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传统艺术之篆刻艺术_第1页
漫谈中国传统艺术之篆刻艺术_第2页
漫谈中国传统艺术之篆刻艺术_第3页
漫谈中国传统艺术之篆刻艺术_第4页
漫谈中国传统艺术之篆刻艺术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漫谈中国传统艺术之“中国印”篆刻艺术商 对于印章的起源,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早在唐代,杜佑在 通典上曾有三代之制,人臣皆以金玉为印,龙虎为钮之说,然而未有实物可证之前,却难以为据。比较通常的说法认为,印章起源于殷商时期。其根据,首先是殷商已有书契刻制,另外;当时还出现过一种类似印章的字范。实际上,它根本不是什么范,而是工匠在制作器物时,按压在初成的器壁或底部的印记,印记的内容多为陶工名,或者是主人的姓氏。其实,这些留置在陶器上的印记,即是人们常称的印陶或陶印。而真正以陶瓷作印材刻制的陶印瓷印,在唐宋以后方始出现。这些印子的文字简陋粗率,尽管大体上已具备了我国印章的某些表现特征,但由于实际应用范围狭窄,社会涉及面也极其有限。因此,参照流传和出土的印章实物,印学界一般多认为印章出现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已普遍使用。 春秋战国 人们一般把秦代以前的印章归称为古玺,现存古玺大多为战国时代的遗物。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诸侯列国各霸一方。各国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自发展,尤其在文字书体上不尽相同,形成了战国玺奇古诡异、天真烂漫、变幻莫测的基本格调,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当时,社会各阶层在政治、经济等活动中,印章的应用相当普遍,尊卑共之。就是说,统治者与百姓庶民均可拥有和使用,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和等级之分。 各国诸侯摆脱周王室的依附她位,各自称王,逐渐形成割裂局面,最初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国。国君在行使权力时,军事上一般使用虎符,而在政治经济上则使用印玺了。秦 印章,从广义上讲就是篆刻。它的起源,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印章的出现,并不是一开始就被称为印章的,而是称之为玺。到了蓁代,始皇为了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尊严,立出规定-只有皇帝所用的可称玺,而平民百姓所用的,只可称为印。于是,便又有了印这个名称。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印章即被法定为代表当权者权益的信物。其制规定天子之印称玺,其材用玉;其余的只能称印,且限用其他印材。自此,印章的名称、质料、钮制,甚至绶色,都有了相当严格的界定。秦始皇所制的螭虎钮六玺,开了后世封建帝王玉玺制度的先声。 秦统一中国之前,东方六国齐、楚、燕、韩、赵、魏,使用的文字并不完全相同。尽管都是同源汉字,但由于地域差异,它和现今能见的最早汉字-甲骨文有许多不同,和钟鼎器物上的铭文差异也相当悬殊。反之,它和当时东方六国流通的货币文字以及兵器、陶器及木简上的文字却十分相近。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介于甲骨文、钟鼎文和秦小篆之间的六国古文,有时也将它归入大篆的范畴。秦统一中国以后,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命令丞相李斯改革文字,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废除与秦国不相同的文字,并将繁复的文字简化,使文字整齐划一;又因社会发展需要,增加了一批新字,编制成一套统一的文字,下令让全国通用。这就是著名的秦小篆,它在形体结构上更趋规范化,虽还保留了部分文字象形的意味,但已经趋于符号化,是上承甲骨钟鼎上古文字和下启隶楷现今文字的重要文字形式。小篆在秦印中的表现,也是有明显特色的。 在印材质地上,仍是铜质居多。在制作时铸造和凿刻都有,从现存的古印来看,秦时印章凿刻的较多。