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指宗庙、墓地或神主的辈次排列)亲疏之法也。”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己经产生b. 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c. 宗法制只存在于贵族阶层中d. 关于宗法制的起源考证存在着争议【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可知丁山认为宗法制起源于宗庙制度;根据材料“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可知王国维认为宗法制起源嫡长子继承制,综上分析可知关于宗法制的起源考证存在着争议,d选项符合题意。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己经产生的结论与材料“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相冲突,a选项排除。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的说法与材料“宗法兴起宗庙制度”相矛盾,b选项排除。宗法制只存在贵族阶层中说法错误,宗法制对整个社会都产生较大的影响,c选项排除。2.宋朝神宗、哲宗时期党争比较激烈,党人对史官多所责难,限制其行止,针对这一情形,朱熹说:今之修史者,只是依本子(奏本)写,不敢增减一字。据此可推断出a. 宋修史书不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b. 史官在修史时听从于党人的意见c. 宋修史书受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d. 宋朝没有敢真实记载历史的史官【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宋朝神宗、哲宗时期党争比较激烈,党人对史官多所责难,限制其行止,针对这一情形,朱熹说:今之修史者,只是依本子(奏本)写,不敢增减一字”说明当时政治环境“对史官多所责难”, 从而是史官在修史时多不敢直笔,“只是依本子(奏本)写,不敢增减一字”这说明宋修史书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故选c正确。宋修史书受政治环境的影响,部分内容不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不是都不能反映历史原貌,故排除a选项。史官修史受党人影响,听从党人意见说法错误,故排除b选项。宋朝没有敢真实记载历史的史官表述错误,故排除d。3.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区流行的善书,其内容多劝诫乡绅“不搀搭低银”、商贾“当银钱足其等色”及大众“不行使低假银”等。这些善书的流行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a. 农业生产不受重视b. 白银大量外流c. 市民阶层兴起d. 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传统义利观的核心思想是重义轻利,反对唯利是图,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区流行的善书多倡导商业活动中的诚信,说明当时出现了忽视诚信、重利轻义的现象,传统的义利观受到冲击,所以善书对人们提出了劝诫,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的善书主要传达了在银钱的使用方面提倡诚信、不弄虚作假,并未体现农业生产不受重视;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白银外流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善书对“乡绅”“商贾”和“大众”的劝诫,不只涉及市民阶层,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市民阶层壮大不是兴起。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4.在周代,卜、巫、史、祝等神职人员的工作由商代的“祭天”、“问天”转变为以“服务于人事”来诠释天子的祭祀活动。这一变化体现了( )a. 神权政治日益完善b. 宗法体制已经确立c. 世俗王权得到加强d. 政教合一得以实现【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由商代的祭天、问天转变为以服务于人事来诠释天子的祭祀活动”可知,卜、周代和商代相比,巫、史、祝等神职人员在周代更加侧重于为周天子的权力和统治地位进行辩护,这说明世俗王权得到加强,故选c。神权政治指宗教首领掌握国家政治,或者是统治者借用神和宗教的名义维护政权的政治制度,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宗法制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材料中的周代统治者只是利用宗教维护统治,即强调宗教对世俗政权的服务,政教合一的说法不符合材料原意,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由商代的祭天、问天转变为以服务于人事来诠释天子的祭祀活动”。5.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一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这一局面是因为a. 宗法制度衰落b. 贵族统治的完善c. 血缘政治打破d. 分封制度的推行【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一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周王打破商朝的方国血缘界限,建立了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这就是分封制的推行,d正确;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度的衰落,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世袭特权,因此b错误;分封制度与血缘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说“血缘政治的打破”不准确,c错误。6.礼记乐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表明礼乐制度a. 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b. 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c. 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d. 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意思是说乐可以促使无怨恨,礼制可以导致不争,礼义可以促使贵贱等级观念的淡化,乐文同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礼乐制度促进社会和谐作用,但不是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说明礼乐制度对于分封制维护作用,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是战国时期萌芽出现,此时仍按照分封制实行统治,故d项错误。7.下表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表中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年代商办官办和官商合办设厂数外商企业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1872年1894年5346971916196103280001895年1913年463908018628469136103153a. 