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_第1页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_第2页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_第3页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_第4页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刘华,目的要求Objective,掌握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的正常参考值掌握各类白细胞增多与减少的临床意义掌握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的临床意义熟悉白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熟悉类白血病反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种类与功能,(一)外周血常见白细胞的种类1.白细胞的形态:无色有核,球形,直径7m25m。2.白细胞的种类(形态分类):三类五种-,中性粒细胞(N)粒细胞嗜酸粒细胞(E)嗜碱粒细胞(B)白细胞淋巴细胞(L)单核细胞(M),血液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淋巴系干细胞,粒-单系祖细胞,髓系干细胞,粒单系细胞的分化成熟,白细胞的破坏,粒细胞:在肝、脾及淋巴结等处进入组织,进入组织的粒细胞不再进入血液,13天被破坏。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具有吞噬能力)淋巴细胞:80是小淋巴细胞,生存期长,经过刺激后可以进行转化。,转化,白细胞的功能,中性粒细胞: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和吞噬活性。胞内酶有复杂的杀菌系统。可以清除免疫复合物及坏死组织。嗜酸粒细胞:可作变形运动,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分泌组织胺酶,灭活组织胺减轻过敏反应。嗜碱粒细胞:状态和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与IgE具有较强的结合力,脱粒释放组胺导致速发性变态反应。导致过敏。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单核细胞:有强大的吞噬功能,传递抗原信息。,白细胞的寿命,粒细胞:1015天淋巴细胞:数天20余年单核细胞:数月,白细胞计数,测定血液中白细胞总数1手工计数2用血液分析仪进行计数,显微镜计数法,【原理】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混匀充入计数池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容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白细胞计数,参考值:新单位老单位成人(410)109/L(4千1万/mm3)新生儿(1520)109/L(1.52.0万/mm3)6个月2岁(1112)109/L(1.11.2/mm3),白细胞分类计数,根据白细胞特有的形态进行分类并计算每种的百分比值。1手工分类:把血液制成血膜,然后用Wright然后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进行人工分类计数。一般计数100-200个白细胞。该方法是目前主要的分类计数方法。2仪器分类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百分率(%)浓度数(109/L)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0.040.0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27嗜酸性粒细胞0.550.050.5嗜碱性粒细胞0100.1淋巴细胞20400.84单核细胞380.120.8,白细胞分类计数,2-70.02-0.50-0.10.8-40.12-0.8绝对值109/L,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工作原理,20世纪50年代,Coulter研制了电阻抗法血液细胞分析仪.,直方图,白细胞的生理变化,年龄之间有差异:婴儿、新生儿、成人不同的身体状态有差异;一天内的不同时期也有变化。,中性粒细胞增多生理性胎儿及初生儿日间变化疼痛、情绪激动、运动和劳动暴热和严寒孕妇妊娠5个月以上,生理变化,年龄因素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二次交叉。,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1、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性球菌为最常见的原因。在某些极重度感染时,白细胞不但不高,反而减低。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以及血管栓塞所致局部缺血性坏死等使组织严重损伤者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3、急性大出血:白细胞总数常在12小时内迅速增高。内出血者如消化道大量出血、内脏破裂如脾破裂或输卵管妊娠破裂等,白细胞增高常较外部出血为显著。因此,白细胞增高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4、急性中毒:代谢性中毒,急性化学药物中毒,生物毒素中毒。5、白血病、恶性肿瘤,生成增加:白细胞等释放增加:储存池破坏减少:脾脏切除,抗代谢类药物等,可能的发生机制,中性粒细胞减少,定义: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9/L为白细胞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当中性粒细胞低1.5X109/L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X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某些病毒感染、某些原虫感染(疟疾,黑热病)。在某些严重细菌性感染如脓毒血症,以及晚期恶性肿瘤者严重感染时,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增高,核左移明显,并有明显的中毒性改变,提示预后较差。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理化损伤: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物品、及化学药物(氯霉素、抗甲状腺药、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退热镇痛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亢。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生成减少造血功能障碍;瘤细胞浸润;细胞毒药物;成熟障碍粒细胞无效生成如巨幼贫释放障碍家族性良性粒细胞减少症破坏过多免疫相关脾亢感染粒细胞过度消耗,可能的发生机制,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核可反映其成熟状态,随着细胞的发育,核浆比例逐渐减小,核仁逐渐消失,染色质逐渐变致密,最后浓缩成团块状,核形由圆形变为类圆、半圆、肾形、杆状、分叶,并且叶越分越多,即核分叶越多,细胞越衰老,因此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可反映机体的某些病理状态。