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1 与微之书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1 与微之书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11 与微之书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与微之书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赏析】这是一首和诗。元稹贬在通州,白居易谪在江州,两地迢迢数千里,通信十分困难。元稹好不容易收到白居易寄来的一首诗:“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梦元九)因此,这首诗一开始就说“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但“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由于我心神恍惚,不能自主,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你。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思考】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白居易的梦元九在写梦上的区别。【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作者卡片姓名白居易生卒年772846字号称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籍贯河南新郑(郑州新郑)主要成就“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品琵琶行长恨歌白氏长庆集写作背景元稹与白居易相识,是在贞元十九年,后成为挚友。元和十年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三年后,白居易在庐山新建草堂一所,落成后第二天,写此信给元稹,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和关爱之意,文章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情趣和对朋友的真挚友情,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书信体散文。一、字音牵挛(lun)危惙(chu)提挈(qi)蛇虺(hu) 蚊蚋(ru) 瘴疠(zhn)(l)数帙(zh) 湓江(pn)二、一词多义(1)置(2)故(3)修三、词类活用身衣口食,且免求人衣、食,名词用作动词,穿;吃条写后云云名词用作状语,逐条地流水周于舍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围绕封题之时,不觉欲曙名词活用为动词,天明四、古今异义进不得相合古义:在一起。今义:符合;相互配合。上报疾状,次叙病心古义:首先说了。今义:向上级报告;人或事被报纸登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古义:心绪、心态。今义:指极小的空间。瞥然尘念,此际暂生古义:时间极其迅速、短暂。今义:用眼睛看的一种情态。五、特殊句式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封题其上判断句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定语后置句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文中四次连呼“微之微之”,有什么表达作用?我的理解信的开篇接连用了两个“微之”,直呼其名,倾诉分别之日久,音断之日长,无法相见,又音信断绝,长久以来的对朋友无法抑制的深切怀念,对人生短暂而思念深长的感喟,犹如汹涌的浪涛,滚滚而来,势不可遏。接着,又反复呼告,“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可见其为友人的“天各一方”“各欲白首”的椎心之痛,溢满纸上,郁愤满怀,不能自已。文中最后一段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也使用反复呼告的手法,连呼“微之微之”,直接倾诉,感情更加深挚浓烈,催人泪下。“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我的理解只有徜徉山水,筑堂庐山,才真正是白居易到江州后最值得宽慰舒心的事。山水之乐,庐山之美,自不待言;更使白居易流连忘返,“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寄情山水之间,忘却官场污浊,“不唯忘归,可以终老”,这才是大实话,是白居易贬官江州唯一值得自傲的地方,是上天赐给他的福分,足以给收信人元稹带来精神上的安慰。文中列举的“三泰”内容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此时的心境的?我的理解作者写三件如意的事来宽慰朋友:一是家中人平安团聚,享受到天伦之乐。无须挂念;二是生活虽然简朴但可以自给,自己很知足,无须担忧;三是在风景佳丽之地建了草堂,可以有所寄托,足以令人快慰。平淡朴实的文笔透露出自己不是消沉厌世而是达观知足,表现了作者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豁达胸襟。这也是作者为对方着想,不愿意让朋友为自己的不幸遭遇难过担忧,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选材琐而不碎白居易在给友人元稹的这封信中,抒发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之情。文中既追述往事,又描述近况,但从选择的事件材料来看,并没有什么大事。作者信手把笔,随意抒写,将一些日常的小事写得情趣盎然。虽然只是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但更能显出与友人间真挚自然的感情。这样,作者虽然写了一些小事,但并没有给人以零碎多余之感,做到了琐而不碎。