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教学第3讲教师版_第1页
初三物理教学第3讲教师版_第2页
初三物理教学第3讲教师版_第3页
初三物理教学第3讲教师版_第4页
初三物理教学第3讲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浮力专题突破知识互联网 模块一:浮力基本计算(1) 浮力的基本概念: 例题1, 提高班拓展1,2;尖子班拓展1(2) 浮力中的比例计算: 例题2, 3提高班拓展3, 尖子班拓展2(3) 浮力和压强的综合计算: 例题4尖子班拓展3(4) 密度计类型题目: 提高班拓展4, 尖子班拓展4老师们, 到了中考冲刺的阶段了, 为了方便大家上课, 春季班第二轮复习课讲义中的题目比较多, 除了对以往的讲义按知识点进行了分类, 还把所对应的题目重点考察的知识点内容做出了说明.在题目编排上, 例题部份题目数量减少, 便于大家上课时可以讲完, 更多的相关题目在思维拓展训练中, 老师们要根据学生的状况有目的地来选择, 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成绩. 祝老师们使用讲义愉快, 欢迎给出宝贵的意见! 谢谢!1.温故知新 【例1】 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中, 分别盛有密度为、两种液体, 将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放入、容器中, 当两球静止时, 容器内液面相平, 两球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甲、乙小球受到的浮力为、, 、两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为、,则( )A. , B. , C. , D. , 【答案】 C (2012房山二模)【例2】 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心小球, 体积分别为V甲、V乙,密度分别为甲、乙, 质量分别为m甲、m乙, 两个容器A、B中装有密度分别为1、2的液体, 已知它们的密度关系为1甲乙p2 ; 2GC =3GDB. 3p1=4p2 ; pApB C. 3GC =2GD ; 3V1 =2 V D. 3pA=4pB ; 3V1 = V【答案】 C【拓展4】 下图是李明把细沙放到一支细试管里制成的简易密度计, 沙与试管的总重为1N, 这个密度计的测量范围为1l03kg/m3至2l03kg/m3, 刻度线部分的长度ab为10cm, 这个密度计上分别写有1.2(g/cm3)和1.8(g/cm3)的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为 cm.(最后结果保留(1位小数)(g取10N/kg) b10cma【答案】 5.6 (2012顺义一模)图12酒精液体玻璃甲乙【拓展5】 边长为1dm的正方体木块, 漂浮在酒精液面上时, 有一半的体积露出液面, 如图甲所示. 将木块从底部切去一部分, 粘上体积相同的玻璃后, 放入某种液体中, 它仍漂浮在液面上, 如图乙所示. 此时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压强为980Pa. 已知酒精的密度为0.8103 kgm3, 玻璃的密度为2.4103 kgm3, 粘玻璃所用胶的质量和体积均忽略不计, 则所粘玻璃的质量为 .kg. 【答案】 0.72(2013昌平一模)【拓展6】 如图为儿童练习游泳时穿的一种救生衣背漂, 穿上这种背漂, 泡沫塑料位于人的背部,为确保人的安全, 必须使人的头部露出水面, 人的密度约为l.06103 kg/m3, 人的头部体积约占人体总体积的十分之一. 洋洋想知道儿童安全使用这种背漂所允许的最大体重是多少, 于是进行了下列测量, 他先用台秤测出了背漂的质量为0.5kg; 将背漂放在装有水的水桶里放在台秤上称量, 台秤示数为2.5kg; 再用手将背漂压入水中使背漂刚好完全浸没时台秤示数为 7kg. 则为保证安全, 穿着此背漂的儿童的体重不能超过 kg. (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答案】 29.8;(2013东城二模)解析:通过秤的示数, 可以知道背漂的质量是0.5kg, 并且还可以通过秤的示数关系可以知道, 当背漂全浸没在水中是, 背漂受到的浮力大小为:F=7kg(2.5kg0.5kg) g=5 kgg由受力分析可以得到:m人g+m漂g=5 kg g+ 0.9(m人/ l.06) gm人=29.8kg【拓展7】 小华家里有一个金属块, 不知道是用何种金属制成的, 因此她决定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测出金属块的密度.由于身边没有测量质量的工具, 因此她找来了圆柱形容器、刻度尺和一个塑料小碗.设计了一个测金属块密度的实验.请按照他的设计思路完成下列实验.(1)把圆柱形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在其中装入适量的水.(2)让塑料小碗漂浮在水面上, 测出容器内的水深为H1.如图甲所示.(3)当把金属块放入容器内的水中时, 测出容器内的水深为H2, 如图乙所示.(4) .甲 乙则金属块的密度表达式为 .【答案】 把金属块放入碗中, 用刻度尺测出容器内的水深为H3 =(2012大兴一模)【拓展8】 实验桌上备有器材: 托盘天平、砝码盒、盛有适量水的烧杯A, 盛有适量盐水的烧杯B、细绳、石块各一个. 小刚想测量烧杯B中盐水的密度. 请你帮他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用调好的天平测量烧杯A和水的总质量m1, 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用细线拴住石块, 手提细线将石块 , 天平平衡时读出天平的示数m2, 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用天平测量烧杯B和被测盐水的总质量m3 , 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将石块擦干后, 手提细线将石块仿照步骤2操作, 天平平衡时读出天平示数m4, 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根据及测量数据, 计算出被测盐水的密度盐水= , 将计算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答案】 浸没在烧杯内的水中, 且不与烧杯侧壁和底部接触盐水=水(m4-m3)/(m2-m1)【拓展9】 实验桌上提供了6个50g附有挂钩的相同的金属块, 05N的弹簧测力计一个, 适量的水和满足实验要求的量筒.请你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 设计实验证明: 水对物体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成正比.