基础上提出仁义并重,并把仁与义、礼、智相联系,建成一个以仁为纲,义、礼、智为目的“仁义学”思想体系,提出“居仁、立礼、由义”,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正道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术,哀哉!”又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天下也”。孟子还提出为了义,可以舍生。如孟子告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的仁较孔子的仁是有突破的,仁义并重,并认为任何人都应该行仁道,大胆提出:“暴君可诛”,告诫人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教育学生,常引用各种生动事例、成语和格言,专心致志;缘木求鱼;拔苗助长;再作冯妇;得道多助;五十步笑百步;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水獭想吃鱼,却把鱼赶到深水里去了;老鹰想吃鸟雀却把鸟雀赶到树林里去了。比喻不善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争取过来的人赶到敌对的方面去了;杯水车薪,4、荀子,荀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人定胜天”、“性恶论”、“隆礼敬士”、“尚贤使能”、“重法爱民”、“节用裕民”、“开源节流”是其主要思想。,劝学是教育专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人性本恶,要通过教育“化性起伪”、“积善成德”。,5、礼记(小戴记、小戴礼记),西汉儒生戴圣选编而成,全书49篇。其中大学、中庸、学记、乐记四篇,成为古代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学,“大学”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子程子。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是指激励人们,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大学一开篇就明确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一是“明德”,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要使人的“明德”发扬光大;二是“亲民”,即“泛爱众,而亲仁”,这就是儒家的教化思想;三是“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境界。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大学还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大目标与八个步骤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中庸,战国时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重要著作,是儒家相传的思想原则,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诚”是中庸的重要哲学概念中庸所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为后代教育家所推崇。,学记据郭沫若考证,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谨的教育专著。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系统阐明了教育的作用、目的和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经典名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乐记,乐记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所作。礼记乐记与荀子乐论有不少相同之处。先秦儒家是一贯重视乐教的,礼乐并重,认为礼教与乐教是相辅相成、相依并进的。乐记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重视乐教的思想,把乐教当作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乐记的主要内容有:音乐的起源;音乐与德育;音乐与情感;音乐与意志;音乐与性格;音乐与审美;等等,6、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众多门客共同编辑,完成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年)。该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为素材,以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为宗旨,熔诸子百家之说于一炉的理论巨著。其中诬徒、用众两篇反映了儒家的教育思想。一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倡导“疾学”、“善学”,学习的重要性:“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疾学,快速地学;善学,善于学习;用众,取长补短,品德修养之长、学业之长。,二是教育成败取决于师生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教师应“尽智竭道以教”;学生应尊敬老师,“疾学在于尊师”;师徒同体,师徒同心教育就能取得理想成效。,7、论衡中的教育思想,教育的作用改良人性,提高能力王充认为人性是有善有恶的,多数人是善恶相混的中等人。“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夫铁石天然,尚为锻炼者变易故质,况人含五常之性,贤圣未之熟锻炼耳,奚患性之不善哉!”(率性)提高人的“知能”。王充认为知识学问是一种力量,“知为力”,“人有知学,则有力矣”,“儒生以学问为力”,“论道议政,贤儒之力也。”(效力)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染自黑。此言所习善恶,变易质性也。儒生之性,非能皆善也,被服圣教,日夜讽咏,得圣人之操矣。”(程材),教学的方法反对迷信,提倡问难王充居然敢“伐孔子之说”,提出17个问题,来难问孔子。“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问孔)“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苟有不晓解之问,迢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问孔),培养目标鸿儒,王充对汉代的知识分子进行详细分类。首先是儒生和文吏的区别,认为“文吏瓦石,儒生珠玉”(程材)。对于儒生,王充认为是复杂的成分。有的自卑自贱,有的随风转舵,有的坚守高志,儒生分类:,能够解说一本经书的,就是一般的儒生;能够解说两本以上经书,又博通古今的儒生,就是通人;不仅通古达今,熟悉经传,而且能够研究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的人,是文人;能够深入思考古今各种问题,作出系统概括,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写成高水平的专著,那就是鸿儒。王充认为:“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超奇)。,王充认为鸿儒是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所谓教育能够培养出道德高尚、“知能十倍”的人,这就是鸿儒。他主张学生能够“距师”、“难问”,独立思考,既不迷信古书,也不盲从老师,也是为了培养鸿儒。这是他的教育培养的最高目标。,8、韩昌黎集,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盂县)人,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著有韩昌黎集。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教师问题的见解:教师的任务:“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标准:“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8、韩昌黎集,关于识别和培养人才的思想:识别人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培养人才:马也虽有干里之能,但食不饱,力不足,材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反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8、韩昌黎集,关于教学与学习的思想: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百家之编。”在博的基础上求精。博:“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吉,待用无遗”。精:“提其要”、“钩其玄”。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师古圣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并且能“闳其中而肆其外”。,9、王文公文集(临川集,临川先生文集),北宋王安石文集,现存100卷,文56卷,诗44卷。变法的关键在人才,要是人才足用,必须“教之,养之,取之,任之”。具体方法有:广设学校,严选教师,慎用教材;保证生活,严格礼法;推选贤能,严审德才;任用行事,直至成功。教学个案:伤仲永,王安石创制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八股文写法:,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多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10、朱子语类与朱子大全,朱熹的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朱子大全、朱子语类等。朱子语类,是朱熹长期讲学的记录稿。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的讲学问答。朱子语类由黎靖德在南宋度宗成淳六年(1270)编辑出版,是一部较为完备的记录稿。记录稿采用了语录体的分类汇编形式,全书共140卷,分为“理气”、“性理”、“自学”、“治道”、“训门人”等26门,约200万字左右。朱子语类内容涉及哲学、宗教、伦理、经学、教育、自然科学、治学态度等方面,是研究朱熹思想与朱子学的一部重要著作。,11、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的著作,辑为王文成公全书(38卷)。心学主要内容:“心即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无人机驾驶员职业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无人机遥控操作)
- 2025年电梯维修工程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高校合同审计报告模板(3篇)
- 高清柔性屏采购合同模板(3篇)
- 高空瓦匠施工合同范本(3篇)
- 爱婴医院考试试题及答案
- 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合同
- 汽修厂汽车维修工人劳动合同与职业发展规划
- 专业市场店铺股份收购及供应链整合协议
- 地下商场商铺产权转让协议
- 2025年度全国保密教育线上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完整版)
- 流感疫苗接种课件
- 题型专攻: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八大题型】(原卷版)
- 奇瑞试乘试驾协议书模板
- 宠物洗澡美容免责协议书
- 食品生产监管培训课件
- 教科版(2024)九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公益诉讼案件汇报案件
- 出入境人员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至2030飞轮储能(FES)系统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有效策略与实施路径评估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