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熔制及熔窑---玻璃熔制过程_第1页
玻璃熔制及熔窑---玻璃熔制过程_第2页
玻璃熔制及熔窑---玻璃熔制过程_第3页
玻璃熔制及熔窑---玻璃熔制过程_第4页
玻璃熔制及熔窑---玻璃熔制过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浮法玻璃生产技术与设备,第三章玻璃的熔制及熔窑-熔制过程,玻璃的熔制过程,不透明烧结物,800900,1200完成,透明的玻璃液,14001500,干净的玻璃液,均匀的玻璃液,温度降低200300,适合成型的玻璃液,说明:五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不是严格按照顺序进行,常常是同时进行或交替进行。,13001400,硅酸盐的形成阶段,配合料在高温的作用下,各个组分本身、各个组分之间经历一系列的物理反应、化学反应和物理化学反应,最后变成硅酸盐和SiO2不透明烧结物的过程。约需34min。,1.定义:,2.配合料中各单组分的加热变化,a.多晶转变:如SiO2、芒硝等,硅酸盐的形成阶段,b.盐类分解:如碳酸盐、硫酸盐、硝酸盐例如:纯碱700左右开始分解放出CO2;石灰石500左右开始分解;白云石700左右MgCO3(先)分解完全,CaCO3(后)分解很少;硝酸钠350左右开始分解。,c.脱水:结晶水、结构水、化学结合水,d.熔融:固态转变为液态,硅酸盐的形成阶段,b.形成复盐,3.各组分之间(多组分)的加热反应,a.固相反应:,c.形成硅酸盐,d.生成低共熔物,注:多组分配合料中碳酸盐分解和硅酸盐形成开始的温度低,反应速度快。在实际生产中(投料口温度达1300)各种反应同时进行。完成时间极短(大概只有34min)。,固相之间的反应(大量气体逸出,CaCO3与MgCO3的分解),形成复盐,其他组分与SiO2作用,形成硅酸盐,形成低共熔物,少量液相出现,固液之间的反应开始,液相增加(由硅酸盐与游离SiO2组成的不透明烧结物),硅酸盐的形成阶段,4.配合料组分在加热过程中的挥发损失,意义:在配料设计过程充分考虑到挥发损失量,保证配料计算的准确度。,玻璃中容易挥发的组分及挥发率:,注:SiO2和Al2O3的挥发率通常很小,但当配合料中含有氟化物时,需要考虑SiO2的挥发量,一般每份CaF2,SiO2的挥发量为0.33份,每份Na2SiF6,SiO2的挥发量为0.6或0.4份。,硅酸盐的形成,影响原料挥发量的因素:,(1)熔制温度:温度越高,挥发量越大。熔制温度由1450变化到1550,挥发率将增加一倍。,(2)同一种氧化物,原料不同,挥发量不同。无水硼砂比硼酸和十水硼砂低。,(4)配合料中的水分越高,Se的挥发率越高。,(3)氧化物在原料中的含量越高,挥发量越高。,(5)同一种氧化物在不同的玻璃中挥发率不同。,硅酸盐的形成,影响配合料熔化的因素:,(1)熔制温度:温度越高,反应速度提高。温度每提高10,反应速度约增加10%。,(2)原料的形式:复合原料可以降低熔制温度,同时有利于玻璃液的澄清均化。,玻璃的形成,石英颗粒的消失,玻璃的形成过程:配合料中难熔的石英颗粒在各种硅酸盐和液相的作用下,逐渐溶解、扩散而消失,形成透明的玻璃液。约需要2829min。,玻璃的形成,影响石英砂颗粒在熔体中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1)溶解的SiO2从表向熔体的扩散系数;(2)砂粒表面的SiO2与熔体中SiO2的浓度梯度;(3)交界层的厚度;(4)接触面积。而扩散系数与熔体的粘度有关,越大,扩散系数越小。,玻璃的形成,玻璃形成的动力学:,1.玻璃成分:-熔化速度常数,表示玻璃相对难熔的特征。,是一经验常数,要综合各种因素后确定熔化温度。,玻璃的形成,2.石英颗粒的尺寸:-形成玻璃的时间,石英颗粒越小,反应时间越短。注:过小,结团而成为大颗粒,反而不宜熔化。,3.