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3.ppt_第1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3.ppt_第2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3.ppt_第3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3.ppt_第4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3.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晋南北朝文学,(一)时代背景,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至公元589年隋统一南北,史称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学艺术获得巨大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由统一到分裂的混乱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却奇异地飞跃发展起来。这里包涵着几个重要因素:一是战乱流离虽给社会造成破坏,但却促进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二是佛学的兴起,导致美术的兴盛;三是士族的产生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人们挣脱了正统儒学的精神羁绊,个性得到张扬,绘画艺术得以蓬勃发展。壁画、漆画从技法到形式都趋于高超。,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晋顾恺之列女图(宋摹),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1、社会动荡不安、灾难重重国家长期分裂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动乱加剧民族矛盾尖锐门阀制度隔绝2、文人命运多舛: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祢衡、嵇康、陆机、陆云、谢灵运、鲍照等。有些死于西晋的战乱之中,如刘琨、王浚等,1.谈玄热衷清谈,以玄远超脱为人生最高境界。玄学的基本特征:一种抽象思辨的哲学。玄学反映了魏晋文人的思辨热情和对人类知性的重视。从玄学论辩中发展起来的语言机智,则促进了文学的发展。2.饮酒纵情狂饮,蔑礼教而崇放达。3.吃药服用烈性药物,追求精神刺激。4.隐逸游山玩水,遗世隐逸成为名士们高雅流行的举止。5.重个性魏晋风度的核心内容。风度:“清”清廉纯正;超迈脱俗。,(二)思想表征,(三)佛教、道教的发展,佛经被大量翻译,佛寺遍布大江南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佛教迅猛发展,很快成为一种普遍的信仰。佛教带来了它所特有的艺术。不仅影响了此时的文学,还对此后的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道教史上第二次勃兴时期。很多著名的士族大姓均信奉道教。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著抱朴子,创立了完整的神仙道教理论体系。,社会思想自由活跃,各种学说同时并兴,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出现了重视个体价值的社会思潮。“玄学”兴起。魏末正始年间,学者何晏、王弼以老庄思想来解释儒家经典,注释老子,标志着玄学的诞生。玄学的核心是老庄学说,但不等同于老庄学说,还结合了儒家经义。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一、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代的文学的确有点异彩”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文学自觉的标志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状况,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建安时期的三曹父子及建安七子魏末阮籍、嵇康西晋太康时期陆机、左思、刘琨西晋末年玄言诗兴起东晋末年田园诗人陶渊明,是魏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对后代文人思想、精神风貌、创作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杰出诗人。,南朝宋山水诗代替玄言诗,代表作家:谢灵运、谢脁;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诗人鲍照。齐梁时出现了新体诗(永明体)梁代萧纲、萧绎等的“宫体诗”“宫体诗”的出现是萧氏兄弟寻求文学新变的结果,扩大了诗歌审美表现范围,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十六国及北朝文学之士甚少。梁末,庾信由南朝入北朝,成为融合南北诗风的诗人,促进了南北文学的合流。南朝、北朝的乐府民歌成就巨大。,文学批评的兴盛1、(梁)刘勰文心雕龙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标志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2、(梁)萧统文选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3、(魏)曹丕典论论文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论。4、文学创作过程,结构、语言、剪裁、想象等,区分文体,“诗缘情而绮靡”突破“诗言志”的传统5、(梁)钟嵘诗品第一部诗论,专门评论五言诗。