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长江三角洲.ppt_第1页
专栏:长江三角洲.ppt_第2页
专栏:长江三角洲.ppt_第3页
专栏:长江三角洲.ppt_第4页
专栏:长江三角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栏:长江三角洲,专题7:地貌,【考纲要求】考查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地表形态的塑造”在近些年的高考题中属于高频考点,其中三角洲知识点也出现较多:(2016全国卷)(2015新课标全国卷)(2015安徽文综)(2014天津卷)(2012年北京文综)(2008全国卷),【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及地形特点2、对三角洲地貌演化形成过程进行分析3、分析外力作用对河口地貌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自主学习】,根据学案,自主学习(2分钟),地形特点:海拔低,地势低平,水网交织,湖泊密布,三角洲是怎么形成的呢?,【合作探究】,河口三角洲的成因,成因:当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水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形成条件?,(2)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8分)2012福建高考,答案: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高考典例】,(高考题)右图是某区域示意图,M点到入海口出现连续瀑布群,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2)推测泥沙在G河入海口为什么不容易堆积(4分),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入海泥沙量较少,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反向练习】,河流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原因,缺泥沙,沙源缺乏,上游水土保持好,中游容易沉积,泥沙不易沉积,海岸侵蚀作用强海岸陡峭,输沙力小流量小,流速慢,河流侵蚀作用强流速大落差大,【思路拓展】,河口地貌的形成原因,【2015新课标I卷,10-11题】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1-2题。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2.推测19921997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举一反三】,D,B,【2016新课标卷,9-11题】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35题。,3.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A.1-3月B.3-6月C.6-9月D.9-12月4.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A.径流量增大B.河道淤积C.流速加快D.河床展宽5.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35题。,3.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A.1-3月B.3-6月C.6-9月D.9-12月,汛期末,枯水期,D,地理位置,作用原理:主体、方式,冲刷,深,泥沙,浅,被持续侵蚀至最后,侵蚀,淤积,4.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A.径流量增大B.河道淤积C.流速加快D.河床展宽5.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B,A,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35题。,【举一反三】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正常年份一年内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1.与乙相比,甲时期河口区A.径流量大B.来沙量少C.盐度高D.水位低,地理位置,本质(成因、物质),原理:作用主体、作用方式,径流,海洋,汛期,枯水期,A,2.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A.向外海推移B.高度降低C.外坡受侵蚀D.体积增大3.拦门沙产生的影响有A.利于海水自净B.增强航行安全C.阻碍鱼类洄游D.不利泄洪排沙,C,汛期,枯水期,D,【思路拓展】,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