熔体温度:-形成玻璃的时间,b、t与玻璃成分、原料颗粒度等相关的常数,玻璃的形成,4.配合料及投料质量,a.原料的颗粒级配难熔的小一些、易熔的大一些;密度小的粗一些,密度大的细一些。,b.配合料质量均匀性与水分含量,c.投料方式薄层投料、均匀投料,d、碎玻璃,玻璃液的澄清,玻璃液中可见的气体夹杂物消除的过程,称为玻璃液的澄清过程。澄清温度大概为14001500,种类:O2、N2、CO2、SO2、SO3、NO2、NO、H2O、H2等,1.定义:,2.玻璃液中气体(1)来源与种类,a.配合料空隙中带入的空气,b.盐类分解放出的气体,c.易挥发物质挥发及水分蒸发和分解,d.耐火材料气孔中气体的排出及被侵蚀过程释放的气体,e.燃料燃烧产物,玻璃液的澄清,a.可见气泡,(2)气体的存在形式,b.溶解气体,(3)几种气体在玻璃液中的性质,CO2:物理溶解度随着T升高,过饱和程度的增加而降低;玻璃液的吸收能力随碱性氧化物浓度增加而增加。化学溶解为主,SO2:低于1200时玻璃液的吸收能力随着T升高而增大,超1200时,溶解量迅速减少。化学溶解为主,O2与N2:一般情况下以物理溶解为主,溶解度很小,物理溶解,化学溶解,玻璃液的澄清,消除可见气体的过程,即排泡的过程,不是去气的过程。,(4)几种气体在玻璃液中的性质,CO2:物理溶解度随着T升高,过饱和程度的增加而降低;玻璃液的吸收能力随碱性氧化物浓度增加而增加。化学溶解为主,SO2:低于1200时玻璃液的吸收能力随着T升高而增大,超1200时,溶解量迅速减少。化学溶解为主,O2与N2:一般情况下以物理溶解为主,溶解度很小,3.澄清的目的:,玻璃液的澄清,3.澄清的过程,(1)大气泡的排出,影响核泡量的因素?,核泡的形成:,玻璃液的澄清,气泡长大的原因,临界半径rk:,排出气泡的方式:半径大于rk的气泡上升排除,小于rk的溶解消失。,玻璃液的澄清,气体间的转化与平衡示意图(澄清剂的作用机理),玻璃液的澄清,两类澄清剂:,a.变价氧化物类澄清剂:主要有氧化砷、氧化铈等,b.硫酸盐类澄清剂:属于高温澄清剂,特点是分解温度高。主要有芒硝、石膏等。,玻璃液的澄清,以As2O3为例:(澄清剂分解的气体进入气泡),PCO2熔体=PCO2气泡PSO2熔体=PSO2气泡P熔体=P气泡,P气泡不变,VP熔体=P气泡PCO2熔体PCO2气泡PSO2熔体PSO2气泡,玻璃液的澄清,气泡在玻璃液中上浮的过程:,气泡上浮的条件:,气泡在玻璃液中受到压力与浮力,只有气泡的浮力大于压力时,气泡才能上浮排出。,气泡所受到的压力:窑气的压力(约0.1MPa);气泡所受玻璃液的压力(池深1.5m计算,压力为0.0368MPa)2/r(表面张力,r气泡的半径)r=1mm时,2/r=0.6kPa;r=0.001mm时,2/r=0.6MPa。,。,结论:表面张力对大气泡的影响可以忽略,对小气泡的影响巨大,玻璃液的澄清,气泡所受到的浮力:,浮力的大小与气泡的直径密切相关,直径越大,气泡所受到的浮力越大,越有可能上浮。,气泡在玻璃液中上浮速度(可以用斯托克斯定律来近似描述):,玻璃液的澄清,式中:v-气泡的悬浮速度;d-气泡的直径;-玻璃液或气泡内气体的密度-玻璃液的粘度,式中k为常数,玻璃液的澄清,式中:H-澄清带的玻璃液深度;Dg-气泡的直径;-玻璃液的密度;-玻璃液的粘度;C-澄清气体在气泡中与玻璃液中的浓度差;Cb-澄清气体在气泡中的浓度。,常压下消除玻璃液中气泡所需要的最小时间:,玻璃液的澄清,注:在不同温度时气泡上升的速度与在1450的速度比较。,玻璃液的澄清,玻璃液的澄清,2.微小气泡的溶解,卤化物类澄清剂:降低玻璃液的粘度。常用的有氟化物、氯化物。挥发量大,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式中:Px-窑气的压力(约0.1MPa);Dggh-气泡所受玻璃液的压力(池深1.5m计算,压力为0.0368MPa)-表面张力r气泡的半径r=1mm时,2/r=0.6kPa;r=0.001mm时,2/r=0.6MPa。,玻璃液的澄清,2.微小气泡的溶解,2.