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 13 祸兮福兮教案 语文版必修5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 13 祸兮福兮教案 语文版必修5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 13 祸兮福兮教案 语文版必修5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祸兮福兮诗海拾贝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王安石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赏析】这是首描写金山寺夜景的律诗。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抒情。起句由“天末”“海门”“横”等词构成了一幅宏丽壮阔的画面,以如此浑厚雄健之笔为起调,遂令境界大开,极苍苍茫茫之致,如高山坠石,出人意料,有气势,有魄力。颔联先写笛声,再写灯火,这一联是暗写镇江之繁华。颈联先写月色,一个“入”字,将山月写活。再写江水,那滔天的白浪又像是积雪崩落。这两句一静一动,有声有色,富有诗情画意。这首诗是王安石前期的作品,雄心勃勃的他“恨未能”,他绝对不会放弃自己的主张,“飘然欲作乘桴计”只是一闪念而已。语林撷英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2.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二十二章)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章)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6.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七十七章)7.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作者卡片姓名老子生卒年约前571前471字号称谓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籍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相关材料春秋末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到周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背景呈现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尾大不掉,王室难以控制。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互相以武力征伐,其目的就是称霸天下。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往往急功近利,但结果却是“欲速则不达”。应当说当时整个社会的心态都是轻浮躁动的,因而诸侯行事也想走捷径。有鉴于此,老子著了道德经,提出了“天道无为,顺其自然”的观点,试图扭转世风,改变现实。知识链接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思想都有很大的影响。一、字音辨识若存若亡(wn)敝则新(b)夷道若颣(li) 不自矜(jn)质真若渝(y) 大方无隅(y)廉而不刿(u) 受国之垢(u)二、通假字高下相盈“盈”通“呈”,呈现建德若偷“建”通“健”,刚健起于累土“累”通“蔂”,装土的筐子受国之垢“垢”通“诟”,耻辱三、一词多义(2)亡(3)于四、词类活用曲则全,枉则直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保全;伸直五、古今异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古义:在相互比较和对照中显现出来。今义:旧时迷信,谓观察人的状貌能知其命运。俗称“相面”。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古义:士,在古代一般指有知识、有技艺的人,老子把这些人分为上中下三等。今义:一种军衔。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古义:最纯洁的白色。今义:完全暴露、彻底明白。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古义:最方正的。今义:气量大,对财物等不计较;举止自然,不拘谨,不做作。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古义:大的形象。今义:一种动物的名称。六、文言句式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判断句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判断句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宾语前置句为之于未有状语后置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状语后置句天下莫柔弱于水状语后置句不笑不足以为道被动句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疏通文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课文所选的内容虽然不连贯,也不能全面反映老子的思想,但却集中地表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全文所选择的七节,独立成段,按照一定的论述思路,论证了老子的思想。