写出实验步骤并设计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答案】 (2012朝阳一模)实验步骤: (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 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Vo并记录在表格中; (2)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 挂上6个金属块, 测出6个金属块的总重为G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手提弹簧测力计, 使其中的一个金属块浸没水中, 且不碰杯壁和杯底, 测出金属块所受拉力F1, 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 将F1的示数和V1记录在表格中; (4)手提弹簧测力计, 使其中的两个金属块浸没水中, 且不碰杯壁和杯底, 测出金属块所受拉力 F2, 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2, 将F2的示数和V2记录在表格中; (5)仿照步骤(4), 将36个金属块依次浸没水中, 且不碰杯壁和杯底, 分别测出为F3 F6; 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分别为V3 V6, 并记录数据在表格中; (6)根据V排=VV0和F浮=GF拉分别计算金属块排开水体积V排1 V排6及所受浮力 F浮1F浮6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7)整理实验器材.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 浮力大小与排液体积成正比的数据记录表Vo/cm3V/cm3V排/cm3G/NF拉/NF浮/N 尖子班【拓展1】 在盛有水的圆柱形容器中, 质量为m的均匀木球漂浮在水面上, 静止时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 当用竖直向下恒定的压力F使木球恰好全部没入水中时, 水没有溢出, 木球没有接触容器.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在木球逐渐进入水的过程中, 所受合力保持不变B. 在木球逐渐进入水的过程中, 所受合力逐渐变小C. 木球全部进入水中后与漂浮在水面时相比, 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增加mg/2D. 撤销压力F后木球在上浮过程中, 所受的合力逐渐变大【答案】 B (2012石景山一模) 【拓展2】 有甲、乙两只相同的溢水杯分别盛满密度为的液体. 若将质量为的小球轻放入甲溢水杯, 小球浸没在液体中, 从甲杯溢出16g液体. 若将小球轻放入乙溢水杯, 小球静止时有1/3体积露出液面, 从乙杯溢出20g液体. 若用细线分别拉住小球浸没在两杯液体中静止, 如图所示, 细线对小球的拉力分别为. 已知: 小球的密度大于. (取)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B., C.,D.,【答案】 B甲乙丙【拓展3】 如图所示, 甲、乙、丙三个质量和底面积相等的容器放置于水平桌面上, 容器内分别盛有等质量的液体, 其中甲、乙容器中的液体密度相同, 乙、丙容器中的液体深度相同.若将小球A放在甲容器的液体中, 小球A静止时漂浮, 此时液体对甲容器底部的压力为F1, 桌面对甲容器的支持力为N1. 若将小球A用一段不计质量的细线与乙容器底部相连, 并使其浸没在乙容器的液体中, 小球A静止时细线对小球的拉力为T1, 液体对乙容器底部的压力为F2, 桌面对乙容器的支持力为N2. 若将小球A放在丙容器的液体中, 用一根不计质量的细杆压住小球A, 使其浸没且不与容器底接触, 小球A静止时细杆对小球的压力为T2, 液体对丙容器底部的压力为F3, 桌面对丙容器的支持力为N3.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 F1 = F2 , N1N2B. F2F3 , N2= N3+T2C. F2F3, T1T2D. F1F3, N1= N3-T2【答案】 D(2013海淀二模)解析:液体的质量相等, 容器的底面积相等, 且=, 从图型中可以看出, 所以.小球A在甲容器中漂浮, 在乙容器中被一条细绳拉着浸没在液体中, 所以小球A在乙容器中受到的浮力, 因为乙容器形状是小底大口的结构, F1 与 F2的关系不能确定; 对于对桌面的压力大小分析, 按整体法分析, N1=N2=G容+ G液+GA;如果用一个T2大小的压力把物体A压入丙液体中, 因为, 所以, T1T2;因为丙容器是一个大底小口的结构, 所以F2 F3 , F1GB本题的关键是:两个物体静止时, 甲乙两个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相等!假设压力均为F.由h1=2h2=0.1mpBpA水g h1酒g h2600Pa; FBFA(pBpA)S600Pa10cm20.6N; FBFATBGBFB , TAGAFA,所以TATB. 取出物体的A,B之后, F甲=FFA, F乙=FFB, F甲F乙= FAFB0.6N,F甲F乙【练3】 小梅在学习了浮力知识后, 她将圆柱形容器放入一个大水槽中使其漂浮在液面上. 向容器中缓慢加水, 容器始终漂浮, 测出容器所受浮力和向容器中加水的深度并记录如下表.请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F浮与h的关系F浮= .h/cm123456F浮/N101214161820【答案】 F浮=(2N/cm)h+8N(2013门头沟二模)【练4】 给你一块足够大的橡皮泥(密度比水大)、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量筒和足够多的水, 设计一个实验, 证明漂浮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写出实验步骤, 并设计出实验数据表格.【答案】 (2013大兴二模) (1)用调好的弹簧测力计测出橡皮泥的重力记为G, 在量筒中放入适量水体积记为V0., 并将G、V0.记录在表格中.(2)将橡皮泥做成船型使其漂浮在量筒中, 记录量筒中水和橡皮泥总体积为V, 并将V0记录在表格中.(3)改变橡皮泥的重力, 仿照步骤(1)(2)再做5次实验, 记录各次的G、V于表格中.(4)根据F浮=G , G排液 =水g(VV0)计算出各次的F浮和和G排液记录在表格中.G/NV0/m3V/m3G排液/NF浮/N第十八种品格:坚持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候, 有个农民的孩子, 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 可是因为家里穷, 没钱上学. 后来, 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 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 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 书是非常贵重的, 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在农忙时节, 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 不要工钱, 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 匡衡长大了, 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 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 才有工夫看一点书, 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