澄清后期温度缓慢降低,气泡体积减小,气泡内部的压力增大,使气泡内气体更易于进入玻璃液,另外,温度降低使玻璃液中气体的饱和压力提高,溶解度增大,有利于气泡的溶解。,1.当气泡的半径小于0.01mm时,由于表面张力引起的附加压力很大,造成气泡内气体压力急剧增大,使气泡内气体的气体分压明显大于玻璃液中气体的分压,从而使气泡中的气体进入玻璃液中,使气泡缩小以至于消失。,玻璃液的澄清,a.配合料中的气体率:过小,玻璃液得不到强烈的翻腾,太大,泡沫过多,气泡难以消除。一般1520%。b.澄清温度:温度高,粘度小,有利于澄清;但熔制温度受耐火材料的限制。温度过高,玻璃液易渗透到耐火材料孔道内,形成微小气泡,加剧玻璃液对耐火材料的侵蚀,局部增加玻璃液的粘度,不利于澄清。粘度在10Pa.s。c.玻璃的组成:不同的组成,在相同的温度下粘度不同。d.窑压:稳定,微正压。,4.影响澄清的因素:,玻璃液的澄清,A.延长澄清时间B.提高澄清温度C.鼓泡、搅拌D.引入适量的澄清剂(最常用),5.加速澄清的措施:,总结:,1.在澄清阶段前期,温度升高,粘度下降,是大气泡长大,上浮排出的过程。,2.澄清的后期,温度降低,是微小气泡的溶解消失过程。,玻璃液的澄清,1.影响玻璃澄清的因素有哪一些?2.如何提高玻璃的澄清效果?3.玻璃中的大气泡是如何消除的?4.玻璃中的小气泡是如何消除的?,本节的重点:,1.澄清剂的澄清机理;2.临界半径rk的概念。,本节的难点:,玻璃液的澄清,1.如何提高玻璃的澄清效果?2.以Na2SO4为例说明澄清剂的作用机理。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新型的玻璃澄清剂有哪些。,作业:,下节课预习内容:,1.玻璃液均化的目的;2.玻璃液均化的过程;3.提高玻璃均化的措施;,玻璃液的均化,1.定义:,2.均化过程:,不均体的溶解与扩散(主要是浓度扩散),当玻璃液长时间处于高温下,由于对流、溶解、扩散等作用,玻璃液中的条纹逐渐消除、化学组成和温度逐渐趋于均一的过程。,气泡上升而引起的搅拌,玻璃液的均化,扩散系数D:,菲克第一定律:,接触面积s:,提高均化的方法,分子扩散:,玻璃液的均化,影响对流传质系数的主要因素:,紊流扩散,提高均化的方法,流体的流动状态:层流或紊流层流的系数小,紊流的大玻璃液中存在着对流,但流动属于层流。,a.粘度越大,对流传质系数越小,b.相对运动速度越大,对流传质系数越大,玻璃液的均化,影响对流传质系数的因素:,提高均化的方法,2.扩散系数D:扩散系数越大,对流传质系数越大。,3.表面张力:不均体处玻璃的表面张力越小,越容易被主体玻璃均化。不均体处的玻璃的表面张力越大,越难以被均化。,提高熔制温度,选择合适的玻璃组分降低玻璃的表面张力,气泡上升而引起的搅拌:,气泡上升带动引起周围玻璃液的对流,形成某种程度的翻滚,导致不均体的拉长,有利于均化的进行。,采取强制技术,如鼓泡、搅拌等措施,加强玻璃液的对流。翻滚,玻璃液的均化,鼓泡:将净化的压缩空气,从窑底鼓泡管鼓入玻璃液中,使它在玻璃液的深层中产生一定压力的气泡,随着气泡的上升,可以吸收玻璃液中的小气泡,同时周围的玻璃液向上流动形成机械循环流,当机械循环流与熔化池热点的液流区相吻合时,玻璃液的热对流体系得到强化变得更为激烈,从而起到强制均化和促进澄清的作用。,搅拌:设置搅拌器对玻璃液进行强制均化的有效措施。搅拌器的转速与玻璃液的温度、粘度、搅拌器直径等因素有关。一般在15150rmin。有水平搅拌和垂直搅拌两种,搅拌器的材质耐热钢管(通冷却水)、优质耐火材料等。,玻璃液的均化,1.影响玻璃均化的因素有哪一些?2.如何提高玻璃的均化效果?3.玻璃的均化过程有哪一些?4.均化的目的是什么?,本节的重点:,作业:,1.如何提高玻璃的均化效果?2.简述表面张力对于均化过程的影响。,下节课预习内容:,1.玻璃液冷却的目的;2.二次气泡产生的原因,玻璃液的冷却,1)目的:将澄清均化好的玻璃液的粘度增大到成型所需要的范围。对于Na-Ca-Si玻璃一般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