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我的理解第一节,解说事物的相对与相生。第二节,辩证地对待事物。第三节,道无所不在,又难以识别。第四节,福祸相生的关系。第五节,谋事在先,注重积累,善始善终。第六节,“天之道”和“人之道”的不同。第七节,弱者胜强的道理。3文脉梳理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体现了老子怎样的观点?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这个观点。我的理解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对的概念,这段文字意在说明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到处显示着这个道理。譬如动与静,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物理学中谈到运动,都会先假定一个相对静止的参照物。假如没有静止,运动也就无从谈起。再推而广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对立面。“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如何理解这三种“士”对于“道”的不同态度?我的理解老子将“士”分为三种,实际上讲的是“闻道”的三种境界:大笑是因为不能窥透天机,只觉得荒谬;半信半疑是因为明白一些,却又不能完全弄懂;而上士之高明,就在于他能够一眼看穿,看出本质,从而勤力行之。这三种境界从侧面说明事物(“道”)深藏不露,常常以相反的姿态示人,如文中所举:“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如何理解选文中“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唯有道者”一段话?我的理解这一段指出理想的行为模式或系统运营机理可以使系统趋于均衡匀称,而人群社会的行为惯律则不能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认为只有奉行天道、施行玄德的道者把那些足以使自己拔高,使自己进一步突出的行为成就奉献给社会,才可以使自己免于孤峰耸峙的危险,又可以弥平社会的高下不平。显然,这是从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肯定了玄德的现实意义。“有余以奉天下”的说法既反映了老子对理想社会形态的向往,也表现了老子的人生态度,可作为现实人生之典范。选文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正言若反”),作者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我的理解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最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这就清楚地说明,老子所讲的软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此处,水性趋下居卑,实际上反而能够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坚强的力量,因而老子又阐扬卑下屈辱的观念。本章最后一句话“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其含意十分深刻、丰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结合这句话解释老子的“道”。我的理解“道”在中国的最初解释是道路、坦途,但是在以后逐渐抽象化,引申出法则、规律的意思,上升为哲学的范畴。道,就是藏在具体事物背后,独立存在的规律。“天道”就是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它损有余补不足,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而“人道”相反,损不足补有余,违反自然规律,加剧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老子对此持坚决的否定态度,希望有道者改之。如何理解老子说的“正言若反”?我的理解“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的辩证思想,其含意十分深刻、丰富。“正言若反”是老子对全书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论的高度概括,例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上德若谷”等。