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隔姜灸后的注意事项_第1页
三伏天隔姜灸后的注意事项_第2页
三伏天隔姜灸后的注意事项_第3页
三伏天隔姜灸后的注意事项_第4页
三伏天隔姜灸后的注意事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伏天隔姜灸后的注意事项 三伏天艾灸的好处三伏天“灸疗”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 它是依据中医学“天 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 体内阳气最盛的时机, 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艾灸, 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 通过灸疗令阳气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病处,标本兼治。 艾灸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等作用,在 “三伏天”施灸就 能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针对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反复 感冒、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冻 疮、手足发凉、和女子宫寒、以及脾胃虚寒类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三伏天艾灸具体有以下好处:三伏天艾灸的第一大好处就是解暑, 祛湿,祛寒,降火。因为艾灸补充的的是 元阳之气。到了夏季,许多人怕热,这是因为体内寒、湿气 重的缘故。中医讲:“虚火、邪火之根是寒湿之邪,有寒必有火,有火必有寒。”这就 是容易上火的朋友,容易引发炎症的根本原因,比如妇科炎症、咽喉炎、鼻炎等。在中 医里治疗各类炎症的根本方法是祛寒除湿,才是有效治疗,才能根治。而不是一味的降 火消炎,火越降越旺,炎越消越多。寒邪不祛,炎症不愈。艾灸的纯阳与天时的阳气最 旺之时,双重阳气注入体内,将寒湿邪排出后,人在炎热的环境里是不闷热,不烦躁的。三伏天艾灸的第二大好处是:无论天气多么炎热,身心却是舒畅无比。这就是元气阳气充足,夏不怕热,不喜欢吹冷风、空调、吃冷饮之类。冬不怕寒冷, 火力充 足,精力旺盛,耐力很强,耐痛,抗压 力、抗打击力强。总之,元气充足的表 现就是正能量很强的人, 是真正意义的健康 特征, 是身心健康宁静所表现出的感染 力、 影响力的强大能量场和安全感的人。这种感觉是其他任何治疗、调理、保健、 补品等 无法体会到的。所以说,古大德医 家常用“神奇”比喻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三伏天艾灸的的第三大好处是祛病愈 病快速,是根除一切疾病根源的时机。 寒是万病之根,湿是万病之母,风是万病之首,火是万病之华。在阳气最旺的夏季 艾 灸,与艾火的纯阳,双重阳气作用于人体病灶,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三伏天艾灸的第四大好处是延年益寿。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 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抚阳保命 延寿之法,艾灼第一。”真元乃元气、阳 气,所 以,元气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长寿之本,福德之本。 三伏天艾灸的第五大好处是修心养性,也是最有收效时机。 从因果的角度讲,人的脾气不好,容易生气,害怕、胆小,计较、嫉妒、不容人, 自私自利,烦躁不安,无缘无故发火,莫名其妙烦恼,疾病缠身,慢性病、疑难病,长 期依赖药 物疾病,身体有说不清的难受却查不出原因?事业障病,冤亲债主病。从中 医的角度讲,是风寒湿暑燥火等邪气所致,那么,夏季艾灸,人体正处于散发的时令, 天时的阳气与艾灸的纯阳之气,进入人体,那么,风、寒、湿、暑、燥、火等邪 气被 天地之双重阳气赶出体外,因此,血液越来越清净,身体得以轻松,心胸逐渐开阔,病 痛逐渐解除,理解力逐渐增强, 智慧越来越多,身心清净,身体轻松,宁静自然。人 体是小乾坤,清净的身心与天地感通。所以,三伏天艾灸即能祛病、又 能强健身心, 真正意义的修心养性。三伏天艾灸需要注意什么 贴敷时间要记住“三伏灸”起源于秦汉、被称世界上最早预防医学手段,系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 伏天,以中药制成的药饼,在相应穴位进行贴敷湿热,促进血脉运行,疏通经络,以达 到养身调理的效果。 进行三伏灸时间短暂,为每年的头伏、中伏、末伏三天。隔姜灸最正宗“三伏灸”中,“隔姜灸+贴药”是最传统疗法。隔姜可使贴的药容易渗透,激发 穴位功效使疗效叠加,才能发挥三伏灸的真正疗效。 隔姜灸加药贴一般需要 30-40 分钟。之前要事先准备,精选的大老姜,要切成厚度 相等的姜片。隔上姜片点燃艾灸,待灸燃尽再敷贴上药,只有这样才是正规定义的三伏 灸。 特别强调,作为慢性疾病的治疗,三伏灸一般需要坚持三个疗程,也即连续三个夏 天都要按时完成初伏、中伏和三伏的治疗。