其他1、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2、新的文学思潮,第一节关于建安文学,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建立不朽的功业是建安诗人共同的强烈、浓重的情感,使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学习汉代乐府民歌同时又有所发展。语言明朗浅显、紧凑而富有力度感,风格鲜明,诗歌具有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反映了建安文学悲凉慷慨的风格特点。,第二节、建安风骨的含义也称汉魏风骨,是指建安时期的作家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和抒写雄心壮志时所形成的悲凉慷慨、明朗刚健的写作风格。这里的“风”侧重指文章的内容,“骨”则主要指文章的表现力。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蔡琰。建安诗歌的地位和影响鲁迅说“建安文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三节建安七子,一、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二、“七子之冠冕”王粲政治地位最高,文学成就也最高。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第四节关于正始文学,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司马氏残酷杀害异己,政治极为黑暗恐怖。同时为掩饰政变与篡权,又竭力提倡儒家礼教法度,形成严重的道德虚伪现象。代表正始文学主要成就的,是嵇康的散文和阮籍的咏怀诗82首。受玄学影响,从老庄超然物外的思想中寻找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作为全身免祸之计。,兼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发展了建安文学中忧生之嗟的一面,集中抒发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将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和历史的思考,从而具有浓厚的哲理色彩。诗风曲折幽深。,正始文学的基本特点:,正始文人,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他们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稽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七人。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太康文人,太康,晋武帝年号。此时文学注重追求辞藻华美和对偶工整,社会内容较为淡薄。代表作家:三张(载、协、亢)二陆(机、云),两潘(岳、尼)一左(思)。,玄言诗是当时世族文人清谈高妙玄理亦即老庄思想的诗歌作品。文心雕龙时序:“因谈余气,流成文体。”诗品序:“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第四节玄言诗,三、南北朝文学,梁元帝萧绎职贡图(局部),南朝历史背景,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而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过五十九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的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南朝与北方的北齐、北魏、北周等朝代合称为“南北朝”。南朝继承了东晋的领土,其范围为中国南方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其中:刘宋最大,北疆达到黄河;南陈最小,只有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狭小国土。,南朝文学发展状况:南朝的帝王与贵族大多满足于江南富庶的经济所提供的物质与文化享受,因此政治上缺乏雄心与自信,人生态度也缺乏强烈的冲动,文学难以形成雄壮有力的美学风格。内容主要反映文人自身的日常生活情趣、周围环境及他们所认识到的人生的普遍现象,尤其有关山水自然、男女之情的题材更得到集中的体现。对艺术形式强烈追求,诗歌领域出现四声,产生诗的格律;文章的骈偶化进一步发展,后期形成“四六文”体制。,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与魏晋诗人不同,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鲍照的乐府诗,唱出了广大寒士的心声,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第一节谢灵运的山水诗,南朝的刘宋一代是南朝百余年文学繁荣局面的开端,出现了新的文学气象:元嘉诗歌.题材:从东晋玄言诗文的笼罩下摆脱出来,掀起了山水文学的新潮,代表人物是谢灵运;语言和修辞:继承从曹植以来到西晋的传统,追求文辞的典雅华美,状物的工巧刻炼,多用对偶,代表人物是谢灵运和颜延之。“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谢灵运,出身于东晋最显赫的世族家庭,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谢灵运(385433)生平:,他门第极高,天资过人,性格极为高傲。宦仕生涯并不得意,被遣出京为永嘉太守。宋文帝时,遭纠劾被捕,举兵反抗被杀。作为高门贵族,他政治上有野心,但因个人原因没能进入最高统治层,所以常流露出厌恶官场、羡慕归隐的思想,感情中也多少保留一些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及对统治集团的不满。其思想很复杂,受儒、佛、玄三家的影响,诗中综合各家,说山水则包含哲理,以山水寄情。,文学创作:,谢灵运是历史上第一个全力描写山水的五言诗人。在玄言诗盛行的时代,他以山水入诗,使文学更接近于现实,开拓了诗歌的领域,给病态的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极大地影响了后代。