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房顶上的琴键_第1页
瓦房顶上的琴键_第2页
瓦房顶上的琴键_第3页
瓦房顶上的琴键_第4页
瓦房顶上的琴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瓦房顶上的琴键 瓦房顶上的琴键(外一篇)作者:余继聪余继聪 彝族,一九七一年六月生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一九九四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为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中学教师。曾在中华散文、民族文学等报刊发表近百万字文章。作品入选多种散文选本。获第三届老舍散文奖、第八后边疆文学奖等。 总是很怀念那些土墙瓦房上的瓦,那些风雨、阳光、猫和小鸟手指脚趾下的瓦。但是瓦房越来越罕见了,乡村里人家富裕起来,首先想到的就是掀倒土墙瓦房,盖钢筋砖混结构的洋房,或者水泥浇灌屋顶,或者顶上盖高档波型瓦。 没有了鳞次栉比的瓦房,没有了鳞次栉比的屋顶瓦,没有了瓦房上那一排排起伏流畅的、大气无比的青灰色琴键,再灵巧聪慧的云,再灵巧聪慧的风、再灵巧聪慧的雨、再灵巧聪慧的阳光、再灵巧聪慧的仙子也无法弹奏出风雨阳光敲打屋瓦那么优美动人的天籁之音了。雨的手指、云的手指、阳光的手指、仙子的手指敲下来,哪里去寻找那一排排高高低低的瓦灰色琴键呢?她们的手指,必然在天空里犹犹豫豫,寻寻重寻寻。 小时候,听惯了雨滴敲打弹奏瓦房的美丽曲子,或者急切,或者舒缓,或者轻悠,或者低沉,总是那么和谐流畅,音韵优美,余韵袅袅,觉得雨和瓦是那么亲切。 慢慢的,是谁剥夺了我听这世间平平常常,但却已经罕见的美丽曲子的权利?我熟悉的那些指法娴熟、韵律柔曼的曲子藏到哪里去了呢? 突然之间,万籁寂静,只听到雨水从水泥屋顶上哗哗流下的声音,或者只听到雨滴咚咚敲打在防盗网顶铁皮上发出的刺耳声音,那么不和谐,那么叫人心惊胆战,不仅经常吓着我,也许还经常吓着伸出这雨点做手指的云姑娘或者什么仙子吧?她们本来是看中了瓦房这青灰色的古琴,现在却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很不情愿地敲击这造型难看、音色恶劣的洋玩意了。她们的心情一定像我一样不好。 瓦房顶上的瓦分为筒瓦和板瓦两种,盖瓦房的时候,冲筑好了土墙,架好柱子房梁,钉好鳞次栉比的椽子,先把宽大扁平的板瓦搭在两根椽子中间,一排排由屋脊上续接下来,一直到屋檐边。然后在椽子上扣筒瓦,也由屋脊上续接下来,一直扣到屋檐边。这样,板瓦下凹,筒瓦上突,筒瓦上的雨水就流到板瓦上,筒瓦是盖住椽子,而板瓦是接水和淌水的。水顺着一排排下凹的板瓦流下来,从屋檐丁丁咚咚低落下来,或者哗哗流下来,好似穿梭织布,也如手指敲击琴键。 儿时在乡下老家,是可以日日听风雨或者阳光弹奏屋瓦的美丽天籁之音的。 小雨由远即近,或者由近即远,丁丁咚咚敲击瓦房,不急不慢,舒缓流畅,是很好听的,这样的天籁之音,适宜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在屋檐下边听,或者在院子里忙碌时听。 