强烈的抒情色彩白居易写给友人的这封书信,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抒情色彩。整篇文章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与友人的真挚感情,表达出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每段所写重点虽然不相同,但都能体现出与友人的友情。第一段,直接叙述离别之情,感情强烈。第二段,追述往事,所寄书信、赠答诗文体现出真挚的感情。第三段,叙述自己的近况,也是为了让朋友放心,不必挂念,体现出对友人的关心。第四段,抒情性又转强烈,直接抒发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而作者在全文多处直呼友人“微之微之”,这种直接称呼加上叠词重复,尤能体现出内心强烈的思想感情,直接倾诉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之情。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并称“元白”。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两人之间的友谊也多为后人称道。与微之书正是两人友谊的见证。信一开始就说不见面已经三年,不读来信已隔二年,可见相隔之久,思念之深。信中作者处处从收信人一方着想落笔,说微之在病重时尚不忘记给他写信,且嫌信不能尽意,微之又以“数帙文章,请以代书”,深得作者之心。所写值得宽慰之事,实际上是为了安慰正在病中且同样遭贬谪的微之,算得是一番苦心,一片真诚了。适用话题元稹,唐诗的意象杨建华元稹,大唐诗歌中的一盏明灯,在时光行进的长河中,一路闪烁而来。千年前的古通州,这片曾经荒芜、凄凉的土地,由此得到歌唱和照耀。元九,乳名中的排行数字,明澈了唐朝的一方天空。透过千年的沧海桑田,一缕缕诗韵,依然在滋育他诗气浩然的落魄之地古通州。默然生长的诗情,葱茏绽放。匆忙行进的时光,把元九的简称提炼成一张千年墨香的名片,叠印着大唐诗歌的璀璨,呈现千年风雨的韵律,贴在达州娇艳与壮美的骨骼之上。默然屹立于翠屏山麓的戛云亭,在历史的遗迹里,与元稹降任通州司马时的悲愤心境相映成景。我敬畏这座与唐诗一脉生辉的建筑物体,它点缀了达州曾经的苍凉之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明媚在中华诗歌内核的灵魂元素,隐埋在元稹笔下的诗意情趣,是否是借用了大唐广阔版图上的通州山水,千峦叠嶂的脉络?我想,是因通州山水的豪迈与挺拔,恩赐了他对生命、山水,以及爱情的感悟,才写下的千古绝句吧!越过时光的诗篇,似乎谛听到元稹当年落寞时,徜徉在烟雨之中的沉吟,徘徊在雾岚弥漫之中的借酒抒情。在一盏细小灯花的伴随下,也许一双粲然的目光,在黑夜中的莽莽山峦间穿行,一条坚硬的州河幻化成内心的水域,层叠峰峦的千里巴山,阻隔了他飞翔的目光,长安都城那灯光辉煌的城墙,在笔下涌动着对通州偏僻山水的抚慰,对生命沧桑的祈望。拂过历史的尘埃,应当说元稹的心迹、人迹,都留在通州的云水之间,浸润着这块丰沃的土地。可他不曾想到千年之后,穷困的道道沟壑,坎坎山梁,在大唐诗歌的意象中,倔强地挺立成道道风景,一座光鲜华亮的现代城市,以蓬勃朝气的生机与活力,释放着千年墨香与诗意华丽的精神意蕴。年年的元九登高,年年的春光拂面,难道不是你我手捧唐诗的酒碗,饮醉千年风月的一份慨叹?难道不是你我举起唐诗的意象,在这块丰润的土地上追逐的希望和梦想?唐时风,徐徐而来的诗歌声响,穿过宋时雨的婉约,一匝匝密集的诗句,犹如一座座竞秀的群峰,一条条争艳的河流。让一叠叠田园村庄,一簇簇炊烟,以别样的姿影映衬了唐朝的厚度、岁月的高度、时光的深度,激越地飘舞在千里巴山的云朵之上。走进凤凰山腰的元稹纪念馆,似觉大唐天空中的那缕缕阳光慢慢移向头顶,顿感唐诗的音符紧紧追随飘逸的思绪,某种情愫又被悄悄包围,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达州过去与今天的容颜、泪水与欢笑元九登高,牵引一种激情向上。如今的达州,正被这种精神火光所照耀。记得去年正月初六,我有幸参加全国第二届杜甫草堂诗歌颁奖会暨诗歌朗诵会。梅香弥漫的草堂,在诗歌的亲近下,与50多位成都诗人相聚,即兴侃谈时,说起达州的元九登高节,年年都有不可或缺的诗歌朗诵会时,于是,几位朋友以诗歌的名义,表达一份对达州的祝福。席间,一位诗人欣然举杯说道:“成都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魂,让我们景仰;达州因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意,让我们凝望如果说草堂孕育了唐诗的火焰,那元九登高却茂盛了唐诗的意象!”又是一年春燕剪柳,又是一年花草芬芳,又是一年元九登高,达州,正以坚毅的步伐,激越而坚定地向上攀登!万人空巷的欢悦,难道不是在吟诵元稹当年远离通州时的船帆与车马【赏评】本文用蘸满诗情的文字抒写了元稹被贬达州后的创作以及达州元九登高的习俗,表现了元稹对达州文化的影响,展示了达州在元稹牵引下快速发展的喜人面貌。一、基础考查下列各项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牵挛(lun)幢幢(zhun)啾啾(qi) 数帙(zh)b记载(zi) 憧憬(chn)恻隐(c) 殚记(dn)c瞥见(pi) 佚事(y)危惙(chu) 湓江(pn)d形骸(h) 提挈(qi)金銮(lun) 元稹(zhn)解析:选b。a项,“幢”读“chun”,“啾”读“ji”;c项,“瞥”读“pi”;d项,“骸”读“hi”。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离阔如此离阔:阔别b牵挛乖隔 牵挛:牵制,拘牵c终论平生交分 交分:分别d危惙之际 危惙:病危解析:选c。交分:交情。下列称谓中,是敬辞的一项是()a又见家兄言b安道与予在楚州c不见足下已三年矣d仆初到浔阳时解析:选c。a.是谦称,b、d指自己,可译为“我”。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选c。c项,因:连词。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就”。a项,若:如同,像;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b项,且:副词,相当于“暂且”;副词,相当于“将”“将要”。