他的诗歌以山水寄情,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某些现实感受,是诗歌创作中的进步。谢灵运被誉为我国“山水诗人之宗”,由他开创的山水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谢灵运、鲍照、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第二节鲍照诗歌的创新,一、生平:(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人。出身寒微,曾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后在刘子顼x叛乱失败时死在乱军中。二、文学创作:诗、赋、散文都很出色,多有名篇。诗歌为其主要创作成就,现存诗在200首以上。五言乐府诗很有名。,鲍照是第一个有意识地致力于七言诗创造的诗人,有以拟行路难十八首为代表的七言乐府;又是杂言式七言歌行的开创者,其七言诗音节错综变化,大体隔句用韵,擅用险艳之字,风格“俊逸”,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七言诗隔句押韵自他始,在文学史上地位很高。还是南朝最早有意识地写作边塞题材的诗人,追求高度紧张、富于刺激、雄壮有力的诗情,对陈梁以后诗人的影响很大。,拟行路难其一,奉君金巵zh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不见栢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全诗隔句用韵,一韵到底,突破了七言诗每句用韵的传统,有重要的意义。,第三节谢朓与永明体,一、永明体:南朝齐代永明时期,沈约和声韵学家周颙yng,考辨了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并将它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去;又提出“八病”,即在五言诗写作中出现的违反四声原则的八种声韵相犯的毛病,即“四声八病”说。沈约、谢朓等人把这些与晋宋以来诗歌的对偶形式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体诗,文学史称它为“永明体”。,意义:永明体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是古代诗通向近体诗的桥梁,反映了诗歌由自由到讲究格律的趋势,为格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它过于强调声律,容易把创作引向唯美主义道路。,(注:“八病”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谢朓的山水诗,生平简介:(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齐代杰出诗人,“竟陵八友”之一。因与同族前辈谢灵运均擅长山水诗,并有“大小谢”之称。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等职。后因被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致死,仅36岁。有谢宣城集。,谢朓对山水诗的突出贡献: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在谢灵运山水诗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并最后完成山水诗的体制。继承了大谢诗歌细致、清新的特点,同时彻底克服了大谢诗歌的不足,摒弃了那些繁芜庞杂的玄言成分,避免了大谢诗的晦涩滞板及情境割裂之弊。他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大、小谢不同风格及形成原因:,谢灵运胸怀远大,学识渊博,思想受“儒道佛”影响深,诗歌常带有一个玄言的尾巴。谢朓因家世关系,虽仕途顺利,但对险恶的政治现实深有畏惧,因而性格软弱谨慎,处事犹豫,唯求自保。所以诗中感情大多表现出迷惘忧伤,写景多清丽悠远,极少强烈激荡的情绪,极少有尖锐的线条、刺目的色彩和跳动不宁的形象。,大谢受古典作品如诗经、楚辞影响较深,受玄理影响较重。小谢受民歌影响较多,又涵以文人的素养,使之摆脱俚俗风格。语言在浅近中呈精彩,意蕴在明晓中显婉转,声韵色彩清新、和谐、活泼,更接近于唐代诗歌。对唐诗影响很大。李白、杜甫都为之倾倒。“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严羽沧浪诗话“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第四节齐梁宫体诗,一、产生背景:、以皇室成员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对诗歌的影响。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大力创作宫体诗,题材单调狭窄,脱离社会生活。、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廷。、受民间流行音乐的内容和情调上的影响。,二、“宫体诗”:大致发生于梁武帝萧衍统治后期而泛滥于陈的一种文学现象。内容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将目光停留在女性生活圈内,包括她们的容貌、体态、服饰及器物。艺术上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特点是内容贫乏,单纯咏物而毫无寄托。贡献: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承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坛新气象第二节北朝叙事散文,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特点:,南北朝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南方清绮的文风极盛,对滞后的北方文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北方质朴的文风在南北文化的接触过程中也显示出特色。