大雨急切而来,如铁骑突出,刀枪莽撞,敲打得屋瓦欲裂,震震有声,应和着雷声阵阵,屋檐边雨水泻下如注,哗哗哗哗,各种声音发生共振,轰轰轰轰的连成一片,辨不出哪个音是弹奏者的衣袖在空中摩擦发出的,哪些是雨滴敲在屋瓦琴键上发出的。这样的曲子适合在晚上弹奏,应该躲到屋子里,夫妻孩子相拥衾被中欣赏。 雨可能忽而又细密如丝,若烟似雾,若有若无。这样的雨中,适合在火塘上、吊锅里熬煮腊肉和晒干的豆子,一边听着吊锅里滋滋拉拉的声音,一边看女人纳绱鞋子鞋垫,一边吹火煎茶,一边品味绵绵密密的雨声和雨敲击弹奏屋瓦的声音。 天晴的时候,金黄妩媚的阳光来弹奏屋瓦的声音更加美丽。这魅力来自于她的温柔妩媚和七彩绚丽。与雨比起来,阳光的魅力在于她的手肤色浪漫温馨,容易叫人心情开朗,心旌摇动,浮想联翩,意乱神迷。 散射着七色阳光的手臂手指是谁的呢?她一定是一个光芒四射,美丽无穷,豁达开朗的仙子。她的指头有温度,是很温柔的,她所弹奏的曲子也给人一种温柔的感觉,特别能安慰人心。 有风的时候,风不经过别人邀请,也主动来加入阳光或者雨的行列,一起弹奏一曲交响曲。风的指头无形,来无影,去无踪,只看得见她惊起的树叶草茎。她一到,雨或者阳光的指头都颤抖起来,她们或者是激动兴奋,或者是对风的不请自来、调皮捣蛋很生气。 有时,有咚咚的指头弹过屋瓦,是猫的脚步,它只有四只脚,只能弹奏屋瓦这个大琴房的局部,却有一种肉质的感觉,很有些性感,容易叫人想猜测它的性别,估计它是男猫还是女猫,是姑娘小伙子还是老头老太婆还是小孩子。 有时弹响屋瓦的好像是有翅膀的天使,原来是白色或者灰色的鸽子、麻雀、戴胜或者鹞子。 有时是摇曳在屋瓦上的柿子或者梨枝,无意中敲击在屋瓦上,好像是一个初学弹琴的孩子,总是在不嫌单调地重复敲击同一个琴键,或者东一下西一下毫无规律地胡乱敲击这高档的、琴键成排的巨大琴房。 百年老屋,上面会高高矮矮长着一些瓦花,一种针叶细小、但是花色还是很漂亮的小花,大概有一尺来高,这种瓦花只有百年老屋顶上有,我从来没有在地面上见过。禁不住美丽的诱惑,要想采摘它们,就只能爬上屋顶。大人怕我们踩坏了瓦难以修补,不允许我们上屋顶踩踏。我们只能趁大人都不在家的时候,偷偷爬上楼月台,然后再爬上前廊后厦,或者再爬上更高一台的正房屋顶,或者再爬上南北厢房顶,去小心翼翼地采寻。但是无论有多小心,还是会绊掉瓦片,发出咚咚声响,大人突然回家,不明白怎么回事,待在瓦下边屋里的孩子赶快扯个谎说,可能是猫、老鼠或者鸟。 老院子里的柿子树和梨树都高过屋顶。秋天,柿子和梨都成熟了,红红的柿子和梨在风中摇曳,点着头,眨着眼睛,在逗引孩子们。这时的柿子和梨,也很像一个个神秘的指头,在敲击着我们小孩子的心弦。于是,我们又趁大人们外出,偷偷爬到屋顶上去。突然,大人们又回来了,听见了屋瓦顶上咚咚的声音,正要出门往屋顶上看,在下边望风的孩子又赶快扯谎说,看见两只猫在屋顶上打架。大人马上咒骂开了:“这该死的猫,绊破了瓦,修补不容易,雨季一来,屋子会漏雨的” 有时爬上屋顶,只是为了掏瓦缝墙洞里的鸟窝,偷走鸟蛋或者小鸟。 唉,还是我们孩子无意中用脚趾头敲击屋瓦的声音诱人呢,这样的弹奏结束,我们往往就可以收获惊喜了呢。 除了风雨、阳光、鸟、猫和老鼠的指音足韵会常常在屋瓦上响起,还有一种小虫子的足音会传人耳鼓。