这些句子的结构都是类似的,内容所涉及的两方面本来是彼此相异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但在某种条件下,某种意义上,表示某种特定事物的概念和它的对方具有了统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彼此同一、一致。这样,在同一个判断中,就包含了对立概念的流动、转化,体现了概念的灵活性。当然,这种灵活性是有条件的,老子中的话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意义。对于老子,有人说他是消极的,有人说他主张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思想并不消极,你怎么看待老子?我的理解(示例1)老子是消极的,他注重柔弱,反对人的进取,对人的主动性的发挥难免产生消极影响。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大家都过着简单的原始生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一种违背历史发展、企图让历史倒退的想法。(示例2)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真正的无为,而是要遵从自然的规律、事物发展的规律,顺其自然。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在行动时冷静地思考,对问题系统全面地考虑,保证事物本身的一种“自然和谐”状态。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实际上是入世的思想,并不消极。韵散结合的方法写法指导韵文是讲究格律的,甚至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子的结尾,以求押韵的文体或文章,而散文文体的语言是不讲究押韵的。因此,在行文中,将韵文语言与散文语言巧妙地配合运用,可以收到句式有变、参差和美、声韵和谐的表达效果。老子以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深邃的哲学思想,是哲理与诗意的结合。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老子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其韵散结合的文体不同于其他诸子。其文句大体整齐,有的全是韵语,多数则是韵散结合。其押韵无一定格式,大多是随文成韵,较为自由,字数不拘,用韵规则不一。这种韵散结合的文体,虽不是老子所独有,但以它最为突出。要想做到韵散结合,首先要有哲理的思考,其次要对语言进行凝练。范文示例故都的秋(节选)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你开始懂得效法自然万物的时候,你便开始懂得对一切羞辱、委屈、脏污都要适应并能使我们不在功名利禄上浪费生命,才能使我们集中精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人生的升华!适用话题那个骑青牛出关的老子鲍鹏山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他神奇般地出现在我们民族的孩童时代,大约是失望,或另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在夕阳的余辉中,他晃动着远去的身影,弃我们如弃敝屣。他对我们竟没有一毫的留恋之意,让我们世世代代为此难堪自惭。老子出关而去是一件意义严重的事件,它表明,我们已经不配受哲学的引导;而我们自己由于迷醉与迷失于物质世界,也可耻地抛弃了哲学。一个绝顶的哲人,不屑与他的同胞为伍,甚至不愿埋骨乡梓,这难道不使他的同胞自信与自尊受挫吗?我写这篇文章时是真心感到了一种难以自掩的羞惭的。我的祖先怎么了?真的是堕落得万劫不复了吗?真的是不配这样的一位哲人来教导吗?老子的行踪可以用得着这样一个词:神出鬼没。令我们悚然。有人说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在云端里半隐半显。只是,他现在还在那里么?不过,就算他是飞鸿,偶然经过我们的时空,也还是留下了雪泥鸿爪,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怜悯和慈悲。司马迁不知有何依据,断言他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苦县原属陈,陈又为楚所灭。所以又属楚了。当时南方北方的民风与学风已有较大不同,楚国也就以道家学派及由此而生成的文化传统,自豪地与齐鲁大地的儒家、三晋大地的法家比肩而立鼎足而三。老子的著作是有名称的,这和其他诸子著作统以作者姓氏加“子”命名者不同。他著作的名称就叫道德经,或者,根据德经道经之先后又叫做德道经。何谓德?一物之所以为一物谓之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特殊属性;何为道?万物运行之规律谓之道。所以,老子研究的,感兴趣的,是较为纯粹的哲学问题,是对客观具象事物的抽象。他也是一位深谙历史的学者,司马迁说他是周守藏室之史,就是周王朝政府档案馆的馆长。那时的政府档案馆中所保存的文献,不外乎是史官们记事记言的历史罢了。他整天关在阴冷的屋子里读这些东西,能不“一篇读罢头飞白”?难怪他“生而发白”。他生在那么多既有的历史之后,如历史的一个晦气重重的遗腹子般。