,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坛新气象,开拓出个性化与美文化的多元发展前景。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之美成为风气,文章的句式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其结果是骈文的出现和成熟。赋体受诗的影响也趋于骈化。北朝文坛整体上受骈化的影响,仍有一些别具风格的散体名篇大放异彩,构成对唐代文坛发展的多重影响。,魏晋文坛别开生面,建安文章注重“气质”,表现为个性,为后世确立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典范;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如王粲的登楼赋、曹植的洛神赋;学术上一改汉代儒术独尊的局面,刑名、老庄之学兴盛,道佛二教各有发展,形成继春秋战国以后又一个思想活跃期,各种思想交锋争辩,并影响于文章,在赋体中出现辩难之作及以思理见长的作品,包括探讨玄学或寄予佛理。,“骈文”的发展,起源于两汉辞赋的骈文,到南北朝后完全发展到成熟阶段。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句式整齐,讲究对仗,要求声律和谐,辞采华美,讲求词藻,用典贴切工巧。当时运用范围甚广,除史书、小说外,各种实用性文章甚至论说文都采用此体。因全篇多以四、六字句相间而成,或四或六,少见散句,又称“四六文”。“骈四俪六,锦心绣口。”柳宗元乞巧文,第二节北朝叙事散文,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为北朝叙事散文中的传世之作。郦道元(?527),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太和中为尚书主客郎,累迁治书侍御史。魏书、北史有传。水经注成书于北魏言昌、正光间(512525),为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地理学著作,在地理学、史学、水力学、文献学等学术方面具有极高价值。书中关于江南水道风景的描摹更具文学意味。文风清朗疏朴。,杨衒之的洛阳伽qi蓝记也是北朝文坛上的旷世杰作。杨衒xun之,生卒不详。生平史料极少,为北平(今天津蓟县一带)人,永安中(528529)为奉朝请,北魏末任秘书监,著书时任东魏抚军府司马。此书记载了北魏洛阳佛寺的兴废,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的政治、宗教、地理、人文、风俗诸方面,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语言表达上善于使用整齐的四言句法,节奏感与自由韵律有机结合,形成典丽而清拔的风格。,北齐文坛中还有一位来自南方的著名文士颜之推。(531591?),字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初仕梁为湘东王常侍,后奔齐历任黄门侍郎、平原太守。齐亡入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一生著述甚多,有颜氏家训、集灵记、冤魂志。今存诗5首,文3篇(包括家训序)。其文学观见其颜氏家训,在南北审美旨趣交流碰撞过程中持折衷的态度。此书本着告诫子孙安守素业的目的,对当时的人心世态提出中肯的批评,都是朴素的散文,平实晓畅,不尚骈偶,叙事简洁生动,颇见笔力。,第八章南北朝民歌,第一节南朝民歌第二节北朝民歌,第一节南朝民歌,南朝民歌:产生年代始于三国东吴,迄于陈。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留存总数400余首。分为“吴歌”(326首)、“西曲”(142首)。“吴歌”地域上包括建业及周围地区,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西曲”包括江汉流域的荆樊等地,属于长江中游。,南朝民歌兴盛的原因:地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物产丰饶,山川明媚;经济发达,城市生活发达;社会思想活跃,观念较开放;南朝贵族统治者对民歌的喜好。内容:集中写男女之情,大部分是情歌。多为女性的吟唱,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南朝民歌的特点:表达的爱情完全是浪漫色彩的,表达对爱情单纯、热烈的追求,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基调是哀伤的,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出语天然,明朗而又巧妙,大量运用双关隐语(谐音和一字多义),如“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西洲曲)体制小巧,多为五言四句。,影响:对唐代诗歌影响很大。李白的许多短诗语言清新自然,及是学习南朝民歌的收益,如一首子夜四时歌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到清代为止,文人模拟南朝民歌的现象始终没有断绝。,第二节北朝民歌,北朝民歌:现存约60多首,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主要特色及形成原因:质朴粗犷,豪迈雄壮。北方自然景观的单调、严峻阔大;北方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充满变化和风险,形成了粗犷豪放的性格、强悍泼辣的气质。,内容:较之南朝民歌要广泛得多:反映北地风光、游牧生活的,如敕勒歌;对刚强尚武精神的歌颂;反映离乡漂泊之悲,徭役从征之苦;反映下层人民贫苦生活;反映爱情与婚姻的民歌。,比较南北朝民歌的不同:产生地区的不同带来题材范围上的不同。南朝民歌多为“都市之情歌”,北朝民歌来自战乱频繁的北地,社会生活广泛得多;内容上南歌几乎全部为情歌,北歌则不仅有情歌,还有牧歌、战歌和慷慨悲歌,内容丰富,社会意义较大;情感表现上,北歌抒情粗犷率直,风格豪放刚健,南歌则情调婉转。