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CT,MRI诊断.ppt_第1页
脊柱CT,MRI诊断.ppt_第2页
脊柱CT,MRI诊断.ppt_第3页
脊柱CT,MRI诊断.ppt_第4页
脊柱CT,MRI诊断.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脊柱,一、脊椎退行性变,多为生理性老化过程,一般不引起明显症状。遗传性、自身免疫性、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等原因,也可促使脊椎发生退行形变。,病理与临床,椎间盘退行性变:A、纤维环退变:多发生于20岁以后,出现网状、玻璃样变及裂隙样改变,并向周围膨出,退变处可有钙盐沉着;B、软骨终板退行性变:表现为软骨细胞坏死、囊变、钙化和裂隙;C、髓核退变:晚于纤维环退变,主要表现为脱水、碎裂,有时出现气体和钙化。椎间关节退行性变: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增生、硬化,边缘骨赘形成,关节囊松弛,关节脱位。韧带退行性变:纤维增生、硬化、钙化或骨化。脊椎骨骼改变:骨髓水肿、脂肪沉积和骨质增生。继发性改变:椎管、椎间孔及侧隐窝的继发性狭窄。,脊椎退行性变的CT表现,椎间盘向四周均匀膨出于椎体边缘,其后缘正中仍保持前凹的形态。硬膜囊前缘及椎间孔可受压。膨出的椎间盘外周可有弧形钙化,有时可显示椎间盘“真空”征和髓核钙化。骨结构改变:多表现为椎体边缘部唇样骨增生、硬化。黄韧带肥厚、钙化:表现为椎板内侧高密度影,硬膜囊侧后缘受压、移位。后纵韧带肥厚钙化或骨化:表现为椎体后缘的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影,边缘清楚。,二、椎管狭窄,是指构成椎管的脊椎、软骨和软组织异常,引起椎管有效容积减少,压迫脊髓、神经和血管结构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症。,临床与病理,先天性:包括伴有其他骨骼发育异常的椎管狭窄,和特发性狭窄。获得性:退行性变、创伤、炎症、肿瘤、肿瘤样病变、手术、后纵韧带骨化、骨质增生。依狭窄部位可分为A、中心型椎管狭窄;B、侧隐窝狭窄;C、神经孔狭窄。,椎管狭窄的CT表现,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盘膨出或突出、脊柱滑脱、椎间关节增生、后纵韧带肥厚、钙化等改变。骨性椎管矢状径:颈椎小于10mm为狭窄,腰椎小于15mm为狭窄。椎弓根间距:小于20mm为狭窄。侧隐窝矢状径:小于2mm为狭窄。椎间孔宽度:小于2mm为狭窄。,三、椎间盘突出的临床与病理,椎间盘由透明软骨终板、髓核和纤维环构成。随年龄增长,出现髓核脱水、变性、弹性减低,纤维环出现裂隙,周围韧带松弛。为内因。急性或慢性损伤造成椎间盘内压增加,为外因。髓核可经相邻上下椎体软骨板的薄弱区突入椎体松质骨内,形成椎体上下缘的压迹,称为Schmorl结节。,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直接征象:A、椎间盘后缘向椎管内局限性突出,密度与相应椎间盘一致,形态不一。B、突出的椎间盘可有大小、形态不一的钙化,多与椎间盘相连;C、椎管内硬膜外可见髓核游离碎片,密度高于硬膜囊;D、许莫结节表现为椎体上(下)缘边缘清楚的隐窝状压迹,多位于椎体中后1/3交界部,常上下对称出现。其中心密度低,为突出的髓核及软骨板,外周为反应性骨硬化带。间接征象:A、硬膜外脂肪间隙变窄、移位、或消失。B、硬膜囊前缘或侧方及神经根受压移位。C、周围骨结构改变,突出髓核周围骨质硬化。,四、脊柱结核346,是骨关节结核中最常见的,约占4050,好发于儿童和青年,近年老年人发病上升。以腰椎最多,胸椎次之,颈椎胶少见。病变常累及两个以上椎体。大多数病人发病隐袭,病程缓慢,症状较轻。可有低热,食欲差和乏力。脊柱活动受限,颈、背或腰痛,多为酸痛或钝痛。脊髓受累可出现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或瘫痪。,脊椎结核的CT表现,骨质破坏:1、中心型:椎体内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骨缺损区,边缘不清,可有小死骨。可变扁或楔形变。2、边缘型,破坏开始于椎体的上下缘,累及椎体和椎间盘,椎间隙变窄。3、韧带下型,主要见于胸椎。病变开始于前纵韧带下,涉及数个椎体,椎体前缘凹陷性破坏,扩散累及椎体及椎间盘。4、附件型,较少见。,椎间隙变窄或消失:椎间盘完全破坏,相邻的椎体相互融合,为诊断脊椎结核的重要依据。后突畸形:为常见征象,常见于少年儿童胸椎结核。冷性脓肿:病变椎体周围干酪性脓肿,咽后壁、后纵隔、腰大肌的脓肿,可有不规则钙化。死骨:较少见,沙粒样死骨。,五、椎管内肿瘤,室管膜瘤,最常见的髓内肿瘤,占髓内肿瘤的60。起源于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终丝等部位的室管膜残留物,好发腰骶段、脊髓圆锥和终丝。易发生囊变。多见于3070岁生长缓慢,症状轻,就诊时已经很大。,室管膜瘤的CT表现,脊髓呈不规则膨大。脊髓密度均匀性降低。囊变较常见,表现为更低密度区。