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动态分析规范_第1页
油藏动态分析规范_第2页
油藏动态分析规范_第3页
油藏动态分析规范_第4页
油藏动态分析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6年6月,油藏动态分析规范,目录,一、油、气藏地质特征描述,二、开发简历及现状,三、阶段主要调整措施及效果分析,四、现阶段开发动态形势分析,五、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六、剩余油分布状况,七、下步调整工作安排,八、动态分析基本图表,一、油、气藏地质特征描述,确定油、气藏类型,构造特征,温度压力系统,流体特征,储层特征,分析油藏基本地质特征,1、构造特征,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按照圈闭成因,1、构造特征,(1)构造油、气藏:由于构造运动使地层发生褶皱或断裂,这些褶皱或断裂当条件具备时,就可形成构造圈闭,油、气在构造圈闭中的聚集称为构造油气藏。包括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和构造裂缝油、气藏。,(2)地层油、气藏:地壳升降运动引起地层超覆、沉积间断、剥蚀风化等,形成地层超覆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假整合等,其上部为非渗透层覆盖就形成地层圈闭。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地层油、气藏。,1、构造特征,地层油气藏,古潜山油、气藏,古地形凸起后受风化和剥蚀作用形成一个风化孔隙带,该区域再次下降后,剥蚀凸起上覆盖不渗透层后,在不整合面及其以下老地层的孔隙带就形成古潜山圈闭。,在一个沉积盆地中,地壳运动在下降或上升的总趋势下,发生频繁的振荡,常引起区域性或局部性的水进、水退,发生地层的超覆或退覆,适当条件下可形成地层超覆或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3)岩性油、气藏:在沉积盆地中,由于沉积条件的差异造成储集层在横向上发生岩性变化,并为非渗透层遮挡时,就形成岩性圈闭。岩性圈闭中聚集油气后就形成岩性油、气藏。包括上倾尖灭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和生物礁块油、气藏。,1、构造特征,在实际情况中往往是几种类型的组合,如构造-岩性、岩性-地层、构造-地层油、气藏。,1、构造特征,确定油气藏的基本类型后,要进一步描述地层的产状、断层的产状、分布及规模等。,1、构造特征,(1)岩性特征:岩石类型、岩石成分、分选性、磨园度、胶结类型、胶结物含量及成分、润湿性等。,2、储层特征,(1)岩性特征:岩石类型、岩石成分、分选性、磨园度、胶结类型、胶结物含量及成分、润湿性等。,2、储层特征,S0=D25/D75S0=1-2.5(分选好)S0=2.5-4(分选中等)S04(分选差),发育自形方解石和膜状分布的伊利石,溶孔发育,发育它形方解石和晶形差的高岭石,溶孔发育,粒间书页状高岭石,见8-10m喉道不均匀分布,2、储层特征,胶结类型、胶结物含量及成分,(2)物性特征:孔隙度、渗透率、非均质特征及敏感性等。,2、储层特征,2、储层特征,蒙脱石、伊蒙混层、绿蒙混层遇水膨胀,发生水敏;,2、储层特征,水敏,2、储层特征,速敏,储层中的粘土矿物(高岭石)与胶结差的碎屑因流体流速变化产生迁移堵塞喉道,2、储层特征,酸敏,酸液与地层中的酸敏性粘土矿物(绿泥石)发生反应,产生沉淀堵塞孔喉,2、储层特征,碱敏,碱液与地层中的碱敏性粘土矿物发生反应,产生沉淀堵塞孔喉,敏感性分析,营11-8井岩心储层敏感性实验结果表现为弱水敏,弱速敏,非酸敏,弱盐敏。,2、储层特征,(3)沉积特征:,2、储层特征,储层厚度及物性在平面及纵向的分布状况,沉积类型等。,(3)沉积特征:,2、储层特征,储层厚度及物性在平面及纵向的分布状况,沉积类型等。,(3)沉积特征,2、储层特征,(3)沉积特征:,2、储层特征,流体性质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规律,油、气、水界面变化情况。,3、流体特征,3、流体特征,S26,大量的断裂活动,原因,油气运移和多次聚散再分配,氧化、吸附和分异作用,原油性质发生急剧的不规则变化,原油物性层间差异,原油物性层间差异,3、流体特征,4、压力温度系统地层压力、饱和压力、油层温度、体积系数、压缩系数、油气比等。