印钮比较简单,一般多为鼻钮,是战国古玺印钮的沿用和继承,只是钮体略为高耸而已。印面则也多方形、长方形、圆形或椭圆形。印文也是朱、白文兼有。方形印都刻有田字界,长形或圆形印,多加日字界,以隔开印面文字,这是秦印玺印文的特定格式。印文字体都取秦小篆,齐整秀丽,凿刻圆润,笔势挺拔有力,刀法纯熟,耐人寻味。印面的切分并不成等比,使印面结构天然浑成。隋唐隋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然而这一时期的印章,在经历了秦汉时期的高度发展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衰落以后,并未再次出现复兴的高潮。其原因,似乎与纸张的大量出现关系密切。 隋唐时期的官印和私印,一般都称印,只有皇帝才称玺。武则天称帝后,认为玺字与息字读音相同,而息又和息灭、死亡有关,因此在改制后的延载元年(694)将玺改为宝,而官租印章申特有的记字也出现了。 宋 宋代官印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印文多用九叠篆。其笔划来回曲折重叠,叠数不定,或三四叠,或七八叠,多的可至十叠。九叠篆的运用能使印面饱满,整齐雅致,但笔折繁复,难以辨认,有预防伪造的作用,正因为此,宋、元、明、清官方印章,大都仿此不疲,如教阅忠节第二十三指挥第三都朱记、通远军遮生堡铜朱记等,都是典型之例。另外,此时已有以楷书入印的,如州南渡税场记、壹贯背合同(使用于纸币)等。 元元世祖忽必烈于1279年灭南宋后人主中原,推行歧视汉人的蒙古族政策,在官方文书和官印中多使用八思巴文。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帝师八思巴奉命依据藏文字母创制的蒙古新宇,并于至元六年(1269)通过法令颁行。元人在沿袭汉印制度的同时,将八思巴文用入印章,如管军千户印、隆镇卫亲军都指挥司经历司印和威州军兵千户印等。由于灿烂的汉文化的影响,八思巴文不可能取代汉文字,又由于汉人不认识也不愿识八思巴文,使元人在行使权力时感到极大的不便。因此又在八思巴文背刻上汉文楷书供人辨识,有的则直接换成了汉文。元末画家王冕(字元章),首先创用浙江青田花乳石自刻印章,由于花乳石脆软适于刀刻,致使文人们可以不依赖专业刻工而自由创作。当时人们纷纷仿效,使篆刻艺术得以迅速普及和发展,秦汉印章风范得以发扬光大。壬冕自刻章有王冕之章、王元章、文王子孙和会稽佳山水等。明清及近现代印章流派 明 印章的发展在汉代之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和唐宋元的低潮时期。到了明代,随着石质印材的大量发现和广为应用,文人自篆自刻印章蔚然成风,以往只有印工治印的漫长历史宣告结束,真正意义上的篆刻艺术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元末明初人王冕(1287一1359,字元章)在一个偶然的场合,发现了一种质地松脆、易于镌刻、当时被称为青田花乳石的石料,于是把它引作篆刻,由此受到了篆刻界的普遍青睐。这一发现,为日后文人相继登上印坛和光大篆刻艺术,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这一漫长的时期里,篆刻艺术在明代的基础上大有发展和创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篆刻艺术形式更为多样化。在明代,基本上以汉印形式为多;清代除继承汉印传统以外,很多篆刻用继承了古玺式样。(2)在章法上,明代篆刻一般都较匀整、对称、疏朗;清代的篆刻,章法一般较错综、参差、紧凑。(3)在印文的用字上,由大、小篆的合一,又扩大了用字面,如鼎彝、权量、镜铭、泉币、砖瓦等文字,不论方体、圆体,均可入印,有创造性。现代由于甲骨文的大量出土,甲骨文入印更是一个特色。(4)在刀法上,由冲发展到涩刀、纯刀,进而归纳为刀、石、笔、墨四者的结合。由光洁的一路,发展到残破的一路,形成为工和放两种创作方法。(5)由篆刻与书法的结合,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发展到诗、书、画、印的熔成一炉,大大发展了篆刻创作理论与实践。(6)边款艺术由行书发展到各种书体,由书发展到画,由阴刻发展到阳刻,由简约的内容发展到丰富的内容。(7)印社组织如西冷印社、乐石社、龙渊印社、印人传等的出现,都标志着篆刻艺术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这一漫长时期里,我国的篆刻艺术不断地由内地向香港、台湾地区发展,并与日本加强了联系,产生了深远影响。