d项,于:介词,表示处所,可译为“在”;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四月十日夜,乐天白: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面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离阔如此阔:宽广b次叙病心 次:其次c牵挛乖隔 乖:分离d犹恻恻耳 恻恻:悲伤的样子解析:选a。阔:久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bc. d解析:选c。之:都为结构助词,的。a项,若:动词,像;代词,你们。b项,以: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d项,于:介词,对于;到。下列各组,全都表现白居易对元稹思念的一项是()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面入寒窗微之微之,如何如何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a bc d解析:选b。是元稹对白居易的思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译文:(2)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译文:答案:(1)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如此,对此该怎么办呢!(2)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与荆南乐秀才书宋欧阳修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注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注】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门而贽贽:拿着礼物求见b而又辱之 辱:辜负c或过称其文字 过称:过分称赞d不暇就师穷经 就:跟从解析:选b。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辱:谦词,表示承蒙。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b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c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d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解析:选d。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句意是断句的关键。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解析:选c。本题从颠倒事实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作者并非因写时文而遭毁誉;相反,以前因写时文而遭到赏识和荐举。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译文:(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译文: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同义词连用和判断句。第一句,“穷贱”指不得志且身份低微;“安”是“怎么,哪里”之意;“切切”形容恳切的样子。第二句,“故”是“因此”之意;“比”,比较,相比;“工”指“工巧”;“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同时,要注意句子翻译的正确与通顺。答案:(1)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2)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欧阳修叩首禀告秀才足下:前些时候,我乘船从江上往来,多次让你屈尊过访。又劳你送自己所作的诗文一编,并先以书信通报,作为登门访我的见面礼。田秀才从西边来,承蒙你寄信问候。后来,我家仆人从江陵府回夷陵县,又带来你的信。我是个获罪的人,大家都厌弃我,而你却如此以礼相待,我怎么担当得起!你来了信,我没有来得及回复,本应因此断绝往来,可是又劳你两次给我写信;两次来信又没有答复,更加应该绝交了,可你还是来信,这是何等的殷勤啊!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我想这大概是由于你的勤学好问,急于为自己谋求进取才这样吧。然而承蒙你索取我所作的诗文,这恐怕是你误听了有关我的言过其实的传闻了。我年少的时候,决心从考进士的途径被举荐于官府,因而学作诗赋,准备参加按规程举行的科举考试,共考了三次才中进士。因为与各方面的士人君子相识很多,所以往往能说出我的名字,又因为大家相从游学,私人交情很好,有的人便过分夸赞我的文章。因此,使你听到我的虚名,便想看看我写的诗文,恐怕就是这个原因吧。我年幼的时候,父亲死了,家里贫困,贪图利禄以供养亲人,没有时间跟随老师穷究经书,来学习圣人留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只是泛泛地浏览些书史,姑且追随时俗作些所谓的“时文”,那都是在经传中穿凿剽窃,东拼西凑,造出些轻浮浅薄的文字,只担心不受时人的欢迎,并不能像古人那样,有卓越而自成一家的言论。然而官府误加采纳,多次名列在众人的前面。直到考中进士以来,自认为以前所写的文章实在当不起官府的荐举和长辈的赏识,这才开始大力改变过去的文风,希望在文章学问上有所建树。然而文章一做出便招来罪过,学问有成就了,自身却蒙受羞辱。写以前那样的时文会得到荣誉,写现在这种有独立见解的文章却遭受祸害,这真是鲜明的对比。时文虽然轻浮纤巧,但要写得好,也是不容易的。我天性不喜欢时文而勉强去写这种东西,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你现在正值少年之时,志气远大,正想在社会上博取荣誉,那么还不如顺应时俗为好。天圣年间,天子下了诏书,告诫学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