,语言风格上,北歌以质朴刚劲、富于力感见长,南歌则以华美的文辞、精致的手法及双关隐喻为特点;诗歌体制上,南北朝民歌都以五言四句体式为主,但北朝民歌还开创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木兰诗赏析:,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收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的梁鼓角横吹曲。其产生时代不晚于陈代,最初当为民间之传唱,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隋唐文人的润色加工。全诗共328字,是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罕见的长篇。民歌讲述了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木兰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且结构严谨。详处运墨如泼,如出征前的准备、征途中、归乡后的大段描写不厌其详;战场上的描写可谓惜墨如金。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手法,叙事、摹声、写景;即有口语,又有对仗工整的律句,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中国小说的起源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中国小说的起源,一、关于“小说”:“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与大达亦远矣。”指一种“琐屑之言”(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还不是一种文体。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最后,数量占诸子略最多,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已有了文体的意义,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虽是小道,尚有可取之处。明确指出小说起自民间传说。),小说的起源:神话传说:流传在口头的神话传说一旦记录下来,就成为具有浓厚小说意味的逸史中国小说的直接源头。如穆天子传和燕丹子,后者被胡应麟称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四部正讹)。寓言故事: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带有小说的意味。,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叙事的经验。唐传奇多取人物传记的形式,三国志演义径直标明是史传的演义,都证明了史传是小说的一个源头。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小说15家均已亡佚,今存的汉人所著的小说多为后人伪托。魏晋南北朝集中出现了一批小说,如笑林(魏邯郸淳)、博物志(西晋张华)、冥祥记(北齐王琰)、俗说(梁沈约)等等,甚为兴盛。,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小说,这一时期的小说分为志怪与志人小说。一、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兴盛的原因:“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六朝鬼神志怪书,按内容分三类:地理博物: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鬼神怪异:曹丕的列异传、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吴均的续齐谐记、王嘉的拾遗记;佛法灵异:王琰的冥祥记、颜之推的冤魂志(还魂志)。,志怪代表作:干宝的搜神记,干宝,字令升,东晋新蔡(今河南新蔡)人。元帝时以著作郎领国史,后任太守、散骑常侍等官。著有晋记(原书30传,历经散佚,今辑为20卷464则),时称“良史”。干宝“性好阴阳数术”,迷信鬼神;搜神记的主旨即“发明神道之不诬”(搜神记自序),是儒家思想、方术、巫术和道教迷信的大杂烩。,搜神记内容驳杂,但也保存了不少优秀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十分有价值,如三王墓、韩凭妻、董永、吴王小女、李寄斩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书中优秀作品情节完整丰富,形象鲜明生动,文字简洁质朴。志怪小说对后代影响深远。,二、志人小说,又称轶事小说。汉末以来品评人物、谈论玄理之风开始在士族文人中流行,出现了专门记述清谈之士言语辞令和风流轶事的小说类作品。它的兴盛与士大夫间充尚清谈的风气有很大关系。“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魏晋以来,乃弥以标格语言相尚,惟吐属则流于玄虚,举止则故为疏放,终乃汗漫而为清谈。渡江以后,此风弥甚,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虽不过丛残小语,而俱为人间言动,遂脱志怪之牢笼也。”(鲁迅),分类:笑话:讽刺世态的,如(魏)邯郸淳笑林,开后世俳谐文字之端。野史:西京杂记(东晋葛洪伪脱刘歆作),记述西汉的人物轶事,也涉及宫室制度、风俗习惯、衣饰器物,并带有怪异色彩。逸闻轶事:为志人小说的主要部分,有(东晋)裴启语林、(梁)沈约俗说,(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部。,志人代表作世说新语,编撰者刘义庆(403444)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官至尚书左仆射、中书令。尊崇儒学,晚年好佛,“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集文学之士,近远必至。”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在当时起到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此书原名世说,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上卷)等36门,以类相从。