有的医院还推出加强灸以及冬天的三九灸, 巩固疗效。【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三伏天灸穴位图 2.xx 初伏养生 3.xx 年中伏多少天 4.xx 年入伏是哪一天 5.入伏是什么意思 6.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7.xx 入伏时间怎么算 8.三伏天养生适合吃什么 9.xx 年三伏天具体时间 10.三伏天关心长辈的话 三伏”中的“伏”指伏邪,即“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暑多夹湿,暑湿滞留体内,就会出现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四肢困倦、胸闷呕恶、 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滞症状,到了秋冬,湿与寒相勾结,就会引发各种不适症状。 因此,错过三伏灸,意味着体内陈寒未去,又添暑邪。故而, 艾蓬轩提醒我们 应借助三伏灸,祛寒邪除暑湿,一举两得。 一、初伏驱寒灸背补阳 冬病多为寒症,所以要想冬病夏治,第一步就是祛除体内寒邪,而要祛除体内寒 邪,关键在于补阳气。补阳灸哪里?多灸背部,养背就是养阳! 我们的身体上,背为阳,腹为阴,背部分布的基本都是阳经。脊柱是主一身阳气 的督脉所在,督脉为“阳经之海”,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无不与之相 关。脊柱两旁是膀胱经,人体的寒气会直接积存其中,时间长了,寒邪与湿邪相 互勾结,再加上那些变了质的体液,相互混杂在一起,就会堵塞整个膀胱经,在 后背形成一层厚厚的脂肪。膀胱经上还有各脏腑背俞穴,它们是运行气血、联络 脏腑的重要通路。所以,灸好背部,不仅能补阳祛寒,还能调和气血,调整脏腑 功能,让它们从病理状态转至正常的生理状态,进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初伏灸背以疏通督脉和膀胱经为主,建议艾灸以下主要穴位:大椎穴、至阳穴、 命门穴、腰阳关穴、心俞穴、膏肓穴。 二、中伏清养心脾同补 春、夏、秋、冬分别对应木、火、金、水,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要潜伏一段时间,这段 “潜伏”的时间被称为长夏,长夏属土。由此,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的关 系便成了一个圆。所以,入伏不是这么简单,它代表着一个季节长夏的开 始。 从中医五行学说和脏象学说的角度来看,“夏天属火,与心相应,而心主血脉, 又主神志”,同时,“长夏又属湿,湿易伤脾”。因此,长夏养生的重点在于心 脾同补。整个伏中灸有 40 天,在初伏的 10 天中,我们完成了补阳的任务,接 下来要做的就是清养调养心脾。 1 养心 “暑气入心”,天气炎热时,人的也容易烦躁。尤其中老年人对高温天气的 适应能力本来就比较差,尤其要以宁心安神为要务。具体而言,就是尽量保持乐 观开朗的心态,避免过喜、过怒、过恐、过悲、过思等情志的刺激。 养心莫过于灸法。 因为艾是一种有灵性的医草,艾灸过程本身就是身与心对话的 过程, 艾灸补益五脏, 从身心合一的角度而言, 心脏是五脏之中受益最大的脏腑。 养心重在疏通两条经络心经和心包经,当然还要对症下药,比如,心神不 宁就养心神、心阳不足就养心阳、心阴不足就养心阴、心血不足就养心血。一般 建议取穴如下:养心神心俞穴、膻中穴、神门穴;养心阳至阳穴、极 泉穴、神门穴;养心阴大陵穴、太溪穴;养心血天泉穴、劳宫穴。 2 养脾 夏季,尤其是入伏后,脾胃功能下降,胃液稀释,消化功能减退,此时进补,难 以消化,容易引起肠胃不畅。而且老百姓常用的补药多属性温热,夏季进补会引 起上火,加上夏季出汗多,代谢快,进补的养分也多会浪费。因此,夏季请谨慎 进补,建议清养。 脾主运化,而湿邪最易损伤脾气。因此,长夏健脾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进食肥 腻、刺激、烧烤、油炸之类的食物。此外,冷饮、冰镇食物也最好不要吃,因为 它们直接损伤脾阳。 从艾灸角度来说,夏季养脾重在祛脾湿,一般建议艾灸以下穴位:脾俞穴、阴陵 泉穴、足三里穴、丰隆穴。 三、末伏化瘀根治妇科 末伏艾灸重在化瘀,这对女性尤为重要。一方面,女属阴,天生体寒,血遇寒则 凝,逐渐成瘀;另一方面,女性夏季着装偏于暴露,加上爱吃生冷瓜果、冷饮等, 血更易因寒而凝,因瘀而滞。 人体之所以有瘀,主要原因就是虚与寒,许多妇科疾病就是由于脾肾阳虚、肝郁 气滞、 痰湿瘀阻等因素, 导致寒凝血瘀滞于子宫形成的。 比如, 痛经等经期问题、 “产后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息肉等。 体内有瘀,意味着经络堵塞,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进补都没用,补品只会积滞体 内,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因此,对于女人来说,化瘀是健康美丽的先决条件 “瘀在身上是病,瘀在脸上是斑”,就是这个道理。 在中医外治疗法里,最好的化瘀办法就是艾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