政府政策的放宽与实业救国的影响b. 外商在中国商品销售和劳动力市场缩小c.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d. 西方列强矛盾加剧减少了对华资本输出【答案】a【解析】【详解】甲午战后,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商办企业的设厂数和资本数都在增加,这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与实业救国的影响有关,故选a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外商企业的设厂数和资本也有增加,排除b项;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居主导地位,排除c项;西方列强矛盾加剧减少了对华资本输出,是在一战期间,排除d项。【点睛】解答表格类题要注意看表头、表格来源以及表格数据明细和变化。8.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通行做法是一样的。国民政府推行这种政策a. 受苏联经济体制取得成功的影响b. 使市场调节的活力大大增强c. 完全改变了民族工业结构与布局d. 无法缓解抗战物资缺乏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因此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故答案为a项。b项,苏联工业化强调的是计划经济,不利于市场调节的活力增强,排除;c项,“完全改变了民族工业结构与布局”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推行的政策有利于缓解抗战物资缺乏问题,排除。9.“革命家最初都是民主主义者,可是,如果革命家树立了一个终极目的,并且内心里相信这个终极目的,那么,他就不惜为了达到这个终极目的而牺牲民主,实行专政。”而雅典民主法庭还以荒唐的罪名处死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材料说明雅典民主制a. 实质是少数人争权夺利的工具b. 使贵族的政治权力大大削弱c. 公民都可以决定国家大政方针d. 由平民确定国家法律的实施【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他就不惜为了达到这个终极目的而牺牲民主,实行专政”可知雅典的民主制实际上是少数人的统治,可以为了个人的利益把民主变成专制,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贵族政治,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公民决定国家大政方针,故c错误;材料与法律无关,故d错误。10.有人曾做过这样统计和计算:俄国人每年花在排队买东西上的时间达300亿个工时,这还不包括花在裁缝店、理发店、邮局等候的几十亿个工时,就这300亿个工时来说,就足以使1500万人按每周40个工时计算劳动一年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可能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实物配给造成食物缺少c. 斯大林体制的推行d. 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落后【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苏联人民长期处于“短缺经济” 之中,劳动力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长期推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且得不到根本改善造成的,故选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买卖的,不会存在排队买东西现象,排除a;实物配给制是指所有一切生活必需品、生产资料,均由国家以行政手段分配,取消商品交易,不得进行买卖,也不会存在排队买东西现象,排除b;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那劳动力浪费就不大可能出现,排除d。11.1923年,国内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论争a. 民主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b. 使国人认识到了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c.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开端d. 体现出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场论战是“科玄论战”。科玄论战争论焦点可概括为两个核心问题:首先是对科学与玄学价值问题的讨论,其次是科学能否支配人生观。论战的后期,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参与进来,推动了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进一步推动了科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引起人们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对“科学万能”“全盘西化”偏激思想的纠偏,或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对当今认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所以该争论体现出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故答案为d项。材料涉及的是“科玄论战”,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意思,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开端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后,排除c项。12.根据建立欧洲共同体条约第113条和第228条等条文的规定,欧共体在gatt(关贸总协 定)体制中逐步取代其成员国并发展为gatt的一种“事实成员”,而各成员国只不过是一种“法律形式上的成员”。这一规定表明,欧共体a. 完全取代了成员国地位b. 成员国丧失了独立地位c. 成为事实上的独立国家d. 成为超国家的国际组织【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欧共体在gatt(关贸总协定)体制中逐步取代其成员国并发展为gatt的一种事实成员”表明欧共体事实上取代其成员国在关贸总协定体制中的地位,这表明欧共体成为超国家的国际组织,故d正确;“完全取代了成员国地位”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仅凭材料并不能说明成员国丧失了独立地位,故b错误;c错在“独立国家”,故c排除。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的长城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这些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交汇和交界的地区、长城往往就出现在那些文化梯度最大的自然过渡地区:在北方,长城是我国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过渡的交界地区,南方长城建筑在云贵高原边缘,是历史上“生苗”和“熟苗的分界。