记载人物自东汉至宋初,尤重于晋。衡量人物的标准即“风流”(冯友兰所谓玄心、洞见、妙赏、深情)。上卷与中卷(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豪爽等)共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如“管宁割席”;下卷23门中有明显褒扬的如“容止、自新”,有似贬实褒的如“任诞、简傲”,有的是贬责如“谗险”及“汰侈”中的一些条目,有些条目只是某种真情的流露,无所谓褒贬。,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涉及人物1500多个,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气韵生动,活灵活现。如俭啬中的“王戎有好李”,写其吝啬贪婪;忿狷中的“王述吃鸡蛋”,表现其性急;简傲中记载的关于锺会和嵇康的故事,写出了锺会对嵇康仰慕又畏惧的心理。,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概括力和表现力很强。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出自此书,如难兄难弟、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三此书对后世笔记文学创作影响极深,不断有模仿它的小说出现,不少戏剧、小说也取材于它。,第十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典论论文第三节文赋第四节文心雕龙第五节诗品,第一节概述,中国的文学批评,滥觞于先秦,演进于汉代,而成熟于魏晋六朝。文学理论批评在魏晋时期繁荣昌盛,关于文学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文学的性质与特点、文体的区分、创作的过程、作家的风格、文学的流变、评价的标准等等被提出来并不断得到新的认识,批评著作的数量与质量为前代所无法比拟。这是一个对文学理论极其富于热情的时代。,一、魏晋六朝文学理论发展的原因,1、发展的前提:社会思想的解放。建安时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削弱,各家各派思想都很活跃,得以互相提高和完善,成为文学理论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开放的思想空间。2、西汉时以经学为统治学说,谈不到文学理论的建树,文学依附于政教。两汉辞赋的发展使人们逐渐树立了文体观念,文学开始区别于史学、哲学。文学观念逐渐清晰,文学批评有了基础,魏晋才有专门的论文产生。,3、从汉末起,清议之士品评人物重在人物的品藻(对人物言论风采的品评)。当品评内容逐渐转移到文学作品方面时,就产生了自觉的文学批评。4、文学观念的变化,作家创作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增强,文学创作题材的开拓,文学体裁的不断创新,语言艺术表现力的提高,都使文学的地位、影响越来越大。文学理论得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发展。,二、魏晋六朝文学理论的突出特点,1、以“诗缘情”为旗帜,与周秦汉文学批评重“诗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理论的两大重要学说,奠定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优秀传统。2、与周秦汉的文学批评多重文学作品的阐释解说相比(汉代文学批评实质是“经学的批评”),魏晋六朝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关系更为密切了,成为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论升华、文学创作的引导者,已经具备文学批评的现代意义了。从此,它们并行不悖,成为文学之两翼,共同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3、文学批评不再依附于哲、史、经学,而成为独立与学术文化之外的一门新的学科,与同时代的学术文化(玄学、印度北传佛教、道教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4、相对于周秦汉的文学批评多为诸子百家之片语只言、散见于经史子集之中不成专论,魏晋六朝有一批文学批评家与大批文学理论专著的崛起于文坛。中国的文学批评从此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论武器和批评样式,实现了一个崭新的质的飞跃,具有划时代意义。,5、魏晋六朝文学批评的最根本的审美批评标准并未超越魏晋六朝人所共同的审美情趣“隐秀”(出自文心雕龙),即在创作中追求内在境界的深邃空灵,外在语言的工秀精美。6、“建安七子”之崛起与“魏晋风骨”之张扬,在中国文学史及其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文学流派及其文学批评的鲜明旗帜推上文坛诗苑,使实际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从此走上中国文学史及其批评史的历史舞台。,第二节典论论文,一、典论是曹丕的一部学术著作,已散佚,论文是其中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一篇,约580余字。它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论文,开创了盛极一时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之先河,具有极大的典范性与权威性。典论论文对四类文体不同风格的概括,开中国文体研究之先河。,第三节文赋,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因其曾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我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其实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