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数学 每日一题 每周一测9(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20学年高中数学 每日一题 每周一测9(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20学年高中数学 每日一题 每周一测9(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2020学年高中数学 每日一题 每周一测9(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2020学年高中数学 每日一题 每周一测9(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每周一测1鸦片战争前,国人认为西学是“所格之物皆器数之末”;鸦片战争后,魏源等人主张“师夷长技”。这一变化表明A有识之士对西学的态度渐趋务实B师夷长技成为社会共识C清王朝对列强的恐惧感逐渐增加D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动摇21839年,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中指出:“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恩莫大焉。”由此可以看出林则徐A对当时的外部世界了解深入B认识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C彻底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虚骄D提出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31887年,清政府颁布的出洋游历章程规定:(官员)出洋游历时,应将各处地形之要隘、防守之大势以及远近里数、水师、炮台、水雷炮弹,详细记载,以备考查。材料表明清政府A有限制出洋考察之意图B向西方学习出现新变化C出国考察经费较为紧张D重视学习西方国防科技4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故善学者必先明本末,更明所谓大本末而后可。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该主张A认可西学价值,倡导以末辅本B提倡本末并举,要求中西并重C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面西化D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5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汉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据此可知,该报A体现了晚清腐败统治B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C有利于平息社会矛盾D是晚清大众传媒创新6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但却要求“冲决”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两者的共同之处是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C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D“托古改制”为维新创造历史依据7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于俄,十倍于米,百倍于法,二百倍于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于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于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历史时期人物活动或主张春秋战国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晚清时期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康有为:“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宪法乃维新之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1【答案】A2【答案】B【解析】“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恩莫大焉”说明林则徐对于鸦片的危害并不熟悉,说明认识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B正确;A“了解深入”理解错误;C中彻底放弃说法错误;D属于洋务运动。3【答案】D【解析】1887年处于清政府洋务运动时期,材料“将各处地形之要隘、防守之大势以及远近里数、水师、炮台、水雷炮弹,详细记载”反映了对西方军事国防科技的重视,故D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清政府限制出洋考察,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仍然是军事、科技方面,没有出现新变化,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出国考察经费问题,故C错误。故选D。4【答案】A【解析】由“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可知其主要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末”,结合选项可知,A符合题意,故选A;B、C没有体现“主”“辅”,D中的“抬高”和“贬低”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5【答案】B【解析】中外纪闻是维新派创办的报纸,“西国格致有用诸书”说明其创办的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中国社会思想进步,故B项正确。A项错在晚清的腐败政治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C项错在该报纸并不能平息社会矛盾。该报纸并非晚清大众传媒的创新,创新是指以前没有而现在新出现的事物,没有证据说明该报纸是中国近代的第一份报纸,故D项错误。6【答案】D7【答案】(1)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特点: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存在;初步了解西方;认识到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原因: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2)进步: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开始具有民权的认识;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3)简析: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促进了思想启蒙;推动了反专制求民主的斗争;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实业救国)。【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1861年”和“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第二小问,由材料“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于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说明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存在;由材料“中华幅员八倍于俄,十倍于米,百倍于法,二百倍于英”说明初步了解西方;由材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说明认识到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第三小问,天朝上国观念源于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下,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而西学的传播冲击了传统的观念。(3)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归纳。在思想方面,民族意识有利于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在政治方面,民族意识是反专制求民主的旗帜;在经济方面,民族意识激发民族资本家投身民族资本主义热情。8【答案】示例一 观点: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意图改造社会。孔子主张仁、德治,恢复周礼,以缓和社会矛盾,重建社会秩序,但克己复礼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清末,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加深。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魏源据此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了思想。但未受重视,影响有限。总结:在历史的变革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发展,但也难免有时代局限。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过去的知识分子。示例二 观点: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礼乐崩坏,矛盾丛生。孔孟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德治、仁政等,践行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把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结合起来,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总结:时代巨变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率先觉醒,他们心忧天下,为家国命运鼓与呼,显示了强烈的担当精神。【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