篆刻本来的意思是“比喻书写和精心为文”。唐吕廷济解释“篆刻”说“篆谓篆书,刻谓雕刻文章也”。后来篆刻一词逐渐转化为对印章形式的通称。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篆刻”是对以艺术为目的的印章而言。“篆“有书写的意思,“刻”即在印章上刊刻。1因此,篆刻可以称为以刀法为主要手段在印章上表现书法美的造型艺术.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展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到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2 在古代,印章的功能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官爵等级的标志。这主要体现在印制,印材及玺印的称谓上。秦统一以前,玺印制度不甚严格,统一以后逐渐有了严格的玺印制度。比如战国时期,诸侯庶民皆可用玺,至秦,只能是皇帝称玺,臣民称印了。在汉代这种制度更加完善,汉官仪载:“诸侯王印黄金驼钮,文曰玺;列侯,黄金印,龟钮,文曰印;丞相、将军、黄金印、龟钮文曰章;中二千石,银印、龟钮,文曰章;千石,六百石,铜印鼻钮,文曰印。”(2)行政官员职权的象征。印章最主要的功能即为“执信”,所谓空口无凭。古代官吏在接受任命时,都要拜受官印并随身携带。(3)货物流通和官赋税的凭证。(4)封检物品的信用。古时候没有印泥,书牍、物品在寄送之前先用绳带捆扎,然后在绳上加压软泥,最后用玺印在泥上压出印文,作为对方验收时的凭信。这种带有印文的泥块干燥后就称为“封泥”。(5)“物勒工名”的工具。即:手工业者在所制造器物上的记名,包括制造的场所、官衙、工人的名字等。(6)祈祥厌胜的配饰。古人有佩带玺印的习俗,在佩带的玺印中除了用作凭信的私玺外多为含有吉祥文字的玺印用以祈祥纳福。如“日利”“日利千万”等成语印。3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用途逐渐发生了质的变换。演化为以艺术为目的的一种艺术形式,印章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首先,它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实用功能,仍起着凭信的作用。书画作品上作者的名章等与古代的“物勒工名”意义相同,仍是一种执信,说明个人对书画的所有权。书画的鉴定,盖印做“印验”也反映出类似的功能。其次,印章用于书画作品,或在名款下加盖印章的风气,可以起到点缀画面、调整构图的作用,既表示郑重也增加美感。明人周公瑾在其印说中谈到印章构图时,形象地比喻道:“一画失所,如壮士折一肱;一点失所,如美女眇一目”。4在书画作品上仅为一点的印章,往往能补充可能“失所”的章法构图,从而起到均衡轻重,完善构图的作用。红色的印章在作品中也有点缀画面的作用,特别是在书法作品和水墨画中,红色印章尤其醒目。第三,印章在书画作品中还能起到补充作品内容,深化作品表现力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依靠印章的文字内容来实现的,观者能够通过印面内容了解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 “现代篆刻”艺术可以看作是明清流派印的发展与延续,它在以传统的“以实用为主要功能”的印章演化为“以艺术为目的”的篆刻形式以后,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以前沿篆刻家对个性化的刻意追求为先导,表达自由奔放的情感世界。从近些年出版的各种当代篆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坛趋于写意印风的发展趋势。其中具有大写意形式的作者和作品约占近百分之二十;直接承袭传统形式,且印风趋于工整的约占百分之三十;而半数作品都属于在传统的基础上强化新的篆刻形式,都或强或弱地表现出一种写意的趋势。5现代篆刻与传统篆刻最主要的区别首先是它的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它独立成为一门艺术,表达作者的情感世界;其次,也由于现代篆刻的这种新功能,它允许篆刻家有更大的自由和发挥表现的空间,这就出现了现代篆刻形式上趋向写意之风,因为写意最能表达作者自由奔放的情感世界,又能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相和谐。 