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4).ppt_第1页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4).ppt_第2页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4).ppt_第3页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4).ppt_第4页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4).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4.理解社会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树立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读教材P18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河流修建水库后径流量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上修建水库后使河流径流量更加平稳。(2)水库的这种作用对流域有何意义?通过河流的这种削峰补枯,调节径流的作用,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性和强度。(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有利影响,除了修建水库,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例如,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人类活动可以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增加环境的稳定性,减少灾害发生频率,22010年6月份以来,长江流域水情之猛、灾情之重、抗灾之急为近10年来所罕见,受灾人口近8000万,323人因灾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千亿元。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试分析长江流域灾害频发的人为原因。随着人口增加,流域内原始森林过度采伐,植被遭到破坏;下游围湖造田,大面积湿地消失;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普遍淤塞,蓄洪、泄洪能力降低等是长江流域洪灾频繁,灾情加重的主要原因。(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3)以上材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因此,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进行开发。,2.人类活动降低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环境恶化,环境更不稳定,自然灾害频发,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人类活动影响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1)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人员伤亡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2)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人能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着人自身的易损程度。,3结合教材P19案例1,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2)我们应该得到怎样的启示?减小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有利于减少灾害中的人员伤亡,我国应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对公共设施进行防震加固,尽最大努力减小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2人类活动影响不同土地类型的易损性,阅读P20图1.29思考城市化对城市洪水的发生有什么影响?,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城市建筑与不透水的硬地面阻断了雨水渗进土层的通道,下渗减弱,使地下水位下降,而且使地表径流增加,所以大雨倾盆的时候,街面变成了“河面”,加重了城市洪水灾害。,2人类活动影响不同土地类型的易损性(1)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2)城市用地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相同强度下,建筑用地的易损性大于耕地,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工程措施能改变受灾体的易损性,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1.社会经济基础、政治稳定性的影响,加勒比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发生里氏7.3级地震。震后救援频频受阻,骚乱频发,霍乱肆虐,损失惨重。,读图思考:(1)从甲图到乙图承灾体发生了什么变化?(2)在相同的灾害强度下,甲、乙两图中,灾情较大的是_。(3)图中反映出哪些人类活动“放大”了该区域的灾情?(4)针对洪水发生的原因,结合区域的特点,人类应怎样合理利用土地以“缩小”灾情?,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2.高风险区的影响,【答案】(1)在洪水高风险区,农田面积扩大,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2)乙(3)在洪水高风险区开辟耕地;在洪水高风险区发展居住用地。(4)植树造林,恢复林业用地,涵养水源;退耕还湖,增强湖泊的调节作用;迁出行洪区,减少灾害损失。,总结: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教材P21思考“为什么说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作用?”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4、2011年4月17日,我国内蒙古中西部和甘肃西部地区出现的沙尘暴和大风降温天气,随着冷空气逐渐东移南下,逐步影响我国华北及华东地区,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西北地区比华北地区沙尘暴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深居内陆,森林覆盖率不高,大部分地表为荒漠和草原。人为原因:人们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造成大面积地表裸露,很容易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2)西北地区为预防沙尘暴,采取了哪些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强度。(3)试分析人类活动对西北沙尘暴的影响。人类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可以预防沙尘暴的发生,对灾情有“缩小”作用;沙尘暴灾情发生后由于西北经济基础较薄弱。往往导致减灾不力,对灾情有“放大”作用。,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