北方长城是“牛文化”和“马文化”这两种异质文化在中华大地上长期冲突的结晶,南方长城是汉文化和苗文化长达数千年矛盾冲突的结果。由于它的封锁和阻隔作用,使长城两边文化差异并在一定时期内更加明显,特色更加显著,比如“生苗”区使用苗语,而“熟苗”区则用汉语交流。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不是山川湖海所能阻隔,也不是长城兵营所能分隔的,凤凰作为历史上的边疆重镇和大湘西的统治中心,成为了汉文化、苗文化和土家文化融合的交点,正是这种民族文化融合的魅力,造就了今天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摘编自王亚力从南方长城看长城文化材料二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其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的居民逃往西柏林。1989年11月9日晚柏林墙在民主德国居民的压力下被迫开放。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并入联邦德国,东西柏林的道路、铁道及桥梁在围墙倒塌后迅速接连在一起。材料三 2006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授权修建美墨边境墙的法案,到2009年1月为止,已经完成580英里,只剩120英里待修。特朗普以继续修墙为主打竞选口号赢得大选,成为美国第45任总统。2019年2月21日,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宣布,美国联邦政府当天启动了美墨边境墙的修建工程。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王亚力关于中国长城的基本观点。(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柏林墙拆除带来的影响。据材料三简要概括特朗普政府重启修建美墨边境墙工程的原因。(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城墙”现象的认识。【答案】(1)长城是我国民族交界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长城是我国文化梯度的地理标志;长城是我国历史上异质民族文化矛盾冲突的产物;长城是民族文化的功能界线;长城是中国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见证。(2)影响:推动了德国统一事业的完成;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欧洲的经济发展,加快了西欧一体化进程;表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推动了苏联解体和冷战的结束;推动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原因:防止非法移民;维护边境安全;兑现竞选承诺,谋求总统连任;打击毒品犯罪和走私等。(3)城墙的修筑与拆除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城墙修筑的本意是隔离,却阻挡不了城墙两边的交流。【解析】【详解】(1)由材料“中国的长城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这些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交汇和交界的地区” 可知长城是民族交界地区特有的现象,是民族冲突的产物;由材料“长城往往就出现在那些文化梯度最大的自然过渡地区”可知长城是文化梯度的分界线;由材料“在北方,长城是我国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过渡的交界地区,南方长城建筑在云贵高原边缘,是历史上生苗和熟苗的分界”可知长城是民族文化的分界线;由材料“北方长城是牛文化和马文化这两种异质文化在中华大地上长期冲突的结晶,南方长城是汉文化和苗文化长达数千年矛盾冲突的结果”可知长城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2)影响:结合材料“东西柏林的道路、铁道及桥梁在围墙倒塌后迅速接连在一起”可知柏林墙的拆除推动了德国的统一,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柏林墙的拆除也意味着东西德对立局面的结束,推动了苏联解体。同时德国的统一、发展,苏联的解体也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原因:由材料“特朗普以继续修墙为主打竞选口号赢得大选”可知是兑现竞选承诺,谋求连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修墙也是为了打击非法移民和边境贩毒、走私,维护美国边境的安全。(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柏林墙还是美墨边境墙都是特定时期产物,其本意是隔离,但墙本身并不能阻碍双方的交流。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表是美国传教士黎曼顾于1920年开办的上海崇德女子中学附属幼稚园的课程日志。上午下午8:309:00入园9:009:10朝会(清洁检查)9:109:40作业活动(包括恩物、美术、工艺)9:409:50批评已成工作9:5010:00解手10:0010:30户外游戏10:3010:45静息10:4511:10音乐(律动、节奏在内)11:1011:20故事(儿歌、故事表演在内)11:2011:30游戏1:151:30入园1:301:45睡觉1:452:10识字游戏2:102:30户外游戏2:302:40点心2:402:50日记2:503:00游戏3:003:30散学注:“恩物是一套学前教育材料,认为每种恩物都是上帝设计恩赐给儿童进行自主活动的材料 。“律动”是音乐词汇,指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摘编自包锋教会幼稚园的兴办与中国幼儿教育近代化的起步提取材料相关信息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拟论题评析教会幼稚园的作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一教会幼稚园的开办推动了中国幼儿教育的近代化。教会幼稚园开设了识字游戏、户外游戏、美术、工艺、音乐、故事等课程,把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与游戏相结合,比较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一定程度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丰富了幼儿的学习生活,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学前教育内容,为中国幼儿教育注入了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因子,是幼儿教育领域西学东渐的主要载体。它为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创办提供了参照,加快了中国幼教近代化的进程。综上所述,教会幼稚园的开办传播了西方先进的幼教思想,融合了西方先进的幼教模式,推动了中国幼儿教育的近代化。示例二教会幼稚园是列强侵华的文化形式。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教育的初衷,本身就隐含着殖民侵略的心理。教会幼稚园开设了恩物课程,宣扬上帝的恩赐,带有很强烈的宗教色彩。这是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其目的是培养统治中国的代理人并使其宗教信仰西化。教会幼稚园重视对幼儿心灵的熏陶,使其“快乐”地接受基督教精神,是一种文化侵略的手段。