,核左移,正常时外周血中中性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粒细胞(超过),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其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再生性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多)退行性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减少),再生性左移,轻度杆状核粒细胞5%,但10%,中度杆状核粒细胞10%,但25%重度杆状核粒细胞25%提示感染逐渐加重;白血病,WBCN提示机体反应性增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储备功能良好。,退行性左移,核左移但白细胞总数不高,甚至减少。,机体反应能力低下骨髓造血功能低下骨髓储备功能不良,核右移,核右移-外周血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同时分5叶核以上的细胞3时(正常时多为3叶核)。这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核象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的减少。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用抗代谢药物,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右移。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右移,提示预后不良。,中性粒细胞核右移,主见于巨幼贫和应用抗代谢化疗药物后感染恢复期(一过性)感染重,机体反应性差预后不良,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中毒性改变巨多分叶核棒状小体其他异常粒细胞,中毒性颗粒常出现在中性粒细胞胞浆中,较中性颗粒大,大小不一,分布不均,染蓝黑色,常与空泡变性同时出现。,中性粒细胞的中毒颗粒,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胞浆不出现空泡。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见单个、多个、大小不等的空泡,一般多在胞浆中,有时也可出现在核上。,目前认为中性粒细胞空泡是脂肪变性的结果。,中性粒细胞的空泡变性,巨多分叶核粒细胞较正常成熟粒细胞大,核分叶多,常为612叶,多由于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所致。,巨多分叶核粒细胞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的血象抗代谢药物治疗时,也可引起粒细胞核分叶增多。,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Dhle小体又称蓝斑,为中性粒细胞胞浆保留的嗜碱性区,圆形或梨形,灰蓝或天蓝色,呈云雾状多位于细胞边缘。此蓝斑为核浆发育不平衡的表现,常与中毒性颗粒并存。,球形包涵体(Dohle体),核变性包括核固缩,核溶解及碎裂的现象。细胞核发生固缩时,核被染成深紫黑色块状物。,细胞核发生溶解时,细胞核膨胀,染为淡紫色,伴有核膜破坏现象,核的轮廓常不清楚。,1906年Auer首先在白血病细胞中发现紫红色杆状物,称为Auer小体。,Auer小体多为杆状或梭形,1条或多条甚至成捆,紫红色。目前认为系嗜天青颗粒融合而成。,Auer小体常见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1M6。,其他异常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很多:感染和恶性肿瘤最多见其次是急性中毒、外伤、休克、大面积烧伤等。类型: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其它还有嗜酸性、淋巴细胞型、单核细胞型等;按周围白细胞总数的多少可分为白细胞增多型和白细胞不增多型。,类白-中性粒细胞型,WBC20109/L.分类:幼粒10%,类白-嗜酸粒细胞型,WBC20109/L.分类E20%(90%),类白-淋巴细胞型,WBC20109/L(甚至50109/L),可见幼淋、异淋,类白-单核细胞型,白细胞,但多50109/L。分类:M30%,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鉴别,(二)嗜酸性粒细胞,E:(0.020.5)109/L,胞体圆形,较中性粒细胞略大,胞浆内充满粗大、均匀、致密、形态规则的嗜酸性颗粒,wright染砖红色或橘黄色,胞核多分2叶,呈眼睛状。,嗜酸性粒细胞功能,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功能,吞噬多种炎性介质,调节免疫反应。参与机体对蠕虫的免疫反应。,组胺,组胺,G-,G-,C3a,C5a,C567,肿瘤,肿瘤,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嗜酸细胞增多,E00.5109/L,(0.51.5)109/L,(1.55.0)109/L,E05.0109/L,嗜酸细胞增多症,轻度,中度,重度,嗜酸细胞增多意义,1、寄生虫感染,特别是蠕虫病-E的增高与虫体、幼虫侵入组织的数量和范围呈正相关。-原虫感染,一般不引起增高,如弓形体、疟疾、利多氏小体、阿米巴等。,2、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清病、过敏性鼻炎,3、皮肤病-蕈样霉菌病、天疱疮、剥脱性皮炎、银屑病.,4、血液病-慢粒、白血病、HD,5、某些恶性肿瘤-约0.5%可伴增多,尤其是肿瘤转移至浆膜或表面有坏死时,6、某些传染病-传染病恢复期(感染期减少)猩红热急性期可增高,7、风湿性疾病-皮肌炎、类风关、多发性肌炎.,8、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特征:嗜酸性粒细胞重度增多尤见于男性血清IgE浓度显著增高累及多器官,常死于充血性心衰包括:肺浸润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肉芽肿.,嗜酸细胞减少,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胞体圆形,类似中性粒细胞大小。、胞浆内充满排列不均匀的黑蓝色嗜碱性颗粒,其颗粒内含有组织胺、肝素、慢反应物质等,其功能与速发性过敏反应有关。胞核2-3叶。,3.嗜碱性粒细胞,4.淋巴细胞,10-15m,10-15m,6-10m,淋巴细胞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大淋巴细胞胞质丰富呈蔚蓝色,内含少量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小淋巴细胞胞质很少,甚至缺如,呈深蓝色。胞核呈圆形、椭圆形,染色质聚集成块状。,淋巴细胞增多,儿童期的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肿瘤性疾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淋巴细胞减少,应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异型淋巴细胞,正常值:2%增高:病毒感染-传单、流行性出血热药物过敏输血后、血透后、体外循环后免疫性疾病放疗,1923年Downey首先将不典型淋巴细胞分为三型。,型(空泡型):最为多见,胞体小,核圆,椭圆或不规则形,浆深蓝色,有空泡。,型(不规则型):胞体较大,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浆丰富,多为浅蓝色,边缘着色深,似单核细胞。,型(幼稚型):胞体较大,核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细致,核仁12个,胞浆深蓝色,有的有空泡。,异常淋巴细胞主要见于传染性单核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