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人类集体的经历和创痛往往就如同他个人的经历和创痛,人类已往的体验也就是他最个性的感性体验,老子正是这类超常人中的一个,面对着“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的历史血河,他怎能不由美少年变为鸡皮“老子”,并在他额头上深深浅浅密布的皱纹中,埋下与阴谋、与冷酷甚至与残忍难分难解的智慧?班固说,道家出于史官,是有感而发吧。看多了罪恶,不是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便是脱胎换骨,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综观老子的遗著,好像他这两者兼而有之,犹之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宇宙。不过我相信,当老子带着满头风霜,一脸慈悲,走出守藏室时,他已洞穿人生的厚壁。在阳光下他眯眼看人间,人间混乱而无道,正如一塌糊涂的历史。他心如止水。一切把戏他都已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周朝的大厦将倾,山河将崩,九州幅裂,小小的守藏室亦将面临一场浩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那些厚重的典籍守不住也藏不住了。他抬头看看西天的晚云,去意满怀,是的,该走了。不过,我们还算幸运。据司马迁的记载以及后来神仙家的推衍,当老子骑着青牛要出关而去时,被关令尹喜挡住了。这位尹喜对老子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在你抛弃我们之前,为我们留下你的思想。多年以前,我揣摩老子此时的心情,假托老子的口吻,写过一篇短短的老子出关:我已经没有什么故事告诉你们了。我曾预言过劫数的到来。我曾以薄薄的柳笛吹起晚岚。然而那时你们甜寐于未卜的岁月之梦,白白地错过了时光。召唤已经传来,我将离去。在另一国度的土地上播撒幻梦之粒。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箴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落的弹子,愿你们仔细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那时我正在翻捡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我的感觉就如同下午阳光下马路边上玩弹子的顽童。所不同者,玩弹子的顽童兴致勃勃,而玩老子五千言汉字“弹子”的我则有些百无聊赖。那时我的处境不妙,并且我的很多朋友都摇身一变成为商海健将,红光满面,挥斥方遒,雄姿英发,大有作为。所以我对自己落伍的行为感到很害羞,很寂寞。处盛世而无为,对自己也就很灰心。但灰心的人看老子,也算是一种精神寄托吧。渐渐的,除了我不大感兴趣的什么宇宙生成构成外,我把老子的五千言理出两条思路:一曰治国,二曰处世。赏评这篇文章由老子的“神秘莫测”写起,一步步引领我们理解老子本人。老子博学多才,是一个历史学家,深透人类已往的历史和经验,想引领世人脱离苦海又感到没有价值,于是弃世而出关。作者读着道德经却在思考着人世,最终理清了老子的两条思路治国与处世。本文想象奇幻,打乱时空顺序,语言老辣,愈读愈觉奇妙无穷。让每名老年人都如晚霞般绚烂“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9日,农历九月初九,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也是我国法定的“老年节”2013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首次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无论重阳节还是老年节,核心内涵都是尊老敬老。从郯子鹿乳奉亲,到仲由为亲负米,再到庭坚涤秽事亲,有太多孝老故事,感动人心,更可贵的是,这种美德已相沿成习,于今为盛。去年,网上流传一张让不少网友直呼“戳泪点”的照片,照片拍摄于10月4日,地点是南京中山陵。据目击者介绍,当时,人超级多,一位大哥,一把抱起自己的白发老爹,好像抱着自己的孩子,而那个老爷爷也真的像孩子一样笑嘻嘻被儿子抱在胸前。“一瞬间我的心好像被狠狠刺了一下”,不少人被这样的画面触动,转发了这条微博。“小时候你抱着我,长大了让我抱着你。”无数网友深受感染,正说明他们认同这番朴素的情感,并愿意坚守这一基本的人伦底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推己及人的博爱,也是境界升华的情怀。如果说,事亲以敬是本分,那么将孝敬推广到所有的老人,则是值得褒扬的大义。爱自己的父母并不难,难的是爱普天下的老人。力所能及,奉献孝心,便是大写的责任。“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今天,我们对尊老敬老更有深刻理解,也在正视严峻局面。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亿人,占总人口的10.5%。面对奔腾向前的银发社会,如何让每一位老人都安享晚年,过完有质量的余生,这是为人子女的责任,也是政府部门所思考的现实命题。早在1989年,我国即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2013年将九月九日法定为老年节后,我们愈加意识到尊老敬老不只是道德自觉,更是法定义务。