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2)_第1页
游褒禅山记 (2)_第2页
游褒禅山记 (2)_第3页
游褒禅山记 (2)_第4页
游褒禅山记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想一想?,想一想?,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其共同点是什么?,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共同点: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景物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游褒禅山记,王安石,1.了解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风格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结构3.学习课文,掌握词类的活用及判断句式以及重要虚词,本课学习目标,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作者简介,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词“一洗五代旧习”,风格豪放.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香金陵怀古颇有名。著作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背景知识,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1、庐冢()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3、盖音谬()也4、有穴窈()然5、则或咎()其欲出者6、无物以相()之7、何可胜()道也哉8、王回深父(),初读课文,zhn,mi,yo,ji,xin,shn,f,hu,hu,hu,思考:,游记本应该以记游为主,试想想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游记有什么不同?,以前所学的游记大多以记叙为主,而本文的记叙少之又少,它的作用是起一个引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记叙引出作者的议论。,理清思路,结构关键句(于是余有叹焉),一、(1-2):记叙游山经过。,二、(3-4):议论游山心得。,三、(5-6):记叙补叙同游者以及作记的时间及作者。,解析课文,空间方位图,慧空禅院,后洞,华山洞(华阳洞、前洞),泉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第一段:重点词句,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名动,筑舍定居。,名动,命名,起名。,名状,往东。,表判断,为,是阳:山南水北,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_、山之_、山之_、山之_。,名,寺,洞,碑,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有泉侧出有穴窈然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则其至又加少矣火尚足以明也则或咎其欲出者,第二段:重点词句,名状,从旁边,形名,深度,形动,照明。,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形动,到尽头,相当于“而”,表修饰,动名,见到的景象,十分之一,动名,到达的人/更,有人/责怪,埋怨,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问题探究:,这一段主要为记游部分,那么作者游了那些地方?结果怎样?,平旷,记游洞经过,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前洞,后洞,记游者甚众,窈、寒、深,记游者少,悔,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第三段补充注释:,于是余有叹焉对这种情况古人之观于天地“取独”;对(引出动作的对象)夷以近险以远“而”,并且;非常之观不平凡有志与力无物以相之意志;能力;外物;辅佐、帮助尽吾志也竭尽;志力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第四段,余于仆碑对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以(之):由此;那;失传;使弄错;说清楚何可胜道也哉说尽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缘故;求学的人;深入地思考;谨慎地取舍,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写作特色,由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既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总结文言虚词“其”的用法,1代词(1)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们它”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3)第一人称,我、自己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指示代词,那、那些例:“其后名之曰褒禅”“其好游者不能穷也”,2副词(1)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难道”例:“其孰能讥之乎?”(2)表示测度的语气,可译为“大概”例:“其皆出于此乎?”(3)表示婉商语气,可译为“希望”例:“汝其勿悲”(4)表期望语气,可译为“一定不要”例:“而其无忘乃父之志”,3连词(1)用于并列的分句,表示选择,可译为“还是”、“是还是。”例:“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2)用于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例:“其如是,孰能御之?”4助词,无实义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词类活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居住。名词用作动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旁边。名词作状语)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形容词作动词),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副词用作动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错,弄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用作名词。),其后名之曰褒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常在于险远问其深,命名,取名,形做名,险要偏远的地方,形做名,形做名,险要偏远的地方,命名,取名,形做动,弄错.名、说明,形做名,险要偏远的地方,古今异义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序数词。非常古义:不同平常。今义:特别,副词。至于古义:至,动词,到达,达到;于,介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介词。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连词,用在后一分句。学者古义:读书人,求学的人,偏正短语。今义:有学问的人,名词。以上古义: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译。上,动词。今义: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在某一点,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应为:始于其址舍)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应为:古人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之观)(2)省略句余之力尚足以入(之)。(省宾语)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有碑仆(于)道。(省介词),(3)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式判断句)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同上)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者”式判断句)此余之所得也(“也”式判断句),写作借鉴,(1)这篇课文借记游发议论,所发议论在今天来看已为常识,再去深究并无必要。但这是一篇典型的话题式文章,即由一次游记,一处风景,一件小事,而引发出对为学、为人、甚至是对生命的大思考。读这样的文章,关键要寻找“话题”(事件、故事)与“议论”之间的对应关系,拿这篇课文来说,就是要探究“游山洞”与“做学问”到底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对应关系?,将两者所有的因素一一列出来,很容易便可以找出各自的对应部分:1、山洞(学问)2、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学问平易浅尝辄止者众)3、后洞险而远至者少(学问精深处求之不易故至者少)4、景色平淡(无价值或价值不大的学问)5、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博大精深价值大)6、游前洞(求平易之学问)7、游后洞(求精深之学问),8、探险而远之志(求学之志)9、随欲出者以怠(在困难前面或因议论而止步者)10、游洞之力(求学之力)11、物(火把)(求学之客观条件)12、力足以至而未至有悔略13、尽志而不能者无悔略14、仆碑上的文字导致以谬传谬(求学应深思而慎取),1、慧褒始舍于其址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距其院东五里4、有泉侧出5、入之甚寒,问其深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7、火尚足以明也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作动,筑舍定居,名作动,命名,名作状,往东,名作状,从旁边,形作名,深度,名作动,识其本名,说明白,形作动,照明,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词类活用,以的用法,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由山以上五六里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火尚足以明也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无物以相之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为因为而连词,或“而”介词,用来表并列,而连词,用来因为,始舍于其址于人为可讥于是余有叹焉余于仆碑师不必贤于弟子求救于孙将军君幸于赵王,于的用法,在在对于对于比向被,而,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来而记之者已少有怠而欲出者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而卒葬之而人之所罕至焉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此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表承接,于是,就,因而,表转折,却,表并列,而且,并且,之,而卒葬之来而记之者已少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此予之所得也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