此时往往已经夜深人静,躺在床上,即将入眠,不期然地听到窸窸窣窣声音从屋顶下凹的板瓦上传来,心里便烦躁恐惧,再也无法入睡。这小虫子叫壁虱和瓦虱,有时爬行生活于瓦屋内的板瓦下,有时又生活爬行于板壁上,所以有壁虱和瓦虱两个名字。它比蚕蛹大一点,黑色,好像有很多细足,像蚕和蜈蚣一样,样子十分丑陋,爬行的时候,足音应该是很小,难以听到,不过由于很恐惧它,所以我们觉得它是有足音的。可能是由于爬行时不小心,这种小虫子偶尔会落到床上,钻进人的被卧,突然蛰人一口,跟被柿子树上的青毛虫叮蛰着一样痛。它只生活于百年老屋的屋瓦和班驳的板壁上。它的足音不属于乐曲,叫人厌恶。 小时候,晚上喜欢跟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睡,他们都住在百年老屋里,屋顶上瓦花丛生,猫步鼠声、猫头鹰和乌鸦的可怕鸣叫声常常可闻,它们常常在屋顶打架。睡到半夜,突然被扎蛰而醒,痛得大叫,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往我身下一摸,往往摸到一条瓦虱,插亮火柴或者点上灯给我看。以后睡觉,就要反复搜寻屋顶板瓦上和板壁上有没有瓦虱,发现了就找一根长竹竿把它们戳掉下来踩死。 没有了鳞次栉比的瓦房,没有了鳞次栉比的屋顶瓦,没有了瓦房上那一排排起伏流畅的,大气无比的青灰色琴键,风和雨的指头、阳光的指头、猫和小鸟的手指脚趾如何弹奏我记忆中那熟悉的美丽曲子、那美丽的天籁之音呢? 送你一担阳光 有一对箩筐经常进城来,隔不了多久,就给我送来一担担满满的乡音,和家乡的阳光、泥土的味道,泉水的味道。 箩筐很朴实,满脸的朴实,满脸的阳光,满脸的谦逊和关爱。久离家乡,寓居城市,心里常常挂满阴云。忽然见到这样一对家乡的箩筐,心里突然也倏地一下注满了阳光,继而脸上也绽开出一脸的灿烂阳光。 每天,都有大量的箩筐一对对进城来,给城市担进来一担担满满的阳光、满满的乡音、泥土的味道、泉水的味道,还有淳朴、朴实、真诚、和善等,这些东西城市里不出产,或者是很缺乏,而在乡村里却很丰富,很高产。 每每见到一对对箩筐,担着蔬菜、水果、粮食等等进城来,总是会叫我想起属于我的对“箩筐”,他们是已经饱经沧桑,年过半百的老箩筐了,头发早已经花白,穿着常年朴素而土气。城市里装东西都用简易的塑料袋,或者是用高级的箱包了,城里是越来越缺乏阳光、关爱、淳朴、朴实,真诚、和善了。而常常给我送东西进城来的这对老箩筐却永远朴素、土气,永远充满阳光、关爱,充满淳朴、朴实、真诚、和善。这样的“箩筐”,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对别人充满真诚、实在和信赖,见到这样的“箩筐”,我的心里往往重新注满阳光,又鼓起对生活的希望、信心和勇气。他们担来的阳光很实在,很温暖。他们担来的泥土味道,让我觉得生活重新变得很实在,不再空虚无聊。 老实说,小南瓜、老南瓜、红薯、青辣椒、红辣椒、青葱、洋芋、豆子、青菜这些东西,农贸市场多得很。不过,见不到箩筐,我是很容易忘记、很不容易想起属于我的老“箩筐”的。 我之所以硬是要把我的年过半百的双亲比喻为一对老箩筐,是因为除了这个箩筐,没有哪一个词这么形象准确了。真的,我的父母,这两位老农民,真的太像一对饱经风霜的老箩筐了。 