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大调弦乐小夜曲PPT课件_第1页
G大调弦乐小夜曲PPT课件_第2页
G大调弦乐小夜曲PPT课件_第3页
G大调弦乐小夜曲PPT课件_第4页
G大调弦乐小夜曲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乐海泛舟,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室内乐,.,2,4,2,本课是奥地利伟大音乐家莫扎特所作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也是他小夜曲体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3,教学目标,能熟练模唱四个主题音乐,在听赏中辨别主题出现的顺序。,技能目标,.,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欣赏和歌曲教学理解旋律对表现音乐情绪的作用,感受乐曲中的不同音乐情绪和奏鸣曲的结构形式。,能熟练模唱主题音乐,感受旋律内在的音乐要素。,.,5,聆听源于古典的声音比较两首作品的旋律,维也纳金色大厅和那些璀璨之星,第四十交响曲,不想长大,.,6,莫扎特传片段.wmv,想一想,这是哪首作品的旋律?,.,7,看视频,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由什么乐器演奏?弦乐(小提琴中音提琴大提琴)演奏形式是什么?室内乐(五重奏)乐曲可以分为几段?你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请模仿一下,.,8,室内乐又称重奏音乐最初指贵族宫廷中由少数演奏者演奏、供少数人欣赏的世俗性音乐。18世纪后扩大到包括独奏曲、独唱曲小型管弦乐合奏曲范围室内乐重奏形式按声部人数的多少可分为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等,通常有四个乐章,.,9,创作背景,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莫扎特于1787年8月24日在维也纳完成,并以当时最时髦的德文用语EineKleine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最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弦乐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尤以弦乐四重奏最为流行,是莫扎特所作十多首组曲型小夜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10,作品分段赏析,1、乐曲的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括了两段风格不同的音乐:,A主题是带有那不勒斯风格的一段旋律,采用问答式的手法作为旋律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发展,给人以雄壮有力、流畅明快的感受。,.,11,2、主部主题B:,音乐给人们一种庄重典雅的印象,使人联想到宫廷舞蹈的场面随后音乐把人们引向一种热烈欢快的景象,.,12,3、呈示部的副部主题也由两段音乐构成。带有浓郁的维也纳古典音乐风格:优美抒情,温柔又富于青春气息。,精巧活泼,开头采用级进得方法展现,后半部分多用跳进的方法写成,副部主题C,.,13,副部主题D:,旋律轻盈、俏丽、欢快、活泼给人以十分开朗的感觉,.,14,.,15,展开部很精练,只有20个小节,采用了呈示部主题的两部分内容请找出是哪两个主题?A+D,.,16,再现部和哪个部分相似?基本保持了呈示部的原有面貌。,.,17,课堂延伸,1、了解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18,2、了解莫扎特的生平事迹欣赏视频片段,了解莫扎特的其他音乐体裁,莫扎特,莫扎特莫扎特,.,19,作者简介,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六岁就开始创作第一步作品,被誉为“音乐神童”一共创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20,小夜曲简介,小夜曲是中世纪一种抒情风格的声乐体裁形式,后来也用于器乐音乐创作。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演唱时常用吉他、曼陀林等拨弦乐器伴奏,歌声缠绵婉转,悠扬悦耳。后来器乐独奏的小夜曲也和声乐小夜曲同样流行。,G大调弦乐小夜曲原有五个乐章,第二乐章因故失传,现存只有四个乐章。,.,21,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1、学习了“音乐神童”莫扎特的流传最为广泛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了解了室内乐这种形式2、学习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