5、储量分布状况,一、油、气藏地质特征描述,目录,一、油、气藏地质特征描述,二、开发简历及现状,三、阶段主要调整措施及效果分析,四、现阶段开发动态形势分析,五、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六、剩余油分布状况,七、下步调整工作安排,八、动态分析基本图表,1、试油试采情况及投产转注时间2、开发简历:按含水、采油速度、产量变化或重点开发调整工作划分开发阶段,分析不同阶段的开发特点。,二、开发简历及现状,二、开发简历及现状,断块从69年投产,71年沙二7-10层系投入注水开发,81年-84年先后钻井9口,逐步调整为按沙二1-2、7-8、9-11、12-15四套层系注水开发,90-92年钻井28口按四套层系完善井网。,二、开发简历及现状,按年产油量、采油速度划分:A、6973年为试采试注低速开发期,年产油5104t,采油速度0.8%;B、7494年通过细分层系,完善井网,实施注采综合调整,实现油藏长期稳产。这一阶段平均年产油8.4104t,采油速度1.36%,稳产21年。C、952000年油藏进入特高含水产量递减期,前三年平均年产油4104t,后三年平均年产油2.7104t,采油速度0.640.44%。,二、开发简历及现状,按综合含水划分为四个开发阶段:A、6976年为中低含水期,060%(2口注水井,8口油井);B、7785年为中高含水期,6080%(5口注水井,13口油井);C、8693年为高含水期,8090%(19口注水井,28口油井);D、942000年为特高含水期,90%(12口注水井,16口油井)。,3、开发现状,目录,一、油、气藏地质特征描述,二、开发简历及现状,三、阶段主要调整措施及效果分析,四、现阶段开发动态形势分析,五、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六、剩余油分布状况,七、下步调整工作安排,八、动态分析基本图表,1、新投井井数及效果分析新井初期及目前生产情况,产量及含水变化情况分析。,三、阶段主要调整措施及效果分析,2、老井调整工作量及效果分析措施井初期及目前生产情况,增油及含水变化情况分析。,目录,一、油、气藏地质特征描述,二、开发简历及现状,三、阶段主要调整措施及效果分析,四、现阶段开发动态形势分析,五、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六、剩余油分布状况,七、下步调整工作安排,八、动态分析基本图表,1、阶段产量构成分析(1)阶段产量变化及原因分析(2)阶段老井自然产油量、自然产油量变化原因(3)阶段措施、新井效果及产量变化情况分析,四、现阶段开发动态形势分析,(1)阶段注水量变化及原因分析(2)油藏分层注水状况及注采对应情况分析(3)水井吸水指数、注入压力变化及趋势分析,2、阶段注水量分析,2、阶段注水量分析,3、水驱效果分析(1)注水利用状况分析含水上升率、存水率、水驱指数、水油比等指标的变化,通过与理论值或同类油藏对比,分析注水开发效果。,3、水驱效果分析(1)注水利用状况分析含水上升率、存水率、水驱指数、水油比等指标的变化,通过与理论值或同类油藏对比,分析注水开发效果。,3、水驱效果分析,(2)水驱控制状况应用油井生产资料、动态监测资料、新井测井资料、密闭取心资料、油藏数值模拟结合注水见效情况分析水驱控制状况及其变化。,注入、产出剖面,3、水驱效果分析,(2)水驱控制状况应用油井生产资料、动态监测资料、新井测井资料、密闭取心资料、油藏数值模拟结合注水见效情况分析水驱控制状况及其变化。,注入、产出剖面,辛68-45井吸水剖面,C/O测井资料(永3-13井),硼中子测井资料(辛68-35井),新钻井测井资料(辛68N11井),油藏数值模拟含油饱和度分布(永3),71,81,83,91,92,72,73,82,(3)能量利用状况分析注采比与地层压力的变化关系,分析能量利用、保持是否合理。,3、水驱效果分析,3、水驱效果分析,(4)主要开发指标评价利用不同开发阶段的驱替特征曲线,分析阶段水驱油效果;应用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和理论计算曲线对比,分析含水上升是否正常。,3、水驱效果分析,(4)主要开发指标评价利用不同开发阶段的驱替特征曲线,分析阶段水驱油效果;应用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和理论计算曲线对比,分析含水上升是否正常。,3、水驱效果分析,(4)主要开发指标评价利用不同开发阶段的驱替特征曲线,分析阶段水驱油效果;应用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和理论计算曲线对比,分析含水上升是否正常。