我家乡编箩筐,都是用竹蔑,很普通的材料,就像我的父母这对老箩筐,他们是用泥土做的。一律划去蔑心,只要蔑皮。蔑皮筋骨好,柔韧性好,经久耐用。蔑皮是绿色的,刚编出来时,箩筐也就是绿色的,青绿色当中微微泛白。这样的箩筐放在瓦房里、屋檐下,行走在村庄里,穿行在庄稼地里,都十分和谐、雅致。当然,他们一进了城市,除了编得精巧,造型讲究之外,色彩、材料和质地都显得很朴实逊色,一看就让人知道是乡下来的。 中秋节前一天,箩筐一样朴实的母亲又进城来了,给我们担来一大坛罐腌红辣椒,两只大阉鸡,半袋栗子,半袋核桃,许多柿子,几个金黄的老南瓜,还有一些南瓜藤尖、青菜、白扁豆、红芋花、韭菜等等。看着满头花发,满面风霜,满身汗水的老母亲从箩筐里一样样拾出那么多东西,我不敢问母亲有多沉重,只想悄悄试着担一担,但是母亲已经不待休息,就已经忙着把东西拾出来,堆满一地。我的泪,倏地一下就流了出来。一地的关爱、一地的关爱啊!这是我那满头花发的双亲对我和妻儿的关爱。 我和儿子都站在母亲腾空的箩筐边看了半天,而且都摸了摸,提了提。儿子可能会觉得很奇怪,这样一对斑驳破旧的竹箩筐里竟然拿出那么多好东西。而我很惊讶的是年迈的母亲怎么还能担得动这么多东西,怎么还能对子孙们拿出这么满满两箩筐的爱。我们的村庄在城东,离城东郊区大概有十多公里。城市也不小,从东到我们居住的城中心大概又有三五公里。母亲担着这么一担东西,要好几个小时才能到。 我看看斑驳缺损的箩筐,再看看满面皱纹、满头花发的母亲,又试了试母亲靠在门边的扁担,突然觉得,母亲真的很像她担的这一对箩筐,或者准确地说是像一只箩筐,我知道,在老家招呼鸡猪和侄儿侄女的父亲是另一只老箩筐,他常常默默地在家操劳,而母亲担来的也有他对儿孙的爱。父母亲就是用这一对箩筐担种子、担肥料下地,担收获的稻谷、苞谷、豆子等粮食回家的,现在母亲又用它们给我们担来了村庄丰收的阳光、粮食、蔬菜和水果,还有村庄的开心、乐观、善良和其他很多美好的东西。 城市里保存不住真善美,多了怀疑,猜忌,甚至勾心斗角,是不是因为没有了箩筐?是不是没有了担箩筐的人,比如我的父母兄弟和我的乡亲这样的人? 城市里生活的人心情常常忧郁烦闷,缺乏乐观开心,缺乏生活的信心、激情和希望,是不是由于缺乏阳光,阳光照不到他们的家里、办公室和他们心里? 那么,是不是需要一对对这样的箩筐,把我们乡村里丰收的阳光、希望、激情、开心和快乐送点进城来给他们,把乡村里保存得很多的淳朴、朴实、真诚、和善、真诚、实在、信赖、节俭等美德送点进城来给他们? 我送你一担也就是两箩筐阳光啊! 山水之间(二题)作者:尧山壁尧山壁 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曾任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散文百家主编等。著有诗集、散文集、评论集二十余种。现为河北散文学会会长、河北大学教授。 重访白洋淀 看过一九六三年的白洋淀,洪水漂天,安新城沦为一座孤岛,东大堤上的柳树只剩下半个树冠,状如浮萍。芦苇荡只剩下星星点点的叶子,像才出土的草芽。“北地西湖”被洪水淹没。 经过一九八八年干淀,赤地百里,拖拉机在淀底横冲直撞,尘土飞扬。再不见“水乡的路,水云铺,出村进村一把橹。”村边一只只木船倒扣,鸭群张着大嘴干嚎。