正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何谓孝顺,言人人殊,行孝没有定式,也不必拘泥于一格。孝而顺之,一以贯之,就值得点赞。比如,我们应该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聊聊天,当空巢老人越来越多,陪伴就是深情、就是孝顺。再比如,带父母出去看看,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让他们感受不一样的天地,这也是孝顺。除此之外,更应该看到,唯有完善机制体制才能有效缓解老龄化危机。以上海为例,从2016年到2020年,上海市预计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约20万,到2020年预计突破540万,占全市人口比重超过36%。如果托养机构匮乏,养老护理人员缺位,养老服务不健全,老有所养恐怕就是空话。发达如上海如此,其他地方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毋庸讳言,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具有规模大、来势猛、占比高、分布不均衡等特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孝顺不能等,制度建设不能慢,全社会达成共识,让养老产业丝丝入扣,具有人性化和制度化保障,老年人才能真正拥有“夕阳红”,享受到晚霞般绚烂的时光。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长进(zhn)易泮(pn)若颣(li)不刿(u)b衣锦还乡(y)针砭时弊(bin)埋怨(mn)绵亘(n)c人心叵测(p)箪食壶浆(sh)慰藉(j)投奔(bn)d爱憎分明(zn)淆乱乾坤(xio)梦魇(yn)熨帖(yn)解析:选a。b项,绵亘(n);c项,慰藉(ji);d项,熨帖(y)。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敝则新,少则得敝:敝人b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若:好像c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质真:纯真的德d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不祥:指灾祸解析:选a。敝:破旧,坏。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大方无隅 b大象无形c天下莫柔弱于水 d民之从事解析:选c。a项,大方:古义是最方正的,今义是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b项,大象:古义是大的形象,今义是一种动物象。d项,从事:古义是做事情,今义是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句是()a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b不患人之不己知c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d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解析:选c。c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下列各项对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与人无争,所以天下才没有一个人能和他相争。b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高了就压低些,低了就抬高些,多余了就减少些,不够了就补足些。c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弱能够胜强、柔能够胜刚的道理,普天之下没有哪个人不知道,但是没有哪个人能够照此实行。d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这就变坏了。解析:选d。对“斯恶已”的翻译有误,正确的意思应是“丑也就诞生了”。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孔戣,字君严,擢进士第。郑滑卢群辟为判官,群卒,摄总留务。监军杨志谦雅自肆众皆恐戣邀志谦至府与对榻卧起示不疑志谦严惮不敢动。入为侍御史,累擢谏议大夫。中人刘希光受赇二十万缗,抵死,吐突承璀坐厚善,逐为淮南监军。太子舍人李涉知帝意,投匦上言承璀有功不可弃。戣得副章,不肯受,面质让之。涉更因左右以闻,戣劾奏涉结近幸,营罔上听。有诏斥涉峡州司马,宦宠侧目,人为危之,戣自以适所志,轩轩甚得。俄兼太子侍读,改给事中。江西观察使李少和坐赃,狱寝不下;博陵崔易简杀从父兄,鞫状具。京兆尹左右之,翻其情。戣慷慨论正,贬少和,杀易简,夺尹三月俸。再迁尚书左丞。信州刺史李位好黄老道,数祠祷,部将韦岳告位集方士图不轨,监军高重谦上急变,捕位劾禁中。戣奏:“刺史有罪,不容系仗内,请付有司。”诏还御史台。戣与三司杂治,无反状。岳坐诬罔诛,贬位建州司马。会岭南节度使崔咏死,帝谓裴度曰:“尝论罢蚶菜注者,谁欤?今安在?是可往,为朕求之。”度以戣对,即拜岭南节度使。既至,免属州逋负十八万缗、米八万斛、黄金税岁八百两。先是,属刺史俸率三万,又不时给,皆取部中自衣食。戣乃倍其俸,约不得为贪暴,稍以法绳之。