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起源与演进ppt课件_第1页
儒家思想的起源与演进ppt课件_第2页
儒家思想的起源与演进ppt课件_第3页
儒家思想的起源与演进ppt课件_第4页
儒家思想的起源与演进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相思岭讲坛,儒家思想的起源与演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和儒家的思想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这么说,谈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不涉及孔子和儒家思想,等于没谈中国传统文化。,孔子陵墓,主要和同学们聊聊三个问题:1.聊聊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2.聊聊一个农民眼睛里面儒学是怎么来的;3.聊聊我所知道的儒学走过道路;,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汉学”、“中学”所指仅仅代表中国学术,是一种知识形态。“国学”,就是指本国的传统学术。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价值形态,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载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国学概念的意义,以上18-19世纪之交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民族救亡意识为基础的。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章太炎“全盘西化”论者关注的是民族政权的存亡,“国学立本”论者更看重的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存亡。,国学概念的发生,孔子诞生地尼山夫子洞(山东曲阜),经: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求;史: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持;子:中国人的思想与生存智慧;集:中国人的人生情怀与咏叹。,国学的基本分类,(二)什么是儒学,子贡庐墓处(孔林),什么是儒汉儒杨雄杨子法言-通天地人日儒什么是儒学一是圣言;二是经文。核心是四书五经释道,仲由(字子路),(三)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论语残页(唐抄本),二、农业文明与儒学的起源,(一)儒家与儒家思想成长的这块土地,孔丘画像,(二)儒家与儒家思想起源,儒家与儒家思想哪里来的,汉书艺文志-儒家出自司徒之官一是伦理;二是宗教。历史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说,儒家游文於六经之中,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颜回(字子渊),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儒原本指为贵族提供服务的巫、史、祝、卜等。经过社会动荡,儒失去原来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礼仪,又以相礼为业。,许慎(东汉),许慎说文人部说: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可见儒的本义是指术士。,据周礼天官冢宰大宰:四曰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唐贾公彦疏:诸侯师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与天子保氏同名,故号曰儒。,郑玄(东汉),儒的本义训柔,柔是温和的意思。例如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柔声就是声音温和。柔不是冷,也不是热,而是适中,这正是儒家提倡的中庸思想。,曾参(字子舆),(三)历史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儒家的特点:1.以孔子为宗师,把孔子的言行视为最高准则;2.以诗、书、礼、易、春秋为经典;3.提倡仁义,把仁义作为行为准则;4.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三儒学的三次挑战,(一)儒学的分化,孔子是儒学创始人。儒学的思想根源可追溯到尧舜时代,即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正强调宗法思想。孟子曾概括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塑像,孔子死后,儒家出现许多派别。韩非子显学载,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孟氏是孟子,孙氏是荀子。,孟庙启圣殿,儒家不仅同其他学派进行斗争,内部各派也相互争论,其激烈程度不亚于儒家与其他各学派之间的斗争。,海南文昌孔庙孔子行教像,孟子注意人性问题,主张性善,并认为仁、义、礼、智源于性,人生最高理想是通过尽心,知性,达到知天,即万物皆备于我的天人相通境界。孟子距杨墨,认为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荀子继承孔子思想中重人事、不重鬼神的一面,强调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主张性恶说和改造人的天性。对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和儒家内部各派都进行批判。孟子、荀子是儒家代表,各从唯心和唯物方面发展孔子思想。,在孟子、荀子之外,战国时代还有儒家学者解释周易,著成易传。易传作者认为,宇宙万物处于永恒的生灭变易之中,变易的根据在于宇宙中阴阳、刚柔相摩相荡。易传作者虽然没有留下名字,但理论思维水平很高。