“华北明珠”黯然失色。 前几年看电视,上游工业污水排放进来,淀水变了颜色,有了臭味,鱼群被放翻,露出白花花肚皮,惨不忍睹。白洋淀又濒临前所未有的危难。 我虽非安新县籍,却有着浓郁的白洋淀情结。曾经常来亲近它,写过它,所以牵肠挂肚,惴惴不安。前两次是天灾,大自然本身能够修复,而工业污染是人祸,美丽的莱茵河曾因鲁尔工业区的发展,变成“欧洲的下水道”。著名的滇池,也因为城市污水的侵犯,而臭气熏天。不知在强悍的工业化洪流面前,弱势的白洋淀能否躲过一劫。所以此次环保采风,让我忧心忡忡。想不到重游之日,大喜过望。时刻挂在心上的白洋淀,不仅安然无恙,而且比以前更洁净更漂亮了。 记忆中的东关码头,只是护城堤的一面斜坡,走起来小心翼翼。而今变成凹身内弧避风港式,一座很大的广场,彩砖铺成,玉石栏杆彩雕细刻的图案,每一幅都是表现水乡风情的艺术品。一字排开的金属灯柱,银白色的灯罩,好像盛开的白莲花。三百米长的码头,六十个泊位,停靠着整齐的画舫和快艇,很少看到划桨木船的身影了。 跳上一只快艇,驶进大清河水道。远看左岸,依然长堤如带,万柳覆水,如烟如云。靠近时,长丝垂垂,坠进水中,如少女洗发,轻柔素雅,楚楚动人。正如宋人王十朋诗句:“东君与此最钟情,妆点村村入画屏,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垂青。” 快艇知我看淀心切,开足马力。我贪婪地吸纳淀风,有几分晕眩,也有几分陶醉。很快柳暗花明,进人大小“鸭圈”。“鸭圈印月”是安新八景之一,水面开阔,水质很好。碧绿的淀水,平静无波,就像刚刚擦过的玻璃,清澈见底。天上的云絮映在水里,鱼儿游在其中,好像鸟儿天空飞翔。天上鸟儿飞过,影儿投进水中,好像鱼儿在水中游动。一群群鱼儿穿行在青荇紫藻中间两腮如樱唇翕动,吞吐着水花。 淀里鱼类品种颇多,认得的有鲤鱼、鲫鱼、黑鱼、鲇鱼、草鱼、刀鱼等,它们各有习性,民谚说:“黄瓜鱼溜边儿,泥鳅沉底儿,鲤鱼会跳,鲇鱼认道。墨鱼颤,刀鱼弓,鲫鱼扭秧歌,鳜鱼不爱动。”风平浪静时,它们在水中撤欢儿,有的体态轻盈,是喜欢在水皮儿上搔首弄姿的浪子,有的身子粗壮,是喜欢横冲直撞的莽汉,有的温文尔雅,像清秀飘逸的仙姑,有的圆滑狡黠,是善于投机钻营的鼠辈。 走出“鸭圈”,进入无边无际的芦苇荡。诗经里有一首情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方。”蒹葭就是芦苇,毛苌诗疏说:苇之初曰葭,未秀曰芦,长成曰苇。芦苇生性喜水,集群而生,白洋淀九十九淀,都是芦苇的天下。白洋淀的苇地,如农田的阡陌,成方连片,是一块巨大的青纱帐。芦苇长于台地,根部没于水下。台地之间,沟壕纵横,可以行船,船行其中,如进村寨,大壕是街,小沟是巷,两厢绿色的墙,密不透风。时值盛夏,芦苇正旺,从根到梢一色翠绿,油光闪亮,每片叶子都要滴下水来的样子。侧耳细听,有轻轻的“丝丝”、“嘎巴”响声,那是它们舒展筋骨,正在拔节。 芦苇本身就是“环保卫士”,维管束结构,便于把水分、氧气和养料输送到根部,参与分解那里的有机物和纤维素,然后再把产生的有益成分输送到全身。这个过程和我们治理污染的常规方法中曝气原理完全一样。所以芦苇荡里空气含氧量很高,风摇苇动,又是天然的搅拌器,促进空气和水分的流动。 