综上所述,教会幼稚园的开设,是西方列强侵略的产物,它在特权保护之下,披着传播科学知识的外衣进行宗教信仰的渗透,是一种殖民侵略的文化形式。【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提出论题:教会幼稚园的开办推动了中国幼儿教育的近代化。然后,结合教会幼稚园开设的课程以及课程设置的特点,说明教会幼稚园的教育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学前教育内容。最后,分析其影响,可从传播了西方先进的幼教思想,推动了中国幼儿教育的近代化等角度进行总结。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中世纪的西欧,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培养传播基督教和管理国家的人才,教会学校的主要课程为“七艺”:文法、逻辑、修辞、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以达到读写圣经、领会神学信条的目的。11、12世纪,欧洲许多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在这类单一学科私人学校或教会学校整合演变的基础上,大学兴起。1167年,牛津大学创办。学校分为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个学院。学生通过公开答辩,可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不同级别的学位。13世纪初,牛津大学获得英国皇家颁布的办学许可证,学校管理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和学生组织联合,选举大学校长为主持人管理学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早期学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更多的学院,教学独立自主,学科各具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学院制办学形式。牛津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新川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2、13世纪牛津大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2、13世纪牛津大学教学改革的影响。【答案】(1)(培养目标)重视培养实用人才和社会精英。(课程内容)开设医学等实用知识课程,从单一学科发展到多学科,重视学科特色;(管理体制)逐步扩大办学自主权主权,自主管理;(学校制度)采用学院制办学形式,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制度和学位制度。(2)适应了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需要;培养了素质的人才;推动了英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对后世和世界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详解】(1)根据“培养传播基督教和管理国家的人才”得出重视培养实用人才和社会精英;根据“学校分为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个学院”“学科各具特色”得出开设医学等实用知识课程,从单一学科发展到多学科,重视学科特色;根据“学校管理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和学生组织联合,选举大学校长为主持人管理学校”得出逐步扩大办学自主权主权,自主管理;根据“形成了独特的学院制办学形式”“学生通过公开答辩,可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不同级别的学位”得出采用学院制办学形式,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制度和学位制度。(2)可从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和世界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的深远影响等角度分析总结。16.【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1914年美国宣布中立,无疑受到绝大多数美国人民的支持但是,在三年的战争中,各种因素的组合慢慢地改变了公众舆论。由德皇所体现的普鲁士容克阶级的军国主义和不可一世的傲慢引起了另外一些美国人的反感。另外,还有一种美国人对受害者的天然同情心也产生了影响在一般美国人眼中,法国看来就是受害者。英国控制着全球电报网,并且毫不迟疑地把它作为一种战争工具。在宣传领城中德国人的愚蠢和英国人的老练,也对美国公众舆论的改变起了作用。摘编自(英)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材料二 1929年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海明威第二部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又译为战地春梦),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小说以作者在意大利战场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志愿到意军服役的美国青年亨利与英国护士凯瑟琳生离死别的恋爱故事,嘲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荒唐和所谓“光荣”“英勇”和“荣誉”的无聊。摘编自杨仁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民众舆论改变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海明威的小说受到读者欢迎的原因。【答案】(1)德国的侵略行径给世界带来灾难;民众对受害者的同情心;媒体宣传影响了民众认识;美国与英法存在着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2)第一次世界大战具有非正义性;战争给交战各国带来空前的灾难和破坏;大战对人类 造成精神与心灵的创伤;抵制战争、追求和平成为人们的共识。【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由德皇所体现的普鲁士容克阶级的军国主义和不可一世的傲慢引起了另外一些美国人的反感”、“在一般美国人眼中,法国看来就是受害者”、“在宣传领城中德国人的愚蠢和英国人的老练,也对美国公众舆论的改变起了作用”可概括出美国民众舆论改变的原因是德国的侵略行径给世界带来灾难、民众对受害者的同情心、媒体宣传影响了民众认识、美国与英法存在着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2)原因:根据材料“小说以作者在意大利战场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明威的小说受到读者欢迎的原因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具有非正义性;战争给交战各国带来空前的灾难和破坏;大战对人类造成精神与心灵的创伤;抵制战争、追求和平成为人们的共识。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1889年,光绪皇帝亲政,患禧太后退居颐和园。翁同稣向他们呈交了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来表达改革思想,他申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