肿瘤扩张压迫邻近骨质时,可见椎管扩大。增强:肿瘤实性部分可强化,囊变部分无强化。,星形细胞瘤,76%为III级。以胸、颈段增多。38可发生囊变。多见于3060岁。儿童往往累及多个脊髓节段。脊髓增粗,表面有粗大迂曲的血管。肿瘤与脊髓组织无明显分界。肿瘤呈略低密度或等密度。肿瘤强化不明显,少数可不均匀强化。MR:长T1,长T2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由于水肿,在T2上病变范围较大。强化:实性部分可强化。,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的雪旺氏细胞。以颈、胸段为多。常见与2040岁,无性别差异。平扫肿瘤呈圆形实性肿块。密度较脊髓略高。脊髓受压移位。椎管扩大,椎间孔扩大。肿瘤穿过硬膜囊神经根鞘向硬膜外生长时,肿瘤呈哑铃状。增强肿瘤呈中等均一强化。MR表现:T1呈略高于或等于脊髓的信号。边缘光滑。T2呈高信号。增强:明显均一或不均一强化。,脊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细胞。70发生在胸段,颈段次之,腰骶段极少。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23.5cm.肿瘤广基底与硬脊膜相连。多为实质性,有完整包膜。密度高于脊髓。瘤体内可见不规则钙化。相邻骨质可有增生性变化。增强:肿瘤中等强化。MR:T1肿瘤呈等信号,少数低于脊髓信号。T2肿瘤信号轻度增高。增强:肿瘤显著强化,界限清楚。,脊柱和脊髓病变MRI诊断,第一节概述,一;适应证1椎管内各种病变2椎体病变3椎间盘病变,第一节概述,二;检查方法1线圈选择:脊椎表面线圈;阵列线圈可全脊椎成像2扫描层面:矢状.横扫.冠状3扫描参数:层厚/层距=5-8mmT1WI/T2WI4增强扫描:,第二节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第二节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第二节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第二节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1脊椎序列2生理曲度3椎体信号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第二节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4椎间盘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5脊髓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第二节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6脑脊液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7硬膜外脂肪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第二节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颈椎横扫T2WI所见,第二节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腰椎横扫T1WI所见,第三节椎管内肿瘤MR诊断,椎管内肿瘤的分类髓内肿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髓外硬膜内肿瘤神经鞘瘤脊膜瘤硬膜外肿瘤转移瘤淋巴瘤,第三节椎管内肿瘤MR诊断,一室管膜瘤MR诊断(一)概述室管膜瘤为最常见的髓内肿瘤,占髓内肿瘤的5565%,常见于2060岁,男性居多。起病缓慢,疼痛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逐渐出现肿瘤以上节段的运动障碍和感觉异常,表现为肢体无力,肌肉萎缩甚至截瘫等。,第三节椎管内肿瘤MR诊断,一室管膜瘤MR诊断(一)概述病理:室管膜瘤发生于脊髓中央关以及脊髓终丝的室管膜细胞,可发生于脊髓各段,以脊髓两端为多,60%发生在延髓和终丝。病变以位于脊髓后部为多,绝大多数为良性,仅少部分为恶性,呈膨胀性生长造成对邻近脊髓组织的压迫,骶尾部肿瘤可沿终丝进入神经孔向髓外和硬膜外生长,而此处已无脊髓组织,故有时判断肿瘤位于髓内或髓外十分困难。,第三节椎管内肿瘤MR诊断,一室管膜瘤MR诊断(二)MRI诊断1室管膜瘤可发生于脊髓任何部位,且累及几个节段2室管膜瘤常由实性和囊性部分组成3实性部分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较高信号4肿瘤周围常有水肿,平扫所见异常信号大于肿瘤实际大小5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有明显强化6囊性部分由肿瘤坏死液化和脊髓继发性空洞两部分组成,室管膜瘤MR表现,第三节椎管内肿瘤MR诊断,二星形细胞瘤MR诊断(一)概述星形细胞瘤占髓内肿瘤的25%,常发生在2050岁之间,男性稍多。