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两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两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经两首教案第1课时教材册别及单元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 题12诗经两首课时第1课时一、课标要求1.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的诵读。2.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3.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所抒发的感情。4.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5.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二、教材分析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与蒹葭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情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三、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再者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年半年的初中生活,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有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创新,敢于展现自我,有朦胧的情感体验。四、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二、文学常识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以歌功颂德为主;。“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内容以颂扬为主。三、正音雎鸠 j ji 荇菜 xng 窈窕 yo tio 寤寐 w mi 好逑 ho qi 芼 mo 四、听读注意:节奏、语气、 感情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五、译读识记重点词语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淑女:美好的女子。 好逑:好的配偶。 流:捞取 寤寐:日日夜夜。 服:思念 悠:忧思的样子。 友:亲近 芼:挑选。 乐之:使她快乐 译文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黄河小岛上。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长短不齐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六、思读:读懂诗意,读出画面。(一)读出故事: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这首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二)读出情感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首章(前4句):小伙子的爱情和愿望。 爱慕次章(中8句):小伙子的寤寐不忘。 思恋尾章(后8句):设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幻想(三)读出画面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像故事中的一幅幅画面。(1)例: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一幅:雎鸠和鸣图。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你的眼里心里会出现什么情景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生自读,想像画面)(2)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师点评。(雎鸠和鸣图、少女采荇图、长夜难眠图、尽情狂欢图) 我在读“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几句诗的时候,好像看到了一幅:少女采荇图。清清的小河边,一位身穿粉红色衣裙的少女正两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长发轻束脑后,直垂腰际。她双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转,笑容粲然,像三月桃花一样美丽。 (一幅清新怡人的图画呈现在眼前)我在读“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时仿佛看见了一幅:长夜难眠图。夜已深沉,明月高悬,万籁俱寂,屋子里满是明月的清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采荇少女的美好身影使他魂牵梦萦,意醉神迷。(生动的语言描摹了君子寤寐思服的画面。)我在读“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两句诗时看到一幅:琴瑟和谐图。红对联,红窗花,红蜡烛,红衣,红盖头锣鼓阵阵,鞭炮声声,喜气盈盈。(君子淑女,相亲相爱,比翼双飞,好生让人羡慕。)总结:雎鸠和鸣、君子好球、寤寐思服、君子淑女琴瑟和谐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你喜欢的一幅画面,同桌互读,看能否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七、品读,鉴赏手法,读出美感。景美、人美、情美不是我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从词语、句子以及诗歌特有的表现方式中体悟到的,所以,应该还有一美“文美”探讨文中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补充介绍: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即直陈其事,直接抒写。比:即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一) 赋明确: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诗经里叫作“赋”,现代汉语里叫记叙。(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和它后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什么关系? 明确:比兴 在这首诗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说雎鸠鸟成双成对在河边鸣叫,就用来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对这一层关系。另外一层关系,那就是“兴”,为了引出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三)现在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诗句有什么特点?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明确:重章叠句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大多数句子相同,少数字词不同,重复歌咏。这样反复咏唱,增强了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带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流 ”、”采 ”、”芼 ”生动形象的描写了采荇菜的少女的性格特点:勤劳能干,心灵手巧;八、总结(一)起兴手法的运用 (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这首诗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感,交织融合,意境优美。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九、作业:1.背诵并默写关雎2.完成关雎测试题 七、教学反思1、导诵读的环节做得还不够深入。2、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品读诗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不够深入,故而学生体会有失肤浅,譬如,关于“语言”,关于“人物”,可赏析的美点还可以更深刻一些。诗经两首教案第2课时教材册别及单元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 题12诗经两首课时第2课时一、课标要求1.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的诵读。2.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3.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所抒发的感情。4.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5.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二、教材分析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执著之意,感情淳朴、真挚。文字很简单,但却有种美丽至极,百读不厌之感。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营造了一种充满水乡泽国情调的渺远空灵、柔婉缠绵的境界。主人公形象也耐人寻味。他(她)伫立凝望、反复追寻,犹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写尽了情致。富有音韵的四字一句,回章叠句,形成一唱三叹,也渲染了一种渺远虚惘的气氛。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三、学情分析 本诗在关雎的学习之后,学生对诗经的有关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但爱情诗的定位可能会束缚孩子的思维,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准确、鲜明而可感。四、教学目标1.疏通诗句,理解蒹葭的主要内容。 2.学习起兴、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诗歌的主题。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起兴、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难点: 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诗歌的主题。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古人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诗歌是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出自诗经的第一首诗关雎,对诗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叫诗三百,风、雅、颂三个部分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我们今天要学习诗经两首中的第二首蒹葭。学习目标1、疏通诗句,理解蒹葭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诗经起兴、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意境美、含蓄美。(学习重点)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诗歌的主题。 (学习难点)二、作品介绍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秦风就是秦地的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三、正音释义萋萋:q 茂盛的样子 溯洄:s hu 逆流而上 湄: mi 岸边,水草相接的地方 跻: j (路)高 涘: s 水中的小块陆地 道阻且右 向右迂曲四、一唱三叹读蒹葭(一)听读:感受诗的音韵美。听老师配乐朗读诗歌,同学们要结合上一课时学习到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交流点拨】音韵美表现在:四言句式 重章叠句 押韵 叠词 1、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2、重章叠句: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从听觉上强化了音乐的旋律感。3、押韵:第一章押“ng”韵,韵脚有苍、霜、长、方、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4、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二)再读: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的内容。给出译文,大家参考。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五、联想想象绘蒹葭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今天我们学的蒹葭是否有这样的特点呢? 诗歌中哪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写景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景物特点: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画面。 写景作用:起兴手法,每章开头均已秋景起兴,情景交融,既点明季节和环境,又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主人公忧郁感伤的情怀。六、字里行间品蒹葭 本首诗是怎样表现男主人公情感的? 明确:1.从伊人所在地点的变化中表现男子的情感。 例如:“一方”、“中央”、“湄”、“坻”、“涘”、“沚” 表现出主人公对伊人追求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及的失意伤感之情。 2.从道路的悠长曲折变化中表现男子的情感。 例如:“长”、“跻”、“右” 表现主人公对伊人的追求不畏险阻,执着追求的真挚情感。 七、多维视角悟蒹葭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古往今来人们对伊人的含义就有多种解读。爱情说:认为“伊人”是意中人。政治说:认为“伊人”是贤能之人。理想说:认为“伊人”象征着理想。无论“伊人”是何人,指的是什么,诗歌中的主人公都是经历了许多波折,一直苦苦追寻着“伊人”,这其实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意义,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不管最后主人公是否寻得“伊人”,这追寻过程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意义。在追寻的路上,我们热烈地期盼和追寻着美好,也许这种追寻不能实现,但路上的风景,我们的希望足以温暖我们无悔的青春。八、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重章叠句起兴手法 蒹葭出自诗经中的秦风,在秦国这个好战的地方,竟有这样玲珑剔透、缠绵悱恻的诗作,这就告诉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