现代篆刻虽然还保留着一些信物的实用功能,但对于刻印者来说,这种实用性已经不再作为刻印的主要目的而存在。“印章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刻印就是创作,刻印的过程也就是艺术创作的过程”。作者通过印面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情感,并体验和享受创作过程带来的愉悦。它已基本上脱离了种种实用功能,一方好的作品从作者酝酿到制作,再到完成,可以说是一种审美的实践过程,而对观者来说,也是一种美的享受,通过对印面的欣赏,研究,同样可以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作者的修养,艺术追求,并与之产生共鸣,完成一次审美历程。现代篆刻已不是如先前那样只限于印信之用,也不只是附属于书画作品上的点缀了,它与书画并驾齐驱,单独形成一门艺术。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6现代篆刻家为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赋予篆刻新的语言形式,通过对书体的选择,章法,刀法的变化应用,入印内容的广泛应用来表现作品的不同趣味,意境和风格,大大增强了篆刻艺术的表现力,也更增加了篆刻艺术的个性化色彩和艺术化特征。现代篆刻呈现出一种写意之风。 中国篆刻讲究章法和刀法,通常强调宾主、呼应、虚实、疏密等形式美规律。能够运用奇正向背、方圆错综、虚实疏密等方法处理印章的分朱布白,造成顾盼生情、气韵贯注、虚实相得的章法美和意境美。 传统印章讲究结构匀称、谐调的静态美,现代篆刻家着力于自我情绪的表现, 追求个性的张扬,给人视觉冲击的快感,讲究视觉动态美,因此在章法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大疏大密,错落,粘连,挪让发挥得淋漓尽致。石开的“安得鞭龙起”印中每个字的大小、宽窄、方圆无一雷同, 字与边也是或断或连,或整或残,或枯或润, 但总体上整个印章疏密得当,各字之间的关系融洽亲密呈现出动态的稳重的美感。同样,刀法能表现出印章的笔墨效果,增添金石韵味,前人对刀法甚为慎重,以刀法分出了派别,现代篆刻在刀法上推陈出新,直指创作精神,酣畅淋漓,有什么样的立意和章法设计,就用相应的刀法去表现。如铁线篆的刚劲流畅的曲线美,需要曲致而流美、细腻而富有情趣的刀法去表现;而大气磅礴、刚气逼人的线条,则需以纵横驰骋、腕力雄强的冲刀去刻。现代篆刻家善于通过应用冲刀、切刀、涩刀、纯刀等刀法,将刀、石、笔、墨四者的结合来。表现篆法、章法的笔意墨趣、布局韵味。“格溪私印”为典型的浙派仿汉印风,其中多用切刀,印面和气,布白上中规中矩,体现出文人温文尔雅的气质,内敛中见豪放。(百乐斋主 天衡制于海上百乐斋)“百乐斋主”方圆兼备,疏密有致,整个印面的气韵生动,爽朗,让人赏心悦目。其刀法酣畅凌厉,用大切刀直指作者的精神。表现作者率直,爽朗的性格。稳、准、狠地大胆落刀,这是当代篆刻最常见的技法特征。篆刻的载体是文字,离开文字则无篆刻可言。通常篆刻以篆书入印为主,但并不排斥其它书体形式入印。现代篆刻在入印文字的选择上,随着古代文字遗存的不断出土发现,篆刻家的目光已从传统的大篆,小篆,摹印篆等转向了许多民间性,地域性的书体或文字转型期的边缘化书法,大大充实了入印文字形式。并且,由于某些书体所具有的结构形式,在篆刻创作过程中就出现了将文字“印化”现象。所谓“印化”,就是要让这些文字形态适合于印章形式,适合于篆刻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7如果仅仅将某种书体的若干字罗列于印面,再加上一个方框,也就失去了篆刻艺术的意味。所以,篆刻家追求对入印的文字作种种充满个性色彩的圆融与改造或将行草书法意味融入,或在一方印章中直接将行草与篆隶书法作有机的结合。比如,楷书入印,用错落结构和粘连笔画的方法从视觉上减弱了楷书体态(楷书结构中多出斜画,字与字之间不易组合,具有独立感),参与行书章法,强调“行气”上的贯通。入印字体的变化同时丰富了印章的章法和刀法也就影响或改变印章作品的视觉效果。 篆刻艺术发展到今天,其入印内容领域已不断得到拓宽,由秦汉印章时代仅限于官、私印发展到明清印章时代的文人书画闲章,再发展到现代篆刻时代入印内容的“诗歌般抒情”。入印内容的这一演变,发展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