,由于孟子、荀子、易传作者以及其他派别代表人物的共同努力,儒家思想成为先秦显学之一。,孔庙圣迹殿,(二)儒学的三次挑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的思想。汉朝前几代统治者都不好儒术,喜欢道家思想。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在经过消沉之后,又兴盛起来。,曾点(字皙),中国思想界从此发生变化,道、法、阴阳家的思想也与儒术融合,成为以孔孟思想为主,融汇其他学说的思想综合体。儒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有若(字子有),汉代儒家以读经、注经为主要任务。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置五经博士,后又分为十四,于是经学大盛。两汉经学的今古之争,是儒家内部爆发的大规模的学术斗争。,宰予(字子我),今文经学提倡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主宰自然和人世的人格神,阴阳五行的变化是天的德刑赏罚,把儒家的天命观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结合一起。汉儒还把伦理思想系统为三纲五常。,董仲舒(西汉),两汉时期另外一些儒家学者如扬雄、桓谭、王充、仲长统等,对董仲舒等人的天人感应说和谶纬迷信进行了批判。,扬雄(西汉),1、儒学的第一次挑战,两汉经学形式烦琐,内容驳杂,魏晋时日趋衰落,玄学代之而起。玄学本是道家思想的复兴,但不排除儒家思想在玄学中的重要地位。,闵损(字子骞),玄学发展借助两汉经学,王弼注周易,何晏作论语集解等,都是玄学家为经学玄化所作的努力。儒家主要经典周易与老子庄子并称三玄。王弼虽推崇老子,仍以孔子为最大的圣人。玄学讨论的有无、本末问题,虽来自老庄,但与易传思想关系密切。,玄学家关于名教与自然的争论,无论是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还是郭象的名教就是自然,都对儒家的名教持肯定的态度。,王弼(三国魏)郭象(西晋),嵇康等提出越名教任自然,只是批判统治者亵渎名教的行为,与老庄否定名教迥异。玄学实际是援道入儒。,嵇康(三国魏),2、儒学的第二次挑战,佛教传入中国后,在隋唐时达到鼎盛。信奉研讨佛理为时尚,儒家地位受到冲击。尽管在政治伦理方面,儒学仍占主导地位,在学术思想方面却门庭冷落。道教也受到推崇。儒、释、道被称为三教,形成鼎立之势。,蟠虺纹牛首铜鼎(春秋),韩愈提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的道统,抗衡佛教法统。他说:释老之害过於杨墨,如能使孔子之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广东潮州韩愈纪念馆,柳宗元虽然自幼好佛,认为浮国之言不与孔子异道,他也以兴尧舜孔子之道为务。,柳宗元雕像,北宋的范仲淹、欧阳修、胡瑗、孙复、石介等人继续提倡儒家思想,终于使儒学复兴。他们对儒家思想发展的贡献主要是确立道统说,突出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在儒家典籍中的地位。,欧阳修与醉翁亭记,儒家的道统思想到北宋中期发展成为新儒学,也就是理学。,周敦颐(北宋),理学是儒学发展新阶段,源于北宋周敦颐、张载,经二程发展,完成于南宋朱熹。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干,批评佛老,把中国古典哲学推到新的高峰。,程颢(北宋)程颐(北宋),理学按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可分为三派:1.以气为宇宙本体;2.以理为宇宙本体;3.以心为宇宙本体。实质上就是唯物主义派、客观唯心主义派和主观唯心主义派。,唯物主义学派以张载为代表,主张太虚即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坚持气一元论。其人性论思想含有唯心主义成分。,张载(北宋),客观唯心主义学派以程颐和朱熹为代表。他们是理本论者,认为万物生成有理有气,理在气先,理是根本。程朱学派思想严密完整,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成为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学。,朱熹(南宋),主观唯心主义学派是陆王学派。陆九渊主心即理,王守仁(号阳明)主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陆王学派强调主观意志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曾产生重要社会影响,在明中叶以后的一段时期达到鼎盛。,陆九渊(南宋),理学特点是依据孔孟基本观点,对佛道两家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论方面解答,为孔孟伦理学说补充了本体论的基础,从而建立儒家哲学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王守仁(明),3、儒学的第三次挑战,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最初是在儒家内部展开的。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陈确、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脱离实际、空谈性命的腐儒进行了严厉批判。,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不只对儒家传统思想进行一系列严厉抨击,甚至直斥理学的伦理纲常是以理杀人。,戴震(清),1840年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以原始基督教平等思想为武器,反对儒家思想。中国向列强割地赔款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证明儒家思想无用。,洪秀全雕像,严复、康有为等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