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班级_ 姓名_ 得分_一、基础和识记(1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2分A惘然(wng)嗤笑(ch)阴晦(hu) B恣睢(z su) 胆怯(qi) 给予(j) C狗吠(fe) 戳穿(cu)妒忌(d j) D诧异(ch) 过瘾(yn)拮据(ji)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鄙夷 隔膜 撅断 朦胧 B.恣睢 跌落 皱痕 煞白 C. 阔绰 瑟索 栈桥 萧索 D.一缕 阔悼 打拱 嚼着3下列词语中解释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大事渲染(作) 相时而动(看、观察) B.狼狈不堪(不能忍受) 缄默(封口) C莫名其妙(没有人) 与日俱增(一起) D弄性尚气(注重) 动辄(就)4下列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神态描写) B.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心理描写) C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肖像描写) D.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动 作描写)5.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鲁迅放乡徘徨 B曹文轩孤独之旅一一草房子 C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一羊脂球D黄蓓佳一一心声儿童时代6.与下面的文字衔接起来最为连贯的一个句子是( )2分可惜正月过去了,闫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敢出门, 。 A但父亲终于带走了他。 B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C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D.但他终于随他父亲走了。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故乡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所以作品中的“我”并不是作者,而是小说虚构的人物。 B鲁讯自嘲诗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是作者品质的真 实写照。 C孤独之旅选自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作者是曹文轩。 D我的叔叔于勒选自长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章主人公是于勒。 二、阅读和探究(一)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1文中的“他”是指 ;“我”是指 。 A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B作者鲁迅 C小说情节的串讲人2分析下列外貌描写蕴含的深刻含义。(1)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2)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3)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4)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3选文从几个方面描写中年闰土的形象?这些肖像描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此段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5曾经是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活得这样麻木、悲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1下边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其中哪一句同文中画线句子有相同的表达作用?(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C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D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2在给于勒十个铜子小费这件事情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 3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请你设想当时“父亲”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 (三) 99分的苦恼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珑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的。 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几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1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到94、95分回来,他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80几分,于是就有(甲)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她妈拿出来数落一番。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无可奈何,但她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辨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刻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买东西又贵又次,等等。怎么办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作业。 皇天不负苦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乙)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 果然带回来一个99分。 我大喜。待她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示意孩子把试卷奉上。 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这最后1分!” 我大为震惊,本想顸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0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 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 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这不可能。”“那就是第二个可能:我笨。”“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花了眼;拣了半天,拣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女儿捂着嘴巴笑了。她妈也忍不住笑了。1理清文章思路,把下面各部分内容的话语,分别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A妈妈不满意孩子的考试成绩。 B父母对女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C矛盾暂时得到化解。 D99分所引起的风波。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果 ( ) ( ) ( ) ( )2文中开头画横线句子一连用了五个“比”字,目的是突出 。3文中(甲)(乙)两处的横线上,分别填入恰当的词语(从括号内选择)。A于是就有(甲) (引发 引起 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B老远就喊着(乙) (走 冲 迈)进门来了。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她妈当时的心理变化,开始是 ,继而是 ,接下来有一个很能体现后一种心态的动词是 。5面对99分,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们各自苦恼的是什么?分别用不超过15个字来简要回答。孩子苦恼的是: 妈妈苦恼的是: “我”苦恼的是: 6下面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全家皆大欢喜。B矛盾未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苦恼。C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涩的笑。D言尽而意未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三、体验和作文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此时,你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需要 ”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与要求:(1)在题目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如互助、欢乐、掌声、阳光、理智、感动)使题目完整,并将题目抄写在正文第一行。(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第三单元参考答案一、1C 2D 3B 4D 5A 6C 7D二、(一)1中年闰土 A 2(1)说明中年闰土饱经忧患。(2)生活艰辛。 (3)生活贫寒。(4)用比喻修辞写出劳动艰辛。 3从身材、脸色、眼睛、衣着、手五个方面描写中年闰土形象。肖像描写是要表现闰土生活困苦,劳动艰辛。 4采用对比的写法。写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判若两人,在痛苦生活的煎熬下,中年闰土饱经忧患,极度贫困,整日在磨难中挣扎。 5文中说这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造成的,这只是表层原因。实际上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二)1B 2这一细节写出“我”的单纯、善良、富有同情心;而母亲则是尖刻、势利的。 