,(4)主要开发指标评价利用不同开发阶段的驱替特征曲线,分析阶段水驱油效果;应用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和理论计算曲线对比,分析含水上升是否正常。,3、水驱效果分析,(4)主要开发指标评价利用不同开发阶段的驱替特征曲线,分析阶段水驱油效果;应用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和理论计算曲线对比,分析含水上升是否正常。,3、水驱效果分析,(1)从保持合理压力水平,提高水驱控制储量和采收率的需要出发,对阶段末注采井网适应性进行分析。,4、油藏注采系统适应性分析,(2)根据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结合产液结构变化以及井下状况,对采油工艺技术适应性进行分析。,4、油藏注采系统适应性分析,(3)从改善水驱开发效果和提高注水利用率的要求出发,对注水工艺技术适应性进行分析(分层注水状况、中低渗透潜力层吸水状况)(4)地面工程适应性分析(供水量能否满足油藏需要、注水压力是否合适、注水水质是否达标),4、油藏注采系统适应性分析,目录,一、油、气藏地质特征描述,二、开发简历及现状,三、阶段主要调整措施及效果分析,四、现阶段开发动态形势分析,五、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六、剩余油分布状况,七、下步调整工作安排,八、动态分析基本图表,在以上动态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开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井网是否完善,注采对应状况和水驱控制程度如何,平面、层间及层内矛盾是否突出,地层能量保持是否合理。,五、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录,一、油、气藏地质特征描述,二、开发简历及现状,三、阶段主要调整措施及效果分析,四、现阶段开发动态形势分析,五、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六、剩余油分布状况,七、下步调整工作安排,八、动态分析基本图表,六、剩余油分布状况,油层平面、层间、层内剩余油分布状况分析,明确挖潜方向。,71,91,73,目录,一、油、气藏地质特征描述,二、开发简历及现状,三、阶段主要调整措施及效果分析,四、现阶段开发动态形势分析,五、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六、剩余油分布状况,七、下步调整工作安排,八、动态分析基本图表,七、下步调整工作安排,1、根据油藏剩余油潜力分布和开发特征制定调整挖潜措施2、开发指标预测3、不同方案对比,通过经济评价优选最佳方案。,七、下步调整工作安排,目录,一、油、气藏地质特征描述,二、开发简历及现状,三、阶段主要调整措施及效果分析,四、现阶段开发动态形势分析,五、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六、剩余油分布状况,七、下步调整工作安排,八、动态分析基本图表,地质综合图,1、油藏静态主要图表,油藏基础数据表含油面积,含油层位,油层井段,砂层组及小层数,地质储量,孔隙度,渗透率,原始地层压力,饱和压力,原始地层温度,原始油气比,油、气、水性质,原始油、气、水界面,油藏类型等等。,1、油藏静态主要图表,储层物性频率分布图或等值图,1、油藏静态主要图表,流体性质分布图,1、油藏静态主要图表,流体性质分布图,1、油藏静态主要图表,S26,S27,孔隙分布与毛管压力曲线,1、油藏静态主要图表,油水、油气相渗透率曲线,1、油藏静态主要图表,A点为初始含水饱和度,也叫原始含水饱和度,或束缚水饱和度,,B点为终止含水饱和度;,B点后到1.0残余油饱和度;,C点为油相渗透率初值;,D点为水相渗透率终值;,AB点间为共渗区;,O点为共渗点。,如O点在0.5(含水饱和度)值的右边为亲水油藏,O点在0.5(含水饱和度)值的左边为亲油油藏。,沉积相分布图,1、油藏静态主要图表,开发现状图,2、油藏动态图表,永3断块沙二10-11开采现状图,剩余储量丰度分布图,2、油藏动态图表,油层水淹图,2、油藏动态图表,产液剖面、吸水剖面图,2、油藏动态图表,辛68-45井吸水剖面,油层压力分布图动液面或压力等值图,2、油藏动态图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