发病部位以胸颈段最多(占75%),肿瘤往往累及多个脊髓节段,甚至可累及脊髓全长。病理:肿瘤起于脊髓星形细胞,呈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与正常脊髓无明显分解,肿瘤可发生囊变形成空洞(占38%),空洞可向上延伸至延髓。脊髓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低于脑内,76%为级,但其恶性程度与肿瘤范围不成比例。,第三节椎管内肿瘤MR诊断,二星形细胞瘤MR诊断(二)MRI诊断1脊髓呈梭形增粗,肿瘤由实性和囊性部分构成,两端脊髓内常并发脊髓空洞2在T1WI上病变区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且信号不均匀3增强扫描肿瘤呈结节状不均匀强化,并有延迟增强现象,有时可呈连续性多个节段增强4分化好的肿瘤在T1WI上可呈等信号,增强后无明显强化,颈段脊髓内星形细胞瘤,颈段脊髓内星形细胞瘤,颈段脊髓内星形细胞瘤,颈段脊髓内星形细胞瘤-增强扫描,颈段脊髓内星形细胞瘤-增强扫描,第三节椎管内肿瘤MR诊断,三神经鞘瘤MR诊断(一)概述神经鞘瘤(又称雪旺氏细胞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的雪旺氏细胞,为最常见的椎管内髓外硬膜内肿瘤,占椎管内肿瘤的29%,可发生于椎管内任何节段,以颈胸段最多。病理:肿瘤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常单发,少数可多发,常累及神经后根,故90%的神经鞘瘤位于椎管后外侧,肿瘤直径通常仅几厘米,有时较大易发生囊变,甚至出血。部分肿瘤可沿神经孔生椎管外而呈哑铃状。由于肿瘤生长缓慢,脊髓长期受压,常有明显压迹,甚至呈扁条状,伴有水肿软化等。,第三节椎管内肿瘤MR诊断,三神经鞘瘤MR诊断(二)MRI诊断1神经鞘瘤可发生于椎管内任何节段,常位于椎管后外侧2神经鞘瘤呈圆形或卵圆形,有包膜,与脊髓间界限清楚,邻近脊髓与硬膜囊受压变形移位3肿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4增强扫描肿瘤有明显强化5部分肿瘤可同时位于椎管内外呈哑铃形,神经鞘瘤MR表现-T1WI,神经鞘瘤MR表现-T1WI,神经鞘瘤MR表现-T1WI增强扫描,神经鞘瘤MR表现-T1WI增强扫描,神经鞘瘤MR表现矢状T1WI和T2WI,神经鞘瘤MR表现-T1WI增强扫描,神经鞘瘤MR表现-T1WI增强扫描,第三节椎管内肿瘤MR诊断,四脊膜瘤MR诊断(一)概述脊膜瘤的发病率为椎管内肿瘤的第二位,占25%,以3070岁多发,女性明显多与男性。病理:脊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细胞,80%以上发生在胸段,颈段少见,腰1以下罕见,通常位于椎管后外侧。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无蒂呈宽基底状,以单发为主,直径在23.5cm,呈实质性。,第三节椎管内肿瘤MR诊断,四脊膜瘤MR诊断(二)MRI诊断1脊膜瘤常位于胸段或颈段椎管内,呈宽基底依附在硬脊膜上2肿瘤在T1WI上呈低或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少数可为低信号(与肿瘤易发生钙化有关)3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强化4邻近椎体,椎板及椎弓根因受肿瘤长期压迫而出现异常信号,脊膜瘤MRI表现,脊膜瘤MRI表现,脊膜瘤MRI表现,脊膜瘤MRI表现,脊膜瘤MRI表现,脊膜瘤MRI表现,第三节椎管内肿瘤MR诊断,五转移瘤MR诊断(一)概述硬膜外转移瘤与椎体转移瘤常同时存在。以胸段最多见,要段次之,颈段少见。临床上多见于老年人,疼痛是最常见的首发征状,很快出现严重的脊髓压迫症状。病理:转移途径有:经动脉播散;经椎静脉播散;经淋巴系统播散;经蛛网膜下腔播散;邻近病灶直接侵入椎管。血行转移者多位于影膜外腔之侧后方,可影响椎体及附件,但椎间盘不受侵犯;恶性淋巴瘤可经淋巴系统侵犯椎管内结构,但较少累及椎体。,第三节椎管内肿瘤MR诊断,五转移瘤MR诊断(二)MRI诊断1椎体转移瘤常见于胸椎,椎体可有形态异常,但椎间盘未见异常改变2病变局部硬膜外见一异常信号软组织肿块,硬脊膜囊和脊髓受压变形,在肿块与脊髓之间见一线样低信号(为硬脊膜)3病变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高信号,少数可呈低信号4增强扫描病变呈现明显异常强化,椎体转移瘤-横断面T1WI增强,椎体转移瘤-矢状面T1WI和T2WI,椎体转移瘤-矢状面T1WI和T2WI,椎体转移瘤-横断T1WI,颈段脊髓内血管畸形,矢状T1WI见局部脊髓增粗,可见条状和点片状低或无信号区,颈段脊髓内血管畸形,矢状T2WI见局部脊髓增粗,可见条状和点片状低或无信号区,颈段脊髓内血管畸形,矢状T2WI见局部脊髓增粗,可见条状和点片状低或无信号区,颈段脊髓内血管畸形,矢状T1WI见局部脊髓增粗,可见条状和点片状低或无信号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