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4).ppt_第1页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4).ppt_第2页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4).ppt_第3页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4).ppt_第4页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4).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产力的涵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标志。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构成生产关系的因素: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核心)B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C产品如何分配,名词解释,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政治),决定,总和,必修二经济文明成长历程概述,主要内容:本书是一部简明的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主要线索:,1、生产力发展,经济模式变化,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古代)中国:农耕经济水平高: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近代)西方:机器大生产的资本主义经济冲击:中国,(现代20c)资本主义:调整社会主义:创新、调整,各具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2、经济范围:隔绝、孤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经济全球化趋势,罗斯福新政,苏联的经济改革,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农耕经济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从属,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4、农耕时代的手工业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主导,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难点:评价小农经济经济(特点),重点:农具、耕作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变化: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农业生产,一、农业起源,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灌溉,二)、生产关系的进步:,一)、生产力的发展:,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二、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一、农业的起源,采集经济,种植经济,狩猎,家畜饲养业,原始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1、原始农业起源标志:种植经济的出现,黄河流域,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半坡遗址出土),2、原始农业的分布及特征(一手史料:实物史料),一、农业的起源,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格局上南稻北粟,古代的畜牧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刻画猪纹黑陶钵,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灰陶猪首形匜(马家浜崧泽文化遗址出土,约为公元前4000前2685年),稻,麦,黍,粟SU(稷)小米,菽SHU(豆类总称),五谷丰登,黄米,六畜兴旺:,十二生肖甲骨文辨读,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说明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括鼠、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第一个特点:,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二、农业的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概念(含义):具体是指一个综合的技术体系。即“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生产力的发展,二)、生产力的发展,1、生产工具的改进,2、水利设施的完善,二、农业的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从殷墟宫殿窖穴中发现的石镰刀,原始农业: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夏商周),石锄,石犁,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石器,骨器,春秋、战国时期,掌握冶铁技术,中央2套鉴宝栏目展示过的战国铁农具,以上文物证明,在战国时代各国领域里,都有铁农具出土,而且占出土农具的绝对多数,石、骨、蚌质农具已很少见到,说明战国时铁农具成了农具的主力。中国农具史纲及图谱,战国八件铁农具分别是:铁锸、犁、铲、铁犁铧冠、锛、斧、镢头。,盖牛之耕,起于春秋之间;歌孔子有犁牛之言,其弟子冉耕字伯牛;礼记氏月令)“季冬出土牛”示农耕早晚。徐光启农政全书,生产工具的变化,(1)农耕工具,木、石、骨,青铜农具,铁,牛,铁,石器锄耕,铁犁牛耕,耕作方式,材甲骨辞,有“贞焚”“焚”数条。公羊传谓:“楚,火田也。玄应书引说文:“焚,烧畑也,从火烧林意。”菼何须用贞,必以耕作为目的;每当耕稼之时,预先选定草木繁殖之地,纵火焚之,然后以次起土播种。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上,犁壁,牛,发展,西汉,东汉,唐江东犁,曲辕,若五尺童男子人驱牛耕地一天,相当于成年男子用来耒耜三天的耕作量。田昌五、漆侠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1卷,刀耕火种,特点: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构造变化,直辕犁,曲辕犁,三国龙骨翻车,唐代筒车,(2)灌溉工具,生产工具的变化,“凡一车用三人至六人,日灌田二十亩。清朝松江府志,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王祯农书,3)播种工具:西汉发明的耧车,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东汉崔寔政论,1顷=50亩,(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坎儿井,漕渠、白渠、治理黄河,2、水利设施的完善生产力的发展,都江堰,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分洪、灌溉,泄洪、排沙,灌溉,水利工程,“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1、生产工具(1)农耕工具,(2)灌溉工具:_、_,木、石、骨,木、石、骨、蚌,青铜农具,铁,牛,铁,牛,曲辕,翻车筒车,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耕作方式,精耕细作生产模式,2、水利工程,大禹治水,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治理黄河、坎儿井,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第二个特点:,生产工具和技术不断改进,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2018四川攀枝花高一第二学期期末2)下图可以用来说明(),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生产工具不断创新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D传统农业精耕细作,(2012四川文综卷39题)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回答问题。材料三表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3)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3)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4分,每点1分,任答4点即可),三、生产关系的进步小农经济的形成,1、小农经济的形成2、小农经济的特点3、小农经济的影响,1、小农经济的形成(土地所有制),材料一、若夫个人的土地所有权、则在粗陋的火耕时代,不知施肥,无用人工改良土地维持地力之知识,永久据有某地为个人所有之观念,自无从发生。且当时使用之耕具极粗拙,恃木石所制之耒,起土播种,一人手足之力所及之地有限,势非集多数人之劳力共同耕作不可。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上,甲骨文“(王)大令众人曰(xi)田。”“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诗经,材料二:“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战国李悝,生产资料:土地国有(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生产组织方式:集体耕作,材料三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有了发展的可能,这就为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建基于“耦耕俱耘”的共耕制之上的奴隶制经济基础发生了动摇,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封建经济开始产生。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土地私有,生产组织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千耦其耘(集体耕作),个体农耕,生产力,生产关系,土地国有为名,土地私有,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区分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租佃经济,2、小农经济特点?,田庄,材料一汉代中等生活水平自耕农年收支表,黄今言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农副业)结合,自给自足,生产规模小,800钱,脆弱性:苛政干扰、天灾人祸、土地兼并,容易破产。,材料二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市场,社会分工,交换经济的发展,材料三、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落后性,技术革新,小农经济,市场狭小,阻碍,制约,(2019湖南衡阳一模27)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导致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B残酷的封建剥削严重伤农C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D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提高,D,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划分社会类型的基本标志。在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的5种生产方式;以此为基础,人类历史也相应地划分为5种社会类型。“小农经济”属于这个范畴。,小农经济,分散性:,落后性:,脆弱性:,男耕女织:,2、小农经济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闭性:,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材料五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白居易朱陈村,(2018江苏海门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某学者说:“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导致“小农成为最重要变量”的主要因素是()A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B自然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C小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D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维护专制统治。,3、小农经济影响,(2018天津宝坻区高一第二学期期中3)古代耕作方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耒耜耕作C石器助耕D铁犁牛耕,原始农业阶段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是使用木石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商周))传统农业是以用蓄力牵引或人工操作的金属农具为标志,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基础上。(春秋战国、封建社会。)郑林北师大教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农业”相关概念辨析,D,(2015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A,战国生产力提高:铁犁牛耕,基本原则:生产力决定生关系,(2016浙江)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C,江苏省南通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左上角还有一头小牛犊在戏耍。图文信息说明的是,A牛耕技术普及全国B男耕女织的生产状态C曲辕犁进一步完善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D,(2018百校联盟全国卷4月联考25)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c,(2019山东滨州高三上学期期末3)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也日渐普及。对此合理的解读是()A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当时主流的生产方式B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C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D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B,(2018四川成都新都高三摸底25)史载秦朝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朝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这一变化说明()A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家庭结构C牛耕技术支配家庭的规模D大土地所有制开始逐步形成,C,“大清国农村是一个精英自治的准民主社会,乡绅靠自然威望而不是刚性权力担任民间自治领袖。乡绅的自然威望主要来自德高望重、勇于负责和办事公正。”这种自治状况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B中央集权的逐渐削弱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地方政府权力的下移,C,基本原则: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这段话主要强调小农经济A具有男耕女织的特点B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具有脆弱性的特点D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B,再生性,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