3略(三)1B A D C 2、母亲对女儿的期望很高 3、(甲):引发(乙):冲 4高兴失望瘫 5孩子:不被妈妈理解,总受指责她妈:女儿不争气,达不到自己要求 “我”:女儿受委屈,自己左右为难 6、A(从表面上看,全家都笑了。但实际上矛盾并未彻底解决,随着时间推移,矛盾有新的发展,像“99”分的苦恼还会出现的。)三、略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班级_姓名_得分_一、基础和识记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汲取(j) 机械(xi) B锲而不舍(qi) 玄虚(xun) C儒家(r) 诓骗(kung) D脂粉(zh) 孜孜不倦(z)2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的一项是( ) A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B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D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罗迦费因格,是美国实业家。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C不求甚解作者邓拓,代表作燕山夜话。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鲁迅,原名周作人。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4下面文字中横线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A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读书使人充实 B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C作文使人准确,讨论使人机智,读书使人充实 D讨论使人机智,读书使人充实,作文使人准确5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读书是一篇杂文,作者是英国的哲学家培根。 B马南邨是邓拓的笔名,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 C论读书是论述读书的学习的目的、学习方法,阐述读书的重要作用。 D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先破后立,层层论证。6对标点符号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破折号表示转折) B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引号表示讽刺、否定) C“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省略号表示思考在进行) D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问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括号表示解释、说明)7按要求修改下面短文。 勇敢的人才能创造事业。如果一个人走路怕摔,吃饭怕噎,那还谈什么事业!当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几个庄稼汉,他们在全国率先搞起了联产责任制。小岗村的人就是凭敢为天下先的巨大勇敢,开辟了新天地。记得小泽征尔,这位著名的日本指挥家,在参加一次国际比赛时,面对评委设置的一个小小的故意错误,他两次直截了当地说:“错了!一定是乐谱有错!”顿时,评委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生活犹如激流,只有勇敢的人才能游过去;事业犹如高山,只有勇敢的人才能翻越。标有序号的五个句子有两个是病句。(1) 句(填序号)中的“ ”应改为“ ”。(2) 句(填序号)应改为 。8、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上联:译著堂未成荫,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 。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二、阅读和探究(一)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1、第1、2两段,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和论据?2第1、2两段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3阅读文章35段,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的“突破口”? 4阅读文章68段,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你能举出证明作者观点的事例吗? 5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二)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般来说,旁观者未必清。 这些“旁观者”究竟清不清呢?其实,一点也不清。 试想,四个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按理说,人人都应当是“当局者”,是主人翁。碰到困难,自己应尽一份力量。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见他是不主张做旁观者的,何况我们是新社会的主人呢?如果你竞当了旁观者,就表明你完全忘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起码责任,这正是最大的“不清”。 一个人一旦置身于旁观者的地位,就会渐渐地与时代隔绝,与人民疏远,既尝不到创业的艰辛,也领受不到胜利的欢乐。甘与苦,爱与憎,冷与热,跟时代全不相通。这样就会变得庸俗猥琐,心胸狭隘,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而不顾四化之千秋大业。正是所谓孟子所说的“不见舆薪”(一车子柴草都瞧不见),又何“清”之有? 可见今天的旁观者,因为不清对四化前途不清,对社会规律不清,对时代潮流不清才旁观的。而愈是旁观,但愈是“不清”了。 现时,那句流行已久的俗话似乎应当倒过来:“当局者清,旁观者迷。”这样一改,也许更符合唯物论的认识论。俗话又说:“袖手旁观。”“袖手”,正是旁观者的特点。凡事若不动手干,只是袖手观看,就不会有变革现实的实践。只凭看,怎么能看得清呢? 一切真知本来只属于亲身实践的人们。今天,对我们的事业和前途真正有清醒深刻的认识的,也只能是那些以主人翁的姿态变革社会、献身“四化”的人们。1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一般可以分为 和 两种。上述的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属 文。其中的“敌论”是 。2“一点也不清”的“一点”指 。3从“一点也不清”出发,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批驳?4本文论证中的结论是 。(三) “学了就用”,还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只有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历史上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大量资料,但并没有写出好文章,做出大贡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做到“学了就用”。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就是因为使用过程中,要把所得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血肉,它需要蜜蜂酿蜜一般地加工、制作、改造的工夫,进而创造出新的营养品来。“学了就用”的反面,是“学了不用”。这就像柳宗元的蝜蝂传中写的那种善负物品的小虫,一遇到什么东西,就要拿来背在身上,越背越重,“虽困剧不止也”;“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A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B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C“学了就用”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 D历史上很多人没有做到“学了就用”。2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文中毛泽东同志说的话属于( ) A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 C类比论证 D引用论证3文中概述柳宗元蝜蝂传中小虫负物的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 A小虫负物的技能高超。 B小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教育知识培训方案课件
- 农业无人机租赁平台运营模式创新与竞争力提升研究
-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技术改造路径研究报告
- 理财行业面试题库及答案
- 农业产业强镇资金申请报告:2025年政策导向与产业协同发展
- 农业产业园项目2025年市场机会分析与效益评估报告
- 婴幼儿配方食品营养配方优化与婴幼儿听力保护研究报告
-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前瞻研究报告
- 安全教育培训记录与监理课件
- 新能源行业2025年危机公关法律法规解读
- 浙江名校协作体(G12)2025年9月2026届高三返校联考物理(含答案)
- 廉租房承包物业合同范本
- 中小学心理健康c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污水厂工艺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试卷
-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第8部分:安全监测工程
- 2025年黑龙江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分级护理落实率
- 幼儿园改造提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贵州省行政执法人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GB/T 26548.5-2025手持便携式动力工具振动试验方法第5部分:钻和冲击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