穆宗立,以吏部侍郎召,改右散骑常侍,还为左丞,以老自乞。雅善韩愈,愈嗟叹,即上疏言:“礼:大夫七十致仕。今戣据礼求退,陛下若不听许,亦无伤义,而有贪贤之美。”不报。以礼部尚书致仕,岁致羊酒如汉征士礼。卒,年七十三。赠兵部尚书,谥曰贞。(选自新唐书,有删改)【注】蚶菜:即蚶子,肉味鲜美,是沿海各地普遍食用的海产品。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监军杨志/谦雅自肆/众皆恐/戣邀志谦至府/与对榻/卧起示不疑/志谦严惮不敢动b监军杨志谦雅/自肆/众皆恐/戣邀志谦至府/与对榻卧起/示不疑志谦/严惮不敢动c监军杨志谦雅自肆/众皆恐/戣邀志谦至府/与对榻卧起/示不疑志谦/严惮不敢动d监军杨志谦雅自肆/众皆恐/戣邀志谦至府/与对榻卧起/示不疑/志谦严惮不敢动解析:选d。原文的标点是“监军杨志谦雅自肆,众皆恐。戣邀志谦至府,与对榻卧起,示不疑,志谦严惮不敢动”。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投匦”,谓臣民向皇帝上书。武则天时铸制铜匦四个,列置于朝堂上,受纳上书。b“黄老”,指黄帝和老子,道家以黄、老为始祖,故称道家为黄老。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至东汉末年逐渐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道教形成影响很大,故道教也称“黄老道”。c“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也叫致事、致政、休致。据封建礼法,大夫七十岁而主动上书要求致仕,皇帝则加以挽留,从而形成一种融洽的君臣关系。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孔戣谥曰“贞”,属于平谥。解析:选d。“贞”属于美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戣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众人惧怕监军杨志谦,孔戣邀请他到府中,实现了有效管制;在刘希光受贿案件中,他坚定不移地履行谏议大夫的职责,使相关人员受到惩处。b孔戣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他慷慨论证,使很多经久不决的案件得到正确处置,如因贪赃获罪的江西观察使李少和被贬,杀从兄的崔易简被诛杀,操纵案情的京兆尹被罚俸,诬告上司的韦岳被诛杀等。c孔戣才智过人,推行高薪养廉。被授予岭南节度使后,他先免除属州以前拖欠的数以万计的赋税,然后以高薪约束刺史的行为,若违反则绳之以法。d孔戣进退有度,举动符合礼法。穆宗继位后,他被召回朝廷并屡次升迁;后因为年龄大而要求告老还乡,韩愈非常惋惜,向皇帝上书为他求情,助他实现愿望。解析:选d。韩愈上疏是希望皇帝对孔戣进行挽留,并不是“上书为之求情”;且“助他实现愿望”于文无据。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戣与三司杂治,无反状。岳坐诬罔诛,贬位建州司马。译文:(2)戣乃倍其俸,约不得为贪暴,稍以法绳之。译文:解析:第(1)句中的关键词有“杂治”“坐”“罔”,第(2)句中的关键词有“倍”“稍”“绳”。答案:(1)孔戣和三司一同审理,没(发现李位)有谋反的罪状。(结果)韦岳因诬陷罪被诛杀,而李位被贬为建州司马。(2)孔戣就加倍发给他们俸禄,又约束(他们)不能做贪取暴敛的事,并逐渐用法律来约束他们。参考译文:孔戣,字君严,考中进士科。郑滑人卢群任用(他)为判官,卢群死后,(朝廷下令让他)统摄事务。监军杨志谦向来放纵恣肆,众人都害怕(他)。孔戣邀请杨志谦到府中来,(和杨志谦)榻对着榻(一同)起卧休息,(以此)表示(对他)没有猜疑,杨志谦敬畏(孔戣)而不敢妄为。(后来孔戣)被召入朝廷任侍御史,多次升迁后任谏议大夫。宦官刘希光收受贿赂二十万缗,被判死罪,吐突人承璀因为(和刘希光)交好而获罪,被贬为淮南监军。太子舍人李涉了解皇帝的心意,投书铜匦上奏说承璀有功不能被贬逐。孔戣得到了(李涉)奏章的副本,不肯受理,(还)当面质问责备李涉。李涉又请皇帝身边的人上报,孔戣上奏弹劾李涉结交(皇帝)宠信的人,迷惑欺骗皇上的视听。(皇帝)下诏放逐李涉为峡州司马,宦官愤怒且憎恨孔戣,人们为他担心,孔戣自认为(这)符合他的心意,所以十分得意。不久,(孔戣)兼任太子侍读,改任给事中。江西观察使李少和因贪赃而获罪,狱讼一时平息不下;博陵人崔易简杀死了从兄,审讯后罪状齐备(但没有论处)。京兆尹从中进行操控,颠覆了其中的实情。孔戣慷慨议论一一予以驳正,贬谪了李少和,杀了崔易简,罚了京兆尹三个月的俸禄。(孔戣)经过两次升迁任尚书左丞。信州刺史李位爱好黄、老之术,并屡次祭祀祈祷,部将韦岳告发李位集结方士图谋不轨,监军高重谦上奏皇帝(称)有急变,于是将李位抓到宫禁中审讯。孔戣上奏(说):“刺史犯罪,不能拘押在宫禁中,请交给有关部门(处治)。”(皇帝)下诏把李位交给御史台(处理)。孔戣和三司一同审理,没(发现李位)有谋反的罪状。(结果)韦岳因诬陷罪被诛杀,而李位被贬为建州司马。适逢岭南节度使崔咏死了,皇帝对裴度说:“曾经议论停止进贡蚶子的人是谁?如今在哪里?此人可以前往(岭南任职),(你)替朕找来这个人。”裴度回答说是孔戣,(皇帝)即刻任命他为岭南节度使。(孔戣)到任后,免去了所属州郡拖欠的十八万缗钱、八万斛米、每年八百两黄金税。先前,(岭南)境内各州刺史的俸禄大概有三万,却又不能按时发放,(所以刺史)都从自己所管辖的地方索取衣食费用。孔戣就加倍发给他们俸禄,又约束(他们)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