芦苇荡空气新鲜,虫蛾滋生,自然是鸟儿的天堂,接纳了许多留鸟和候鸟。苇莺俗称“呱呱鸡”,背羽浅棕,腹部黄白,眉纹金黄,歌声婉转。它会将芦苇杆折弯编织,填充枯草,形成浮于水面的盘形巢,随波荡漾。苇莺能预感气候,早年把窝搭于芦苇下部,涝年搭在上部,所以有“淀上气象学家”的美称。鹪莺灰背白腹,像老鼠一样在苇丛钻来钻去,累了站在苇杆上摇着尾巴唱歌,声如响铃,也是一种发情求偶的呼唤。缝叶莺小巧玲珑,头戴棕红色纱巾,身穿橄榄绿上衣,下着浅绿绒裤,尾巴修长,嘴巴尖细如针,能用蛛丝棉线在苇叶上缝制杯状小巢,高兴时叫两声停一下,所以也叫“哒哒跳”。黄苇(干鳥)先生是小型莺类,体长三四十厘米,颈长腿短,颈、背、腹部黄色,头、飞羽和尾羽黑色,飞行时黑黄两色对比鲜明,十分显眼。平时曲颈弓背躲在苇丛, 像一堆枯苇,涉水觅食时能叨出一条大鱼,所以人称“水骆驼”。 驶出苇地,便进荷塘。白洋淀常常是苇荷相间,色彩绿白交错,古人就懂得科学种田,间作套种。田田荷叶,叠翠铺锦,正面深绿,背面浅碧,浮在水面如玉盘,凌波而立如铜锣,叶面上经夜露水,圆润如珠,滴溜溜滚来滚去。微风吹过,碧波绿浪,淡若明镜。细雨来时,水中飞花,叶上溅玉。 农历六月称荷月。带刺的小茎擎起尖尖小荷,像婴儿小拳头,招人喜爱。亭亭玉立的荷苞微微展开,露出粉红的笑靥,娇羞欲滴。绽开的荷花亮美展艳,天生丽质,雍容华贵。正是“莲花出水不整齐,初花先叶晚花迟,时令不与君不对,不开此时开彼时。”众多美女粉墨登场,争奇斗艳,好一场豪华的歌舞晚会。 荷花更有大量的“粉丝”、追星族,鱼儿游戏于叶下,蝴蝶飞舞于花间,蜜蜂朝饮荷露,夕眠花房,嘤嘤嗡嗡,采撷花蜜。各色蜻蜓,或盘旋空中,或停落花上,或以小小尾尖轻点水面,散开层层涟漪。钦乃声中,采莲姑娘破浪而来,罗裙与荷叶一色,笑容与芙蓉齐绽,指指点点,轻歌曼舞,让人想起白居易一首小诗:“菱叶萦波荷飓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依红泛绿往来频,载得盈盈一段春”,行行复行行,小船抵达千亩荷塘,又称“荷花大观园”。弃舟上岸,踏上浮桥,脚下颤颤悠悠,心里如痴如醉。浮桥九曲迂回,三里多长,途中有不少观赏小亭。亭中小憩,四下望去,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气象。 千亩荷塘一角的精品荷园,是个长方形平台,四周绿柳成荫,中间一簇簇池栽的荷花,荟萃了我国和世界各地二百一十六个名贵品种。大者“南美王莲”,像个巨大的铜盘,周围卷边儿,可以坐下一个小孩儿。小者“碗莲”,不过手掌划,仅够一只蜻蜓立足。资深的“新金县古莲”,用不久前出土的古莲籽培育,该是千岁的老者了。新品种“中日友谊莲”,出世不久,才是七八龄的孩童。“并蒂莲”,金黄大朵,“徒劳画史丹青手,漫费词人锦绣肠,向夜洒阑明月下,只疑神女伴牛郎。”(金人完颜畴)“广寒宫”,花如银盆,“素药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理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唐人皮日休)千亩荷塘大则大矣,精品荷园奇则奇矣,毕竟有人为痕迹。闭目回味,还是自然的荷花淀好,因为扎根在人们心中的荷花,还是“天然去雕饰”的好。 回程船上,一颗悬吊多年的心终于落实在肚里。我梦牵魂绕的白洋淀依然如诗如画,而且更新更美了。同时也了解到,这一盆清水,这一方蓝天绿地来之不易。为了它,上游的保定市关闭了若干工厂,淀区的安新县停止了许多企业,还有投资成千万上亿元的污水处理厂。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比较起来,几十元一张的景区门票,不过九牛一毛而已。 驼梁印象 八月初,从酷热难耐的省会,来到太行深处的驼梁,像是换了一个季节,从盛夏一下子跳到深秋,加了两次衣服,也抵挡不住阵阵寒意。怪不得听当地人口音,驼梁说成“特凉”。村边的小河叫做清凉河,街心的水池叫做凉池。 出村不远就到了景区,但是没有登山的感觉,倒像是在穿林海。海拔两千多米的驼梁山,从上到下几乎看不到岩石,山体被一件“军大衣”裹得严严实实,一片绿色的海洋。正巧右边斜刺拉突出一座山峰,形体扁平,像海上鼓起的一挂风帆。 山脚,由黄栌、小檗、榛桑、刺梨、山葡萄、紫丁香组成的灌木丛,枝叶交织,藤蔓缠绕,密不透风。强力的阳光尚射不进去,何况微弱的视力了,说不清里边隐藏着多少秘密。只有到了晚秋,这一堆化不开的浓绿,才会变为满山红叶,变为美丽的五花山。那时它们才会由景区的群众角色,变为主要人物。 灌木丛以上是针阔混交林。从上面垂下来长长的石阶,好像是这绿色王国发出的请帖,铺开来的迎宾地毯,走在上面有一种庄重、神圣、受宠若惊的感觉。两旁是森严的仪仗队和欢迎群众,柱子般的树干层层叠叠,两堵人墙。只是队列不算整齐,身材挺拔的云松侧柏,五大三粗的紫椴蒙栎,青秀苗条的白桦黄柳,弯腰弓背的山榆山杏,瞪大眼睛的白杨挂满绿色小灯笼的乌叶。彼此和睦相处,互争互补,共存共荣。不像在别处看到的一些人工林,单一品种,容易受到病虫害传染,一片枯黄。这种原始次生林,参差不齐,遮天蔽日,空气潮湿,夹杂着松脂、青草、野花的气味,吸进肺腑彻身清爽。茫茫林海,悠悠岁月和无限生机纵横交错,形成一种沉郁,深邃的气氛,使我等匆匆过客,走进来就融化在其中,变成一片树叶。 寂静的山林,最亲近的伙伴是溪水,水是山的灵魂,山的血脉。从石家庄到驼梁,曾经一路惋惜,大面积的山区丘陵,因为缺水,变成了“和尚头”、“光屁股”。大地母亲袒身露体,衣衫褴楼,让子民们蒙羞、汗颜。而被称作太行屋脊的驼梁,位于冀晋交界,西面黄土高原的地下水,从东麓断层源源渗出,形成“山有多高,水有多长”,“一山苍翠,万瀑齐飞”的景观。 沉寂的山林,因了流动的溪水,动静对比,阴阳相生,活泼起来,长了精神,出了神韵。驼梁美,美在水。那条条溪水,在灌木丛中,不见其形,只闻其声,如鸡雏觅食,蟋蟀唱曲。在缓坡谷底,涓涓细流,蜿蜒曲折,如瓜蔓青藤,生叶开花。路过小丘,漫坡而下,散作银玑,珠落玉盘,叮咚有声。长板激流,溪水在石板上推磨似的打转,浪花追逐,中心的旋涡吞珠吐玉,像一盘盛开的雪莲。人字瀑,水从崖头跌下,雪珠银屑,烟雾氤氲,像一把高大的竖琴,奏出洪钟大吕。瀑布下面,积水为潭,结绿凝翠,亮如明镜,云影山色,朝晖夕岚,尽收其内。当阵风吹过山谷时,水声林涛,彼此应和,真乃天籁。 林茂水丰,便成为鸟儿的天堂。在驼梁能看到最众多的鸟儿,听到最动听的歌声。久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